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現在的粵語歌壇是不是逐漸沒落了?

統治心靈


很高興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從兩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1. 就歌手影響力和歌曲傳唱度來說,的確是沒落了。

香港粵語歌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

  • 許冠傑封神,使本土粵語歌成為主流音樂;
  • 譚張爭霸,將香港樂壇推向高潮;
  • 四大天王,香港樂壇最後的巔峰。

自此之後,縱然有陳奕迅如此優質的歌手,但也不得不承認,粵語歌壇沒落的事實。

2. 另一方面看,新粵語歌變得不那麼流行了,甚至小眾了,不那麼迎合市場了,真正成為一小部分人的心愛,很多音樂人已經把目光從情愛放到了社會民生,和對人生的一些思考上面。

正如陳奕迅的那首《夕陽無限好》中的一句歌詞“這個剎那宇宙,拒絕永久”……

如今的香港樂壇沒落了,可也許正是要回到本來屬於它的境況,一片小地方,一種方言,一小眾人群的喜愛,足夠了。


大千萬象包羅


提起粵語歌壇,許多人對於它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70年代至90年代初。那段黃金歲月裡,在香港這片彈丸之地,接連誕生了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黃家駒、四大天王、王菲等等樂壇巨星,造就了粵語歌壇的空前繁榮。

一轉眼幾十年過去,經典依舊,新的佳作卻寥寥無幾,香港樂壇的魅力光環逐漸褪去,陷入了只聞舊人聲,不見新人來的尷尬處境。

究其原因,一來是語言障礙,限制了粵語歌在兩廣地區以外的流行和傳播。

即便當年紅如張學友,為了打入大陸市場,幾乎是在每發行一張粵語專輯的同時還要製作一張國語專輯。國語歌只要宣傳得當,便可以很快流行,而粵語歌則要經過時間沉底和發酵才能被人熟知,比如說陳奕迅的《浮誇》收錄於2005年的專輯《U87》中,在當年獲得了年度金帆音樂獎最佳旋律及最佳歌詞獎,而直到2009年,這首歌才逐漸被大眾所知曉。

其次,粵語歌壇漸漸有了青黃不接之態,許多新生代歌手在香港很紅,在大陸卻無人知曉,比如麥浚龍、王菀之之輩,頒獎禮上也新人輩出,但並不被觀眾所熟知,總之再難重現八九十年代香港樂壇的雄風。這種後繼無力的境況,同樣顯露在香港詞壇上。千禧年後,隨著林振強和黃霑兩位詞壇傳奇的相繼去世,整個粵語詞壇成為了林夕和黃偉文的角鬥場,他們包攬了各大獎項,幾乎沒有新人可以繼承他們的衣缽。

而且,受臺灣地區和日韓地區的衝擊,粵語歌壇明顯力不從心,但這並不代表港樂近幾年沒有好的作品,只是需要我們自己去發掘罷了。

以前的香港可以說是壟斷式的音樂,因為那時候的香港樂壇真是人才輩出,群星璀璨,80.90年代是香港樂壇的頂峰鼎盛時期,就連李克勤這種級別的歌手,在那個時候還排不上名,李克勤也是在21世紀初四大天王相繼退出才有一席地位。

但是,由於近年來網絡時代的到來,經濟的發展已經不再是香港一家獨大的局面了,21世紀初從周杰倫的時代到來,林俊杰,王力宏等人橫空出世,網絡時代的到來,很多的網絡歌手也開始湧現出來了,人們的生活水平高了,也開始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也有更多人走上了音樂的道路,國內的選秀節目也越來越多,國內也越來越重視人才的培養,音樂的發展,最重要的是,香港很多歌手已經向內地延伸了,因為內地的發展空間更大,有利條件更多,人口也更多,未來前景比香港好很多。相反,香港卻開始走下坡路了,從香港的

羅大佑曾說過,香港沒有真正的音樂人,除了黃家駒!現在香港那麼有錢,房價多高,幾乎個個都是財主了,不愁吃穿,誰還願意吃苦耐勞或花心血與腦子去做的事,原創音樂本來對他們而言就不太感興趣,也沒有那方面的能力。現在他們只會在家享福,在公司做輕鬆的白領就可以了!


珊在藍天下


究其原因,一來是語言障礙,限制了粵語歌在兩廣地區以外的流行和傳播。

即便當年紅如張學友,為了打入大陸市場,幾乎是在每發行一張粵語專輯的同時還要製作一張國語專輯。國語歌只要宣傳得當,便可以很快流行,而粵語歌則要經過時間沉底和發酵才能被人熟知,比如說陳奕迅的《浮誇》收錄於2005年的專輯《U87》中,在當年獲得了年度金帆音樂獎最佳旋律及最佳歌詞獎,而直到2009年,這首歌才逐漸被大眾所知曉。

其次,粵語歌壇漸漸有了青黃不接之態,許多新生代歌手在香港很紅,在大陸卻無人知曉,比如麥浚龍、王菀之之輩,頒獎禮上也新人輩出,但並不被觀眾所熟知,總之再難重現八九十年代香港樂壇的雄風。這種後繼無力的境況,同樣顯露在香港詞壇上。千禧年後,隨著林振強和黃霑兩位詞壇傳奇的相繼去世,整個粵語詞壇成為了林夕和黃偉文的角鬥場,他們包攬了各大獎項,幾乎沒有新人可以繼承他們的衣缽。

而且,受臺灣地區和日韓地區的衝擊,粵語歌壇明顯力不從心,但這並不代表港樂近幾年沒有好的作品,只是需要我們自己去發掘罷了。

以前的香港可以說是壟斷式的音樂,因為那時候的香港樂壇真是人才輩出,群星璀璨,80.90年代是香港樂壇的頂峰鼎盛時期,就連李克勤這種級別的歌手,在那個時候還排不上名,李克勤也是在21世紀初四大天王相繼退出才有一席地位。

但是,由於近年來網絡時代的到來,經濟的發展已經不再是香港一家獨大的局面了,21世紀初從周杰倫的時代到來,林俊杰,王力宏等人橫空出世,網絡時代的到來,很多的網絡歌手也開始湧現出來了,人們的生活水平高了,也開始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也有更多人走上了音樂的道路,國內的選秀節目也越來越多,國內也越來越重視人才的培養,音樂的發展,最重要的是,香港很多歌手已經向內地延伸了,因為內地的發展空間更大,有利條件更多,人口也更多,未來前景比香港好很多。相反,香港卻開始走下坡路了,從香港的四大天王之後,已經意味著香港樂壇逐漸沒落了,那時候只剩下陳奕迅,李克勤,容祖兒等人在勉強維持著,很明顯能感受出來的就是tvb的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一屆不如一屆,以前的頒獎典禮就好比國內的春晚,但是現在的頒獎典禮很多人乾脆都不出席了。時代的進步推動了內地樂壇,推翻了香港樂壇,,即使香港樂壇逐漸退下了歷史的舞臺,但是我認為,華語樂壇最頂峰的時期,就是香港樂壇最繁華的時期,那個時候有太多出色的歌手,太多經典的作品,留給我們很多美好的回憶,但是已經回不去了,除非,有一批新鮮的血液能支撐香港樂壇回到過去,這個很難覺得,起碼在短短時間內很難復興。

因為香港樂壇就缺原創音樂人,這遠遠不如臺灣樂壇!臺灣一直都出了不少原創音樂人,而且都是全才型音樂人,比如,作曲,詞,唱全包的音樂人!



酷酷的小楊


粵語歌曲的受眾面其實並非太大,主要在兩廣以及香港地區。當然,其他非嶺南文化地區也有不少喜歡粵語歌曲的朋友,而且都能來上幾首。粵語歌曲有它獨特的魅力,粵語歌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界50年代左右。近代粵語流行歌曲的鼻祖,應該是許冠傑,許冠傑將粵語流行歌曲帶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從此有了所謂的香港樂壇,也成就了許多粵語音樂巨星,例如許冠傑、林子祥、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四大天王、陳奕迅等等實力派唱將,上個世紀90年代現代流行粵語歌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盛世。正所謂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那麼它又是如何慢慢的走向下坡路呢?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幾點。

1、隨著時間進入了千禧年,大批質量參差不齊的歌手和歌曲作品問世,人明顯的感覺到了音樂創作人的能力下滑以及歌手的演唱水準明顯不足,讓更多的人開始回味更久之前的歌曲帶來的心靈衝擊。

2、2000年以後, 社會的發展,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大家的娛樂有了更多樣化的選擇,不僅僅像以前聽聽音樂,吼兩句來打發時光。

3、青黃不接的粵語歌壇,大家不妨想想,近20年能讓你感覺具有實力唱腔的歌手有哪位?是陳奕迅還是謝霆鋒,再往後呢?所以粵語歌曲至少已經落寞20年左右。

4、千禧年後,華語樂壇迎來無可比擬的巔峰,那時粵語歌繼四大天王后青黃不接,粵語歌手僅剩陳奕迅不挑大樑。

5、粵語市場太小,當全民都把國語當作正常交流的語言時,沒有人太多人喜歡把目光投向聽不懂,又難學的市場。

粵語歌經歷幾十年的浮沉,從輝煌到落寞,始終沒有消失,證明了這是一門好語言。

但市場從來不談感情,只有利益。

大眾聽不懂,學不會,自然就不喜歡;商人沒有利益,撈不到錢,自然就看不上。

發生這一切,無不透露出絲絲心酸。

但如今看來,時代日新月異,閩南語、客家話、川味方言近年來開始在音樂市場嶄露頭角。

唯獨粵語歌,一直在走下坡路,換作誰都不由從心裡升起悲涼。

我不知道有多少廣東人或者香港人在回味曾經的時代,但我想替他們向這個市場問一個問題:

粵語歌還會好嗎?

這個問題的最終答案,可能是悲觀的。

但我們要相信,那承載著億萬廣東、香港人一生命脈的粵語歌,永遠不會消失





深水瀧


不光粵語歌曲沒落了,港劇現在也沒了以前的輝煌,以前我們看TVB那些劇集真的拍的精彩,當然劇集的主題曲那都是相當的好聽,膾炙人口。

我上小學的時候大概80年代接觸粵語歌曲最早就是通過港劇瞭解到的,比如霍元甲、陳真、射鵰英雄傳、大時代、天龍八部、創世紀等等。

特別是射鵰英雄傳內地開播以後,那真的是萬人空巷,到時間全部回家看郭靖和黃蓉,主題曲《鐵血丹心》、《一生有意義》等,每一部劇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主題曲,那時就學著唱粵語歌,發現很多粵語歌相當的好聽。

90年代是香港四大天王的時代,我上高中買了張學友的第一盤專輯《真情流露》,這下一發不可收拾,把所有學友的專輯都買了,當然90年代最紅最帥氣的是黎明,不過唱功最好的當屬歌神張學友,華仔演戲最棒,郭富城跳舞最帥

整個90年代都是四大天王的時代,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和粵語歌曲都達到了頂峰

現在的香港歌壇後繼無人,電視劇靠內地劇和韓劇撐住,大批藝人北上撈金,歌壇還是幾個老人,學友、陳奕迅、李克勤、譚詠麟在開演唱會,黎明已經退居幕後、王菲也半退休狀態。

相反內地的網紅歌曲逐漸很多人聽,人才輩出,粵語歌曲沒有新的優秀的作品,現在一年能開200多場演唱會的只有歌神張學友,而且場場爆滿,老的粵語歌曲是經典好聽,現在粵語歌曲是活在曾經的輝煌中。





天地男兒軒轅


客觀上來說 不能說沒落,只能說不如以前了。但也有不少人聽,也有不少人唱。

為什麼你說沒落,是因為香港大部分後生歌手不來內地發展了,但也有來內地混得好的,比如陳奕迅、鄧紫棋、陳偉霆、王嘉爾。合適的人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火起來了。他們大部分在內地大部分歌曲都是國語歌,粵語歌也有,但不多。你再看香港,後生歌手普通話不標準,簽在香港娛樂公司,如果公司不給資源,你很難打開內地市場,這就很難在內地火起來。

以前的粵語歌壇為什麼火,很大一個原因是香港電影、TVB在內地流行,帶去歌曲,現在電影電視劇都不如以前,所以個也打不開內地市場了。

但這並不代表粵語歌沒落,也並不代表粵語歌沒有好聽的,仍然有後起之星,不過是圈子小了罷了,還是有很多好聽的歌曲的。



0611Hao


很高興能來回答這個問題

大家好,其實花千羽娛樂

今天的問題是:粵語歌曲是不是逐漸沒落了?

粵語歌曲高峰時期應該是在2000年以前,現在大家傳唱度比較高的粵語歌曲基本上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歌曲,很少有2000年以後的,2000年以後比較知名的歌曲應該是香港中生代明星的一些代表作,例如twins、容祖兒、陳奕迅等,但是後期這些人也多唱普通話歌曲。

其實歌曲的傳唱度也跟歌唱者的名氣相關,所以有一些好的作品,因為歌唱者的知名度比較低導致成不了爆款,

導致粵語歌曲沒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唱片已經不再賺錢了

不賺錢的生意,老闆是不會做的,所以出唱片的越來越少,很多都是出單曲,EP,現在還出現出數字唱片。包括大陸市場也是一樣,數字唱片開始慢慢盛行。

第二:新一代香港明星沒有很好的做好接班人

這個在我上一篇文章裡面有說到,市場重心的變化,經濟變化等因素導致了香港新一代明星沒有成長起來,只是偶爾出現一兩個,形成不了氣候,所以沒有辦法形成明星帶動歌曲的發展以及普及。

第三:大陸市場的變化

大陸市場的崛起,導致了市場重心偏向於大陸,經濟重心也在大陸,受眾也在大陸,但是大陸多數都是普及了普通話,說粵語的只是廣東大部分、廣西小部分、以及香港,所以老闆的眼光也會放在大市場上面,不會放在小市場上面

第四:香港市場中心化降低

以前的香港市場是娛樂市場的中心,所以粵語歌曲能大行其道,但是現在香港娛樂市場的地位在下降,導致粵語的影響力進一步的弱化,

第五:香港經濟地位

以前香港是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是非常強大的,導致香港的電影、電視、歌曲都是有很強大的地位,但是這麼多年以來香港經濟地位被大陸超過,所以就變得一般,話語權也是要跟經濟實力掛鉤的

其實說了那麼多原因,都是跟一個因素有關係,那就是經濟,經濟越發達的地方,話語權就越高,就越能成為流行,你看過哪一個窮地方,能自主形成流行的,一切都是要有強大的經濟實為背景。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花千羽娛樂文化


曾幾何時粵語歌壇無比風光,曾幾何時粵語歌壇百花齊放,曾幾何時粵語歌壇引領潮流........如今回想起這些不禁一聲哀嘆。黃霑曾說:“粵語流行曲已完全失去從前的優勢,未來或許只能像粵曲一樣,成為古董式的精英文化”。

縱觀粵語歌壇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總結出導致粵語歌壇沒落的5大原因。這些原因不是單一存在的,它們相互影響和疊加,隨著時間的積累,最終形成當前這種局面。下面我們看看具體是哪五大原因。

原因一:香港唱片公司為了自身利益,殺雞取卵,最終自食苦果。

任何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有背離初衷、偏離原始軌道的風險,而且這種走向是很難把控的。這一點在粵語歌壇也是同樣的道理,在粵語歌曲最為流行的時期,也許很多人不會想到粵語歌曲會衰落得這麼快,也許有一部分人早已預料到盛極必衰的結局。但無論是哪種情況,這都不是個人力量可以左右的,而是整個唱片市場長期以來的畸形發展導致的。在利益面前很難保持初衷,香港唱片公司為了賺錢而讓歌手摒棄自己的強項,捨棄發揚粵語歌的機會,為了迎合內地歌迷的口味,將市場大範圍向內地傾斜,從而導致粵語歌曲產量急劇下滑。與此同時,為了大規模的進軍內地市場,降低歌手門檻,導致香港樂壇的新人華而不實,最終落得後繼無人。

原因二:香港樂壇的中流砥柱過早逝去,未能實現新老歌手平穩過渡。

香港歌壇誕生了許多王牌歌手,比如70年代就走紅的許冠傑、羅文、徐小鳳,80年代的三王一後: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梅豔芳,90年代的四大天王、Beyond等。讓人唏噓的是,這些中流砥柱型的歌手有很多都是英年早逝,比如黃家駒、陳百強30多歲就離開了,張國榮、梅豔芳40多歲就離開了,羅文走的時候也沒有超過60歲。粵語流行歌曲的創作大師黃霑先生的逝去,也對粵語歌壇影響非常大。徐小鳳名曲《順流逆流》的創作者,歌手兼創作人的蔡國權,卻因為遇到車禍,導致終身殘疾。

原因三:K歌文化限制了粵語歌壇的發展

90年代中後期開始,因為盜版唱片猖狂,導致唱片公司的收入減少。唱片公司於是與歌廳合作,推出獨家試唱歌曲,樂迷可在卡拉OK盒子觀看新歌的音樂影帶或試唱該歌。唱片公司為迎合一般人的口味,一般會要求音樂人在作曲時採用較簡單的音樂和重複易記的歌詞,令樂迷較易掌握該歌曲。而大部份歌曲以情歌為主並開始公式化,從而慢慢降低了歌曲的素質和大幅收窄了音樂人的創作空間。結果久而久之,香港樂迷開始對“K歌”生厭,不願再浪費金錢購買本地唱片,唱片公司卻又未有迎合這個市場趨勢去提升歌曲質量,結果導致香港樂壇持續低迷,不僅無法走出香港市場,甚至連本地市場也失守。

原因四:經濟的影響

1997年香港迴歸祖國,那一年香港遭遇了亞洲金融風暴,這對香港樂壇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加上互聯網的衝擊,電腦下載歌曲在2000年左右盛行,以及2001-2002年間香港經濟再現衰退等,以上種種原因都極大影響了香港唱片市場,相比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高峰期大幅下瀉,市道疲弱,華星唱片於2001年被傳結業,但實際於1996年已經被南華早報集團收購。滾石也沒出香港歌星的粵語碟了。

原因五:香港樂壇最大的推手放棄粵語歌曲,轉戰國語市場

香港迴歸之後,很多人看到了大陸巨大的市場空間,眾多歌手為了迎合大陸市場紛紛發展國語歌曲,可以說那個時候誰的國語好,就能先分一杯羹。與此同時,作為香港樂壇最大推手的廣州樂壇,大力發展國語流行歌曲,打造了大批國語歌手,卻漸漸放棄粵語歌市場。等到國語歌手紛紛解約北上時,廣州樂壇悔之已晚。






田茤茤


客觀上來說 不能說沒落,只能說不如以前了。但也有不少人聽,也有不少人唱。為什麼你說沒落,是因為香港大部分後生歌手不來內地發展了,但也有來內地混得好的,比如鄧紫棋、陳偉霆、王嘉爾。合適的人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火起來了。他們大部分在內地大部分歌曲都是國語歌,粵語歌也有,但不多。你再看香港,後生歌手普通話不標準,簽在香港娛樂公司,如果公司不給資源,你很難打開內地市場,這就很難在內地火起來。以前的粵語歌壇為什麼火,很大一個原因是香港電影、TVB在內地流行,帶去歌曲,現在電影電視劇都不如以前,所以個也打不開內地市場了。但這並不代表粵語歌沒落,也並不代表粵語歌沒有好聽的,仍然有後起之星,不過是圈子小了罷了,還是有很多好聽的歌


抒一封舊情書799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之前看劉德華做客《魯豫有約》這個節目,他說自己有一個夢想,希望四大天王能夠一起去當導師,去做一檔推廣廣東歌的節目。

整個節目看完,最讓我注意的就是這最後一句話:“想推廣一下廣東歌,廣東歌已經太久沒有被記住了。

劉德華雖然在節目上只是輕描淡寫的提了一句,但不知道為什麼“廣東歌”這三個字在我心裡咯噔了一下……

是啊,不僅是曾經把粵語歌推向巔峰的劉德華那代人,還有從小耳濡目染的上億廣東人,就連我心裡也明白,粵語歌曲已經沒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