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邊地武人的崛起——董卓

漢末撲朔迷離的政治帷幕,是由一個邊地武人拉開的,他就是董卓。桓靈以來,東漢帝國對外征伐的統帥已經很難在朝堂之上尋覓,即使出現了這樣的人選,衝鋒陷陣、斬將奪旗者又皆為邊地武人。邊地武人在軍事上的崛起,已經成為東漢後期政治運作中不可缺少的要件。

漢末邊地武人的崛起——董卓

董卓

董卓,隴西臨洮人,以六郡良家子起家,靠軍功樹立了他在武人中的地位。也因為如此,他得以長期執掌西部軍事,在涼州的根基日益牢固。張溫曾經擔任對羌作戰的漢軍主帥,因董卓不服調遣,張溫的部屬就勸張溫殺掉董卓,以嚴肅軍法,張溫卻無可奈何地說:“董卓在隴蜀地區聲名遠鎮,今天殺了他,以後戰事一起,就沒有依靠了”。可見董卓勢力的強大。

朝堂之上早就有限制董卓的呼聲,在董卓平定叄輔之亂後,這種 呼聲已經為靈帝所重視,他也不希望在西部出現與自己分庭抗禮的軍閥。於是一紙詔書從洛陽發出,徵調董卓出任少府。東漢的少府雖位列九卿,但掌管的不過是皇家的瑣碎事務,位高而職輕,董卓自然不會看中它。況且離開了軍職,他就成了無源之水。

漢末邊地武人的崛起——董卓

漢靈帝

於是,董卓公然抗命了。他上書說:“涼州現在還動亂不安,此時正是臣為朝廷效命的時候,而且臣的部屬因為舊恩,紛紛阻擋臣的車駕,使得臣無法上路。既然這樣,就讓我暫且行使前將軍的職權吧!我一定會盡職盡責,在沙場上建立功績的”。此時的董卓已經開始脫離漢朝政權的約束,尋找屬於自己的空間了。

天高皇帝遠,加之此時的朝廷也無心對這位實權派人物做出更嚴厲的懲治,只能委曲求全。唯一的希望就是解除董卓的軍權,對於董卓的抗命可以不再追究。第二紙詔書便又發了出去,這次是任命董卓出任幷州刺史。漢末的刺史已非舊日只行監督職權的小官,而是握有一州軍政大權的國家重臣。並且幷州同為邊地,遠離朝堂,對於要尋求自我發展空間的董卓來說,是再適當不過的了。

面對這誘惑,董卓有些心動,但他依舊清醒地認識到涼州對他的重要。在涼州這塊土地上,他要將有將、要兵有兵,一旦脫離,就算貴為刺史,也不會有太大的作為,但他又不希望放棄幷州刺史的位子。於是他再次上書朝廷,對於出任幷州刺史一職提出了自己的條件,即就任幷州剌史可以,但他要帶他的親兵武裝。這對朝廷來說簡直是聞所未聞的事倩,臣子竟然敢明目張膽地和皇帝做起交易,這種不忠之舉,按律當斬。可是,皇帝又有什麼辦法呢?國家疲弱,實在無力對這樣的強臣做出處置,只能聽之任之。

漢末邊地武人的崛起——董卓

東漢地圖

董卓得意揚揚地率領著三千親兵上路。與此同時,洛陽的政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靈帝駕崩,國家政治處於真空狀態。新皇帝要登基,士人要解決多年來與宦言的積怨,宦官要尋求生存的空間,這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使得國家政局在焦慮中等待著未卜的將來。

此時大將軍何進因為迫於士人的壓力和對自身家族利益的考慮,採取了徵調州郡兵馬進京,以聲勢逼迫太后做出誅殺宦官的決定,這種迂迴的辦法顯然是畫蛇添足,毫無意義可言。而就在這毫無意義中,董卓看到了新的希望已經萌芽。做為被徵調的猛將,董卓這次與前兩次接到詔書的表現截然相反,異常神速地命令尚在赴任途中的三千親軍掉頭東行,急速向洛陽推進。而此時的何進也為當初的舉動懊悔不已,不得不改變徵調猛將進京的初衷。於是,諫議大夫 劭便勇敢地拿著卻兵的詔書,去阻擋董卓銳利的鋒芒。

漢末邊地武人的崛起——董卓

董卓之亂的罪魁——何進

董卓既已發現自己的目標,又怎會因為劭的無畏,而老老實實地走回頭路呢?為了抵消詔書的威嚴,他在黽池炮製了自己的政治宣言書。書中稱:我認為天下之所以會出現大逆不道的人,原因就在於黃門常侍張讓等人侮慢天常,篡奪王命。他們父子兄弟霸據州郡,憑藉一紙文字就可以獲得千金的利益,京師附近數百萬的肥沃良田都被他們霸佔。這一切使得怨氣充塞,動亂不絕。常言道: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潰癱雖痛,盛如養肉;及溺呼船,悔之無及。古時趙鞅興晉陽兵馬,清君側、誅惡人,現在我也要鳴鐘鼓,到洛陽搜捕張讓等人,清除積穢。

有了這紙宣言書,董卓就可以擺脫一切束縛,為那崇高的「道義」而戰。他不必再去理會卻兵的詔書,遂率領著叄千親兵繼續東進,到洛陽找尋他的夢想。在董卓粉飾自己的同時,洛陽已經成為血與火的海洋。短短的四天期間,何進被殺,宦官遭受滅頂之災,中央政權在飄搖動湯中,渴望著安寧與和平。而恢復洛陽的政局就需重新安置皇統,疏理士人政治的脈絡。。但士人對此似乎並沒有多大的熱情,朝中的重臣個個緘默不語。是因為太后與士人原有的隔閡依然未得到化解?還是因為衰敗的政治實在是無藥可治呢?

在末知和無序中,洛陽城中的人們在虛度著光陰。依據現代政治學家的見解,「要摧毀盤根錯節的傳統權益,常常要動員新的社會勢力參與政治」。那麼,在當時擁有傳統權益的人或群體只有皇帝和士人,新的社會勢力指的是誰呢?是董卓?

洛陽朝堂的實際主宰者,這已經不再是一個謎了。董卓進了京,開始了他實現夢想的行動。首先,他最為關注的是:眾師中的軍事力量是否會對他形成威脅?比較之下,董卓有些害怕了。中央所屬的西園軍、原屬大將軍和車騎將軍的部曲武裝、執金吾丁原所部幷州軍,加之司隸校尉袁紹和河南尹王允對洛陽地方政事的掌握,董卓以區區三千人馬要控制政局,顯然是痴人說夢。

漢末邊地武人的崛起——董卓

呂布

但混亂之際,武力鬆散,又為董卓的冒險提供了可乘之機。於是,他就在人們尚未對其實力有所認識的時候,擺起了疑兵之陣。夜間悄悄把兵馬調出軍營,白天就敲鑼打鼓,旌旗蔽日地再回去,每隔四、五天就來這麼一次,矇在鼓裡的人被涼州軍的“強大”所震服了。呂布殺了丁原,率幷州軍歸順了董卓;群龍無首的二府部曲也投靠涼州軍。董卓一顆懸著的心落了地,軍權在握,下一步就可以為所欲為了。

果真,董卓昂首挺胸地上了朝,輕而易舉地便得到了司空的頭銜。朝堂上的士人對此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反感,也許是董卓的宣言書依舊起著作用,士人以極大的耐心,在等待著這位武人做出他們無法進行下去的變革。做了三公的董卓似乎也願意同士人建立起親密的情感,他提拔了一些士人,對於因為在與宦官抗爭中死去的黨人給予追悼。衰敗的漢家政治似乎在這位武人手中起死回生,重現生機。

可惜,董卓所做的一切,只是一種矯飾,在日益膨脹的貪心驅動下,他又開始了新的攫取。官已經做到了極致,再進爵封侯,還是臣子,董卓顯然認為這是不公平的事情。畢竟自己已經成了洛陽朝堂的實際主宰者。他要打擊東漢政治的最後表徵——皇權,毫無束縛地,自由自在地看著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

對於怎樣貶斥至高無上的皇權,董卓在手段的運用上可謂駕輕就熟。他又甩出了一紙文字——《策廢少帝》,用語言的光環籠罩著自己的大逆之舉,使之披上合乎情理的外衣。《策廢少帝》文中說:“少帝天資輕佻,沒有帝王應具有的威儀,在服喪期間,怠慢懶惰,德性惡劣已經昭然於世,淫穢之舉已為人所知,他的行為已經侮辱了神器和宗廟。太后教導無方,沒有母儀之德,使得政治荒亂。永樂太后暴崩,至今仍令人困惑不解。天地所設立的叄綱之道,已經有了缺陷,這可是莫大的罪過。....廢皇帝為弘農王,皇太后還政”。

漢末邊地武人的崛起——董卓

漢獻帝

百官默然,只有盧植一人在為道義呼喊,但微弱的聲音早已在死寂中失去了意義,太傅袁隗解下少帝的璽綬,攙著他走下殿堂。在董卓的策畫下,九歲的皇子協繼任了皇位,是為獻帝,他較之少帝還年幼七歲,東漢自中期以來所形成的幼主執政的畸形格局,居然到了最後時刻還在重複著。皇權成了權臣手中的玩物,董卓成了無冕之王。他實現了前輩武人聽政朝堂的願望,但他的夢想也已經到了破滅的邊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