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千年敦煌書法重現天日,對當今中國書法有什麼積極影響?

易平書法


千年敦煌書法重見天日,對當今中國書法有積極的影響。

敦煌藏經洞的書法重見天日,是1900年6月21日,由莫高窟道士王圓祿,在清理甬道積沙時無意間發現的;內藏從公元四世紀到公元十一世紀,五萬多件書法卷子,歷經1600年,古代墨書真跡被保存下來,真是書法界的一大幸事,可惜多數被英,法,俄,日等騙盜騙買,還有一部分流落民間,只有少部分被國家保存下來。

敦煌藏經洞的書法重見天日,有其現實意義;可為書法歷史的發展硏究,書法墨體的發展硏究,提供可靠的資料。敦煌藏經洞的書法,經過十幾個朝代,歷經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等;十幾個朝代形成形形色色的書體.文本,從書法史上的角度看,從公元四世紀到十一世紀,正是中國漢字發展演變的關鍵時期,墨體最多,保存最完整,呈現了中國書法從晉的隸書,向唐的楷書過渡的全過程,為現代書法硏究和書體發展,提供了完整的資料,對硏究三千年中國書法史,書體的演變和最終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敦煌藏經洞的書法重見天日,影響著書法愛好者,影響著書法書體的書寫方向,並提供了摹體;也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左右書體的發展。敦煌藏經洞的書法,五萬多件經卷文書的抄寫,是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僧侶百姓,都用各種字體,以最大的虔誠抄寫;這些作者包括;魏晉,南北朝的有,索靖,陸機,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等;隋唐的有,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李世民,顏真卿,柳公權等;五代的有,楊凝式等;宋代的有,蘇軾,黃庭堅,米芾等名家,還有其他不知名的人。字體也非常豐富,書體有篆,隸,楷,真,草,行等等;書體多姿瑰麗,筆法各異,風格奇巧,筆力深厚,令人歎為觀止止,為我們現代書法愛好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料,也會影響到,現代書法形態的發展,並促進現代書法飛躍發展,影響書法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七水三山


敦煌藏經洞的發現,我們不知是該感謝道士王圓籙,還是唾棄他?


因為王圓籙,我們有幸目睹千年前老祖宗的文化遺產;可也因為王圓籙,藏經洞的這些寶貝散失到全球各地,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敦煌遺書的發現,更多地體現在歷史價值上;敦煌書法的重現天日,也更多地體現在書法史的價值上。


比如,對於顏真卿行書,我們知道他吸收了民間書法的營養,但是一直缺乏實物證據,並且,吸收了多少,我們不知道。

但是,我們在敦煌遺書中發現了一張小紙片,這張早於《祭侄文稿》五六十年的東西,給了我們答案。

(囉,就是這張)
從敦煌遺書來看,這些資料都岀自一些底層的經生、抄手之手,作者水平自然無法與歷代書法名家相比,但這些卻是書法原跡,這對我們瞭解古代的筆法,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是對歷代碑刻書法的補充。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題主的問題對於不瞭解這件事的人容易引起誤導,以為是在最近發現了千年敦煌書法,實際上這件事已經發生了整整120年了。

敦煌藏經洞發現人王圓籙道士,大量的經書也正是通過此人,被騙、被盜、被賣出去了


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這麼多國寶級別的書法文物,自從被上邊這位道士發現,其實已經在這坎坷的一百多年內,經歷戰火硝煙,滄桑鉅變,大量流失海外,國內存量其實已經很少,國外的倒是被保存完好。

藏經洞書法(行楷)

在敦煌的藝術寶庫中,藏經洞寫經書法無疑是一支光芒四射、瑰麗多姿的奇葩。

藏經洞書法數量之巨大、書體之多姿、筆法之變異、風格之奇巧、功力之深厚,都足以令人歎為觀止,她是中國書法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檔案,是龐大的中國書法基因庫,對研究中國書法三千年歷史,特別是書體的自然演變以及書體最終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研究價值。

藏經洞書法(章草)

特別值得一提的有兩個方面:

1、書法藝術本身的研究價值

由於佛教盛行,當時的經書均以手抄的形式售賣、傳播,這就自然而然衍生出一個專門的職業:經生。經生抄經文前,需要淨身,焚香,極度虔誠,論及書法水平都是當時民間書法高手,有人還專門統計發現,一篇8000字的經文,錯別字僅發現1個,這是多麼讓人震驚的書法精神,這些書法家們不是用筆在書寫,而是用世上最乾淨的心在書寫!因此,藏經洞書法是我們今人學習書法的寶貴墨跡字帖,擁有巨大的藝術學習、研究價值。

藏經洞書法(篆書)

2、書法演變歷史的研究價值

藏經洞書法涵蓋了4世紀到11世紀期間浩瀚700年中國書法發展史,而這700年恰恰是中國漢字書法發展、演變的關鍵時期。經生抄寫經文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把這700年內偉達書法家們的書法精神帶入經書之內,這些書法家有索靖、陸機、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李世民、顏真卿、柳公權,楊凝式等等等等。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中國書法字體從隸變到唐楷過度的全過程,都以手書墨跡的形式在敦煌藏經洞完整保留了下來,這件事想想都讓人激動,因為這對於研究中國書法演變所具備的意義是無法評價的。

藏經洞書法(楷書),李世民書寫拓本


回答就到這裡吧,希望大家認同。又逢春節,順祝大家新春愉快!


永書101


數萬卷敦煌經書中,以“藏經洞”為主,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體墨書真跡,共有4萬多卷傳世精品,不勝枚舉。

從跨越了700年左右,歷經十多個朝代,敦煌寫卷始於西晉,擴於北朝,盛於隋唐,終於五代、宋初。

在中國書法史上,敦煌經書,翔實地記錄了漢字隸變,向楷書過渡的書法藝術全過程。

在這些敦煌經書中,包括唐代名家極其珍貴的書法珍品。還有關於書法理論的部分,其中令人注目的有,三葉殘卷等。一是論述寫字方法的,二、三是王羲之書論部分,《筆勢論十二章》殘卷,據民間傳說,是王羲之書論抄件。

近年來,關於敦煌書法的概述、分類研究、鑑定等相繼出現,為當代提供了頗有價值的材料。

藏經洞出土的書卷大多是佛經,被人們稱之為“經書體”。特別是留存的王羲之、李世民、歐陽詢、柳公權等名家書帖,面向後人展現了當時書法藝術的境界。

無疑,這些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對於書法藝術的傳承,敦煌經卷書法對當代中國書法的意義重大。

這些經卷的重要書體,像一面鏡子,不僅弘揚了佛法,更對中國文字的發展,以及為後人研習書法,弘揚傳承中華文化,起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揚說


敦煌書法是我國書法藝術寶庫的一朵奇葩,對研究我國古代書法發展史,尤其是漢魏、兩晉、隋唐乃至五代直至於宋的書法藝術發展軌跡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是十分珍貴而又浩繁的書法藝術資料和書法真跡。敦煌書法多為寫經體,豐富多彩,自然意趣,又極具學術性。可以領略它的筆畫,章法,韻律,風格,性情,多元之美。開闊眼界,學習知識,對書法創作有很好的幫助!




白鳶的天空


敦煌書法的重現天日,助長了清中期以來的碑學思潮。從文獻角度看,有極大的積極影響。從書法的角度看,影響不大,甚至不乏消極因素。為什麼?說來話長!

中國書法發展到清代,已進入筆法時期的末期,特點是碑學興起。阮元首創南帖北碑之說,包世臣、康有為繼之大力宣揚碑學。碑派的目的,是企圖以碑學來救帖學之失。問題是帖學衰落而失傳的筆法,碑學能救得了嗎?

這個根本問題,在碑學興起之初,就遭到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的質疑。阮、包等人都是何的前輩,何能獨立思考,並且在題跋和詩句中明確表態,實屬不易。可以說何紹基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明白筆法的學者,遠勝現在有些還想在碑學中討飯吃的跟風者。

碑學是有價值,但是仍然要以筆法為準,精華在於金石氣象,不是所有的古代民間粗識文墨者的隨手塗鴉。捨本求末,棄質效形,是碑學包括敦煌書法研究中不得不注意而仍然未能象何紹基那樣清醒的根本問題。








王乃棟說書畫


敦煌書法不僅對毛法有積極影響,更對當代硬筆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鑑價值。

敦煌書法作品跨越晉朝、十六國直至北宋,每個時期的作品都很豐富,從書法字體的演變上極具參考價值,我們從一些殘片上還可以看到,隸書的味道非常重,正處在隸書和楷書的過渡階段,我們可以汲取中其中的時代精髓。

在當代楷書日益成熟,書家們正在不斷求新突破,而尋古正是一條很好的途徑,我們可以從敦煌大量的書法作品中找到它們獨特的書寫風格,感受不同時期的書法氣息。

有些竹簡作品撇捺風格迥異,極富時代精神,象下圖的本字,撇很明顯是由隸過渡到楷,捺卻仍保留隸的味道,豎的寫法開始出現粗大圓頭,轉折處開始圓潤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學習書法的重要寶庫。

再談談敦煌的硬筆書法,敦煌有很多作品是用竹、木、骨、角等介質書寫的,從根本意義上講就是硬筆書法。硬筆對我們來說更為適用,不同的介質書寫風格也更不相同,敦煌硬筆書法有近一千兩百年的歷史跨度,從字體結構、用筆方式上更值得我們學習。


可言書法




東方欲曉白日夢


看現實生活中很多不是專門寫字的人,往往一便條,一通知,幾張請假條之類寫地蠻有味道,有些竟能稍合行草法度,可知樸實的書寫也是略含藝術性,這種市井江湖的書寫習慣不全是糟粕,與廟堂氣象比更具自然輕鬆感。由此想見敦煌的字跡大都是民間不夠專業書寫者所為,更能探究當時的底層書寫狀態。


荊塗閒人


由敦煌書法所領悟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