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为啥神话传说中仙女很多都爱书生,这和玛丽苏小说、电视剧的套路一样吗?

用户9108658994726


那些年老白还在读书的时候,班上一群同学也讨论过:为什么电视剧中分手的时候一定会下雨?被坏人追着跑的时候一定会有一间破庙或者屋子。

NO1:长跪不起,必下雨,这古装和现代戏惯用套路。

NO2:电视中女扮男装,就男主一人看不出来!从当年的金庸剧到现在的电视剧剧,都是一样,当年黄蓉女扮男装,郭靖认不出,到三生三世,一样男主认不出 !

NO3:咳嗽必有血,不管是古装还是现代言情,这个套路早就让人熟知了。

NO4:男女主角,闹情绪总是擦肩而过!很多时候一入戏,在电视前比主角还着急!

NO5:听到刀下留人,一般都死不了,这个套路一般都是古装戏中展现,换到现代剧就是:“我是他的律师,我的当事人不便说话”

NO6:男女主各种意外摔倒,然后亲了!

NO7:撞击,车祸必失忆

NO8:主角光环,当主角遇到危险,各种奇遇就来了!

NO9:洗澡被撞见,不管是古装,还是现代剧,这个都是常见的剧情!

NO10:情到深处,要开始亲吻的时候,各种意外出现!

最后老白觉得这些套路运用得好的确能带动观众情绪,如果没运用好,会成为“梗”让网友们玩坏!总之剧本就和小说一样,一个流派的开启,会被无数人借鉴,总之老白希望各位编剧能多脑洞大开,拍点不一样的剧情出来,如果老是这些套路,那么看几集就能猜到大结局了!








国风少年


古代的仙女爱书生,与现代的灰姑娘爱霸道总裁,其实本质一样,都有各自潜藏的爱情观引导。

坦白讲,古代人还是挺纯朴的。

七仙女爱上的董永,以孝顺为特质;白素贞爱上的许仙,以善良为特质;织女爱上的牛郎,以勤劳为特质;聂小倩爱上的宁采臣也是以善良为特质。

再来看他们的职业。

七仙女是仙女,董永是种地的;白素贞是千年蛇精,许仙是药铺学徒;织女是仙女,牛郎是放牛的;聂小倩是美貌的女鬼,宁采臣是书生。

很明显,按照门当户对的要求,这一对对的,根本不匹配。等待他们的必然是分离,因为封建社会不允许。

结果也是经历重重磨难与考验。

但不管怎么说,相爱的人最后依然在一起。这体现了古代人追求爱情,鄙夷“门当户对”的态度,想极力冲破巨大束缚的决心和愿景。

梁山伯和祝英台就是典型的例子。

祝英台和马文才门当户对,可祝英台宁愿死,也不愿嫁于他。理由太简单,她爱的人是穷苦书生梁山伯。

如今的人,是绝对无法理解这种纯朴的(包括我)。物欲横流蒙蔽了几乎所有人的双眼,钱永远摆在第一位。

爱情是什么,能当饭吃吗?

当金钱战胜一切,思维也会变得扭曲。

于是,我们自然地认为,仙女爱上书生的故事,只不过是当时穷书生的一厢情愿罢了。你算什么呀?一介书生,还妄想仙女倒贴,简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向往没有错。

这就像今天的灰姑娘向往霸道总裁一样。

同样是一厢情愿。书生想的是仙女从天而降,灰姑娘想的是霸道总裁从天而降。仙女是意象,傻子才会信,霸道总裁也是意象,傻子才会信。

这寄托的只是一种向往。

书生穷苦,但志坚,品德一流;灰姑娘穷苦,但天真烂漫,善良坚强。

美丽的仙女,会爱上穷书生,帅气的霸道总裁,会爱上灰姑娘。主要原因是外在和金钱,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一颗纯净的心灵——

纯净的心灵太少太少。

尤其不被金钱和现实所击倒的纯净心灵。

可惜又有谁在乎呢?

所以脸和钱,成为爱情的唯一解释权。

脑残偶像剧也已经让灰姑娘变成金钱的提线木偶,脸的奴隶。

可悲吗?

现实罢了。

千年前,人们用仙女和穷书生的故事,试图打破现实的代沟。千年后,霸道总裁和灰姑娘的真挚故事,也在有意无意打破着现实代沟。

非常遗憾。

现实永远是现实。

门当户对永远存在(谁让你穷呢)。

目之所及,皆是钱、钱、钱,色、色、色。

当然,为数不多的牛郎织女们还在挣扎,他们相信爱情,不论长相、金钱、地位,只论一颗纯净的心。

有人在笑话他们,笑话了几千年,往后的几千年,依旧如此。


禾蔚风车


您好,很荣幸能够回答您提出的问题,下面是我的个人观点。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首先古时候的人们尊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被认为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自然而然多数人渴望追求功名使家门荣光,使自己出人头地。小到平常百姓大到豪门贵族,均有书生,遇上书生的概率也是极其的大。

其次书生具有儒雅大方的气质,态度温和,举动斯文,文雅又朴实。谦谦君子,沉默的时候如清水淡雅,开口的时候如月光而柔和。

再者书生读的书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谈古论今又可以讲故事逗女孩玩,女孩子不是更容易被吸引了吗?书生大多数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为取得爱人开心,一幅画、一首曲子、一首为你而作的诗,吟诗颂月的美好时光,足以使女孩沦陷。


小鱼同学说剧


先跟您道声好。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不过可以先告诉您的是:套路基本一样。

一、仙女迫切的自我认同感被书生以“意淫”的方式写出来

您其实也明白,神话传说很多都是仙女爱书生。

其实这个表述,不是很严谨,不只是仙女爱书生,下面这位(女鬼)也爱书生啊。

其实,书生这个词用得也不是很准确,为什么呢?

我们从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这些个仙女儿啊,女鬼啊,他们喜欢的人都是心怀正义,性格怯懦的男人。

刚好呢,大家一看书生挺符合诸多仙女儿的审美,于是乎,神话传说的作者们说了:得,定了,大家记住,以后都用这个书生来编这些桥段啊。

于是乎,仙女儿爱书生的事情就蔓延开来了。

但是呢,大家要知道,中国古代社会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所以说重男轻女的思想啊,特别严重。

甚至在现在这个社会,在偏远一点的农村或者原始部落里,如果有个女的一直生的都是女孩的话,那可是要被村里面所有人耻笑的。

您想想,中华文明五千年,女性的地位确实低下。

那么神话是什么呢?是一种虚构的文体,也就是说它包含了作者对于当今社会的不满,它里面蕴含了一种东西,一种作者看不惯,但是现实中改变不了的一种形态。

那我现实里无法改变,那我何不用虚构的形式来满足我的这种欲望呢?

于是乎,神话故事中很多都是书生爱上小仙女儿,小女鬼。

为什么这么写?

从书生角度来说,读书科考之路漫漫无涯,心生寂寞,写几道段子娱己娱人;

从仙女儿角度来说,那就是一种渴望被主流社会形态所认同的迫切心态。

二、穷书生和贵仙女的结合容易产生话题,容易圈住流量,也是“屌丝”的美好期望

从古至今,有一个真理,那就是流量为王。

举个简单的例子:

马云的女儿娶了象牙山村谢广坤家的孙子—谢飞机,就下面这精神小伙儿。

不用意外,第二天,各大媒体,国内国外都会争相报道这一天壤之别的婚姻。

成千上万的未婚男青年在苦思自己究竟输在哪里的时候,还想问马爸爸一句:

岳父,你咋想嘀?

其实,话说回来,我们观察到:

凡是神话故事中的情节和现实中的往往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

为什么呢?

这就是现实。

现实里面,婚姻讲究一个门当户对,爱情追寻一个财力相当。

你看看自己周围朋友的例子,但凡是恋爱的中的两个人,一个家里特别有钱,各方面条件都好,一个家里穷得叮当响,人又长得磕碜,最后的结果基本上没有好下场。

不说悬殊特别大的,就是相差了一小点,最后也都多半没有好结局。

那么电视剧里为什么都是,穷小子爱上了白天鹅这样的桥段呢?

因为你不这么写,你就违背了多数人的意志。

一旦你违背了多数人的意志,那么你的电视剧收视率肯定扑街。

所以,为什么我们看电视剧里面,至少一对儿里面的一个人必须要从基层慢慢成长为一个大BOSS,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

其实,不论是电视剧还是神话故事,他们都是对于生活中那些不美好、有所欠缺的事情通过艺术加工的方式,呈现出一种美好的形态。

这种形态是为人向往的,这种形态符合了大多数人现实中得不到、心中却想得到的形态。

试想,一部剧里如果全是高富帅娶了白富美,穷屌丝娶了傻黑苦,高富帅和穷屌丝的后代继续重复着父辈的生活,观众会骂你这电视剧三观不正。

甚至不用观众骂你,广电总局就会口吐芬芳地把这部电视剧关进小黑屋,关你一万年,关你经得起考验。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如果有朋友对我的回答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交流互动,谢谢大家。


西城艺巷


神话故事中,仙女到人间寻觅的,几乎都是书生。著名的蛇精白娘子,找的是书生许仙;聊斋故事中的众多可爱的狐仙,无一例外地都缠绵上了书生;《西游记》中,那些思凡的女妖,如蜘蛛精等,猎取的目标也是书生本质的唐僧,而不是见了女人就腿软的猪八戒。至于人间中的风流韵事,更是清一色的美女爱书生。祝应台爱慕的梁山伯,崔莺莺爱慕的张生,刘兰芝爱慕的焦仲卿,乃至林黛玉爱恋的贾宝玉,实则都是书生。例外的虽有,如七仙女嫁给了雇农董永,织女嫁给了贫农牛郎,却十分罕见,且都是仙女所为,至于人间的佳人,秋波则只投向才子,未有青睐农家后生的。

  仙女乃天上的美女,佳人是人间的美女,身份虽殊,却都是美女。女人是要情来滋养的。美女是女人之精华,是男人梦中的渴求,得到男人的呵护与娇宠,则是天纵的待遇,对于情的需求尤为强烈,得不到请,便是“鲜花插在牛粪上”,乃最大的不堪。

  与女人不同,男人的角色是支撑门户,养活老小。支撑门户就要有钱财。要获取钱财,靠情是不行的。常言说得明白:慈不掌兵,义不掌财。皇帝的江山是“马上”打下的;权贵的家业不是巧取,便是豪夺;就连商人的万贯家财,也离不开一个“奸”字。由于“天职”使然,男人天性中就缺少性情。于是,大多数都是寡情的。

  中国历史上,有权有势有钱的男人,几乎都不顾女人的感受,鲜有不妻外纳妾的。天下至尊的皇帝,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其下的豪门巨贾,则是妻妾成群。分明是满足淫欲,却还得便宜卖乖,各有堂皇理由。皇帝多嫔妃,是治国的需要,否则便不能直接了解各地民情,施政就会有失;豪门巨贾则搬出了“茶壶理论”:男人是壶,女人是杯,一个茶壶要配几个茶杯。仿佛这些戕害女性的恶行,是外加的苦役似的。

  广大的劳苦大众,终日劳作,混个温饱已是不易,哪有心思怜香惜玉?“好看的脸蛋”毕竟“出不了大米”,于是,他们的女人,无论嫁过来时如何光鲜,很快便成了黄脸婆。

  有情的地方,才能有美女。美女既然要从男人那里寻情,眼光自然只能投向书生。对于书生,社会给挂上的标签就是“知书达礼”,书生自然就朝此方向努力。于是,天性 中缺失的情,便在“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妆罢低头问抚恤,画眉深浅入时无?”以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熏陶下,得到了弥补,从中感受到了女性的娇柔妩媚的玉质,以及悲惨的宿命。于是,书生的基因中,便有了怜香惜玉、善解风情的因子,自然就欣赏女性,呵护女人,不说“唯女子和小人为难养”之类的话。

  因此,身为美女的仙女与佳人,自然就会爱慕书生,他们身上有她们所需要的情调,可供她们使嗔撒娇。这道理,就如同鸟栖林中、鱼翔水底一样的简单。

  女人择偶,之所以希望男方年龄长几岁,学识比自己广博一些,为的也是对方能让着自己,担待自己,图得个无忧无虑,不受委屈。七仙女嫁董永、织女嫁牛郎,反映的就是这层心思。只不过给人的感觉是:两人的安全感实在差了些,以至成了仙女中的另类,以她们的美丽与温柔,实在该找一个多情的书生。

  可联想到自己初看《天仙配》时对七仙女无尽的敬慕之情,不能不认为两人的选择也着实远见卓识:董永和牛郎娶上这样的仙女,绝对是天上掉馅饼的超级惊喜,终生尚且感激不尽,如何能有一丝的拂逆?在他们心中,即便在凡尘,她们依旧是仙女。在仙女面前,男人如何会无情?做仙女毕竟比做佳人惬意,能做为何不做?这是七仙女与织女的过人之处。更何况,以她们的家庭背景,丝毫没有“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顾虑,终究还是做人间仙女的好。抛开哄女人开心的溢美之词,在男人心中真正是仙女的,古今中外,能有几人?关注大杨讲人物故事,更多精彩一起分享[来看我]


大杨说人物故事


先下结论:不一样。

神话传说的流传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口头文学,比如说民谣、民间故事、大鼓书评书等。

一种是书面文学,比如说小说、县志、民间故事汇编等。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一本民间故事汇编,在收集到的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加工。

如果说书面文学的作者是读书人,而刻意将里面的男主角塑造成书生,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对于口头文学来说,就显得逻辑不那么自洽了。

口头文学的传播者和听众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方式,就是因为他们不识字,和读书人不是同一个队列,有什么必要去宣传书生呢?为什么不把故事里的主角全部替换成目不识丁的文盲呢?

很显然,把这个问题简单归结到作者身上,是错误的。

至于说到套路问题,这其实是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神话传说是人类文学作品的始祖,是神话传说最先创造出故事叙述规律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玛丽苏小说、电视剧不过是学习了这一方法而已。

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为什么很多故事里面仙女会爱书生呢?

这类故事的创作时间实际上并不算非常久远,相对于我国的历史来说。

像更加古老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等,就没有仙女也没有书生。说明一下: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仙女的等级太低比不了。

我们现在听到的很多关于仙女爱书生的神话传说,根据研究,大多在唐朝以后。

为什么呢?

因为隋朝开科举,这才有了书生一说。但是隋朝短命,并没有留下这类故事。

更早以前是贵族掌握了读书权,没有书生这个概念。

书生这个群体就是来自于民间,书生就是人民群众当中的一员。

当时的宗族当中出了一个读书人,是家族的荣耀,因为读书这件事情在古代来说,并不容易。

神话传说是一种朴素的文学,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想象。

读过书有文化的人在古代是人群里的骄傲,在人民群众朴素的思想里,也只有读书人才配得起仙女,在逻辑上更容易让人接受。

神话传说里的书生来自于民间,他得到了仙女的爱,这份爱便留在民间,留在了人民的心里,同时也会鼓励更多的人去读书。

这样的激励终于在今天变成了事实,我们人人都是书生。



高难度


为什么仙女会爱上书生,其实要从故事发生的背景考虑。仙女爱上书生的故事在唐朝以前是没有的,之后有也是从宋时期才开始有的。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七仙女爱上的是放牛娃,并不是书生,因为在南北朝时期,社会上最主要也最多的是农民,农民的孩子都是放牛娃,没有读过书,也没机会读书,读书都是士族豪阀阶层才有的特权,仙女只有爱上穷小子,这样的故事才会被人们记位,才能流估下来。所以故事的主角也只会是放牛娃。

像白蛇传是在南宋时期才有的,这是标准的仙女爱上书生的故事。因为到宋代以后,读书人才开始多起来,但是百无一用的还是书生,仙女只有爱上这样的弱示群体,故事才会被人们津津乐道。

仙女爱上书生是我们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一种,玛丽书小说中的男主角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完美的人,和书生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人。一个是霸道总裁爱上美少女,一个是无用书生遇上仙女,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




我恒善


我是用户高48229,谈一下个人理解。神话传说中仙女爱书生的社会原因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意识流传既深且广,那些靠读书功成名就的早己过了谈情说爱的年令,所以爱上正在求学的书生理所当然。

二,能把神话传说写下來的大多是那些落弟书生,他们本人的无奈往往寄托给一个美好愿望中,所以仙女爱这些风流才子也在情理之内。当然也有民间传说。出自于民间,民间的下层平民才有了被仙女所爱的故事,如牛郎织女;天仙配等。但对比之下要少的多。

三,文学作品的套路大致一样。作者所处的社会地位很关键,农民,工人等基层出來的作家写出來的主人公主体是基层小人物,他们的爱情生活接地气。而作者生活在大都市,他们作品中女主人公爱的是才艺双全,懂情趣,爱浪漫的精英,大佬。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地位会有不同的爱情观,神话传说是这样,玛丽苏小说也是这样,也许不能称之为“套路”,但历史的根源是在起着主导作用的。


用户高48229


哈哈哈,这个事我好像很有发言权,大学期间做过专门的研究。

其实你说的不完全对,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中,大多数是仙女爱穷书生,不过仙女爱穷书生,妖精也爱穷书生,宰相的女儿也爱穷书生。比如七仙女爱董永,聂小倩爱宁采臣,崔莺莺爱张生……

但如果你看西方的神话也好,传说也罢,却不是这样的,一般是公主被王子爱上了,或者灰姑娘被王子看上了。

所以说你只说了一半,是指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多是“下嫁”,国外的故事一般都是“高攀”。

什么原因呢?其实很简单。所有的文学作品能够流传,一定是读者推动的。在古代中国,男人才有读书权,所以读者都是男人,而且都是“读书人”。“穷屌丝男”逆袭的故事,才能获取读者的代入感。自古圣贤多寂寞,十年寒窗好辛苦,读书到底有没有前途呢?万一考不上怎么办?忽然看到一篇“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文章,自然就有了动力。

因此这些故事大多数是还未考取功名的读书人“意淫”来安慰自己的创作,然后迅速得到了大量同类型读者的共鸣,从而最终流传。所以呢,我们会看到这些故事大多是没有署名的。《倩女幽魂》的故事取材于《聊斋志异》里的《聂小倩》,但并非蒲松龄原创,记住他是故事的“收集者”而非“创作者”。

现在什么总裁文、玛丽苏文也是一样的,只是由男人的幻想变成了女孩的幻想了。读者的转变带动了时代文学特点的转变。

刚才讲“读者推动文学发展”,这条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比如说现代,并不是说男人幻想文不存在了,依然有,只是不再出名了,因为主要读者群改变了。再比如说,我们现在回头看卢新华的《伤痕》,你会发现这篇文章的文学性很弱,为什么那么火,甚至还成为一代文学的代名词呢?也是因为触动了当时大多数读者的内心,形成了共鸣。

每一个作家都想写出一部“能反应时代的巨著”,然而绝大多数写不出来,究其原因,并非是作者水平问题,而是没把握当下绝大多数读者之脉。


王八多


关于仙女爱书生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其一,古代书生的科举之路非常漫长和无聊,它不像现在的高考,就业考试,每年都有,一般来说都是三年一考,书生们寒窗苦读并没有其他活动,所以会去写一些这样那样的故事,把主人公写成自己,打发时间。

其二,专业写手,其中代表之一的就是蒲松龄,他们这些人重要是屡试不中,背考试折磨已久,不愿再考,写书为生,他们眼中,贫寒的学子们是弱势群体,这样写大多都是有讽刺意义,讥讽现实,歌颂读书人的品德高洁,因此才会得到仙女的爱慕。

其三,大多数时候家室富有的学子读书不会吃很多苦,而且即便考不上,也可以保证生活无忧,但贫寒学子为了改变命运而从事科举的,却走的很辛苦,吃穿住行都是问题,看不中,很多人又因为读书人的身份不能从事卑贱的职业,因此在他们心里多少还是渴望有一种办法能够改变现状,因此去写一写神仙眷顾的故事来自我安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