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讀書是應該讀好書,還是讀喜歡的書?

他只是很傷心


讀書是一種習慣,是一種愛好,是一種精神。對於一個人來說,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內在,就決定著他的精神世界是不一樣的。也決定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讀書選擇和選擇書的習慣。

首先,我覺得應該讀喜歡的書。自己喜歡的書,感興趣的書,是一種巨大的吸引力,這種吸引會不斷推動一個人去讀書,去提升,並由此去拓展更多的喜歡。也就是說喜歡的書是圓心,以這個圓心去讀書,那麼你會得到更大的提升。所以應該先讀喜歡的書。

其次,我覺得應該學會選擇喜歡的書。喜歡的書有很多,你不可能都拿來去讀。那麼就要去甄選一些合適的書,先是適合自己,接著是對自己的成長有幫助,最後是通過各種途徑去幫助自己選擇,比如書的層次簡介,書的口碑影響等等。這樣基礎就有了。

再次,可以適當的功利性讀書。讀有利於自己發展的喜歡的書。比如你喜歡體育,或者喜歡文學,喜或者歡歷史等等,那麼可以看這方面的書籍,注意在讀書中逐漸提升書籍的層次。

最後,讀喜歡的書能提升思想,推動個人的各種觀念的形成與提高。由此不斷拓展,書越讀越多,越讀越提高。

當然,讀好書和讀喜歡的書並不矛盾,當你把喜歡的書讀好了,你就會不自覺的讀好書,而且是越來越多,越來越精細,精深!





小獼猴桃子


個人建議是先讀喜歡的書,按照自己的興趣點去讀書,培養看書的習慣。

  • 在讀書上個人覺得這是培養習慣的過程,沒什麼可說教的,就講講我看書的過往。講講印象比較深的書籍。我是普通人,跟那些什麼從小就看大家著作的奇人比不了,我小時候就愛看故事書,印象最深的是看《格林童話》跟字典一樣厚。稍大點就看《魯濱孫漂流記》,《天天曆險記》之類的,小時候還喜歡看動畫片。到初中看書就特雜,漫畫也看,小說也看,影響最大的是看姜戎《狼圖騰》完全開啟新世界,尤其是對中國史。
  • 到高中時期也沒時間看,那會身邊同學都愛看網文之類的,我也看但是沒花太多時間,因為看了幾本基本都是一樣的寫作套路,就疲了。那時正好宿舍的同學正好從家裡拿來幾本書,有幸看到季羨林老先生的《季羨林散文選集》。細膩,動人,樸而不素。而後是大學時期,有了充沛時間,除去打遊戲的時間,都在看書,《活著》《人生》《平凡的世界》《老人與海》等等也會喜歡看《鬼吹燈》之類的。還喜歡看專業性比較強的書籍。
  • 從畢業至今要工作時間也不多看書不是很多,但還保持著習慣。《燦爛千陽》,《追風箏的人》《百年孤獨》《廢都》《黃金時代》還有最近看的《沉默的大多數》。這些都是好書,當然了還有些沒提到都值得去讀。所以說先讓自己喜歡讀書,接著好書就會找你。其實讀下來會發現本人沒看過四大名著,是的,一本都沒讀過,不是代表不好是我個人不感興趣而已。所以說看書要找到讓自己讀下去的點,而不是一味的逼迫自己去看所謂的好書,從而生出厭惡感。

讀書也沒,有些人說的神乎其神,什麼提升人格之類的。個人覺得讀書能使自己在社會亂流中更好的辯明自我。“不失自我,方得始終”。能有更多知識面去應對來臨的挑戰。


枕秋


這個時代,著書的門檻實在是太低了。商人可以寫書,學生可以寫書,農民也可以寫書……

我上高中的時候,同村同班的一個同學,對網絡小說愛不釋手,鬥破蒼穹,誅仙等等很厚的書,讀的津津有味,不能說是津津有味,應該說是沉迷。上學的時候看,放學的時候看,鎮上租書吧裡的網絡小說基本被他看了一遍。在村人家長眼裡,他是一個讀書非常刻苦的學生,但是成績卻一直不怎麼樣……

我上大學的時候,有個同學沉迷成功學,床頭放的都是成功學大師的書,自己跟著別人去搞安利,結果錢沒賺到,生活費倒是賠了不少…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是有些書真的算是書嗎?我們不得不對 書 的內涵做些討論。

印成冊的一定是書嗎?一般而言,書裡應該是有能讓我們獲取新知的媒介,它能讓我們越過空間和時間的阻隔和其作者進行思維層面的交流。你在讀它的時候,會有疑問,會有贊同,會進行自我思考,或學習作者,或嘲笑作者,讀完之後,會讓你對某一領域有深層次的認知。

但是那些網文和垃圾書呢,看的夠爽,但是沒啥營養,只會刺激你的多巴胺,讓你感覺讀了這個很快樂,像是肥皂劇一般,實際上實在浪費你的時間精力。

所以,讀好書和讀感興趣的書並沒有需要特別加以區分的。我們所需要區分的應該是哪些是書,哪些是印成冊的肥皂劇之流就行。

你喜歡這個類型,就讀這個類型的書。如果不是因為感興趣,誰會去寫書、讀書呢?你們說對吧。


大招讀書討論會


讀書是一個人自身行為,就我平時讀書習慣的話,我喜歡的書都是好書。反過來,好書我不一定都喜歡。

讀書和交朋友一樣,講究情投意合,講究情感共鳴。讀後讓人舒服,讓人開心,讓人茅塞頓開,讓人廢寢忘食,這就是遇到知己了,讀到好書了。這好書也不一定是大家公認的好書,但肯定讓我有所收穫。

好書和朋友一樣,有時也會鬧彆扭,有時也會忽然發現這個朋友之前沒被發現的優點,對他又一種感覺。第一次讀一個感覺,感覺不錯,相別幾日後,又想來讀一次,依然如故,那這個朋友交定了,遇到現實中的朋友,也要順口誇他幾句,引薦一下。為認識這麼個朋友感到自豪。當然偶爾遇到心情不好時,或者思想跟以往發生變化時,那之前讀的書,交的朋友,也可能成為批判的對象。有一種被朋友騙的懊惱。當然,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跟哪本讀過的好書絕交過。

說到這,我記起曾經買過一本書,完全是被書名吸引的。看了幾頁,我是越看越生氣,越想越生氣,為自己的行為生氣,居然看這本書,居然還買這本書,對自己愚蠢的行為是又憤怒又後悔,真是花錢買侮辱。為此,我是把這個書的作者,在心裡詛咒謾罵了好幾遍。當然,書也就沒讀了,所以對於我來說,自然也不是好書了。

我經常讀的還是自己喜歡的書,好書如果自己不喜歡,其實也是讀不了的。我有好幾次讀《紅樓夢》都讀睡著了,覺得沉重。其他好書也都沒系統讀過。更熱衷於自己想自己的,偶爾遇到志同道合,就欣然讀個幾遍。所以,若是問我,我肯定選擇讀喜歡的書。



別去桃花


讀書使我快樂,就是讀自己喜歡的好書。

眾所周知,讀書的剛好處不言而喻,腹有詩書氣自華,書是我們的好朋友,書中自由黃金屋,書中自由顏如玉,等等。

首先,讀的書應該是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讀不喜歡的書,對於個人來說,無異於耗費時間,知道自己的興趣點在哪兒。我自己喜歡讀歷史類、人物傳記類的書,像《蘇東坡傳》、《拿破崙傳》、《萬古江河》等,我就有意無意地去找這類書,讀起來也津津有味。

再者,喜歡讀書是好事兒,讀的書是好書才行,現在雞湯類的書充斥各大書架上,如何分辨是不是一本好書,自己要有一個判斷的標準,也可以參考好友的意見,查一查關於這本書的評論也行,不知道有沒有這種情況,剛開始看一本書介紹挺有意思的,慢慢看下去,內容空洞,索然無味,便棄之不讀了。

所以,想快樂地遨遊在書的海洋裡,瞭解自己的偏好和有一定的辨別能力,浩瀚書海,總能夠找到傾心的書籍,盡情地去讀自己喜歡的好書吧!


東籬小院


讀書是一件自我提升的好事。古今中外名人都對讀書推崇備至,並且留下了自己讀書得來的智慧總結。

讀書當然首選好書。但如果自己喜歡讀的恰恰也是好書。所以讀好書還是讀自己喜歡的並沒有明確的標準,其實是取決於個人。到底什麼書算好書,其實也不是數學公式般固定。只是個人標準而已。

名人自傳類書籍

這類書籍非常值得一讀,每讀一個人物,就相當於體驗了一次他們的人生歷程,對於提升自己大有好處,如果深入閱讀的話。

歷史哲學類書籍

歷史哲學類書籍看似是比較沒有實用性的,因為讀這些書籍既不能讓你掌握一項技能去單位工作,也不能快速變現。但是讀這類書籍卻能決定一個人的上限和能達到的高度。因為哲學也好,歷史也好。就等於人性。掌握了人性,其實也就是掌握了某種社會規律。

這份清單還可以列下去。一開始讀書的朋友,從興趣愛好出發選擇自己喜歡讀的書是正常節奏,如果一開始就讀晦澀難懂篇幅過長的書,其實容易讓開始讀書的朋友半途而廢,然後放棄。除非意志力確實強大。

因為個人看法來看,比較好的方式是先從自己喜歡的書開始讀起,不但可以找到趣味,更重要的是讀到一定時間積累,不知不覺中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就像吃法睡覺一樣習慣。時間久了,自然會想要涉獵水平更高的書籍去讀。

當然,有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讀書方式,按照自己方式來讀,是最舒服的。


集論社


我認為喜歡的書才是好書。“應該讀好書還是讀喜歡的書”這個問題不成立哦。一本書之所以是好書,是因為它符合人們的認知、好惡,為人所喜。個體是整個群體中的一份子,對於書的感受自然也符合這種規律。

一本好書總有辦法讓你喜歡。每個人口味不同,人文、科技、社科、小說等等門類都有人有興趣。不管是經人推薦還是自己拿起來,能夠讀下去還是因為其中有可以打動你的地方。

書好不好,常常是主觀的感受。讀書如吃飯,別人極力推崇的店、勸你吃一吃的菜,未必如你的意。一本書,也未必能帶給所有人好的感受。

我久聞《人間失格》的大名,早早就在心裡留了意。有一天去學校圖書館借書,我要借的書不遠處正好列著這本。再看,不止一本,一共有四個版本的《人間失格》,每個版本各有三本,不可謂不扎眼。足可見學校選書方對這本書有多喜歡。我於是借了一本回去讀。如今,如果要問我哪本書讀得令我痛苦,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人間失格》,如喝了冰水、如吃了冷飯,難以下嚥。我讀了不久就放下,再拿起再放下,最後終於還是沒讀完就還給圖書館了。那種讓我成天如烏雲壓頂的感受真的太可怕了。見過很多書評,推崇裡面的句子,“日日重複同樣的事,依循著與昨日無異的慣例。若能避開猛烈的歡樂,自然也不會有很大的悲傷來訪。”“膽小鬼連幸福都會懼怕, 碰到棉花都會受傷, 有時也會被幸福所傷, 趁著還沒有受傷, 我想就這樣趕快分道揚鑣, 我又放出了慣用的逗笑煙幕彈。”很多話在一些人讀來是悽美、是愁緒淡籠,但在我讀來越來越覺得是一個身處地獄的人不斷在你耳邊說“人間這樣,不如同去死吧”。曾經見過一些資料,有說到有人因讀尼采哲學而自殺,我甚是震驚,質疑這件事的真實性。等到自己有了類似的感受,才知道所言非虛。一本書如何,全在於個人感受。

讀書就是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一項事情而已,不必鄭重以待,想讀書就拿起來,日子久了,見得多了,裝幀設計或文字插圖在自己這裡都能有個評判,書的好壞也都有了個人的見地。願大家都能在書的世界裡感覺不錯!






張晴柔


曾國藩曾說過:“成大事者,必先讀書。”讀書是“奪天下人之心,為我所用。”“養成讀書好習慣,一輩子不寂寞。”

因為曾國藩始終堅信:讀書是修身立志、儲才養望的關鍵途徑。

讀了一輩子書的曾國藩讀出了樂趣,且聽他是如何說的:

'君子有三樂: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一樂也;宏獎人才,誘人日進,二樂也;勤勞而後憩息,三樂也。'

曾國藩認為,讀書可以變換骨相。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的。

曾國藩一生讀書到死,哪怕是在戰爭最激烈、最忙的時候,他仍然讀書不輟。1871年,曾國藩的身體每況愈下,可以說一天不如一天。為理學修養甚深的他,在1月17日寫了幾句箴言,警示和鞭策自己讀書不要放鬆。這幾句話是:“禽裡還人,靜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極樂生。”他認為,“暮年疾病、事變,人人不免”,而讀書貴在堅持,並在讀書中體味出樂趣。

所以說,你愛好讀書了自然會遇到好書。你讀了好書也就會養成愛好讀書的習慣。古人有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就是這個道理。從書中找到自己的黃金屋,找到自己的顏如玉。

想讀好書還必須靜下心來,就算身處鬧市,也要做到穩如泰山。


陳沐椿風水命理


什麼是好書?《論語》、《道德經》、《易經》是好書嗎?可不是什麼人都喜歡讀,讀得進去。《知音》、《故事會》、《讀者》可是廣大讀者喜歡的書了,可書上有多少可以流傳的經典語句呢。不同的階段人應該讀不同的書,我記得我小時候,愛讀《故事會》、《故事大王》、《十萬個為什麼》、《動腦筋爺爺》、《丁丁歷險記》、金庸、古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成年了愛讀王朔的小說、四大名著、各種計算機類書籍,參加工作了,愛讀彼得德魯克,查理芒格,大前研一,當然還有大量的技術書籍,隨著年齡的增長,讀的越來越廣泛,國學類、管理類、哲學類、音樂類、人物傳記類,什麼是好書,我認為能給自己帶來知識、歡樂、方法、愉悅的書就是好書,不同的階段對好書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中年時,讀國學,會啟迪自己,找到處世的方法,在青年時,讀科技類書籍,能提升自己的技能,在學生時代,讀讀武俠小說,能培養人的世界觀,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好書理解,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喜歡讀就多讀,比如我有個階段喜歡讀《論語》,我就買了不同作家的論語作品,如南懷瑾的《論語別裁》、傅佩榮《論語詳解》、《張其成全解論語》,讀了以後又買了《孔子世家》、《孔子如來》、《孔子傳》,接著就是《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等等。

總結一下,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好書,喜歡讀就多讀,遇到自己喜歡的作者,作品可以開展主題閱讀,比如喜歡傅佩榮老師,就把傅佩榮老師的作品都買下來讀,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既要讀得雜,管理、音樂、國學、經濟、文化都要涉及,又要讀得精,比如對某一方面能深入瞭解各種知識,能熟練表達和應用,最後,關鍵是融會貫通,學以致用,讀無用之書,行有用之事。








檸哥說書


這是個極好的問題,想必會困擾很多人,因為人們都是憑著興趣去讀書,一條路走到黑,不經意間放棄了全世界。

讀書目的是什麼

如果讀書目的是成為某個方面的專家,那就必須讀相關領域的好書,必須廣大精微,感不感興趣已經是其次了

如果只是陶冶情操,或者打發時間,那就只能讀感興趣的書,名篇鉅製多的是,恐怕也讀不進去。

讀好書改善格局

之所以是所謂的好書,那麼必有其思想性,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學習的地方。比如,通篇讀幾遍《史記》,或者讀幾年《資本論》,或者讀幾年領袖文集,那格局視野幾年後,就非常人可比了。

讀感興趣的書提升內涵

感興趣才能讀進去,這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狀態。曾經風靡一時的瓊瑤言情小說,金庸古龍溫瑞安,都曾是我們的最愛。讀之,可以使我們在這些方面形成自己見解,感覺好像挺有內涵深度的。

當然,這都是對普通人而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