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曹操生前再三嘱咐曹丕不要重用司马懿,为何曹丕始终不听?

常盼飞


看着这么多评论,说实话没几个有营养的,都是书生之言。基本上都是道听途说,什么三马同槽?什么司马懿不可重用?小说看多了吧?我想说如果曹操真觉得司马懿有反意,一刀杀了就行了,难道曹阿瞒自己就是窃国枭雄,这会就爱惜一个有点价值的人才就甘愿后世冒险?那他“宁可我负天下人”的段子咋来的?他当时文武处于鼎盛,会那么在乎一个司马懿?笑话

真实情况是:曹操与曹丕对于氏族门阀的倚重程度及个人能力决定的。曹操为魏武开国之人,乱世枭雄,维持政权依靠的是自己曹氏,夏侯氏核心人才以及无数乱世中追随的草根,政权运作也是以完全围绕战争需要。传统的士族门阀只是在曹操崛起过程中逐渐依附的。然而在操一代,由于东汉天下大乱原因就是封建皇权,外戚,内庭,外朝的各门阀互相倾轧,因此曹操本人前期基本上唯才是举,对氏族门阀政治人物呈反感甚至排斥状态。但在曹操统治后期,由于对外孙刘作战几次不利,加之创业人才逐步老去,曹操越来越需要氏族门阀的支持来维持对外作战的财力,物力,人力。另外也需要不断依靠他们的支持来防止复汉集团的反扑。在这个阶段,颖川司马氏、荀氏的年轻人才逐步走上岗位,但还是不得到重用。

但是到了曹丕时代,他相比自己父亲有自己几大劣势:第一,曹丕代汉称帝,为防止朝内思汉势利的复辟,必须拉拢名门氏族,为自己篡汉取得舆论支持。第二,曹丕军功不显著,几次对吴战争均为取得成果,反而损兵折将,这时他更需要门阀的大力支持。第三,曹家,夏侯氏后代人才凋零,草根重臣非老即死,曹丕无人可用。因此,曹丕必须尽快与门阀氏族取得一起执政的苟合。为此曹丕命令陈群制定了完全满足门阀政治需求的九品中正制,彻底完成了与门阀政治的政治捆绑。在此背景下,作为其中优秀的代表司马氏,贾氏才逐渐走向了权力的核心。也拉开了我国历史上两晋门阀政治的大幕。同一时期,江东孙权也向江南的朱氏,孙氏,谢氏,陆氏彻底的妥协。

可以这么说,不管谁是最高统治者,那个时代都是门阀氏族的利益代言者,如果不能完成任务,随时有被抛弃的可能。曹操之所以给曹丕再三叮嘱不可重用司马氏,其实是提醒曹丕不要被门阀氏族绑架,保持政权的独立性。这其实是每一个开国皇帝高瞻远瞩的战略考量。但是往往后代有各种不得已,逐步被绑架,加上曹魏后期几位皇帝 ,薄德寡恩,寿命不长,加速了司马氏的篡政。


不知否不知否


曹家人虽然庞大,曹操有25个儿子,干儿子也不少,但是曹家人身体都不好,大都英年早逝,活的时间最久的是曹操,活到了65岁,而作为曹操的次子曹丕,仅当皇帝六年就驾鹤西去,身体太不堪一击,而作为曹操最聪明的儿子曹冲仅活了13岁。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



司马懿身体好,又能忍耐所以活的岁数较长。司马懿兢兢业业几十年,为曹魏家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曹操的次子曹丕之所以能称帝,这里边有司马懿的很大的功劳,曹操还活着的时候,就觉得司马懿是个祸患,但是曹家人又离不开他,曹操之所以没有杀他,那是因为他觉得把司马懿当作礼物送给给自己的儿子曹丕,司马懿可助曹丕成就大业。

曹操不杀司马懿也是有两手准备,他觉得司马懿虽然是一个祸患,但是如果曹丕运用的好,可以为他所用,再说曹丕又不是傻子,他知道如果司马懿威胁到自己,肯定会不留他。



但是这人算不如天算曹丕病病歪歪的身子,40岁称帝,46岁就一命呜呼,以后发生的事他再也看不着了,他觉得以前他视司马懿如朋友,司马懿比他大几岁,大哥罩着小弟也是应该的,所以他临终之时把司马懿拉到他的病床前,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司马懿辅佐他的儿子曹叡,曹丕临终之时,他的长子曹叡仅是一个十几岁毛头小子,曹丕带着眷恋和遗憾离开了,他害怕自己去了,司马懿可是一个难题的头啊,自己的儿子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没有办法,他只有临终托孤,托孤的意思就是让司马懿给他一个承诺,一定要保曹叡,而不是反曹叡。



司马懿到曹家进军曹魏几十年,他用几十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忠臣,他是一个脱骨老臣,但却在最后的时间一举拿起了刀,手起刀落的,把以往欺负他的曹操的干孙子曹爽灭了三族,而真正曹家人却没有一个敢反抗,却没有一个敢拿起屠刀与之对抗,这到底是曹操养虎为患,还是曹丕为杨虎为患呢?


佳宁谈历史


曹操对司马懿一直存有戒心,虽然曹操两次征用了司马懿,但是司马懿只是以一个谋士的身份参与其中,实际的权力并不大。但是,到了曹丕时期,却很重用司马懿,两任帝王都把司马懿列为了托孤对象。那么,为何曹操对司马懿心存戒备,为何曹丕又不顾曹操的嘱托,重用司马懿呢?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曹操为何戒备、猜忌司马懿

曹操的“三马同食一槽”,从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曹魏政权将会被司马政权所取代。所以,曹操曾嘱咐曹丕,要警惕司马懿。这个背后有什么原因?只是单纯因为一个“三马同食一槽”的梦吗?

说到曹操戒备司马懿的原因。首先源于司马懿对曹操征召的态度。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曾两次征召司马懿。不过第一次司马懿拒绝了,第二次被硬逼着任命为文学掾。从根本上来说,曹操和司马懿是两个不同系统出来的人。

众所周知曹操是宦官家庭出身。而东汉时期,宦官干政,对朝堂政治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另外一边,司马懿则是大士族出身,从高祖父司马钧到父亲司马防,都历代为官。所以,司马懿最开始是不愿意屈就曹操。

另外一方面,在曹操产生代汉之心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少士族的反对。而且,这些人在心中有着深刻的古代制度伦理,他们并不认同宦官政治方式。司马懿出身名门,而且是司马家族的“八达”之首。其才能也是被曹操所欣赏的,但是曹操征招司马懿,一方面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天下英才都揽入自己的手中,来帮助自己实现争夺天下的愿望。另外,这样也可以使得这些人才不会被别人所用。曹操在征召司马懿的时候,是有私心的。因此,他一定会限制性地使用人才。否则,一旦功高盖主,那么将会对自己不利。司马懿的才智、志向也成为了被曹操戒备的地方。曹操说他有“雄豪志、狼顾相,”所以曹操一直戒备着司马懿,并曾提醒曾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丕为何不顾曹操嘱托,重用司马懿

1.司马懿助曹丕成为太子

建安十三年,在曹操一系列强行操作下,司马懿接受了曹操的征兆,担任文学掾。曹操让司马懿陪伴当时年仅二十多岁的曹丕。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司马懿与曹丕结下了“友谊”。在曹丕年少之时,一直困于曹操没有“立嫡以长”,也一度因为这个问题而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正是因为有了司马懿的陪伴支持,才让曹丕得以顺利地继承了王位。在这段相伴的日子里,两个人的关系可以用如鱼得水来形容,这种融洽也为之后曹丕继位后,重用司马懿打下了基础。

曹丕从小的生活环境,与曹植的关系,曹操对自己的态度等,都让曹丕对兄弟充满了戒备,因此他只能把重心转移到士族身上。在继承王位后,曹丕对司马懿的重用也表现出了一种报恩心理,并把他当做了自己的顾命大臣。

2.司马懿对曹魏政权的重要性

司马懿在曹操帐下时,虽然权力不大,但是也为曹操献过计策。比如在关羽水淹七军、擒庞德,斩于禁时,曹操深感许都受到了危机,想要迁都,司马懿则想尽办法,通过外交的方式来解决了樊城的困境。由此看到,司马懿在政治、军事上是有自己的策略的。

在曹操党政时期,司马懿的心中一直保存着“鸟尽弓藏”的观念,有意无意地掩盖自己的才能。在曹丕即位后,司马懿则更加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才能。这对于当时已经称帝的曹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在当时三足鼎立的格局下,非常需要具有才能的人,来打破孙、吴之间的联合,为曹魏争取更好的生存空间。

3.短命的曹魏君主与长寿的司马懿

在一个专制的时代,君主帝王的寿命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政治进程。这一点,司马懿的长寿与曹氏家族的短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丕在即位后实行的也是一种“强人政治”,在决策风格上也是非常强势的。虽然说,当时的曹丕囿于兄弟之间的权力争夺,没能将眼光放到更为长远地关于曹魏政权的考虑上。但是不得不说,以曹丕的政治能力和手腕,是可以把司马懿控制在自己手中的。但是, 曹氏家族的即位者通通都很短命。统治阶层的后继无人与司马懿的老当益壮形成了对比。

就这样,司马懿可以用自己的“时间优势”,耗过了曹操、熬过了曹丕、曹睿,最终依靠自己的老谋深算,假装生病,使得对方放松戒备,用一场高平陵政变撺掇了政权。


肖屾小声读史


曹操生前就已经预感到了司马懿的危险,因此始终对他若即若离,往往总是在关键时刻对其加以利用,然后又找个理由给闲置起来。弄得司马懿也很没有脾气,

不过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曹操的眼光和手段,曹丕虽然也不是无能之主,但比起其父还有些差距,再加上司马懿确实是个大才,不加利用着实可惜。曹丕时期的司马懿根本没有一点反叛的迹象也没有相应的实力,这才让曹丕没有听从曹操的劝告。

为人低调,勤勤恳恳

在曹操掌权的时代,司马懿低调的性格就给曹丕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人历经多次起伏,却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实乃曹魏的忠臣。

按说,曹操对待司马懿可算刻薄,性格稍微高傲点的人,想必早就改投他处或者干脆避而不出。但司马懿并非如此,最起码表面上对待曹操的命令言听计从,甚至还经常拍曹操的马屁。

比如孙权上表称臣时,曹操本想接受,但碍于舆论,有点犹豫不决。此时司马懿首先站了出来:“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又说:“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汉朝的气运将尽,主公您是天命之子,孙权之辈不过是顺应天命而已。可见其溜须拍马的本事也相当纯熟。

如此种种,司马懿表现出来的恭谨和顺服完全让当时的曹丕没有防备之心。

关键时刻站对了队伍

曹操后期,为了巩固曹魏政权,尤其是为自己的儿子曹丕扫清障碍,对一批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进行了残酷清洗。

这种行为虽然残忍,但也是历朝历代的惯常做法。毕竟自己的儿子羽翼未丰,一旦自己大限将至,很可能无法掌控局势。此外,曹操其他几个儿子手下也有各自的势力,这些人同样需要剪除。

之前的老对头袁绍就是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待袁绍死后,几个儿子争权夺利,最终反而让曹操捡了便宜。像袁绍这样的悲惨下场,如曹操这般的人物绝对不会让其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在其临终前,也同样对自己几个儿子的心腹进行了清洗。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杨修。此人恃才傲物,偏偏又不知天高地厚地牵涉进“立嗣之争”,像这种蠢材是曹操第一个要拔除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极富有先见之明,始终与曹丕关系很好,站对了队伍自然逃过一劫。同时,他还在幕后积极为曹丕出谋划策,使曹丕心生感激。

其地位尚不足以构成威胁

曹丕时期,虽然司马懿已经展示出杰出的才能,但如他一般的人物在曹魏朝堂之上并不稀少。曹丕对于司马懿多是利用而并非仰仗,并不足以到缺他不可的地步。

与此同时,最重要的军权也并不在司马懿手中,而是在曹氏一族如曹真、曹休等人手中。既然没有军权,那么曹丕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综上,就是小编认为曹丕没有将司马懿放在心上的原因。

可叹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壮丽恢弘的三国时代终究还是由司马氏划上了句号,想必曹丕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我是木子君,一个喜欢历史和文学的逗逼青年,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谢谢!


木子君读史


如果曹丕、曹睿两代皇帝任何一位能多活十年,也不至于有司马懿夺权;如果曹丕、曹睿两位皇帝没有选司马懿为托孤大臣,也不会有司马家纂位;如果曹爽再聪明一点,不是那么蠢的话,也不可能会败在司马懿手下。

但是太多的如果也无法时光倒流,虽然司马懿出来做官是曹操强迫的,但这并不能怪曹操,曹操征僻的名士人才可多了,就连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和兄长司马朗都在其中,可偏偏就是这个司马懿,夺了曹魏江山。



不能因为曹操将司马懿拉出来做官,就得让曹操来背曹魏灭亡这个黑锅,司马懿能够纂夺曹魏江山,与曹操、曹丕、曹睿三代皇帝都有关系。

曹操时代的司马懿低调得就像一只夹起尾巴做人的狼,对曹操表示得相当的忠诚、低调,对工作表现得相当负责、卖力,即使曹操发现了司马懿鹰视狼顾的形象,总不能就凭感觉就杀人吧?



曹操如果想杀一个人,就会私下里考察、观察这个人,可是司马懿这个人,不露一点儿破绽,是个天生的伪装高手,而且司马懿颇有才能,为曹操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建议,比如汉中平定张鲁劝曹操乘胜进军,比如襄樊之战劝曹操联合东吴共同打击关羽。

曹操时代,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做到丞相主薄的官职,相当于曹操的秘书,曹操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也就在这个时候,据《魏略》记载,曹操曾经对曹丕说过要防备司马懿之类的话。



曹操虽然发现了司马懿有雄心壮志,但没有发现司马懿有半点不敬行为,曹操能杀了心高气傲处处揭曹操短处的杨修,但无法杀一个没有任何实际威胁到曹家统治的证据,杀人也是需要理由的,曹操没有找到。

但是曹操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将司马懿调到曹丕身边当太子中庶子,太子中庶子就是太子曹丕的侍从官,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既然曹操怀疑司马懿这个人,为什么把调到将来的皇帝身边做官呢?



估计还是司马懿有才能,曹操也是个爱才的人,曹操想给曹丕选几个将来能辅佐皇帝的大臣,却没有想到,无意将司马懿推上曹魏的权力的巅峰,这个责任必须曹操来负!

当然了,曹操也不是神仙 ,不可能算到自已的儿子曹丕只能活到40岁,更不可能算到自已的孙子曹睿只能活到36岁,曹魏两代明君寿命一个比一个短,到第四代时,已经青黄不接,不仅皇帝年幼,而且宗室衰微,而曹魏势力最后的拱卫者曹爽更是个不争气的纨绔子弟,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司马懿被调任到曹丕身边做侍从官时,开始与曹丕关系越来越密切,司马懿由于才能出众,善于隐忍,而得到曹丕的重用,同时司马懿与吴质、陈群、朱烁一起成为曹丕最重要的四个智囊。

曹丕时代的司马懿一直受到曹丕的赏识和重用,但曹丕时代从来没有给司马懿独自掌兵的机会,曹丕出征,司马懿留守后方,曹丕打仗,司马懿调集粮草,曹丕去世,司马懿成为托孤四重臣之一,司马懿在曹丕时代,差不多就是萧何和荀彧的地位了。



司马懿、陈群、曹真、曹休成为曹丕托孤四重臣,曹丕的这个安排还是非常合理的,两位宗室,两位士族,相互制衡,权力制约。

也许曹丕没有想到自已只当了六年皇帝就要去世了,也许是曹丕并没有将曹操的临终遗言放在心中,总之,曹丕没有特别压制司马懿,反而让其成为托孤重臣之一,究其原因,还是司马懿这只老狐狸藏得深。



如果说曹操没有掌控好司马代魏源头的话,曹丕的行为让司马懿离权力中心更近了一步,而曹睿就直接让司马懿成为硕果仅存并且已无人抗衡的托孤大臣了。

曹睿时代,名将调零,宗室衰微,老一辈能够领军的除了司马懿,就没有其他人了,司马懿除了有才能,还特别能活,熬死了曹魏所有老一辈的将领和优秀人才,到了只剩司马懿一个人才的时候,那就是那个无法制约的权臣了。



曹睿时代,在荆州前线防备东吴,斩杀孟达的是司马懿,在西南前线抵御蜀汉,对峙诸葛亮的是司马懿,在东北前线,一年内平定辽东,斩杀公孙渊的是司马懿,司马懿的光芒掩盖了其他所有的魏臣,直到曹睿去世。

曹睿去世前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这个错误比曹操和曹丕所犯的错误都要大,就是选了司马懿这个身经百战的人精与曹爽这个初出茅庐的雏儿搭档作为托孤大臣,托孤大臣一定要能力相当才能制约,你选一个很强的人和一个很弱的人做搭档,不是明摆着强吃弱吗,没有多久,司马懿就吃掉了曹爽。



但是真正促成司马懿夺取曹魏江山的原因,还是司马懿及其子孙心中那种对权力的渴望和对道德仁义的丢弃,为什么诸葛亮一生忠心而司马懿狠毒奸诈呢?只能说司马懿这种人,天生就是为了权力而生的,为了权力而死的人。

司马懿的野心隐藏在一幅慈眉善目的外表之下,没有人能看透人心,即使最高明的皇帝也不可能看穿臣下的心意,尤其是善于隐忍的老狐狸,曹丕也看不透司马懿,但曹丕作为皇帝,有权让一个自已看不透的人处于权力的边沿而不是中心,这才是曹丕的责任。



而曹丕没有听从曹操的忠告,其实也不能完全怪曹丕,在司马懿这种深藏不露的人面前,曹丕无法看透,再加上司马懿表现出来的那种低调、隐忍,让曹丕无法怀疑司马懿,并且曹丕也没有想到,自已居然只活了40岁,他爹曹操可是活了66岁呢。

寿命也很重要,无论是曹丕还是曹睿,只要多活十年,就没有司马家什么事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据《晋书·宣帝纪》记载,曹操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并且还听闻其有“狼顾相”,为此还特意召见司马懿去验证“狼顾”之闻。后来曹操又做了个“三马同槽”的梦,觉得这是个不好的兆头,于是特意嘱咐太子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但就日后司马懿在文帝朝屡受重用来看,曹丕并没有遵从曹操的嘱咐,这是为何呢?

其一,曹丕报恩于司马懿

曹冲病故后,曹操在立谁为储的事情上犯了难,当时曹操二十多个子嗣中,最具备争储的主要有两个人选,一个是曹丕,一个是曹植。司马懿是曹丕系的,他同吴质等人一起被称为“曹丕四友”,在夺嫡之争时有功于曹丕。因而曹丕继位后出于报恩的心理重要他。

其二,曹丕亲近司马懿

曹丕素来与司马懿亲善,司马懿身为“曹丕四友”之一就是最好的佐证,据《晋书》记载,当初曹操因“三马同槽”一事嘱咐曹丕要注意司马懿,但曹丕因为与司马懿交好,多次在曹操面前维护司马懿。

其三,司马懿有能力

司马懿的能力有目共睹,在三国时期是个排得上名号的人。如果抛开后期司马家族夺位不谈的话,司马懿的确是大功于曹魏政权,而能立这样一份大功劳,和司马懿的能力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曹魏的文帝、明帝重用司马懿的原因之一。

其四,司马懿懂得夹起尾巴做人

司马懿可以说是最懂得夹起尾巴做人的,这也是为何司马懿能屹立多朝不倒的原因,当年司马懿因“三马同槽”之事受曹操忌惮,虽然有曹丕的维护,但司马懿也是个识时务之人,懂得夹起尾巴做人,这样才慢慢使得曹操没有那么忌惮他。能在曹操面前夹起尾巴做人,自然就能在曹丕面前夹起尾巴做人,而曹丕极可能被这一表象蒙蔽过去,所以才不会猜忌于司马懿。


混沌聊史


首先要明确的是慎用并非不用,而且仔细看下,曹丕并没有当耳旁风,而是一直在贯彻曹操的想法。

其一,司马懿能力如何?

受《三国演义》影响,诸葛亮简直是神一般的人物,而司马懿一直都是那个猥琐奸臣的形象,而且司马懿奠基的晋朝的确不怎么样,所以司马懿一直都是被黑化的,但事实上司马懿以及其儿子辈司马师,司马昭的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只是从孙辈以后太不堪了。从司马懿平孟达,和征辽东来看,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在当时也绝对是数得着的,“兵贵奇”,司马懿在这方面要比诸葛亮更胜一筹。而且司马懿留守后方足兵足食做的也不错,曹丕数次出征都是留司马懿总督后方的,也就是说司马懿上马能治兵,下马能治民,也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人才。

其二,曹丕如何用司马懿的?

曹操在世时,司马懿是“太子中庶子”,后来又迁了“军司马”。但是实际上都是曹丕的幕僚,只是一个比较小的文官。

曹丕做魏王,司马懿被封“丞相长史”。类似于丞相秘书长。仍然是文职。

曹丕登基,司马懿是“尚书”;

然后马上又改封“御史中丞”。此时官不小了,但是没有兵权。

然后就是曹丕两次征吴,司马懿留守,职位是“抚军”,并假节,领兵5000。

后面的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并不是专门的职责。

然后曹丕就是提前下课了。

也就是说曹丕在世时,司马懿从没有上过前线,兵权也很有限,而且如果曹丕不早死,恐怕司马懿一直都不会有较大的兵权,可能也不会让他上前线,大概会让他做类似荀彧的职务。只是恐怕曹丕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这么早死。

曹丕死后,魏国能压制司马懿的人几乎没有了,只有新登基的曹叡还能勉强压住司马懿。可惜的是曹叡也是个短命皇帝,30多岁就撒手西去,此后再无有能力制衡司马懿之人。


胡侃解密三国


据《晋书》记载: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可以得知,曹操在世时,就觉得司马懿这个人十分不简单:“有雄豪志

”,鹰视狼顾,就是说他必有反意。这正是因此,曹操虽然知道司马懿很有才干,但是在世时一直没有重用司马懿。当然了,他也因为爱才,加上司马懿确实一直小心谨慎,极会隐忍,同样没有杀司马懿。

可是曹操仍然十分担心司马懿的威胁,在临死的时候,还专门叮嘱了曹丕一番,说司马懿不是一个愿意为人臣子的家伙,不能重用他。

可最后呢?曹丕并没有听曹操的话,还是固执己见的重用了司马懿。

那么,曹丕为什么不听曹操的话呢?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曹丕自信能够压制司马懿

曹丕这个人本身的能力确实出众,但是他的自信更加出众,可能在他看来,自己是比父亲曹操更加厉害的人物,比如曹操没能成功地取代汉室,而他做到了,他就是要证明自己比父亲更厉害,所以曹操不敢用司马懿,他敢用,这也是另一种证明自己比曹操厉害的方式。

此外,曹丕能力极强,据说史料记载,六岁便会骑马射箭,十岁就已经跟随曹操一同出征,就可见一斑。他不仅能力强,城府还深,其性格沉稳,通晓谋略,精于权术,所以他有足够的自信看住司马懿。

而且曹丕在重用司马懿的同时,也提拔了一大批曹氏家族的亲信,如曹真、曹休等人,这些人不仅确实有真才实干,而且能够保证忠心,这些人能帮他更好地约束司马懿,压制司马懿的发展。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曹真、曹休在的时候,司马懿一直位于他们之下。

二,司马懿的才能让曹丕喜欢

曹丕和曹操在性格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样十分爱才。曹操虽然忌惮司马懿,但因为爱其才而,没有杀害他,而曹丕同样爱司马懿的才能。

并且那时候的曹丕刚刚篡汉成功,急需一批具有真才实干的人帮助自己稳固统治,而那时候曹魏原本的其他老臣,都是死的死,老的老,退隐的退隐,几乎是十不存一,已经没有留下多少人了。这个时候,曹丕就十分需要一个像司马懿这样谋略盖世的人辅佐自己。

毕竟汉献帝虽然退位了,但是汉朝遗留下来的势力依然存在,且外部还有蜀汉和东吴的威胁,没有一个真正的重量级人物,曹丕如何能坐稳皇位?

而司马懿的能力是得到大家一致认同的,不然曹操也不会劝告曹丕提防他了。司马懿不仅拥有强的军事能力,还有出色的政治能力,简直是一个全才。

三,司马懿给曹丕上位提供了帮助

一开始,曹丕本不是曹操心中的合适继承人,那个时候曹操甚至更加偏爱于曹植,而曹植一方更有不少得力的人暗中帮助他,替他出谋划策,更有一个曹彰,在军队中最有威信,军中的武将也大都支持曹彰。这个时候曹丕想要成功踢掉曹植和曹彰,就必须要有人帮忙。而这个时候谁最有能力,也最有可能帮他呢?那就只有司马懿了。

那时候的司马懿被曹操冷落,他也知道曹操一直防着自己,自己不可能在曹操那里得到重用,所以他也只能找准曹操的继承人下手。所以当曹丕找到司马懿的时候,司马懿也很愿意帮助他。在利益的驱使下,两人虽然各怀鬼胎,却是一拍即合,组成了强大的联盟。

随后在曹丕争位的过程中,司马懿出了很大的力气,立场鲜明,死心塌地地追随曹丕。所以司马懿也算是曹丕的心腹了。你说说这种情况下,曹丕肯定会对司马懿逐渐放心啊,能不重用他吗?

有功就有赏,有能力就得重用。司马懿确实为曹丕稳坐江山卖了不少力气,出了不少好谋策,如果不能对司马懿这位功臣给予足够的待遇,也会寒了其他人的心啊。就算暗地里要防备,但是明面上的面子也要过得去。

最后,曹丕虽然重要了司马懿,但一直以来也对司马懿有所防备,将司马懿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并不是真的对他放心了。当然了,这些司马懿也知道,所以那时候他也一直很小心,并没有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情,所以曹丕也拿他没有任何办法,只有小心翼翼地用着。


历史龙元阁


司马氏之所以能够篡夺曹魏政权而自立晋王朝。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曹魏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权臣的诞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曹魏内部坚如堡垒,那么即使司马家族势力再庞大,他也没有造反夺权的机会。正所谓“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曹氏自身的问题导致了司马氏有机可趁。这才最终实现了司马篡汉,成为了三国时期最终的赢家。而司马懿则是司马篡汉的奠基者。

历史上最开始司马懿是不愿意为曹操效力的。当时曹操正在征召天下人才想要纳为己用。但司马懿认为曹操是阉宦之后,所以不愿意为曹操效力。所以司马懿一直装病屡屡拒绝征召。刚开始曹操也以为司马懿是真病了。但后来曹操发觉司马懿是故意装病躲避征召之后,曹操下令强制要求司马懿出仕,否则就要逮捕他,并且治他的违命之罪。司马懿害怕才不得已出仕曹操。曹操在见过司马懿之后,觉得司马懿确实是个人才,所以曹操就安排司马懿和曹丕多多走动一下。顺带也教导一下曹丕。

原本这也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相处久了曹操就逐渐察觉到司马懿并不是那种甘为臣下之辈。《晋书.宣帝》记载“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後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在用司马懿不久后就察觉到了司马懿的野心。所以曹操会警告曹丕要他警惕司马懿。但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当今立嗣之争时期,司马懿就很坚定的站在曹丕一边。而且曹丕能击败曹植成为曹操的继承者,这其中司马懿也出力不少。所以曹丕很维护司马懿,而且曹丕觉得司马懿很好用。曹操眼见曹丕如此坚持也就没强求。而且司马懿本身也意识到了曹操的警惕。所以一直勤勤恳恳做事,也使得曹操警惕之心减小。

从另一方面来看,曹丕不听曹操的话也未必不是在和曹操对着干。正所谓物极必反。在曹操这个强悍老爹面前,曹丕唯唯诺诺当了半辈子好儿子。难免会激起逆反情绪。我这么说也是有证据的。历史上曹操不愿意废立汉献帝,并且称帝自立。所以曹操对众臣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意思就是说篡汉的罪名让后代人去背负吧。但曹丕篡汉自立之后,却追封曹操为武皇帝,他自己当了文皇帝。这就是把篡汉的罪名又甩锅给了曹操。由此可见曹丕对于曹操还是有逆反情绪的。那么为了反对曹操的决定。曹丕坚决不弃用司马懿也情有可缘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因为本来就是没有的事。

此说见于《晋书·宣帝纪》: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及平公孙文懿,大行杀戮。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既而竟迁魏鼎云。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迹其猜忍,盖有符于狼顾也。

但是这事不能当真,曹操什么人物,连老伙计荀彧都能逼死,怎么可能看到潜在威胁却轻轻放过?

终曹操一世,司马懿不过文臣谋士,不曾掌握兵权——到曹睿上位后他才在擒孟达一战中首次统兵。虽然司马懿在曹操手下提过一些中肯的建议,但也不见得就比荀攸程昱刘晔这些人强,类似人物曹操手下一大把,哪会特别猜忌司马懿?

《晋书》的说法其实是晋朝为神化其先人,制造一种“王者不死”的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