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扶余之变"到"横渡之约",辽世宗是如何化解即位斗争和困局的?

世宗即位斗争从"扶余之变"开始,经"横渡之约"结束,辽太祖阿保机在征渤海返辽途中逝世,述律后立马掌握强权,太宗继位,手中无权,太宗为了重掌大权,双方便开始了权力斗争,史称"扶余之变",太宗死后,世宗军中继位,述律后不肯轻易让位。

耶律屋质策划"横渡之变",耶律阮即位,最后虽入主故土,重掌正统,但权力的斗争时刻存在,即位后贵族斗争死灰复燃,辽朝陷入乱世,辽世宗即位后的政治局面不容乐观。

契丹贵族与述律后的矛盾一触即发,"扶余之变"拉开了辽世宗继位序幕

辽太祖死后,朝廷内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以辽太宗为首的皇室成员及其他皇室贵族卧薪尝胆,另一派就是以述律后为首把持着国家大权。述律后在辽太祖后就立马掌握国家大权,政权在手,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除掉皇位最大的威胁——契丹贵族血统势力。

太祖死后,当时有人提议先帝死去应该由其嫡长子耶律德光继承皇位,述律后随即便将他们降罪入狱,有不服气之人,则立即杀之,毫不留情。

述律后大力打击等契丹贵族势力,他们在这场夺权之争中损失惨重,经过扶余之变,述律后凭借其残忍的手段夺得辽的大权,契丹贵族一脉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

虽然述律后暂时手握大权,但是各方势力只是暂时退出权力的斗争,对述律后的不满只放在背后,由于述律后在扶余之变中大展淫威,虽无人敢反抗,但述律后的敌人暂时卧薪尝胆,暗中培养实力,等待双方实力不再悬殊,则是反抗之时。

辽太宗即位后,述律后掌国家大权,皇族成员对述律后只得妥协,述律后另有一子名为耶律李胡,辽太宗为了打消述律后对自己的敌意,让其放松警惕,册封同胞弟耶律李胡为黄太弟和大元帅,这就相当于向天下人昭告耶律李胡是自己皇位的继承人。述律后曾生病,辽太宗为了表示其敬畏之心,在述律后生病期间,不寝不食,在述律后面前极尽"孝心"。

辽太宗怎甘此现状,他一直有征中原地区以称王的想法,这样一来就可以摆脱述律后的控制,但述律后早知其的心思,极力反对辽太宗入主中原。

在辽太宗灭晋后,述律后深知太宗对自己已造成威胁,至此,辽朝局面随着太宗南下灭晋后更加动荡,斗争一触即发,辽世宗耶律阮在此背景下作为阿保机的嫡孙继承了太宗的王位。

投机者、复仇者与世宗三方联盟,他们既是世宗夺大统的支持者也是日后政治困局的缔造者,辽世宗抓住时机笼络各方势力

辽太宗在灭了后晋归朝途中突发疾病逝世,这是谁都不能预见的,太宗逝世后,军中陷入一片混乱,此时他们是群龙无首,军中有对太宗忠心之人,也有小人,一部分人想在此时分裂,把契丹一族消灭,自己坐上王位,世宗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局面。

世宗是太宗的侄子,与耶律李胡相比,李胡既是太宗的亲弟弟,又是其亲封的皇太弟,李胡更有资格继承王位,世宗之所以会继承王位,耶律安抟功不可没。太祖死后至太宗即位以来,契丹贵族都是述律后的手下败将,耶律安抟是契丹贵族中的一员,他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耶律安抟与耶律阮是旧相识,他当时也在征晋反辽的军中,当太宗不幸逝世后,他立马想到让耶律阮继任王位,但太宗当时有所犹豫,述律后与耶律李胡在辽的势力坚不可摧,但在耶律安抟向耶律阮道明天下人皆中意其继任。

另外,耶律安抟在军中大肆宣扬耶律李胡已病逝,以动摇军心,虽然李胡更有资格继任,但在军中,最接近王位的也只有世宗一人,他是辽太祖阿保机的长孙。

世宗在军中即位,并未取得述律后的同意与支持,仇敌不少,这些人顺势与世宗站在了一起,萧翰与刘哥都是权力斗争的受害者,李胡得知世宗即位于军中,便领军南下,"刘哥首建附世宗之策,以本部兵助之",李胡兵败,后和议时,耶律李胡问刘哥为何要支持世宗,刘哥道;"臣父无罪,太后杀之"。这些与世宗站在一起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为何他们没有选择强悍的述律后一派,原因不单单是家仇。

太宗在位时,萧翰和刘哥都不被重用,管辖着不重要的地方,当世宗即位时,他们马上放弃了自己担任官职的所在地,投靠世宗,因为述律后与耶律李胡生性残忍,而世宗初即位,自己必能受到重用,既能报家仇,仕途又能得到保证,何乐而不为?

但是这又是一个弊端,萧翰和刘哥等人是世宗巩固王位的棋子,对他们不完全信任,而校瀚等人对世宗的忠诚度不够,联系他们的桥梁是利益。

除了述律后的仇人外,还有一批人也是拥立世宗的支持者,他们是力挺太宗的旧臣,在太宗逝世前,誓死追随太宗,站在太宗这边就意味着和述律后为敌,如果李胡即位,太宗遗臣必将受到重罚,所以当世宗即位时,他们不得已与世宗站在一起,这样做存粹是为了自保。

太宗遗臣中以南北二王权力最大,南北二王分别是耶律洼与耶律吼。当初耶律安抟向"二王"表明想拥立世宗即位时,他们也确实是为时局所迫,不得已与耶律安抟达成共识。这样一个散装的联盟只是一时的,此时他们虽站在一条阵线上,但都是各怀鬼胎,这是世宗即位后的一个潜在的"定时炸弹"。

世宗阵营内的人大部分都是投机者或不得已者,都是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有人为自己的家仇,站在世宗一边,利用他的力量泄私恨,有人因为不想成为述律后的刀下鬼而选择支持世宗,更有投机取巧者判断两边胜算,当胜利的天平倒向世宗是时,他们背叛述律后的阵营,走向世宗的联盟,由此可见辽世宗抓住时机笼络了各方势力。

"横渡之约"一举结束即位斗争,世宗入主正统,既有辽皇帝的称号又夺得权力

世宗在众将领的支持下,在与述律后的博弈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述律后与李胡是心狠手辣之人,纵使世宗已即位,但述律后与李胡在辽本部,仍坚持不让位于世宗,世宗虽有继承之名,但是却不能真正掌管辽,李胡虽把持者辽的政权,却没有名分。

述律后得知世宗在军中即位后,随即让李胡攻打世宗,这场战役最终以世宗取胜告终。就在世宗以为入主故土在即,述律后与李胡在此时劫持了世宗身边将领及其他臣子的家属以此威胁世宗,世宗也因此不敢轻举妄动,双方一再陷入僵局。

双方陷入僵局之时,"横渡之变"的策划者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耶律屋质是辽代皇族的成员,他在世宗入主国土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太宗南下时,他并未随从,太宗死后,他顺理成章地进入述律后一派,后世宗即位,他知道这一事实无法改变,而述律后虽劫持人质,但军事实力远不及世宗,这样僵持下去只会鱼死网破,于是他向述律后提出与世宗议和的建议,述律后深知保命要紧,随即同意。

世宗也同意议和,这是因为即位以来,他也了解自己阵营内的人都是各怀心思,对自己忠诚的人极少,一旦述律后再加威胁,估计不少人都会倒戈而去,自己的胜算不大。

耶律屋质之所以这么做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双方僵持无益于辽的社稷,二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如果双方和议,世宗入主故土,不但不会因为他是述律后的旧部而降租于他,反而会使自己成为最大的功臣,不论从国家发展大计还是从自己小家利益来看,耶律屋质策划的"横渡之约"势在必行。

经双方议和,述律后及李胡退居政治舞台,世宗入主正统,既有辽皇帝的称号,又从述律后手中夺得正统权力,耶律屋质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随着述律后的倒台,世宗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大统,虽然世宗解决了述律后和李胡,但新的困局正在上演,世宗安稳下来后,当初的追随者大都被封赏,但他们可不满于现状,正在悄然策划,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益。

世宗想培养自己的力量,但无奈身边没有能用之人,自己就是"光杆司令",如何快速培养自己的势力,是他即位后遇到的最大问题。世宗想模仿太宗入主中原,把中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目的是摆脱契丹贵族对自己的牵制,辽世宗利用先天优势并顺势抓住时机,从"扶余之变"到"横渡之约",辽世宗成功化解了即位斗争和困局,值得后世借鉴与学习。

参考文献:

《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

《资治通鉴》

《契丹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