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啥神話傳說中仙女很多都愛書生,這和瑪麗蘇小說、電視劇的套路一樣嗎?

用戶9108658994726


那些年老白還在讀書的時候,班上一群同學也討論過:為什麼電視劇中分手的時候一定會下雨?被壞人追著跑的時候一定會有一間破廟或者屋子。

NO1:長跪不起,必下雨,這古裝和現代戲慣用套路。

NO2:電視中女扮男裝,就男主一人看不出來!從當年的金庸劇到現在的電視劇劇,都是一樣,當年黃蓉女扮男裝,郭靖認不出,到三生三世,一樣男主認不出 !

NO3:咳嗽必有血,不管是古裝還是現代言情,這個套路早就讓人熟知了。

NO4:男女主角,鬧情緒總是擦肩而過!很多時候一入戲,在電視前比主角還著急!

NO5:聽到刀下留人,一般都死不了,這個套路一般都是古裝戲中展現,換到現代劇就是:“我是他的律師,我的當事人不便說話”

NO6:男女主各種意外摔倒,然後親了!

NO7:撞擊,車禍必失憶

NO8:主角光環,當主角遇到危險,各種奇遇就來了!

NO9:洗澡被撞見,不管是古裝,還是現代劇,這個都是常見的劇情!

NO10:情到深處,要開始親吻的時候,各種意外出現!

最後老白覺得這些套路運用得好的確能帶動觀眾情緒,如果沒運用好,會成為“梗”讓網友們玩壞!總之劇本就和小說一樣,一個流派的開啟,會被無數人借鑑,總之老白希望各位編劇能多腦洞大開,拍點不一樣的劇情出來,如果老是這些套路,那麼看幾集就能猜到大結局了!








國風少年


古代的仙女愛書生,與現代的灰姑娘愛霸道總裁,其實本質一樣,都有各自潛藏的愛情觀引導。

坦白講,古代人還是挺純樸的。

七仙女愛上的董永,以孝順為特質;白素貞愛上的許仙,以善良為特質;織女愛上的牛郎,以勤勞為特質;聶小倩愛上的寧採臣也是以善良為特質。

再來看他們的職業。

七仙女是仙女,董永是種地的;白素貞是千年蛇精,許仙是藥鋪學徒;織女是仙女,牛郎是放牛的;聶小倩是美貌的女鬼,寧採臣是書生。

很明顯,按照門當戶對的要求,這一對對的,根本不匹配。等待他們的必然是分離,因為封建社會不允許。

結果也是經歷重重磨難與考驗。

但不管怎麼說,相愛的人最後依然在一起。這體現了古代人追求愛情,鄙夷“門當戶對”的態度,想極力衝破巨大束縛的決心和願景。

梁山伯和祝英臺就是典型的例子。

祝英臺和馬文才門當戶對,可祝英臺寧願死,也不願嫁於他。理由太簡單,她愛的人是窮苦書生梁山伯。

如今的人,是絕對無法理解這種純樸的(包括我)。物慾橫流矇蔽了幾乎所有人的雙眼,錢永遠擺在第一位。

愛情是什麼,能當飯吃嗎?

當金錢戰勝一切,思維也會變得扭曲。

於是,我們自然地認為,仙女愛上書生的故事,只不過是當時窮書生的一廂情願罷了。你算什麼呀?一介書生,還妄想仙女倒貼,簡直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嚮往沒有錯。

這就像今天的灰姑娘嚮往霸道總裁一樣。

同樣是一廂情願。書生想的是仙女從天而降,灰姑娘想的是霸道總裁從天而降。仙女是意象,傻子才會信,霸道總裁也是意象,傻子才會信。

這寄託的只是一種嚮往。

書生窮苦,但志堅,品德一流;灰姑娘窮苦,但天真爛漫,善良堅強。

美麗的仙女,會愛上窮書生,帥氣的霸道總裁,會愛上灰姑娘。主要原因是外在和金錢,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一顆純淨的心靈——

純淨的心靈太少太少。

尤其不被金錢和現實所擊倒的純淨心靈。

可惜又有誰在乎呢?

所以臉和錢,成為愛情的唯一解釋權。

腦殘偶像劇也已經讓灰姑娘變成金錢的提線木偶,臉的奴隸。

可悲嗎?

現實罷了。

千年前,人們用仙女和窮書生的故事,試圖打破現實的代溝。千年後,霸道總裁和灰姑娘的真摯故事,也在有意無意打破著現實代溝。

非常遺憾。

現實永遠是現實。

門當戶對永遠存在(誰讓你窮呢)。

目之所及,皆是錢、錢、錢,色、色、色。

當然,為數不多的牛郎織女們還在掙扎,他們相信愛情,不論長相、金錢、地位,只論一顆純淨的心。

有人在笑話他們,笑話了幾千年,往後的幾千年,依舊如此。


禾蔚風車


您好,很榮幸能夠回答您提出的問題,下面是我的個人觀點。

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

首先古時候的人們尊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被認為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自然而然多數人渴望追求功名使家門榮光,使自己出人頭地。小到平常百姓大到豪門貴族,均有書生,遇上書生的概率也是極其的大。

其次書生具有儒雅大方的氣質,態度溫和,舉動斯文,文雅又樸實。謙謙君子,沉默的時候如清水淡雅,開口的時候如月光而柔和。

再者書生讀的書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談古論今又可以講故事逗女孩玩,女孩子不是更容易被吸引了嗎?書生大多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為取得愛人開心,一幅畫、一首曲子、一首為你而作的詩,吟詩頌月的美好時光,足以使女孩淪陷。


小魚同學說劇


先跟您道聲好。

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不過可以先告訴您的是:套路基本一樣。

一、仙女迫切的自我認同感被書生以“意淫”的方式寫出來

您其實也明白,神話傳說很多都是仙女愛書生。

其實這個表述,不是很嚴謹,不只是仙女愛書生,下面這位(女鬼)也愛書生啊。

其實,書生這個詞用得也不是很準確,為什麼呢?

我們從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中可以看出,這些個仙女兒啊,女鬼啊,他們喜歡的人都是心懷正義,性格怯懦的男人。

剛好呢,大家一看書生挺符合諸多仙女兒的審美,於是乎,神話傳說的作者們說了:得,定了,大家記住,以後都用這個書生來編這些橋段啊。

於是乎,仙女兒愛書生的事情就蔓延開來了。

但是呢,大家要知道,中國古代社會是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農耕社會,所以說重男輕女的思想啊,特別嚴重。

甚至在現在這個社會,在偏遠一點的農村或者原始部落裡,如果有個女的一直生的都是女孩的話,那可是要被村裡面所有人恥笑的。

您想想,中華文明五千年,女性的地位確實低下。

那麼神話是什麼呢?是一種虛構的文體,也就是說它包含了作者對於當今社會的不滿,它裡面蘊含了一種東西,一種作者看不慣,但是現實中改變不了的一種形態。

那我現實裡無法改變,那我何不用虛構的形式來滿足我的這種慾望呢?

於是乎,神話故事中很多都是書生愛上小仙女兒,小女鬼。

為什麼這麼寫?

從書生角度來說,讀書科考之路漫漫無涯,心生寂寞,寫幾道段子娛己娛人;

從仙女兒角度來說,那就是一種渴望被主流社會形態所認同的迫切心態。

二、窮書生和貴仙女的結合容易產生話題,容易圈住流量,也是“屌絲”的美好期望

從古至今,有一個真理,那就是流量為王。

舉個簡單的例子:

馬雲的女兒娶了象牙山村謝廣坤家的孫子—謝飛機,就下面這精神小夥兒。

不用意外,第二天,各大媒體,國內國外都會爭相報道這一天壤之別的婚姻。

成千上萬的未婚男青年在苦思自己究竟輸在哪裡的時候,還想問馬爸爸一句:

岳父,你咋想嘀?

其實,話說回來,我們觀察到:

凡是神話故事中的情節和現實中的往往是背道而馳、南轅北轍的。

為什麼呢?

這就是現實。

現實裡面,婚姻講究一個門當戶對,愛情追尋一個財力相當。

你看看自己周圍朋友的例子,但凡是戀愛的中的兩個人,一個家裡特別有錢,各方面條件都好,一個家裡窮得叮噹響,人又長得磕磣,最後的結果基本上沒有好下場。

不說懸殊特別大的,就是相差了一小點,最後也都多半沒有好結局。

那麼電視劇裡為什麼都是,窮小子愛上了白天鵝這樣的橋段呢?

因為你不這麼寫,你就違背了多數人的意志。

一旦你違背了多數人的意志,那麼你的電視劇收視率肯定撲街。

所以,為什麼我們看電視劇裡面,至少一對兒裡面的一個人必須要從基層慢慢成長為一個大BOSS,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

其實,不論是電視劇還是神話故事,他們都是對於生活中那些不美好、有所欠缺的事情通過藝術加工的方式,呈現出一種美好的形態。

這種形態是為人嚮往的,這種形態符合了大多數人現實中得不到、心中卻想得到的形態。

試想,一部劇裡如果全是高富帥娶了白富美,窮屌絲娶了傻黑苦,高富帥和窮屌絲的後代繼續重複著父輩的生活,觀眾會罵你這電視劇三觀不正。

甚至不用觀眾罵你,廣電總局就會口吐芬芳地把這部電視劇關進小黑屋,關你一萬年,關你經得起考驗。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觀點,如果有朋友對我的回答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與我交流互動,謝謝大家。


西城藝巷


神話故事中,仙女到人間尋覓的,幾乎都是書生。著名的蛇精白娘子,找的是書生許仙;聊齋故事中的眾多可愛的狐仙,無一例外地都纏綿上了書生;《西遊記》中,那些思凡的女妖,如蜘蛛精等,獵取的目標也是書生本質的唐僧,而不是見了女人就腿軟的豬八戒。至於人間中的風流韻事,更是清一色的美女愛書生。祝應臺愛慕的梁山伯,崔鶯鶯愛慕的張生,劉蘭芝愛慕的焦仲卿,乃至林黛玉愛戀的賈寶玉,實則都是書生。例外的雖有,如七仙女嫁給了僱農董永,織女嫁給了貧農牛郎,卻十分罕見,且都是仙女所為,至於人間的佳人,秋波則只投向才子,未有青睞農家後生的。

  仙女乃天上的美女,佳人是人間的美女,身份雖殊,卻都是美女。女人是要情來滋養的。美女是女人之精華,是男人夢中的渴求,得到男人的呵護與嬌寵,則是天縱的待遇,對於情的需求尤為強烈,得不到請,便是“鮮花插在牛糞上”,乃最大的不堪。

  與女人不同,男人的角色是支撐門戶,養活老小。支撐門戶就要有錢財。要獲取錢財,靠情是不行的。常言說得明白:慈不掌兵,義不掌財。皇帝的江山是“馬上”打下的;權貴的家業不是巧取,便是豪奪;就連商人的萬貫家財,也離不開一個“奸”字。由於“天職”使然,男人天性中就缺少性情。於是,大多數都是寡情的。

  中國歷史上,有權有勢有錢的男人,幾乎都不顧女人的感受,鮮有不妻外納妾的。天下至尊的皇帝,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其下的豪門巨賈,則是妻妾成群。分明是滿足淫慾,卻還得便宜賣乖,各有堂皇理由。皇帝多嬪妃,是治國的需要,否則便不能直接瞭解各地民情,施政就會有失;豪門巨賈則搬出了“茶壺理論”:男人是壺,女人是杯,一個茶壺要配幾個茶杯。彷彿這些戕害女性的惡行,是外加的苦役似的。

  廣大的勞苦大眾,終日勞作,混個溫飽已是不易,哪有心思憐香惜玉?“好看的臉蛋”畢竟“出不了大米”,於是,他們的女人,無論嫁過來時如何光鮮,很快便成了黃臉婆。

  有情的地方,才能有美女。美女既然要從男人那裡尋情,眼光自然只能投向書生。對於書生,社會給掛上的標籤就是“知書達禮”,書生自然就朝此方向努力。於是,天性 中缺失的情,便在“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妝罷低頭問撫卹,畫眉深淺入時無?”以及“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菟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的薰陶下,得到了彌補,從中感受到了女性的嬌柔嫵媚的玉質,以及悲慘的宿命。於是,書生的基因中,便有了憐香惜玉、善解風情的因子,自然就欣賞女性,呵護女人,不說“唯女子和小人為難養”之類的話。

  因此,身為美女的仙女與佳人,自然就會愛慕書生,他們身上有她們所需要的情調,可供她們使嗔撒嬌。這道理,就如同鳥棲林中、魚翔水底一樣的簡單。

  女人擇偶,之所以希望男方年齡長几歲,學識比自己廣博一些,為的也是對方能讓著自己,擔待自己,圖得個無憂無慮,不受委屈。七仙女嫁董永、織女嫁牛郎,反映的就是這層心思。只不過給人的感覺是:兩人的安全感實在差了些,以至成了仙女中的另類,以她們的美麗與溫柔,實在該找一個多情的書生。

  可聯想到自己初看《天仙配》時對七仙女無盡的敬慕之情,不能不認為兩人的選擇也著實遠見卓識:董永和牛郎娶上這樣的仙女,絕對是天上掉餡餅的超級驚喜,終生尚且感激不盡,如何能有一絲的拂逆?在他們心中,即便在凡塵,她們依舊是仙女。在仙女面前,男人如何會無情?做仙女畢竟比做佳人愜意,能做為何不做?這是七仙女與織女的過人之處。更何況,以她們的家庭背景,絲毫沒有“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的顧慮,終究還是做人間仙女的好。拋開鬨女人開心的溢美之詞,在男人心中真正是仙女的,古今中外,能有幾人?關注大楊講人物故事,更多精彩一起分享[來看我]


大楊說人物故事


先下結論:不一樣。

神話傳說的流傳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口頭文學,比如說民謠、民間故事、大鼓書評書等。

一種是書面文學,比如說小說、縣誌、民間故事彙編等。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就是一本民間故事彙編,在收集到的民間故事的基礎上進行了提煉加工。

如果說書面文學的作者是讀書人,而刻意將裡面的男主角塑造成書生,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對於口頭文學來說,就顯得邏輯不那麼自洽了。

口頭文學的傳播者和聽眾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方式,就是因為他們不識字,和讀書人不是同一個隊列,有什麼必要去宣傳書生呢?為什麼不把故事裡的主角全部替換成目不識丁的文盲呢?

很顯然,把這個問題簡單歸結到作者身上,是錯誤的。

至於說到套路問題,這其實是文學創作的一般規律。神話傳說是人類文學作品的始祖,是神話傳說最先創造出故事敘述規律並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瑪麗蘇小說、電視劇不過是學習了這一方法而已。

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學生,不可同日而語。

那麼為什麼很多故事裡面仙女會愛書生呢?

這類故事的創作時間實際上並不算非常久遠,相對於我國的歷史來說。

像更加古老的神話傳說《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等,就沒有仙女也沒有書生。說明一下:女媧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仙女的等級太低比不了。

我們現在聽到的很多關於仙女愛書生的神話傳說,根據研究,大多在唐朝以後。

為什麼呢?

因為隋朝開科舉,這才有了書生一說。但是隋朝短命,並沒有留下這類故事。

更早以前是貴族掌握了讀書權,沒有書生這個概念。

書生這個群體就是來自於民間,書生就是人民群眾當中的一員。

當時的宗族當中出了一個讀書人,是家族的榮耀,因為讀書這件事情在古代來說,並不容易。

神話傳說是一種樸素的文學,是對未知事物的一種想象。

讀過書有文化的人在古代是人群裡的驕傲,在人民群眾樸素的思想裡,也只有讀書人才配得起仙女,在邏輯上更容易讓人接受。

神話傳說裡的書生來自於民間,他得到了仙女的愛,這份愛便留在民間,留在了人民的心裡,同時也會鼓勵更多的人去讀書。

這樣的激勵終於在今天變成了事實,我們人人都是書生。



高難度


為什麼仙女會愛上書生,其實要從故事發生的背景考慮。仙女愛上書生的故事在唐朝以前是沒有的,之後有也是從宋時期才開始有的。在南北朝時期出現的牛郎織女的故事,七仙女愛上的是放牛娃,並不是書生,因為在南北朝時期,社會上最主要也最多的是農民,農民的孩子都是放牛娃,沒有讀過書,也沒機會讀書,讀書都是士族豪閥階層才有的特權,仙女只有愛上窮小子,這樣的故事才會被人們記位,才能流估下來。所以故事的主角也只會是放牛娃。

像白蛇傳是在南宋時期才有的,這是標準的仙女愛上書生的故事。因為到宋代以後,讀書人才開始多起來,但是百無一用的還是書生,仙女只有愛上這樣的弱示群體,故事才會被人們津津樂道。

仙女愛上書生是我們中國傳統民間故事的一種,瑪麗書小說中的男主角是一個各方面都很完美的人,和書生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人。一個是霸道總裁愛上美少女,一個是無用書生遇上仙女,完全不同的兩種風格。




我恆善


我是用戶高48229,談一下個人理解。神話傳說中仙女愛書生的社會原因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意識流傳既深且廣,那些靠讀書功成名就的早己過了談情說愛的年令,所以愛上正在求學的書生理所當然。

二,能把神話傳說寫下來的大多是那些落弟書生,他們本人的無奈往往寄託給一個美好願望中,所以仙女愛這些風流才子也在情理之內。當然也有民間傳說。出自於民間,民間的下層平民才有了被仙女所愛的故事,如牛郎織女;天仙配等。但對比之下要少的多。

三,文學作品的套路大致一樣。作者所處的社會地位很關鍵,農民,工人等基層出來的作家寫出來的主人公主體是基層小人物,他們的愛情生活接地氣。而作者生活在大都市,他們作品中女主人公愛的是才藝雙全,懂情趣,愛浪漫的精英,大佬。

不同的社會,不同的地位會有不同的愛情觀,神話傳說是這樣,瑪麗蘇小說也是這樣,也許不能稱之為“套路”,但歷史的根源是在起著主導作用的。


用戶高48229


哈哈哈,這個事我好像很有發言權,大學期間做過專門的研究。

其實你說的不完全對,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中,大多數是仙女愛窮書生,不過仙女愛窮書生,妖精也愛窮書生,宰相的女兒也愛窮書生。比如七仙女愛董永,聶小倩愛寧採臣,崔鶯鶯愛張生……

但如果你看西方的神話也好,傳說也罷,卻不是這樣的,一般是公主被王子愛上了,或者灰姑娘被王子看上了。

所以說你只說了一半,是指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多是“下嫁”,國外的故事一般都是“高攀”。

什麼原因呢?其實很簡單。所有的文學作品能夠流傳,一定是讀者推動的。在古代中國,男人才有讀書權,所以讀者都是男人,而且都是“讀書人”。“窮屌絲男”逆襲的故事,才能獲取讀者的代入感。自古聖賢多寂寞,十年寒窗好辛苦,讀書到底有沒有前途呢?萬一考不上怎麼辦?忽然看到一篇“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文章,自然就有了動力。

因此這些故事大多數是還未考取功名的讀書人“意淫”來安慰自己的創作,然後迅速得到了大量同類型讀者的共鳴,從而最終流傳。所以呢,我們會看到這些故事大多是沒有署名的。《倩女幽魂》的故事取材於《聊齋志異》裡的《聶小倩》,但並非蒲松齡原創,記住他是故事的“收集者”而非“創作者”。

現在什麼總裁文、瑪麗蘇文也是一樣的,只是由男人的幻想變成了女孩的幻想了。讀者的轉變帶動了時代文學特點的轉變。

剛才講“讀者推動文學發展”,這條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比如說現代,並不是說男人幻想文不存在了,依然有,只是不再出名了,因為主要讀者群改變了。再比如說,我們現在回頭看盧新華的《傷痕》,你會發現這篇文章的文學性很弱,為什麼那麼火,甚至還成為一代文學的代名詞呢?也是因為觸動了當時大多數讀者的內心,形成了共鳴。

每一個作家都想寫出一部“能反應時代的鉅著”,然而絕大多數寫不出來,究其原因,並非是作者水平問題,而是沒把握當下絕大多數讀者之脈。


王八多


關於仙女愛書生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三個原因。

其一,古代書生的科舉之路非常漫長和無聊,它不像現在的高考,就業考試,每年都有,一般來說都是三年一考,書生們寒窗苦讀並沒有其他活動,所以會去寫一些這樣那樣的故事,把主人公寫成自己,打發時間。

其二,專業寫手,其中代表之一的就是蒲松齡,他們這些人重要是屢試不中,背考試折磨已久,不願再考,寫書為生,他們眼中,貧寒的學子們是弱勢群體,這樣寫大多都是有諷刺意義,譏諷現實,歌頌讀書人的品德高潔,因此才會得到仙女的愛慕。

其三,大多數時候家室富有的學子讀書不會吃很多苦,而且即便考不上,也可以保證生活無憂,但貧寒學子為了改變命運而從事科舉的,卻走的很辛苦,吃穿住行都是問題,看不中,很多人又因為讀書人的身份不能從事卑賤的職業,因此在他們心裡多少還是渴望有一種辦法能夠改變現狀,因此去寫一寫神仙眷顧的故事來自我安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