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董卓

這個一頭野豬衝跨聚會的故事。

01

董卓發跡

東漢末年,帝國大亂,為亂之首:董卓。

董卓,隴西臨洮人,父親是個小官吏,後來當上了潁川綸氏(地名)的縣尉 ,類似於今天縣區公安局長的角色。

主管當地的治安管理,那就斷不了的跟地痞流氓,強盜無賴打交道,董卓也在成長的過程中耳燻目染,練就了一身高超的武藝,形成了豪爽的性格。

西部民風彪悍,來來往往的人,大部分都是騎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主要是羌人。

為了爭取到中原地區豐盛的物資,羌人、胡人免不了組團進行打劫。

而董卓年輕氣盛,又具有天生小混混的基因,生長在那裡如魚得水,也不時跟隨他們瘋狂一把。

並且很有監守自盜的意味,跟那些團伙首領們打得火熱,猶如親兄弟一般。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大,成家立業之後,估計老婆管理很嚴格,也就不再去胡鬧了,回家買耕牛,置田地。

家庭條件不錯,這不是難題,很快就過起了逍遙的田園生活。

時間久了,他那些親兄弟們——羌人首領,想念他了,坐到一塊商量:今天歇工,不出去搶了,看看咱們的兄弟去。

相約一塊到了董卓家裡。

兄弟們都來了,得好好招待吧,這自然是人人都知道的禮節。

但很少有人做得像董卓那樣:從田地裡把耕牛拽回來,當場宰殺,招待貴賓。

在自給自足的封建社會,耕牛的分量就不用說了,那就是大型生產資料啊!

羌人首領一看,大為感動:兄弟,你真是我們的親兄弟啊,你放心,今後,你的事就是我們大家的事,有用得著我們的,儘管說。

都豪爽的一根筋。

其實,董卓這牛沒有白吃,羌胡首領回去以後,不僅僅是感動,他們是真的被董卓征服了。

實在不過意,竟然湊足了一千頭豬牛羊送給了董卓。

真正的借一還千。

看到了吧,吃頓飯是小意思,關鍵是能夠吃出水平來。

從中也可以看出,董卓在拉關係上確實有一手,不計成本啊!

是成大事的人。

再後來,政府徵兵,這次徵兵還有附加條件,必須是官吏或者良家子弟,以充當羽林郎(禁軍官名)。

董卓完全符合報名條件,因武藝高強進入軍隊,一路升遷,做到軍司馬。

此時的董卓,即在官府為官,又與土匪強盜那些兄弟們親密交往,左右逢源,可見其文武兼備,黑白通吃。

絕不是簡單的一介武夫。

自此,董卓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董卓的發家依賴於早年的帶兵經歷,戰場上是挺能打的,軍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他一步步走向巔峰。

要想建立一番事業,資本與資歷是必要的。

現在,也同樣如此。

最初征伐幷州的時候,勝利歸來,為表彰他的戰功,提升官階,升為郎中,並且得到賞賜九千匹絹。

董卓沒有把這些賞賜搬到自己家中,而是把所得的賞賜全部分發給衝鋒陷陣的將士,僅從這一點來看,此人抱負極大————不愛財者,必有大志。

(這只是他的早期表現,後來,就成鉅貪了。)

就在這一時期,董卓官運享通,首先當上了廣武縣的縣令,又升為都尉,校尉。

後來又出任州郡長官,成為一方諸侯,在此期間,不斷的征戰。

後,韓遂在涼州起兵作亂,董卓重披戰袍,為西部的穩定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最為津津樂道的是征討羌胡。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事實上,羌胡不斷作亂,董卓鎮守西北,他們是經常刀來劍往的,打得不亦樂乎。注意:這時候就不再提親兄弟的事了。)

當時,東漢王朝徵集六路大軍,進攻羌胡。

其中五路大敗而回,第六路就是由董卓率領,被羌胡數萬大軍包圍,糧草供應不濟,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如果能夠全身而退,就是大功一件。

假如只靠匹夫之勇,與羌胡拼個魚死網破,結局也就只能與其他五路一樣,也就顯現不出董卓的智謀。

董卓借用糧草供應不濟的理由,下令攔河築堤,蓄水捕魚,以充軍糧。

羌胡大軍欣喜若狂————不用打仗了,他們都快餓死了,就準備開個慶功會吧。

河堤越築越高,擋住了敵對雙方的視線,董卓大軍就在敵人狂歡的眼皮底下,沿著大堤腳下業已乾涸的河床悄然而退,後衛部隊過河之後,扒開了大堤,河水猶如下山猛虎,奔流而下,瞬間填滿了整個河床。

羌胡發現之後,只能望水興嘆。

能夠在敗中取勝,可以想象董卓的智謀。

此戰全身而退,保存了生力軍,雖敗猶榮,董卓升為前將軍,踏入高級將領行列。

也為他後來的專制殘忍提供了條件。

也有可能東漢靈帝政府看出了董卓具有不安定的因素,在中平五年,六年(188年,189年)連續兩次想解除他的兵權。

中平五年,下令調董卓到洛陽任少府。

這可是京官啊,人人都盼望著呢,董卓也高興啊,但是,後面還有附加條件呢!把手下的兵將移交給皇甫嵩。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皇甫嵩

(皇甫嵩也是東漢末年的名將,當時為左將軍。)

董卓明白了,這是奪兵權啊。

不去。

不去的理由是什麼呢?

很簡單,很正大光明:羌胡還沒滅呢,這正是我效力沙場,忠於朝廷的時候,怎麼能貪圖安逸的少府職位呢?

中平六年,朝廷又任董卓為幷州牧,這可是地方最高長官了,但附屬條件仍然是把部隊移交皇甫嵩。

很明顯,此時的董卓與皇甫嵩有爭功之嫌。

董卓仍然以守衛邊疆任重道遠為由,拒絕赴任。

估計也就在這時候,董卓和皇甫嵩結下樑子了。

要想站穩腳跟,就得有實力,軍閥混戰的年代,有部隊才有腰桿。

董卓連續兩次抗命,誓不離開軍隊。

其實,之所以敢於抗命,恰好就是有軍隊的原因,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連續兩次抗命,董卓也有點忐忑不安,終歸是違抗皇命。

但他不知道的是,皇帝已經沒有精力,確切的說是沒有機會來管他了,直到大將軍何進召他進京的那一天,他才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02

蹩腳的計劃

皇帝死了,都城亂了。

怎麼回事呢?

漢靈帝死了,年幼的少帝繼位,權力機構處於青黃不接的薄弱環節,成了動亂形成的溫床。

歷史上凡是這種時候,動亂多於安寧。

個人權力慾望的實現,是要整個社會付出代價的。

我們大家從中學課本上就都知道,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專政,禍亂朝綱。

著名的十常侍把握中央政權,搞的雞犬不寧。

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密謀誅殺十常侍。

這個何進就是何太后的同父異母的哥哥。為最高軍事長官,他不可能容忍十常侍的爭權奪利。

在此插一句,袁紹為何要參與誅殺十常侍呢?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袁紹

其實,他也有公報私仇的意思。

袁紹是貴族子弟,也有貴族氣質,交往的都是一些社會名流,也就是說,與他來往的人都是高人、俠士。

比如張邈,伍德瑜(請大家注意此二人),這些都是能為袁紹效死力之人,為了跟袁紹在一塊共事,官府讓他們去做官都不去。

這樣,無形當中就形成了以袁紹為中心的一個小團體。

袁紹結交社會名流也無可厚非,不過宦官掌了權,就愛多事,說了一句意味深長又惡意十足的話:袁本初那小子,養這麼多高人俠士,他想幹什麼呢?(不知此兒欲何所為乎?)

咋滴,小子,三公的位置你們家都佔了,莫非還不知足。

這就不言而喻了吧,袁紹記恨在心。

何進計劃設計好之後,稟報太后,打算一舉消滅十常侍。

但在何太后的審查中出了差錯,太后不同意。

因為十常侍對太后有恩,據說當年是在十常侍的幫助之下,何太后才取得了皇上的恩寵。

婦人之見,婦人之仁啊。難道自己的哥哥還不如幾個宦官?

無奈之下,何進接受袁紹的建議,召董卓進京,打算用武力脅迫太后。

想法是好的,但是採取的這個措施有點不太恰當,既然朝廷早已懷疑董卓具有不安定的因素,怎麼還能讓他進京呢?

糊塗啊。

當時也有明智之人。

誰?曹操。

曹操得知計劃之後說過,殺幾個宦官,用個牢頭就可以了,還用得著地方軍隊的出動。

(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

可是,何進不聽。

引狼入室,大禍臨頭了。

洛陽即將進入大亂時代。

董卓還沒到,十常侍也得知了這個計劃,(保密工作做得真不好)一起跑到何進那兒苦苦哀求:大將軍啊,你何必跟我們這些小人過不去啊,你就高抬貴手吧,我們知錯了。

值此機會,袁紹就建議:快刀斬亂麻,一殺了之。

但是,何進沒有得到太后的同意,不敢擅自為之。

(真是,殺豬出身,沒有政治家果斷的氣魄。)

不敢殺就不敢殺吧,還拋出狠話:聽著,你們作惡多端,惡貫滿盈,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回去等著吧,馬上就要殺你們了。

這不是找死嗎?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何進計劃洩露,十常侍搶先動手。假傳太后懿旨,召何進進宮,有要事相商。

袁紹勸他不要去,既然跟宦官已經攤牌了,進宮是非常危險的。

可見,袁紹這時候思路還是很清楚的。

但是,何進這殺豬的腦子就是不夠用了。

進去了,死了,讓宦官們像殺豬一樣殺了。

要說這宦官也真夠狠的,殺了何進之後,害怕袁紹等人,乾脆劫持了皇帝作為人質,逃出了洛陽。

十常侍逃出洛陽之後,剩下那些無權無勢的宦官可就倒黴了。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袁紹他們進行了瘋狂的報復,衝進宮中,見宦官就殺,看見有人就跑過去砍一刀,殺紅眼了,甚至把一些沒長鬍子的人也都當做宦官殺了,嚇得年輕人見到官兵先褪下褲子,讓他們驗明正身。

話說十常侍,你幹嘛要逃出洛陽啊,守著皇帝,利用堅城,誰敢進攻啊,誰進攻就揍誰。

後來的曹操不也是利用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取的輝煌成果的嘛。

要不就說嘛,知識就是力量。

劫持皇帝,逃出洛陽,這就叫謀反,人人可以名正言順的討伐,這不是自尋死路嘛。

恰好為董卓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03

迎帝還朝

董卓要爭功,何進的部屬要報仇,很快就志同道合,合二為一。

趕緊追吧,先把皇帝接回來再說。

皇帝哪兒去了呢?

出了洛陽榖門之後,宦官劫持皇帝沿黃河逃走,越逃人越少,越逃希望越小,追兵漸進,長路漫漫,前途無望。

這些宦官不僅缺知識,心理素質也不好,膽子大的逃跑了,膽小的直接投河死了。

到最後,只剩下兩個人,一個就是少帝,另一個就是陳留王,這個陳留王就是少帝的弟弟,也就是後來的漢獻帝。

兄弟兩人,一個14歲,一個9歲。

此時,這一對難兄難弟無親無故,與流浪兒相差無幾。

爸爸死了,媽媽沒了。

回家吧,家在哪兒呢?

一個皇帝,一個王爺,混到這個地步,無話可說了,漫無目的的走吧。

白天還好說,晚上黑,害怕啊。

說來也似有神靈保佑,漆黑的夜中,前方出現忽明忽暗的火光,一群螢火蟲引導著兄弟兩人前行,深一腳淺一腳來到一戶農家。

農家也是好心人,套上牛車繼續向前走,走到了北芒。

北芒,註定在歷史上留名。

先前有一首謎一般的童謠“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芒。”

沒有人知道是什麼意思,到了此時,謎底終於揭穿。

董卓聽說皇帝到了北芒,立即率領部隊,帶著王侯將相,來到北芒,迎接皇帝返回洛陽,由此看來,董卓也是一個大大的投機分子。

(擁有機會的袁紹就沒這麼幹,當然,後來條件更加成熟的時候,他也沒幹,反倒讓曹操搶了先,只能說他政治嗅覺太不靈敏。)

皇帝在北芒城遠遠望見董卓的兵將,嚇得魂飛魄散,失聲啼哭。這也不能怪他,近來受到的驚嚇太多了,並且他也不知道董卓的目的,是來保護的,還是來砍腦殼的。

就連跟隨而來的王公大臣,也不知道董卓的真實意思:本來他就是不安定因素嘛。

皇帝馬上傳出話,大軍停留,不準進入北芒城。

王公大臣很聽話,板起面孔命令董卓:皇帝有令,不得入城,你只得駐紮此地,聽候調遣。

董卓火氣馬上就來了:你們這些老東西,身為國家大臣,皇帝流落至此,國家動盪不安,你們無力匡扶,不盡自己的職責,我來保護皇帝,你們還在這兒閒言碎語,都給我滾到一邊去。

大搖大擺的帶兵入城。

看來,此時的董卓已經把自己看做力挽狂瀾的中興之臣。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拜見皇帝之後,董卓詳細詢問事情的經過,可皇帝都嚇懵了,東一句西一句說不明白。

董卓一看,哎呀,這是什麼皇帝啊,簡直窩囊廢一個。

毫不客氣的教訓起皇帝來了:陛下啊,你平時寵愛宦官,今天淪落到如此地步,都是你的責任啊。

就差沒讓小皇帝寫份檢討書了。

言行舉止毫無臣子之禮。

倒是旁邊的陳留王有問必答,字字清晰,從頭到尾,把來龍去脈表達的非常清楚。

董卓立馬就喜歡上他了,回洛陽的時候,董卓還抱著他共乘一匹馬。

自此,在董卓心中就埋下了廢立皇帝的伏筆。

應該說董卓並沒有篡漢之意,至少此時是沒有的,否則,自己扶持一個能力較強的皇帝來代替一個窩囊廢,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04

力量的壯大

皇帝回洛陽了,身後跟著董卓。

此時,洛陽已經亂成一片,毫無秩序。

皇帝離開都城以後,何進身首異處,袁紹忙著殺宦官。

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兵將們顯出了他們的惡性,不同派系互相攻擊,整個都城,刀來劍往,成了一個戰場。

何進的部將吳匡與何進的弟弟車騎將軍何苗,本就不和睦,經常惡語相加。

吳匡現在更加憎恨何苗,原因就在於誅殺宦官這一事件中,何苗並沒輔助何進,甚至有與宦官同謀的嫌疑,導致何進計劃失敗。

於是藉機聯合好朋友董旻(董卓的弟弟)慫恿士兵譁變,採取的行動很簡單,只喊了一嗓子:“大將軍是何苗殺的。”

在這個時候,很多人唯恐天下不亂,也有很多借機發洩私憤。

所以,就這麼一嗓子,何苗立馬沒命了。

要說此時洛陽也有一個軍事首領,那就是丁原——何進的同盟軍。

官拜執金吾,丁原倒沒有什麼本事,關鍵是他手下還有一個人——呂布。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這個估計大家都知道)

如果將帥一心,應該也能維持洛陽的秩序,但是,董卓來了,一切都變了。

看看董卓的行動吧。

董卓剛來洛陽的時候,力量並不強大,步兵、騎兵算在一塊也不足三千人,自己都覺得底氣不足,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收拾各路軍閥。

如何來增加自己的震懾力呢?

如果有三萬人就好了,這需要動動腦筋。

他命令自己的三千人馬,白天大張旗鼓,人喊馬嘶,從洛陽東西南北四城門蜂擁而入。

夜間,悄悄地,出聲的不要,偷偷再出城。

第二天,再重新演練一遍進城儀式,並且還有口號:我們的後續部隊又來了。

第三天,再一遍。

第四天,第五天……

人數夠了沒?不夠就再來幾遍。

天才啊!

只來虛的是不夠的,還要來點實在的。

董卓利用董旻與吳匡的朋友關係,想把何進、何苗的部隊拉過來,正好何苗死了,吳匡他們也如無頭蒼蠅一般,想尋找新主人,恰恰董卓是理想中的靠山。

兩廂情願,皆大歡喜,瞬間,董卓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洛陽城裡還有丁原的部隊,對此,董卓早已垂涎已久,尤其是那一員武將——呂布。

要想佔有他們,還得從呂布身上想辦法。

呂布,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並且還具備各種慾望,金錢、美女、權利等等等等。

這就好辦了,滿足你的各種慾望。

結果是,董卓如願以償,丁原死了,部隊歸屬董卓了,都是呂布乾的。

好了,到此為止,都城洛陽所有的兵權集中在一人手中,那就是董卓。

為所欲為的時候到了,烏雲覆蓋了東都洛陽。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05

禍亂洛陽

董卓主政洛陽了,一切都得聽他的。

先提高自己的地位,有了名分,做事才能名正言順。

剛來到洛陽,不能莽撞行事,想提高地位,也要讓大家心服口服,最好找個適當的理由。

不管目的如何,這牌坊還是得要立的。

既然有實力做後盾,找個理由還不容易嘛。

那個時候,占卜是很時興的。

比如天象了、卜筮了都能夠左右人們的思想和行動。

恰巧那一年天大旱,久久不下雨。

那就算一卦吧。

一算,明白了,要免個大臣,天就下雨了。

免誰呢?

這個,老天說了不算,還要看董卓的意思,董卓思量:免哪個位置合適呢,三公的位置還說得過去,就免了司空劉宏吧。

劉宏走了,職位不能空啊,那就我董卓勞累一下吧。

看見了吧,三公的位置都能任意罷免,也太瘋狂了吧?

不,瘋狂的還在後邊。

不久之後,董卓又自己升自己為太尉(後為相國),假節鉞。

假節鉞,啥意思?

就是皇帝不在場的時候,代替皇帝掌握生殺大權。

說白了就是皇帝老大他老二。

這次事情做得有點急,連牌坊也沒來得及立。

這夠厲害了吧。

不,厲害的還在後邊。

地位雖然很高了,但終歸是老二,上邊還有一個呢。

算了,你也別在上邊裝腔作勢了,下去吧。

董卓做出了他一生中最為“輝煌的傑作”,為大漢王朝更換了門庭。

公元189年,董卓廢皇帝為弘農王,立陳留王劉辯為帝,即傀儡皇帝漢獻帝。

廢立的理由很簡單,也就是一些司空見慣的套話:皇帝如何如何昏庸,陳留王如何如何聰慧,廢立之舉如何如何英明。

其實,都是廢話,忽悠人的。

董卓終於當老大了。

也可以說,東漢末年,最早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是董卓,而不是後來的曹操。

當然,在廢立過程中,也出現了幾個小插曲,也有剛正不阿的大臣出來阻攔。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第一個就是盧植(此人是劉備的啟蒙老師),理由也很簡單:皇帝是聖明之君,年富力強,行為得當,措施得力……

(估計盧植只顧說話了,就沒抬頭看看董卓的臉色。)

董卓的反應更簡單:罷官,殺頭。

(人啊,一旦掌權,無所顧忌。)

幸虧蔡邕(這個人大家都知道吧,他有個女兒也比較出名——蔡文姬)求情才免了死罪。

私下認為,董卓對於蔡邕的話還是能聽進耳朵的。

再一個反對者就是袁紹。

袁紹屬於有實力的人,有實力的人說話是有底氣的:皇帝沒有大錯,擅自廢立,恐眾人不服。

董卓明白:誰敢不服?也就你小子不服吧。

立馬臉色就變了,把刀拔出來,在袁紹面前晃了晃,順便嘟囔了一句:小子,你以為我董卓的刀不鋒利嗎?

董卓是一個非常殘忍的人,這樣的話他能說得出,當然也絕對能做得出。

袁紹也害怕啊,但他還是堅持著說出了一句具有英雄氣概的話:難道天下的英雄們都要看你的眼色行事嗎(僅僅是一句話而已)。

話一說完,掉頭就跑了。

他倒是跑了,留下的一家人,包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讓董卓來了一個滿門抄斬。

(對於袁紹、袁術兩兄弟來說,後來討伐董卓既有家仇又有國恨。)

董卓的初步計劃通過武力和霸道達到了。整個洛陽之內,再也找不到與自己抗衡的人了,再也找不到不聽話的人了。

自古有言,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該提拔提拔自己的族人了。

老母親:池陽君
老弟董旻:左將軍
侄子董璜:中軍校尉
懷中幼子:封侯(這個所謂的幼子,我是真沒搞清楚到底是誰。)
孫女:渭陽君

這麼說吧,叔叔伯伯,七大姑八大姨,凡是有親戚關係的,都進了朝廷做官了。

注意一點,董卓封了那麼多人,甚至孫女都封了,唯獨沒有他兒子,估計應該是早死了。

史書中也沒有提到他的兒子,只提到他的一個女婿:牛輔。

(這個以後再說)

說完了董卓的家人,再說一下董卓的家。

董卓的家那是真闊氣,不用細說了,只告訴大家兩點就夠了。

第一:董卓住的地方叫郿塢,郿塢什麼樣子?

城牆與京城的城牆一樣高,囤積的糧食夠裡邊的人吃三十年。

進可攻,退可守,不管霸業成不成,此處都可以作為牢固的根據地。

看來這是做了長遠打算的。

(不過,郿塢是個不吉利的地方,董卓最後死在這裡,就連後來的郭汜也是在這裡喪命的。)

第二:這麼大的家,如何管理?

董卓自有辦法。

一個縣裡才有縣令、縣丞,人家董卓家裡就有家令,家丞。

服了吧。

好了,董卓到此時要兵有兵,要將有將,要權有權,要利有利,控制洛陽,主宰朝廷,萬事由他說了算。

或許,此時的董卓已經有了更長遠的理想——做做皇帝也不是不可以的嘛。

人失去了制約,就會極度瘋狂。

董卓剛進洛陽,就顯出他可怕的一面。

對於民眾,濫施刑罰,輕刑重判,並且,藉機打擊報復:

我記得,你什麼什麼時候罵了我一句,今天我就判你個杖責一百;

小時候你打算我一巴掌,今天我就判你個流放千里。

不過,不管怎麼說,這還有點進行社會治安的意思,下面這些行為可就讓人有點咋舌了。

董卓曾派一部分部隊進入陽城,碰巧趕上了當地的百姓正在舉行集會活動,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消夏晚會。

這可是軍民同樂的大好機會,也是董卓宣傳親民政策的良機。

但是,我們看到的竟是另外一番情景,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

部隊看見百姓就像看見敵人一樣,揮舞刀槍,衝入人群,見男人就砍,見女人就抓,百姓就像陷入虎狼之群,

(可以肯定,他們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呢。)

眨眼之間,所有的男子都躺在了地上,尤為令人膽戰心驚的是,所有男子的人頭都被剁了下來,綁在百姓的牛車上,又把所有的女子趕到牛車上,一塊拉回洛陽,途中還高喊:出征剿賊,大獲而歸。

恬不知恥啊。

回來之後,在城門外,把人頭堆在一塊進行焚燒,噁心的氣味瀰漫天空,久久不散。

所有的女子都分派給士兵作為婢妾。

戰亂年代,人不如狗啊。

看到這兒,誰是賊?

董卓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大開殺戒。

有一個侍御史,叫擾龍宗,有事向董卓稟報,在進入大殿時,可能一時疏忽,沒有把佩劍解下,董卓頓時大怒,將其亂棍打死。

何進的老母親,舞陽君,抓起來,殺,不許收屍,任野狗撕咬。

何進的弟弟何苗,早已經死了,再挖出來,鞭屍,然後,肢解。

更有甚者,董卓跑到皇帝宮裡,見到妃子、公主,一個也不放過。

這在封建社會就是大逆了。

從洛陽移到長安之後,董卓的殘忍變本加厲。

他設計誘降了一些起義暴亂的首領,至於到底是怎麼誘降的,史書中倒沒有介紹,反正董卓的謀略也不低,加上暴亂的首領文化再低些,估計降服他們,對董卓來說並不是難事。

關鍵是降服他們之後,董卓對他們採取的手段簡直是令人髮指。

下邊這些文字你可要看仔細了:

董卓搞了一個派對,邀請文武大臣都來參加,氣氛和諧,其樂融融。酒至酣處,要表演節目了,演員列隊入場,場面宏大,有數百人,清一色的起義投降人員。

就在大臣們的餐桌之前,總導演董卓拉開了節目的帷幕。

為了不讓你噁心反胃,我用史書原文給你介紹:

“先斷其舌,或斬手足,或鑿眼,或鑊煮之,未死,偃轉杯案間。”

大臣們嚇得筷子都拿不住了,可是人家董卓飲食自若,該吃吃,該喝喝。

人跟人是不一樣,獸跟人更不一樣。

上述所說,都為正史所記載的事實。

是董卓本性惡毒?還是他想以通過殺伐而來立威?

但他應該知道,屠殺老百姓是與立威背道而馳的,掘墓鞭屍也只能說明他度量的狹小。

我寧願相信前者。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06

四面楚歌

董卓擅長的只是霸道,殘忍與戰爭,絕對不擅長搞政治。

進入洛陽不到一年的時間,董卓不但沒有重振朝綱,恢復洛陽治安管理,反倒弄得民怨四起,人人自危。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董卓也清楚,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培植自己的力量,要有自己的親信。應該把軍事行政等大權牢牢握在手中。

所以上臺之初,提拔自己的親信周毖,伍瓊等人。讓他們大力發展自己的力量。

周毖,伍瓊也不負重託,推薦了好些人才,下面列舉一下:韓馥,劉岱,孔伷,張諮,張邈。

都是三國時期鼎鼎大名的人物。

董卓也很給面子,封給他們官職,不是太守就是刺史。

但,天作孽猶可恕,人作孽不可活。

即便是董卓親手提拔的這些將領也都高舉義旗,反了。

董卓很傷心,傷心的結果是殺了周毖,伍瓊。

還有一個非常另類的人物——袁紹。就是慫恿何進誅殺宦官的那個,他對董卓的反應更為強烈。

就在董卓廢立皇帝的時候,袁紹就顯現了他強硬的一面,不過終歸胳膊扭不過大腿。

而今,袁紹終於找到了同盟軍。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起兵,進兵洛陽,誅殺董卓。

歃血結盟,推舉袁紹為盟主,下定決心,死無二志,不勝不歸。

史稱關東聯軍。陣容強大,確實把董卓嚇了一跳。

可實際上,是隻紙老虎。

尚書鄭泰,就把關東聯軍的實際情況向董卓分析的頭頭是道。

首先,他分析了關東軍的領導階層。

袁紹:

高幹子弟,花花公子,從小長在蜜罐裡,儘管身居高位,但他知道什麼是戰爭嗎?充其量就是扯大旗。

張邈:

整天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看似嚴肅,故作深沉,胸有城府,實際是腹中空空,啥本事沒有。實際上就是一個牌位,

孔伷:

耍嘴皮子的,就像現在某些專家,大師一樣,更像街頭賣老鼠藥的,你只要不打斷他,他的話就永遠不會停下來。能把活的說死了,也能把死的說活了。這樣的人能上戰場嗎?純粹一個大忽悠。

其次,他們要進攻洛陽,那是以下犯上,有違綱常,我們就會在民心向背上佔據優勢(啊呸)。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最後,關東地區,是漢王朝統治的中心地帶,多年以來很少有戰事發生,人們已經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旦有戰爭發生,他們就會驚慌失措,根本就談不上什麼擁軍,也沒有優良的兵源。

而關西地區,常年與胡人、羌人作戰,戰鬥經驗豐富,就是個婦女也能拉弓上陣。

兵源到處都是。

鄭泰的分析到底對不對呢?

看看關東聯軍的戰績吧。

首戰,王匡勇往直前,帶領他的泰山兵埋伏在一個隱蔽處,想給董卓來個措手不及。

但他忘記了,董卓是戰將出身,打了一輩子仗,不會輕易上當,他早早派一小撮人引誘王匡,而主力部隊已經繞到了背後,給了對手一個措手不及,王匡幾乎全軍覆沒。

最令人失望的是,同盟軍畏懼董卓的實力,眼巴巴的看著王匡捱揍,沒有一個伸出援手。

結盟時的決心,蕩然無存。

(其時董卓的西涼兵確實勇猛無敵,又有一員勇猛的大將為他統領全軍,那就是呂布。)

真令王匡寒心。

這種形式給董卓提供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關東聯軍紛紛敗退,望風而逃。

當然,在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之中也有智謀勇猛之士,他們一心討賊,匡扶社稷。

我看到兩個最為突出的英雄:孫堅,曹操。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孫堅

孫堅該出場了,他在幕後已經等不及了。

(三國中,孫氏父子組成了一個最為豪華,最讓人敬佩的一個家族。)

孫堅本是袁術的部將,但是在征討董卓的過程中,比他的上司表現的好多了。

出兵之始,孫堅一臉殺氣,如有敢於阻攔者,殺無赦,以至於一路上人見人怕,地方行政人員早早備好車馬糧草,軍械物資。

下面我們看一看孫堅的討賊之路。

孫堅跟隨袁術起兵討伐董卓,他認為乾的是順應民心的大事業。

所以,不管是百姓還是地方政府,都應該為他的前進之路創造有利條件,早日拯救人民於水火之中。

所以對於那些不太聽話的官員,他會以殺立威,這也是一個將軍的正常思維。

不過在經過荊州地面時,他夾帶著幹了一件公報私仇的事,那就是殺了和他一向不太和睦的荊州刺史王睿。

(頂天立地的孫堅心胸並不開闊,並且殺戮成性,他的兒子孫策也遺傳了他這種性格。最後兩人都死於非命,不能不說與這種性格是有很大關係的。)

到了南陽之後,又殺了太守張諮,原因是“道路不治,軍資不具。”

說白了,就是沒把我孫堅侍候好,影響了我討賊進程。

如此一來,有誰還敢不聽。

光說不練是不行的,看一下他的戰績。

董卓派遣數萬人進攻孫堅,先鋒部隊來到陽人(地名)城下,恰在這時,孫堅派公仇稱到袁術那兒去請求糧草,只帶著文職官員和少數的禮儀兵在城外大擺筵席,為公仇稱送行,形勢非常危急。

孫堅很冷靜,讓禮儀兵列隊相應,但是,很奇怪,只是列好隊形,人人不得輕舉妄動,就像迎接外賓一樣,而孫堅還在那兒大吃二喝呢。

董卓軍隊也有點懵,唯恐有詐,也不敢進攻。

就在頭腦成一片漿糊之時,孫堅已經組織部隊有序的退入城中。

這也算一個空城計吧。

沒有膽量的人是萬萬做不出來的。

進城後,孫堅說出了自己的道理:不敢打啊,真要打起來,你們這些文官早沒命了,你們也是軍隊的無價之寶啊。

這樣的領導,能不讓人愛戴嗎。

退入陽人城之後,重整軍馬,再戰,斬殺了董卓的都督華雄。

軍事勝利,形勢一片大好,在這關鍵時刻,孫堅待在陽人城,單等公仇稱向袁術請來糧草,手裡有糧心不慌。

然後直攻洛陽,搗毀董卓的老窩。

但是,一等不來,二等不來。

孫堅還是不太瞭解他這個老領導。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袁術

袁術這個人,志大才疏,偏聽偏信,心眼小的跟針尖一樣。

他實際的想法就是怕孫堅攻克洛陽之後,功高蓋主,無力控制了。

因此就在糧草軍資上故意製造麻煩。

萬般無奈,孫堅在夜間騎馬到魯陽去見袁術,兩地之間有一百多里路。

兩軍對峙,主帥竟然為了糧草親自跑回來。

見了袁術之後,孫堅發表感慨,句句落地有聲:

我之所以奮不顧身的衝鋒在前,說大了是為國家討伐逆賊,重扶社稷,造福黎民百姓;

往小裡說,是為將軍你報家仇私恨那,你遭到了董卓的滅門之禍,就不想報仇?

我與董卓又沒有這樣大的仇恨,何苦呢?

我這是為你效力,你怎麼能這樣,聽信讒言,連糧草都不供應。大功即將告成,而因缺糧退兵不成?

願將軍深思。

袁術無言以對,羞愧得調發軍糧。

孫堅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到底起了什麼作用,從董卓的一句話中就可以看出。

董卓在大敗關東聯軍之後,曾經這樣說過:

關東聯軍都是一些鼠輩,沒有一個不怕我的,唯獨孫堅真令人頭疼啊,真得想個法子才行。

看來真是讓孫堅打怕了。

辦法想出來了,還是老一套,封官,大大的封,凡是孫堅的叔叔大爺,兒子侄子都來做官吧。

這對董卓來說不容易了,除了他老董家,整個家族都封官的就他老孫家了。

不行,董卓估計只有這些還降不住孫堅,再加一條:和親,咱們做親家吧。

董卓,瞭解不了孫堅的為人,更瞭解不了孫堅的抱負。

孫堅回話:你是真不要臉,皇帝讓你給廢了,朝廷讓你給搞亂了,大臣讓你給殺了,百姓你都不放過,你這是犯了死罪。你還想和親,虧你想得出。

應該說,孫堅此時絕對沒有獨霸一方的想法,能夠拒絕董卓如此高規格的封賞,足以說明,孫堅是一心為國除賊。

刻不容緩,乘勝進兵,直搗洛陽幹掉董卓。

孫堅大軍進駐大谷(地名),距離洛陽九十里。

被孫堅逼的實在沒辦法了。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董卓做出了他一生中的又一“傑作”:焚燬洛陽,逃往長安。

可憐一把火,讓東漢王朝幾百年以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隨風而去。

皇宮,宗廟,府庫,民家,方圓百里,一掃而光。

無辜百姓死者無數。

地面上已經寸草不留,地下也要挖乾淨,凡是王公貴族,富裕人家的的陵墓一律發掘清理。

洛陽是都城,陵墓中的寶物眾多,都裝進了他董某人的腰包。

另外,洛陽所有土財主、洋財主的家產歸公,還是歸董卓。

名為堅壁清野,實為與民爭利。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曹操

除去孫堅,還有一位猛士:曹操。

董卓遷都長安之後,同盟軍雄踞關東與董卓對峙,當時兵力非常雄厚。

袁紹屯兵河內,張邈、劉岱等人駐軍酸棗,袁術在南陽,孔伷守潁川,韓馥守鄴城。

如果一鼓作氣,大事可成。

但是,他們已經讓董卓嚇破了膽。

曹操的意見是:

誅殺董卓,我們是正義的,順應民心的,並且我們已經歃血立盟,怎麼到了陣前,都畏縮不前,這成什麼樣子。

現在正是好機會,董卓焚燬洛陽,劫持天子,盜掘陵墓,殘害黎民,已失了民心。

此時不出兵,如果一旦讓董卓抓住時機,反敗為勝,我們就更沒機會了。

你們害怕,那就我來當先鋒。

說實話,這個時候的曹操翅膀還沒硬,還遠遠算不上一方諸侯,跟上邊幾個人還不是一個檔次的,僅僅是個中層領導。

人微言輕,你說的再有道理,也沒人理會你。

說多了還要遭到呵斥,“一邊待著去,願意去自己去。”

自己去就自己去。

曹操兵力不多,關鍵時候還是朋友多了好,好友兼同盟軍張邈(曹操、袁紹、張邈鐵三角的關係,後來變成鐵蒺藜了)派兵協助曹操。

在進攻的路上來到了滎陽,遇上了董卓的名將徐榮,這個徐榮的戰鬥力不低於三國時期的呂布,大戰在此展開了。

戰鬥打得很艱難,死傷很嚴重,當然這是對曹操而言的,因為徐榮勝利了。

那就直接說嚴重的後果吧。

大將鮑信的弟弟鮑韜被砍了腦袋,鮑信也被砍了,不過幸虧不是砍的腦袋,算是勉強跑回來了。

曹操也在跑,不過他的跑和鮑信就不一樣了,人家鮑信怎麼說也是騎著戰馬跑回來的。

你再看曹操,簡直就是百米衝刺的運動員,後背上還插著弓箭。

弓是自己的,血也是自己的,只有箭是人家的。

戰馬早就被砍死了,再不跑人也沒命了,只有這個時候,人的潛能才可以完全發揮出來。

即便是完全發揮出來也是有限的,傷員終歸是跑不過追兵的戰馬。

關鍵時候還是自家兄弟,曹洪來了。

曹洪來了也沒用,也擋不住這麼多追兵的。

其實人家曹洪根本就沒去想阻擋追兵,他用另一種方法很容易就把這個難題解決了——把自己的戰馬給了曹操。

這個方法想出來很簡單,做出來很難。

在這麼緊張的情況下,曹操還跟曹洪客氣了一番:兄弟,不用管我了,你快逃命去吧。

曹洪沒跟他客氣,一句話直擊要害:天下沒了我曹洪沒什麼大不了的,沒有你可就塌天了。

曹操在前邊騎馬跑,曹洪在後邊撒腿跑。

很難想象曹洪竟然能跟上。

技不壓身,看來還得多學點技術,關鍵時候能夠救命。

跑到了汴水岸邊,水還挺深,根本過不去,曹操可不想學習楚霸王烏江刎頸的傻事。

幸虧曹洪找到了一條小船,這才撿回了一條命。

儘管戰敗,但也顯示了自己的力量,使得董卓軍再不敢進攻同盟軍的大本營——酸棗(河南延津)。

事後,曹操再一次力陳出兵的重要性,但是沒有起到一定的作用。

這一系列的反抗,儘管沒有徹底打垮董卓,但董卓也意識到了自己所面臨的處境,不得不從洛陽退兵到長安。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董卓

07

“野豬”終於死了

在遷都長安的過程中,在董卓隨心所欲的指令下,也有朝廷大臣站出來阻撓。

終歸這是一個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

司徒楊彪(此人就是的楊修的父親)、太尉黃琬、司空荀爽(荀彧的叔父)擺出了很多理由來阻攔遷都。

什麼遷都應順應民心了,什麼長安已成廢都了,什麼天象不詳了。

反正就表達了一箇中心意思,遷都萬萬不行。

董卓對此反應很乾脆,你們咋這麼多事啊?

看把你們能的,這麼著吧,都回家種地去吧,朝廷裡沒有你們什麼事了。

全都罷官了。

三公齊上陣,不僅無功,且自身難保。

強權+無賴+流氓,董卓和在東漢橫衝直撞的野豬沒啥區別。

還有一個人,朱儁。

這個人估計應該是董卓看得上眼的,董卓想提拔他作為副相國,給自己當助手。

而這個朱儁倒也有幾分正氣:

副相國就免談了,我幹不了。

現在遷都是萬萬不行的,不僅使天下認為相國你敗局已定,迫不得已才遷都,同時也會給關東軍提供進攻的機會。

董卓也沒有采納朱儁的建議,不過也沒有難為他。

其實,在遷都長安之前,不僅僅是這些語言上的勸阻 ,也想到過進行兵諫或者直接廢除董卓。

當時,皇上已經遷到長安,趁著董卓還在洛陽做一些善後工作。

京兆尹蓋勳就勸說左將軍皇甫嵩:將軍,你看看,董卓這是做的什麼事兒啊,對百姓殘暴無恤,對皇上,任意廢立。不如現在就趁著皇上在長安,以將軍為首,我們迎接至尊,向東討伐董卓,與關東的袁紹等人東西夾攻,不愁董卓不滅。

可惜,一代名將皇甫嵩不聽,不知他是忠於皇上,還是恐懼董卓。

就這樣,董卓我行我素,遷都長安。

上帝說:想讓你死亡,先讓你瘋狂。

到長安之後,董卓又給自己升格了。

(“我相,貴無上也”)

首先,給自己換了座駕——竿摩車。

什麼東東?

古代跟現代一樣,不同級別的人就得乘坐不同級別的車,縣長不能坐市長級別的車,市長當然也不能坐省長級別的車。

竿摩車,說白了,就是皇帝的轎子,誰坐這個車誰就是皇帝的級別。

第二步,董卓想學學姜子牙,你姜子牙能作“尚父”,我董卓也能做“卓父”。

就在這個計劃即將實施的時候,發生了一件自然現象:地震了,並且是京師地震了。

那個時候人們迷信,地震就說明情況有異樣。

趕緊問問明白人吧。

問誰呢?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蔡邕

蔡邕。

蔡邕說了:

這是大臣逾越祖制引起的呀,現在太師你的功勞就像巍巍泰山,大家都看得到,但是,要稱“卓父”,還是要打敗關東聯軍,迴歸東都洛陽再說吧。

還有你那輛竿摩車,也換了吧。

對蔡邕的意見,董卓全部採納。

既然天象有異樣,那就看看如何避免災害了。

我帶頭,不稱“卓父”了,也不坐竿摩車了,那麼大臣之中是不是也得付出點犧牲呢。

這是應該的,況且,太史(這裡應該是巫師)說了,殺個大臣就沒事了。

上回不是免了司空劉宏以後就風調雨順了嗎。

這回該誰倒黴呢?

太尉張溫。

表面上是祈求上蒼降臨福音,實際上就是藉故洩私憤。

張溫,又如何得罪董卓了呢?

說來話長,那還是在邊章韓遂作亂涼州的時候,朝廷派張溫為車騎將軍,到涼州平亂。

董卓也受張溫的調遣,但是在平亂過程中,董卓經常遲到、早退、曠工,分內工作做不完、做不好。

受到了張溫的批評。

董卓心眼小,從此記恨在心。

要不說,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當時,張溫還有一名部將,就是孫堅,他列舉了董卓若干罪狀,最後建議,乾脆殺了董卓,以絕後患。

(也說不定,孫堅早已看透董卓,這也可以解釋在征討董卓的征戰中,孫堅為何如此賣力。)

張溫太仁慈了,放了董卓一馬。

這回,董卓卻沒放張溫一馬。

張溫不聽孫堅之言,最終導致殺身之禍。

張溫死了,誰還和我董卓不睦呢?再想想。

想起來了,皇甫嵩,在鎮壓黃巾起義時,老是和我爭功,還想霸佔我的軍隊。

現在他的境況如何啊?看看老朋友去。

皇甫嵩見到董卓來到,慌忙跪地迎接。

此時兩人之間的對話出現了兩種版本。

據《山陽公載記》記載:

董卓:義真(皇甫嵩字義真)啊,現在你該佩服老夫了吧(“義真服未乎?”),你該知道老夫的能力了吧。你們這些小燕雀啊,哪兒會知道鴻鵠的志向啊。當年你們是何等的威風凜凜,今日不也是伏在老夫腳下嗎。
皇甫嵩:當年真沒有想到,太師會有今天的偉業。過去我們都是鴻鵠,今天太師都成鳳凰了。
董卓:你如果早明白事理,今天就可以免你下跪了。

據張璠《漢紀》記載:

董卓:義真,你害怕老夫嗎?(“義真怖未乎?”)
皇甫嵩:太師如果以德輔政,全國人民歡慶還來不及呢,怎麼會害怕呢?如果濫施淫行,整個天下都會是一片白色恐怖,害怕的就不是我皇甫嵩一人了。(不愧是官場老油子)

董卓默許了,或許,皇甫嵩的話讓他想起了自己的地位,自己所承擔的責任。

不管怎樣,他放過了皇甫嵩。

私下希望《漢紀》所記載是真實的,他表現了皇甫嵩作為輔國重臣的正直面目,表現了胸中的那股傲氣。

(有人說,皇甫嵩是東漢最後一員名將。)

同時,也表現了董卓還有一點人性,讓我們看到了人性本善的一面。

如果說殺張溫,戲皇甫嵩還有點政治鬥爭的意味。

但小人物也不放過,就很能說明這人小肚雞腸,睚眥必報。

董卓手下的嘍囉也狗仗人勢,無惡不作,違法亂紀的事那是經常發生的,無人敢管。

偏偏就有那麼一個不信邪的掌管京師的行政官員,那時叫司隸校尉,名趙謙。

把一個罪該萬死的小嘍囉正法了。

他以為這是秉公執法,可能自己估計董卓還會獎賞他。

還真的獎賞他了,只不過是賞了他一頓棍棒,棍棒打多了,直接打死了。

他太高估董卓了。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董卓的意思很明白:我就是養條狗,也沒人敢朝著它呵斥,你膽肥啊,敢殺我的人。

(“我愛狗,尚不欲令人呵之,而況人乎!”)

對待手下的官員如此,那就更不用說敵人了。

與關東聯軍戰鬥期間,對待俘虜的手段令人髮指。

先找來幾匹布料塗上厚厚的豬油,然後就用這匹布把俘虜纏裹起來,最後,點火燒。

燒也是有規定的,要先從腳點火,這樣燒,人一時半會兒死不了,燒得時間長。

這種行刑方法,俗稱“點天燈”。

還有更方便的方法,燒開一鍋水,把人扔進去,完事兒。

打擊政敵,虐待俘虜,殘害百姓……

人們不知道今天脫了鞋,明天還能不能穿上。

天下被禍害透了,也該結束了。

當時朝廷大臣中,司徒王允、尚書僕射士孫瑞就密謀為國除害,拯救大漢王朝,計劃除去董卓。

王允、士孫瑞儘管是高級官員,但是要想拿刀砍人,估計還差得遠。

想成功,必須要找到同盟軍,不僅必須要武藝高強,還要能得到董卓的信任,接近董卓,同時還要憎恨董卓。

巧了,就有那麼一個人,誰啊?

呂布。

呂布的武藝就不必詳說了,那是董卓的親兵隊長兼高級保鏢。

按說保鏢和僱主關係應該很融洽才對。

不過,董卓那脾氣,誰都受不了,有時生了氣,隨手摸起東西來,連保鏢都揍。

(你也不想想,保鏢是幹什麼的?關鍵時候,即使他不反水,站在那兒袖手旁觀就夠你受的。)

還有一件事,使得呂布與董卓的關係拉遠了。

剛才說了,呂布是董卓的親兵隊長,當然就整天圍著董卓轉了,轉著轉著就和董卓的一個小妾好上了,儘管董卓還不知道,但呂布是提心吊膽的,不用說,一發現就沒命了。

如想保命,還是先下手為強。

王允、士孫瑞把刺殺董卓的計劃和呂布一商量,呂布開始時還一臉嚴肅:這怎麼行,我怎麼可以害自己的僱主?

其實,呂布真實的想法:還用商量啥呀?巴不得呢,廢話少說,趕緊動手。

一切都準備好了,就等機會了。

機會來了。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皇上大病初癒,為了慶祝,召集文武大臣,在未央殿搞了一個大型派對,董卓當然在邀請行列。

他興高采烈地去了。

說來也巧,走在半路上,那馬就不往前走了。

看到這種情況,董卓心裡也感到奇怪,這是怎麼了,要不就不去參加派對了。

呂布看到董卓猶豫不決,就加以慫恿:沒關係,有我保駕,你就放心吧。

其實,呂布早已在宮門外埋伏下了刀斧手。

董卓還真來了,瞬時伏兵四起。

董卓趕緊招呼保鏢呂布來救命,呂布來了,又給他補了兩刀。

玩完了。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董卓的屍體被扔到大街上,肥胖的身體開始腐爛,膏油流的滿地都是,看守屍體的人別出心裁,把破棉絮擰成繩,插在董卓的肚臍眼兒裡點燃,就是一盞長明燈,連續幾天不滅,夜晚可以照明看書,以解煩悶。

08

遺留禍根

董卓的兄弟,殺,

董卓的侄子,殺,

董卓九十多歲的老母,殺,

董卓的親信,殺,

董卓的部屬,殺。

長安城內,凡是與董卓有親近關係的人都嚐到了血雨腥風的滋味。

在這殺聲中,不加分辨,不加區別。

董卓,“自殺”步驟詳解(正史雄文)

王允

王允就是想大換血,殺一批,立一批,以圖重振大漢朝綱。

大文人蔡邕,在董卓當政期間,竭盡所能的為大漢王朝服務,勸導董卓以德治人(儘管見效甚微),同時,也挽救了一批國家的精英。

就是這樣一個人,也被王允殺了,原因是:“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後令吾徒並受謗議。”

(仔細想一下,無非就是王允心虛了。)

蔡邕都落到如此結局,更別提董卓手下那些助紂為虐的領兵將領了。

帶兵將領是董卓的一個女婿——中郎將牛輔。牛輔手下有幾個校尉——李傕,郭汜,張濟,樊稠。

都是戰場上滾出來擅長玩命的人。

王允要收拾這批人,最終導致西涼兵謀反,長安又迎來了又一場浩劫。

東漢真的走向了末路。

一場大戲的帷幕就此拉開。

本文取自正史,非演義。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