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清朝的太監機構,為什麼會被稱為“敬事房”呢

要說中國古代為帝王服務的機構,那可是花樣百出,清朝的敬事房就是其中之一,這個機構也是給人無盡遐想的機構了,很多小說之中敬事房翻牌子都成了清朝皇帝的“標配”堪稱有清宮戲就有敬事房,但是我們不禁思考一個問題,早在清朝之前我國的太監機構早已成熟,但是為何清朝的太監機構如此特別要叫敬事房呢?

一、 太監是如何煉成的

太監是中國古代一個非常古老的職業,早在西周以前,中國就有了太監,閹人殘缺之軀為宮廷驅策之使。這樣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韋小寶那種除外)。

太監的手術技術堪稱我國古代的一項絕技,當時世界範圍內能夠成功進行這項手術的除了我國也就奧斯曼帝國了,但是我國的成功率是非常之高,這一點與宰割黑奴的奧斯曼相比,我國那可是先進得多。

清朝的太監機構,為什麼會被稱為“敬事房”呢

上圖_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曾用名火秀


當年洪秀全曾經從南京收集了88個童男進行試驗,還聘請了廣州當時最有名的西醫操刀,結果88個只剩下2個孩子活著,還落了殘疾,可以說這項技術我國讓西醫也為之驚歎。當時明清的京師都有專門的“世家”來從事這項工作,也叫刀兒匠,這些刀兒匠的手術室稱為“淨室”。他們會先讓等待被“淨身”的人先睡上十天養精蓄銳,然後簽訂了生死文書才準備開始進行手術。

手術之時會先固定四肢,死死地捆綁,然後煮好一個雞蛋,騙對方開口說話的時候塞入喉嚨裡面,之後拿出他們的專用刀具:月牙刀。只用一刀便能結束,迅速上藥止血,再進行一系列的工序,修養半個多月便可完事。一個全新的太監就這樣誕生了,當太監能下地行走的時候刀兒匠還會給他送上紅包作為慶賀。

不過要說管理太監的機構,那歷朝歷代可還有別的門道。

清朝的太監機構,為什麼會被稱為“敬事房”呢

上圖_ 明朝《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太監(宦官)


二、花樣百出的太監機構

歷朝歷代的太監機構可謂花樣百出,早在先秦時期,太監就已經在我國出現。當時的機構名稱主要叫少府,到了漢代則有了所謂的“常侍”宦官,這些宦官一度造成了東漢朝政的極度混亂,所謂“十常侍亂政”。南北朝以後,唐代宦官再度強橫起來,到了後期唐廷宦官掌握神策軍,甚至能操縱皇帝廢立,甚至逼得天子哀嘆自己還不如漢獻帝(唐文宗)。

到了明代,宦官掌握的司禮監具有批紅大權(就是幫皇帝蓋章),還手握御馬監的兵馬大權,經常有宦官外出征戰馳騁沙場(汪直),當然也有反面教材,比如王振(土木堡之變)。

所以清朝入關以後對宦官可謂嚴加防範。

清初宦官機構本來是想延續明朝,但是因為明朝的教訓實在是太慘,所以最初順治設立的機構叫做十三衙門,在很多電視劇裡面這個機構被描繪成和東廠錦衣衛一樣的特務機構。實際上順治帝還特地立了兩塊鐵牌,說明這個機構的性質:但有犯法干政、竊權納賄、囑託內外衙門、交結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劣者,即行凌遲處死,定不姑貸。

清朝的太監機構,為什麼會被稱為“敬事房”呢

上圖_ 敬事房


不過各位瞭解歷史的朋友肯定有印象,這個宦官不得干政的鐵牌當年明太祖朱元璋也有一塊,結果大家都清楚,立了和沒立一樣。

因此順治帝剛死,鰲拜等人就廢了十三衙門,又讓所有太監都歸內務府統領,後來鰲拜被康熙帝所滅,康熙才把太監從內務府分離出來設立了“敬事房”。

所謂敬事房,實際上是一語雙關。上文裡面提過,“淨房”裡面出來的才是真的太監,這都是在清代有掛牌認證的,所以“敬”通“淨”,敬事房都是管淨身了的人的。另一方面,敬有敬意的意思,孝敬帝后和宮廷貴胄的地方,自然是敬事房了。

清朝的太監機構,為什麼會被稱為“敬事房”呢

上圖_ 明朝 御馬監太監 腰牌(正面)


三、多才多藝的太監和目不暇接的“規矩”

要說在清廷當個太監,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說給皇帝理髮裡面就有很多門道。

清廷皇宮裡面負責理髮的機構稱“按摩處”,歸敬事房管理。要說為何起這麼個不倫不類的名字,其實主要就是因為剃頭不太雅觀:在清廷貴族看來,剃頭是老百姓的說法,所以按摩比較高雅,就叫按摩處了。所謂“宮內各項太監,有所謂按摩處太監者,司宮中剃頭。”

到了清朝後期,皇宮裡面按摩處規模已經非常龐大,“有二百來人”,從給皇帝服務沐浴、剃頭、修腳。到給一般太監剃頭、刮鬢之外,他們還負責給嬪妃們按摩舒展筋骨,嬪妃們的腰痠腿痛、筋骨不舒,甚至夜間睡覺“落了枕”,都由按摩處太監負責按摩。

負責為嬪妃們按摩的,一般都是十四五歲左右的小太監,他們都是從小開始練習按摩各種穴道,八九歲左右送入宮中,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個個聰明伶俐,技術嫻熟。

清朝的太監機構,為什麼會被稱為“敬事房”呢

.

清朝的太監機構,為什麼會被稱為“敬事房”呢

上圖_ 晚清時期的太監


剃頭的太監都非常勤奮認真,練功努力。不論春天還是冬天,他們都會用自己手臂和手背進行練習。他們練習的方法也是非常別緻,一般都是用右手拿刀剃光自己左臂的絨毛,所以技術越好的太監左臂皮膚越粗糙。夏秋兩季,他們在冬瓜皮上練習,左手拿冬瓜,右手剃光冬瓜上的毛,這樣可以讓兩隻手都不發抖。之所以這樣苦練,還是為了給皇帝剃頭能萬無一失,要不然只怕自己小命難保。

剃頭太監有三條戒律:其一,只許用右手持刀挨皇上的頭皮,不許用左手按皇上的任何部位。其二,只許順刮,不許逆刮。其三,要摒住呼吸,不許向皇上頭上噴氣。

這三條規定既增加了操作的難度,而且若不慎劃傷到皇上,不但會丟了差事,還要交給慎刑司審查拷打,太監每次剃頭都如履薄冰連嚇帶累。

清朝的太監機構,為什麼會被稱為“敬事房”呢

上圖_ 慈禧扮觀世音菩薩,李蓮英和容齡陪侍左右


四、太監們的終點

要說古代太監們最後的歸宿,其實也頗為神秘。主要有三種,第一就是被殺,或者被捕趕出皇宮,這個待遇一般只有大佬——汪直魏忠賢這一類的超級大太監,“九千歲”們才能享受。第二種就是正常安度晚年,太監們養老是不能在皇宮的,所以一般太監都會在外面有宅地,比如著名的大太監李蓮英,在外面也有很多家產,不過太監的家產嘛。。。一般也沒什麼人可以繼承。

第三種就比較特殊了——就是出家,因為太監年老體弱基本上親戚都不願意接納,所以很多太監最終選擇出嫁,清朝末年,北京城郊的立馬關帝廟、金山寶藏寺、玄真觀等二十多處地方都是出宮太監的最後歸宿。

最後,中國的太監製度也隨著清廷的滅亡徹底進入了歷史的遺蹟,實在是功莫大焉。

【1】清代檔案敬事房來文2462號.

【2】清代檔案內務府雜錄檔136號

【3】趙爾巽等 《清史稿》

【4】《欽定大清會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