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去藝術館父母不用成專家!做好這三步,孩子興趣高,以後更愛去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要給多帶孩子去藝術館、博物館,認為這樣對孩子的全面發展大有幫助。

但是很多父母認為自己藝術造詣不深,要麼去了博物館走馬觀花,要麼就是網紅打卡,帶孩子去了之後能帶給孩子的東西並不多,也不知道到底應該從何入手帶孩子更好地進行遊覽。

<strong>其實,父母沒有必要都成為美術館課程的專家,但都需要了解一點體驗式學習的方式。

<strong>孩子無論是哪種學習模式,體驗是他們學習很重要的一部分,體驗式學習最大的意義是讓孩子更加沉 浸在“學習”中。

去藝術館父母不用成專家!做好這三步,孩子興趣高,以後更愛去

父母也要創造條件,讓孩子能夠真正在藝術館裡獲得真實的體驗。

下面就給父母提供一個簡單模式,告訴大家如何帶孩子更好地進行博物館一日遊。

第一步:為什麼要去藝術館?用尋寶遊戲為孩子建立興趣

父母首先要想清楚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去博物館?為什麼要去看展覽?和孩子最近感興趣和話題有什麼關係?《冰雪奇緣》還是別的內容?可不可以從孩子最感興趣的事開始,成為他主動參與和期待的一次家庭活動?

<strong>所以在在去博物館或者看某個特定的畫展前,父母要讓孩子對即將要去的那個地方產生興趣。

對於6歲以下的寶貝家長可以先打印一份地圖,<strong>裡面有家和即將要去的博物館的位置,可以和孩子先找到這兩個位置,然後一起做一設計路線的遊戲;家長可以根據展覽主題,和孩子一起 編撰一個主題故事,可以是探險主題、尋寶主題等。

去藝術館父母不用成專家!做好這三步,孩子興趣高,以後更愛去

一起設計遊覽路線圖

而6歲以上的寶貝,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找找相關的資料、背景, 做點“案頭”的準備,讓看展效果更好。

而且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家長帶孩子去看展的數量未必需要那麼多,最好是系統地有主題地去看,和孩子一起做系統性的學習。一年看兩三個展覽就行, 不用匆匆忙忙地趕熱點,能消化最重要,很像一個“精讀”的過程。

第二步:進入藝術館多和孩子互動,學會提三類問題孩子收穫大

<strong>在博物館遊覽的過程中,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興趣制定“任務”,難度最好適合孩子的發展水平。高了,孩子就只 能看著媽媽玩兒;低了,沒挑戰,也沒勁。根據進展的情況,任務可以升級,也可以設定一定的獎勵。

<strong>藝術教育和自然教育的“現場感”都要,至少要先走進藝術, 置身在這樣的環境裡。雖然很多的作品圖片都可以在網上看到,但只有置身現場才有合適的氛圍,也可能有不同的發現。

<strong>在觀看展覽的過程裡,雖然孩子可能好像記不住什麼,但是這個經歷對他來說很重要,這個體驗會留在孩子的記憶裡,未來有合適的契機,會和這個記憶聯繫起來。

上孩子感興趣的看展活動必須遵循一個原則一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展品身 上。通過各種方式讓孩子去觀察展品,讓孩子自身與展品互動起來。

孩子的任務根據具體的展覽以及孩子的年齡設定,可以充分利用展廳的地圖、手冊,並且帶好適合攜帶的筆和紙張。

<strong>在和孩子看展的過程中,來自家長的引導很重要,我們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問題。

站在一幅畫前,你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和孩子產生互動,以波提切利的《春》為例:

去藝術館父母不用成專家!做好這三步,孩子興趣高,以後更愛去

波提切利的《春》

1、感官類問題

打開五感的問題,欣賞一幅畫時,<strong>我們不僅僅只是用眼睛去體驗式的問題,還可以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嘴巴嘗,用整個身體去感受,

  • 你看到了什麼?(畫面上有什麼?)
  • 你聽到了什麼?(畫面中有鳥,你聽到鳥叫了嗎?畫面上有風,你聽到風吹樹葉的聲音了嗎?)
  • 你聞到了什麼?(地上有很多種不同的花,你能數一數有多少種不同的花嗎?你聞到花香了嗎?是什麼味道的呢?)
  • 你感覺到了什麼?(你覺得光腳站在草地上是什麼感覺呢?那些透明的衣服摸起來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2、跨學科問題

其實藝術與各個學科都是相互貫通的,<strong>跨學科的概念也是盧浮宮十分提倡的。盧浮宮就有很多來自於醫學、數學和化工等專業的講解志願者。換個角度看藝術作品,你和孩子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藝術作品中的數學課:你找出畫面中的對稱嗎?
  • 藝術作品中的體育課:你可以模仿圖中的人物動作嗎?(這時,家長記得拍照留念。看雕塑展時這是一個很好的互動。)
  • 藝術作品中的自然課:仔細觀察畫面下方的花朵,你能說出幾個名字呢?畫面中的人物是在哪個季節呢?

3、藝術類問題

<strong>關於藝術品的問題,家長在提問時要儘量涵蓋四個方面的內容:審美、藝術史、藝術批評和藝術表現。

但重要的是,即便沒有任何藝術背景,也可以僅僅打開五感或者從自己的興趣和孩子的興趣及生活角度來提問。

<strong>A.審美

  • 你看到了什麼?
  • 畫面中直線多還是曲線更多?
  • 色彩是豐富的還是單一的?溫暖的還是寒冷的?

<strong>B.藝術史

  • 誰創作的?什麼時候創作的?
  • 為誰創作(瞭解畫面內容後揣摩藝術家創作時的動機)?
  • 這件藝術品和這個藝術家其他作品的相同點(不同點)是什麼?和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呢?

<strong>C.藝術批評

  • 如果有的話,這件藝術品傳遞了什麼信息,代表什麼意思呢?(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對畫面進行細緻觀察)
  • 你喜歡這件藝術品嗎?為什麼?可以事先和孩子共同確定“表達你的態度”的手勢,比如用韓式愛心代表喜歡,用摸下巴代表一般,用雙手交叉表示不喜歡
  • 這件藝術品中最有趣的是什麼?它讓你想到了什麼?
  • D.藝術表現

    • 怎麼做的?藝術家用了什麼(媒介、工具、技術、組織方式)
    • 體驗品質如何?
    • 什麼風格?

    第三步:用這三種方式讓孩子表達觀後感,藝術參觀不再走馬觀花

    參觀後的及時創作是一個很好的觀後互動,讓不愛語言表達的孩子把自己的感受通過畫面表達。

    <strong>但不是每一個展覽都合孩子去臨摹和創作的,採用更多的手段讓孩子對展覽本身做出回憶才更重要。

    1、利用朋友圈,完成反饋交流

    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溝通他的創作及發現,對小孩子其實未必一定用語言,拍照發朋友圈,然後將朋友們的反饋告訴孩子其實也是個方法。

    <strong>比如發一組“喜歡”的作品,徵求其他人的意見,同理,再發一組“不喜歡”到朋友圈,同樣聽聽大家的反饋記得給孩子讀這些反饋,就好像模擬交流一下,這也是讓對話延續下去的方式。

    另外約上一兩家好朋友一起去美術館,同齡的小朋友在一起,效果會更好。

    2、讓孩子拍照,製作參觀手帳

    <strong>父母還可以收集美術館的宣傳單頁,多拍一些照片,並讓孩子掌握相機的主動權,回家後,有可能的話把照片洗出來。

    <strong>挑一個下午和孩子製作一個家庭參觀手賬,通過宣傳單頁和照片回憶參觀場景,創造和孩子共有的情感記憶。

    去藝術館父母不用成專家!做好這三步,孩子興趣高,以後更愛去

    遊覽後一起製作家庭參觀手賬

    在藝術公共教育還不那麼發達的現在,家長就稍微多做一點點吧。多實踐幾次,你也許就會成為美術館公共教育的專家了

    3、學習藝術詞彙

    爸爸、媽媽在帶孩子去看展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去拓展孩子談論藝術的詞彙,但是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strong>A.鼓勵兒童首先用自己的語言評論藝術作品

    這樣可以讓兒童平等地分享對藝術的感受。兒童先說出自

    己的觀察感受,家長可以在兒童的引領下,簡要介紹藝術家故事。家長也可以提出一些有意思的疑問。

    <strong>B.在情境中介紹詞彙

    當兒童用新詞來描述自己的直接經驗時,更喜歡用這樣的新詞,比如質地、雕刻版畫、對稱等。

    <strong>C.運用正確、合適的詞彙,製作一張主題參觀藝術詞彙表

    針對你和孩子即將去看的展覽,設計一張可能會用到的藝術詞彙表。

    如抽象派、印象派。線條、輪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