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一個月疫情怎麼會擊垮那麼多公司?

遊樂人間001


中國一半的小微企業都在盈虧線邊緣,外力一來自然就完了,懷疑的人和高談闊論的人一定不是從業人員,看看現在滿大街的空置房屋,租不滿的寫字樓,三四線城市的生意滿目瘡痍,這次疫情對服務業的打擊是致命的,房租、人員開支、物業和取暖是必賠的,開業後還要最少虧一個月,關二個月賠半年啊,家家虧損,無法挽回損失,


中國喜洋洋


目前我從事的貨代行業所接觸的行業有外貿公司/報關行/拖車行/包包工廠/傢俱工廠,傢俱商店等……

也找他們其中一些供應商聊過,說是資金運營有點緊張,但是還是能勉強可以熬過去……

沒有提問者說的這樣,那麼多公司倒閉……

不過

生活中確實也有倒閉的,可能只是我沒有遇到吧,至於疫情來了待業一個月公司就倒閉了,想必應該也是公司是才創立不久的,沒有遇過此類危機,風險來了措手不及/資金運行跟不上,應該是缺泛了把控風險的能力。很多公司表面你看著運行正常,其實都是環環相扣,一邊進賬一邊出賬,資金鍊跟得太近。以至於疫情來了,防不勝防,從而導致這幾年剛創立的公司倒閉!



貨代說


我們來設計一個簡單的企業模型,幫助大家理解這個問題。

假設你拿出100萬元,投資設立了一家公司。

起初,按照1:1的比例從銀行借款100萬元,共200萬元,一起投入到公司之中。

在200萬元資金中,有120萬元購買了固定資產,就是建設或租用廠房、購買設備之類。有50萬元用於購買原材料。另外30萬元用於支付平時的工人工資,水電氣之類。

如果銀行貸款每年的利息是10萬元。固定資產按10年進行折舊,也就是每年折舊12萬元。

另外,假設公司從購買原材料到收回貨款,需要4個月時間,也就是每年可以完成3輪次的營業週期。

完成這些假設和交代之後,我們開始公司的運轉。先按年度進行測算:

50萬的原材料和20萬的人工、10萬的水電氣成本等共投入3次,就是240萬元。

貸款利息加上固定資產折舊,每年就是22萬元。

這樣加起來,每年投入運行的成本大約就是262萬元。按照20%測算毛利是52萬元,按10%測算淨利是26萬元,大約4年就可以收回初始投資。

這算是非常不錯的公司了,很多上市公司都達不到這個水平。上市公司收購資產基本上在10年回本的狀態,這還沒有考慮其中業績有注水的成分。

現在我們來看,因為疫情影響1個月沒有開工,意味著什麼?

本來這一個月如果是正常開工,公司可以在承擔貸款利息和資產折舊約2萬元,支付人工工資及水電氣約8萬元的基礎上,還可以獲取淨利潤約2萬元。

如果不開工,貸款利息和資產折舊約2萬元需要繼續支付,淨利潤2萬元沒有了,這就是4萬元的損失。不開工的話水電氣成本是沒有了,但如果還要繼續支付工資的話,意味著還要損失近2萬元。這三項加起來就是6萬元的損失,大約相當於年淨利潤的四分之一。

咋看起來沒什麼問題,應該能夠支撐住。

但是要注意,現在的生意人,哪個不是槓桿加了又加,每筆錢還沒到手,就已經有了他的去處,很多公司的富餘資金並不會太多,經營現金流為負的比比皆是。不賺錢的公司就不說了,掙錢的公司都在不斷擴大投入,這樣一來,一旦出現收入斷流的現象,後果就相當嚴重,一個月就要了很多公司的命!

還是那句話,“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這次的疫情也警示很多人,一定要有現金流的儲備,步子邁的快不是成功,活得久才是更大的成功!


沉默的磚家


為什麼僅僅只是一個月,很多公司就倒閉了?很多人難以理解,覺得這麼短的時間,怎麼公司就倒閉了,難道都是皮包公司嗎?

不是的,拋除一些皮包公司,其實這裡大多都是初創業公司,和一些小型公司,他們抗風險能力很弱。

初創業公司,一個或者幾個股東創建公司是為了盈利的,但是運氣不好,一創業就碰到這樣的事情,怎麼辦?兩個方案,繼續堅持或者直接解散。

大部分人都不用選擇,肯定直接解散,因為初創型公司沒有名氣,公司沒有凝聚力,與其這樣拖著還不如直接解散了,又省錢,到時候還可以重頭來過。

小型公司

這種公司一般也就是幾人最多不超過五十人。

這種老闆比較看中錢,名譽什麼都不重要,一個月損失多大?這樣耗著,乾脆降低損失。直接重組或者解散了。畢竟沒名氣,解散了損失也不大。

所以你看到的所謂倒閉了很多公司的基本都是這兩種但是你聽到過哪些有名氣的公司倒閉了嗎?沒有!


大熊和他的小熊


相信在中國,大部分企業都是有負債的。雖然很多企業表面光鮮,難不難只有自己知道。賬上有錢,不一定真的有錢。

為什麼一個月疫情會擊垮那麼多公司?因為疫情對於企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strong>一家企業的正常運營,需要經營住所吧?

企業有經營場所,就要付出相應的租賃費、物業費等費用,這些都是無法避免的,這些都是剛性支出,不得不付。

雖然疫情爆發以來,比如王健林,減免了萬達廣場商戶一個月的租金,免收一個月租金,意味著少收入三四十億,但著實為他贏得了好的口碑。

但是全國有幾個王健林?全國大部分實體,好的房東會給適當降低租賃、物業費用,但是相信大部分房東一分錢也不讓。

有個朋友開了一家餐館,疫情期間需要閉門不能營業,本身自有資金捉襟見肘,想讓房東給點優惠,房東就說了一句話:給你減免租金,我吃什麼?

疫情期間大部分實體經濟的老闆被要求閉門謝客,沒有收入來源不說,還要承擔高額的房屋租賃費用。

人工薪資支出壓力大

企業停工,人員工資得發吧,員工的社保也得繳納吧。誰也沒想到,疫情來襲,大部分企業停業停工,員工精簡的企業還好,對於在職員工較多的企業來說,這是一場災難。

本身賬面資金僅夠維持公司運轉以及人員開支,企業收入來源斷了,耗盡公司運轉資金之後,人員開支也會是壓到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疫情爆發節點

疫情的全面爆發是在春節假期期間,本來這應該是一個生產銷售的旺季。

大部分實體企業在春節前準備下了充足的原材料,也積壓了大部分資金。準備節後大幹一場,怎奈疫情一來,庫存反而成了累贅,沒法營業,沒法生產,商品滯銷,其他費用還得照常開支,企業遲遲無法復工,壓力山大。

企業負債

開篇也說了,大部分企業本身都是有一定負債的,有欠銀行的,有欠上下游企業的,原本企業的生存依賴於銀行貸款以及其他的負債騰挪出來的流動資金。

疫情來了,企業停工,雖然收入來源斷了,但是該還的賬還是要還的。

財務支出成本居高不小,停工停產,極易造成企業資金鍊斷裂,走向破產清算。

北京的K歌之王夜店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還未開工,就已走向全體裁員、破產清算的窘境。

總體來看,疫情的爆發確實打了大部分企業一個措手不及。企業延遲開工,經營成本居高不下,資金鍊斷裂,優秀的企業都在苦苦支撐,更不要說眾多處於艱難創業期的小微企業了。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對企業也是一塊試金石,堅持下去了未來可能一馬平川,堅持不住,就可能倒下了。


財富公元


財務上有個名詞叫做:“現金為王”,一家企業最重要的其實並不是利潤,而是其現金流,如果單單看利潤,京東前幾年就是一個爛企業,因為一直在虧損,但是一看京東的現金流,你就知道它的價值在那裡。為什麼短短一個月的疫情就會擊垮不少公司呢?迫使這些公司降薪減效甚至直接申請破產倒閉。這一切都歸根於企業缺少現金流入,資金鍊出現斷裂(恆大為什麼要搞75折促銷,就是為了回籠現金流,當然恆大其實還沒緊張到這個程度,帶有一定的套路)。

我們以恆大集團為例:截止2019年6月,恆大集團合併報表總資產17629億元,總負債14008億元,淨資產為3621億元。也就說如果不考慮品牌價值不考慮其他因素,現在把恆大變現,恆大還有3621億元,在怎麼的與破產也沒有任何關係。但是恆大的3621億元它並非都是現金,它可能是投入在建工程,投入固定資產,投入了廣告,企業銀行賬戶上可能就一千億元的現金。

假設恆大集團每個月的固定支出為800億元(貸款利息、工資、水電、廣告、物業、辦公成本等等),在以往企業一直在營,每個月都有資金回籠,假設平均每個月可回籠1000億元以上,那麼對於恆大而言,固定的800億支出根本不是問題。但是現在受疫情影響,所有營銷中心關閉,旗下的酒店生意也受到影響,每月的資金回籠可能變為了一百億,與固定的800億元支出,還有700個億的差額,第一個月還可以用原來銀行賬戶上的資金支撐,但是第二個月賬戶裡的資金就不夠了,這時候就沒有錢還銀行或者還供應商的欠款了,而你一旦逾期欠款,被爆出來之後,所有的銀行和供應商擔心回收不會來資金,就會一擁而上,紛紛要求你還款,結果肯定是一下子沒辦法拿出來這麼多錢的(當年的樂視就是這樣),因為借來的錢都投在各地的房地產中,而房子還沒賣出去,沒有資金回籠,最終就會被擠兌掛掉。

故而,單單看淨資產,看利潤,可能一家企業還很良好,但是由於沒有經營性現金流入或者經營性現金流入不足以覆蓋企業的每個月的固定支出,且差額較大的,就容易出現資金鍊斷裂的現象,這就是為什麼財務上很忌諱一家企業瘋狂擴張,特別是盲目的負債擴張,如果一切順風順水,確實可能獲得大步的跨越發展,但一旦遇到困難,短時間內經營性現金流入減少,那麼企業可能就會灰飛煙滅了。所以說現金為王,不是沒有道理的。

總結

現實中很多企業確實是效益很好,經營也很不錯,只不過其賬面上並沒有留太多的資金,往年的利潤或分配掉或者再投資了,如果按照正常經營發展,企業的每個月的貨款回籠加上賬戶裡原來留存的金額,足以應對一切,但是沒想到一個疫情,使得企業一下子失去收入來源,而銀行的貸款以及員工的工資、企業的房租,它可不一定都會延期,所以在還款日拿不出錢時,即使企業原來的效益再好,也不得不面臨破產的困境。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企業撐不住1個月。


鯉行者


對公司來說,一個月沒有收入,但是房租還要付,人工成本還要付,貸款還要還,現金流肯定會出現緊張。對於大企業來說,還算過得去。對於小企業來說,可能就是很大的困難了。

有個高校對中小企業現金流進行了一個調研。34%的中小企業,現金流沒辦法撐過一個月。85%的企業沒有辦法撐過三個月。


對於大企業來說,有抵押物,有信譽擔保
都可以貸到款。

但對於小企來說,貸款是個非常困難的事情。更多的可能是靠老闆去借錢或者用一些更高利息的民間貸款。

這次國家撥付的請的專項貸款,小米美團輕鬆申請幾億,而那些中小企業只能望錢興嘆。

如果中小企業主沒有辦法借到錢,或者貸到款那麼他們可能很難熬過這個冬天的。

另外,國家的降息也作用不到他們身上。雖然利息降低了,但是他們根本就貸不到款。降低利息也就沒有什麼意義。而且,降息降準還可能會造成人工成本上漲,租金上漲。這些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就更大了。

希望國家可以出臺更多的措施,能夠有效的幫扶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的中流砥柱。如果過多的中小企業撐不住了,就業會出現問題,經濟增長也會出現問題。

願疫情早日結束,大家早就開始掙錢。



莫水宏觀經濟


疫情正式公開大約是1月20日,之後是春節陸續放假,然後正常基本是2月上班。那麼與正常時間對比時間延長了十天左右,這些企業連一個月都沒有等完,現在就開始解散。在我看來,這不過是給了他們幾個人一個退出的理由罷了,一個企業連抵禦一個月風險都沒有?

一些門店、一些工廠及公司被房租和工資壓垮,因無法償還債務、貸款而倒閉。一些工人被裁員,被降薪,家庭收入下降。一些家庭收入減少,無法按時償還貸款導致斷貸、違約。

這說明經濟循環遭受打擊,市場的自愈能力遭遇挑戰,甚至出現通脹螺旋或債務螺旋。

概括起來,這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不是眼前,第一季度、這半年的經濟損失,而是這次疫情是否會打擊正常的經濟循環。

由於這次疫情比非典傳染程度更高,政府封鎖力度更強,疫情期間返程復工、企業復產、經濟復甦的難度更大、週期更長,市場循環可能斷裂。我們需要著重關注兩點:

一是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債務危機。企業收入下降、現金流枯竭、債務危機爆發,會引發連鎖效應,經濟衰退,產值下降,債務增加,工人失業。疫情期間企業的壓力包括:租金、工人工資壓力大,物流受阻,違約風險大,客戶流失,負債率上升,資金週轉困難,復工招工難,業績受損波及資本市場,預期不確定性,運營管理難度增加,等等。

既然疫情是短暫的,所以不管是對待現有員工,還是繼續招聘,陳鴻飛都建議企業要根據自身情況,在工作安排、薪酬績效等層面與員工做充分溝通。

比如,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可以借鑑盒做法,缺少渠道的公司也可以依託金柚網等數字化人力資源平臺的能力,來實現人力資源層面的數字化變革。

但更重要,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是:

不管是否處於疫情,企業都要著重解決勞動力問題,縮減一切不必要開支,找到效率更高、更靈活的用工方式。因為這些才是企業能夠抵禦未知風險的根本保證。

其實有點納悶,賺了幾年的錢居然撐不過一個月?這樣公司存在有什麼意義?才幾天現金流就沒有了,說明問題早就存在了,不要往疫情身上推。

倒閉的大多都是在苟延殘存,並不能代表大多數。資金流緊張,長期虧損是其特點。這次疫情只是讓倒閉的那一天提前到來。只看見眼前利益,不看長久發展,沒有抵抗危機的能力,倒閉是早晚的事。

一個老闆做企業,一環扣一環,原本看上去好好的企業,健健康康地,只要有一環沒注意好,就很可能資金斷鏈,全盤皆輸。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為一個這麼大的企業在這麼短的時間,就去宣佈倒閉,真和疫情有關係嗎?

當然疫情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半數以上的企業和個人現在都是死撐,實力不夠的用不了多久就會垮,止損的辦法只有開工,沒有他法。疫情也許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若能維持,誰願意關張!網友說,本來也就是勉強支撐,盼著一年比一年能好,現實卻是一年不如一年,能把員工工資發出來就不錯了。、

一是疫情防控時間越長,返程復工越緩慢,工業復產越艱難,對製造業的打擊越大。疫情先衝擊第三產業,尤其是零售業,然後波及製造業。隨著時間推移,工廠的壓力主要來自廠房租金、員工工資、銀行貸款、無法按時交貨以及壞賬增加。一旦工廠資產負債表惡化,會出現較多的“三角債”。

二是勞動密集型工廠,如服裝、電子,在復工復產過程中,很可能面臨招工困難。這個跟失業率增加並不矛盾,屬於結構性、短期性問題。

第三點外貿出口型企業,可能面臨交貨困難、違約風險。如果復工復產的時間拖得越久,國際訂單丟失、國際客戶丟失的越多。國際客戶丟失可能加速國際產業轉移。

我們需要了解一個背景,過去幾年,尤其是中國與美國貿易摩擦之後,中國內地成本上升,部分企業如三星電子,轉移到越南等地。如今兩三個月無法交貨,國際客戶很可能就跑到越南去了。承接這一訂單的,很可能也是從中國內地轉移過去的工廠。另外,疫情是否會導致國際客戶降低對中國商品的採購,目前我們還難以估計。

企業繼續經營著,現金流轉動,尚可抵禦風險,但是一旦停止經營,沒有現金流入,但是各項成本卻在照常支付,企業壓力可想而知,祈禱疫情儘快結束,恢復生產,減少損失。

大城市昂貴的房租,裝修費,員工工資每一筆都是很大一筆開銷,還有很多看不到的無形的費用。不要看到表面風光,近兩年的生意競爭很激烈,越來越難做,很多老闆都是硬扛著。加上疫情,加速了中小投資者做不下去的原因。但凡有能支撐過去,我想他們也不會想把自己好不容易成型的公司,就這麼放棄了,希望疫情早點結束。

活著就是希望,什麼都有從頭再來的機會,生命沒有。人在什麼都可以有,人沒了就真的什麼都沒了!國家比我們想得更周全,相信祖國,不要亂了陣腳。


奮鬥中的韓先森


很多人覺得奇怪,不過疫情多歇了幾個星期,為啥子這麼多企業活不下去了?飛刀告訴你!

飛刀在銀行做小貸二十多年,對小企業這塊很瞭解。

1,近幾年經濟一直不很好

近幾年,去槓桿。真正缺錢的是小企業,民企。大國企貸款不困難。

前幾年飛刀銀行還發放信用貸,擔保貸,互保貸。後來不良太多,不少小企業活不下去。飛刀銀行只做抵押貸了。

就是抵押貸,很多客戶也是還款困難。無非是做不下去,把房子賣了,就算了。

2,互聯網一定程度打擊傳統行業

傳統行業在互聯網競爭下,利潤變的很薄。賺錢越來越難。很多小企業是賠本賺吆喝。走量沒有利潤。

本來就不太賺錢,再來疫情,不就雪上加霜,直接關門。

3,經營成本越來越高

經營小企業,成本越來越高。房租隨著房價不斷攀升。員工工資支出越來越多,北京快遞員得5000多才幹,少了沒人來。

4,市場越來越不好做

以前做小生意,在批發市場就有人上門,很不錯。現在批發市場人也少了。以前開飯店市口好就行,現在得上平臺,平臺費還不便宜。

很多人看見網紅經濟好,看見電商好,就說小企業很好做。那是沒有看見實質,一個網紅起來,底下是更多的被淘汰小微企業。

這次疫情無非是一個促進,讓更多本就搖搖欲墜的小企業直接倒閉。但是疫情也是優勝劣汰,大浪淘沙。更多的優秀小企業能成長,能活下來。


飛刀47號


突如其來的疫情,無疑會使得原本就已經節衣縮食、經營不善的企業更加雪上加霜。

2月6日,IT職業教育機構兄弟連創始人李超在其微信公眾號發表了《致兄弟連全體學員、員工、股東的一封信》,正式宣告破產。由於該公司節前就已經勒緊腰帶、緩發工資、壓縮成本,再加上疫情,沒能撐到節後的旺季。原本就存在的經營問題和資金問題,在疫情的衝擊下會更加凸顯。

對於企業來說,現金流不足,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由於疫情引起了消費的大幅降低,營業收入大幅減少,同時,由於人員隔離,也無法正常開工。根據清華大學教授朱武祥等人對995家中小企業的研究,總計 58.05%的受調查企業應收預計下降 20%以上。而與此同時,企業還要應對員工薪資、社保、租金等方面的支出。在調查中顯示,超過 2/3的企業認為資金維持能力不超過 2個月,其中 34%的企業認為難以維持 1個月。

當然,此項調查的樣本範圍有限,但對於中小企業來說,無法恢復正常經營,同時要應付各項必不可少的開支,即使將各項支出降到最低,對企業的現金流仍然存在著巨大的挑戰。

同時,對於那些將資金槓桿用得比較足的公司,也會承受著很大的資金壓力。

從一月下旬武漢封城開始,全國各地的房地產銷售和工地基本上都停滯了。所以不少企業選擇了在網上銷售的方式,在困境中尋求解決之道。

對於其他的各類企業,也都在進行各項硬核自救。餐飲業的企業不能堂吃,就進行外賣配送;言幾又和餓了麼合作,通過餓了麼送到家裡;同程旅遊開拓了在線消費服務。

通過現金流的規劃、政府的各項扶持政策和企業的微創新,相信很多企業是可以堅持著走出困境的。在此之後,企業也會更多地思考現金流的管理和安排、創新銷售模式等問題。這場疫情,對企業是一項大考驗,也同時會逼著企業進行思考和創新,變得更加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