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古代重大事件干支纪年命名之考

春节前,有同事跟我提了个历史问题,为什么对古代早前的重大事件命名都是诸如安史之乱、官渡之战等,而到后来又屡屡出现诸如甲午海战、戊戌变法等命名。关于这个问题,我以如下来答。

古代重大事件干支纪年命名之考

甲午战争

先看下古代各个时期或朝代的重大事件命名,各列五个,具体如下:

1、远古与三皇时期:女娲补天、伏羲八卦、开天辟地、钻木取火、神农百草

2、五帝时期: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仓颉造字、尧舜之治、大禹治水

3、夏朝:涂山之会、皋陶作刑、太康失国、孔甲乱政、鸣条之战

4、西周:牧野之战、周公辅政、三监之乱、成康之治、犬戎之祸

5、春秋战国:周郑交恶、战国七雄、春秋五霸、商鞅变法、长平之战

6、秦朝:北击匈奴、沙丘之变、焚书坑儒、巨鹿之战、四面楚歌

7、西汉: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文景之治、巫蛊之祸、霍光辅政

8、东汉: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戚宦之争、黄巾起义、群雄割据

9、三国: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丕篡汉、夷陵之战、西陵之战

10、西晋:太康之治、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五胡乱华

11、东晋:五马渡江、桓温北伐、淝水之战、王恭叛乱、刘裕北伐

12、南朝:元嘉之治、盱眙之围、永明之治、钟离之战、江陵之战

13、北朝:盖吴起义、国史之狱、六镇之乱、葛荣起义、沙苑之役

14、隋朝:三省六部、夷平建康、开皇之治、杨广夺位、瓦岗起义

15、唐朝:贞观之治、韦后之乱、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牛李党争

16、五代十国:白马之祸、洛阳兵变、高平之战、邺都之乱、陈桥兵变

17、北宋:雍熙北伐、澶渊之盟、熙宁变法、元丰改制、靖康之难

18、南宋:建炎南渡、苗刘兵变、绍兴和议、采石之战、崖山海战

19、辽金夏:横渡之约、景宗中兴、海上之盟、东京兵变、灵州之战

20、蒙元:西征欧洲、李璮叛乱、蒙越战争、海都之乱、南坡之变

21、明朝:洪武之治、南北榜案、靖难之变、土木之变、壬寅宫变

22、清朝: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庚寅之劫、三藩之乱、康乾盛世

23、清末: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戊戌变法、辛丑条约

古代重大事件干支纪年命名之考

澶渊之盟

从上面的列举看,中国古代历史重大事件的命名早前主要是以地名和人物为主,到曹魏时期开始出现皇帝年号,逐渐成为主要之一,明朝中期开始出现干支纪年的重大事件命名。具体如下:

1、明朝中期:壬寅宫变、庚戌之变

2、明朝晚期:己巳之变、甲申之变

3、清朝前期:丁卯胡乱、丙子胡乱、庚寅之劫

4、清朝晚期:癸酉之变、辛酉政变、丁戊奇荒、甲午战争、乙未广州起义、戊戌变法、己亥建储、辛亥革命

由此可见,在明朝之前,对重大事件的叫法与明朝中期后有所不同。明朝之前对重大事件的叫法主要有三种,一个是以人物为主的叫法,一个是以地名为主的叫法,还有一种是以帝王年号为主的叫法,但是在明朝中期出现了以天干地支为主的叫法,这是什么原因?

再来看看天干地支纪年法的起源与运用。

干支纪年法是一种历法,干支就是天干地支,天干有十个符号,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符号,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最初就是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最初是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后来传承中逐渐被简化了,就成为如今的符号。我们读正史看到的每卷的页首用的还是最早前的符号,其实就是干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据说是上古的大挠氏发明,从殷商的帝王名字看,天干地支至少是在殷商之前就有了,起先是用来记日的,后来逐渐发展成用来记年、记月、记时。东汉光武帝时,民间已使用干支纪年,汉章帝元和二年被颁行全国,以后干支纪年就与年号纪年并行了,年号制度是创立于汉武帝时。

古代重大事件干支纪年命名之考

天干地支五行对照

辛亥革命后,皇帝年号纪年法被废除,国家颁布法令确定旧历的新年为春节,正式施行公历纪年。解放后,历法的编修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也是唯一的编修单位。

由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在汉武帝之前主要以地名和人名来命名重大事件是必然的,汉武帝后虽然使用了皇帝年号,但在曹魏时期才真正出现了以年号命名重大事件的说法,即嘉平之变。而干支纪年尽管在光武帝时已经与年号纪年并行,但并没有使用去命名。我觉得是因为地名、人物及皇帝年号已经足够用于命名,而且干支纪年的事件命名具有单一性,比如戊戌的说法,只能有一个,有两个就很容易混淆,干支纪年所谓的一甲子也就60年,即天干和地支的搭配只有六十个,事件命名必然存在局限性和重复性。

那么为什么到明朝中期出现了以干支纪年的方法去命名重大事件呢?也即壬寅之变。

明世宗嘉靖一生迷信方术,为求长生不老,听信方士之言,用宫婢经血烧炼名为“红铅”的长生药。宫婢无法忍受摧残折磨,奋起反抗,几乎将嘉靖害死。事败,16名宫婢和与谋的王宁嫔均被处死,嘉靖侥幸捡回一命。事发在农历壬寅年,史称“壬寅之变”。

这件事在《明史·后妃传·世宗方皇后》和《明实录》都有记载,很多人解释是因为发生在嘉靖二十一年,即壬寅年,所以叫壬寅之变(或壬寅宫变),这不足以解释为什么首次出现干支纪年命名重大事件,因为叫宫女之变也无不可。那为什么会突然有这么一说呢?

古代重大事件干支纪年命名之考

壬寅之变

我觉得是由于这么一段,曹妃冤死后,朱厚熜常感到宫中在闹鬼,曾问阁臣徐阶:“壬寅(嘉靖二十一年)大变,内有枉者为厉。”徐阶回答说:“彼生而贵近,段受枉,能无为厉!”正是由于嘉靖自己说了一个壬寅大变,自然史官记为壬寅,而后世史家更是以此命为壬寅之变了。

自此以后,就有了庚戌之变,以及辛酉之变等,但干支纪年命名重大事件并不多,一个是因为上面所说,存在局限性和重复性,不可轻易用之;一个是干支纪年法这种命名对事件的阐述不够明显易白。纵观历史事件,干支纪年命名法只能起到对其他命名的补充作用。

了解了干支纪年命名法的因由,我们自然也就明白了辛亥革命后出现的诸如二二六兵变、五四运动等的重大事件公历命名也是如此,公历命名替代干支纪年,是因为辛亥革命后,颁行公历,而农历的干支纪年逐渐为当世疏识。

因此,重大事件命名主要还是以地名、人物为主,古代还有年号也是主要之一,其他的诸如干支纪年法等皆是补充命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