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三国中,如果袁绍听取田丰的建议不发动官渡之战而是养精蓄锐,能拖垮曹操吗?

幸運21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如果袁绍真的听从田丰建议不发动官渡之战,反而养精蓄锐也不一定能必赢曹操。理由如下。

第一,袁绍的性格。

我们都知道袁绍麾下有着众多的谋士,荀彧评价袁绍的时候就认为袁绍是多谋而不决,太多优柔寡断了。即便这次听从了田丰正确的建议,难道下次就一定会听从正确的建议吗?再加上实力的增强,袁绍也更加刚愎自用。这些性格上的缺陷在决战中是很致命的。

第二,袁绍麾下派系太多。

假如袁绍真的休养生息了,那么凭借河北的底蕴和富庶,到了那个时候的袁绍实力相信是更上一层楼。但是我们都知道袁绍把自己的子侄任命为并州、青州和幽州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还把自己最宠爱的儿子留在身边。虽然实力强大,但是心思不一定统一,而曹操虽然实力不济但是曹操对于军队的掌控很到位,手下众志成城。

第三,袁绍麾下就是争权夺利。

这一点很致命。官渡之战曹操最后胜利不就是许攸投靠了曹操并告知袁军屯粮之所,一把大火奠定胜局。袁绍的实力虽然强,但是好比一颗大树内部的蛀虫很多,各个派系争权夺利,尤其是袁绍器重的几个谋士为了自己所支持的人更是如此。只要这个现象不改变,早晚还是会出现许攸投曹。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只要袁绍纵容手下谋士争权夺利,许攸、郭图等人就不会让袁绍采纳田丰建议,即便知道这是一个好建议。


秋心谈历史


这个问题其实在三国中,跟田丰不对付的许攸已经帮忙回答这个问题了。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田丰的建议:主张养精蓄锐,积攒国力。

这个建议在我个人看来是图霸。

这个建议对就对在天下诸侯纷争,有强大的国力做基础,再加上天下九州袁绍一人虎踞冀,幽,青,并四个州,地大物博天下无人可出其右,兵将之盛更是无人可及,如果坐拥河北而以强大国力虎视中原也未尝不可,遥想春秋时期无人统一天下,却有春秋五霸,也足以看出来,有时候称霸天下比一统天下要好的多,吃香的多。

但是,缺点就在于不能给曹操施加压力从而让曹操有足够的时间来扩充强大自己。

其次,我们再对比许攸的建议:主张力战速战,把第一强敌予以最快的铲除。

这个建议对就对在能马上铲除掉心腹大患而且抢回汉帝,在政治上也能帮助袁绍势力取得一定的进步和优势,而且养虎为患,太放纵曹操发展的话在日后必然会威胁到自己。

但是缺点就是纸上谈兵含量太大,曹操说的对: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在谋!曹操虽然相对于袁绍而言兵少将寡,但是曹操连年四处用兵,兵将经验想必远非袁绍部下能比,一旦袁绍与曹操相持不下,那么必然会极大的削弱袁绍阵营的实力,在古代攻城拔寨可没那么容易,一旦打不赢曹操或者以极大的代价战胜曹操,那么袁绍离被灭也不远了,但是许攸在官渡之战时期献计袁绍要偷袭许昌是条上计,可惜袁绍没能采用。

我个人的观点就是袁绍无论如何都是战胜不了曹操的,更谈不上会拖垮曹操。

1、实力方面。袁绍在官渡之战之前,实力和地盘远远超过曹操,曹操和袁绍迟早会有一战,战机选择更重要。在曹操不如自己的时候铲除他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一味等待,只会让曹操不断壮大,这样后面越来越难消灭他,况且,曹操手中有汉献帝,目前这个皇帝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等曹操利用完了,再抢过来也没有太多的意义了;

2、个人能力方面。袁绍和曹操的能力方面,无需多说,从最初的18路诸侯攻打董卓,却对董卓一点办法没有,一个华雄就把他这个盟主弄的焦头烂额,再到他完全有机会得到汉献帝,由于他的短见,让曹操捷足先登,抢占先机。由此可见,袁绍并不是一个明主。

3、团队稳定性。众所周知,袁绍的三个儿子一直在相互争夺权利,袁绍的内部是各自拉山头的,时间一长必然会生变的,这一点正是曹操希望看到的。对比之下,曹操这一点做的比较好,所有的权利牢牢的抓在自己手里,自己的儿子和手下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

综上所述,袁绍不仅拖不垮曹操,而且完全没有机会能够战胜曹操。


左岸黄昏工作室


首先你得弄清楚田丰的建议到底是什么?

袁绍是在公元199年的6月,开始集结十万精兵,准备南下,曹操听到消息后,就开始沿黄河布防,双方处于准备及对峙阶段。

在公元200元的年初,刘备在徐州袭杀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背叛曹操,曹操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亲率大军回征徐州。消息传来,田丰给袁绍提出第一个建议:建议袁绍乘曹操去征徐州,发兵攻击曹操的后方许昌。



袁绍没有听从田丰的建议,给出的理由是儿子生病了,当然以袁绍的能力,儿子生病只是一个借口,袁绍能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征服北方四州,拥兵数十万,成为天下最大的诸候,绝对不是平庸之人。

袁绍为什么不乘曹操南征徐州攻击许昌呢?

这不是个很好的机会吗?许昌是什么地方 ,是曹操的大本营兼汉献帝的临时都城,在袁绍看来,派兵去攻击曹操的重镇,没有太多的机会,曹操一定会严加防备,因此不会有太大的作用。

那田丰的建议是否有道理呢?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田丰的第二个建议。田丰的第二个建议是关于袁绍与曹操对抗的战略建议,是对袁绍提出打败曹操的总体战略方针。



田丰建议:不要急着发动官渡之战,应该坚守为主,袭扰为辅,内部重农业并积极备战,外部联络曹操的敌人共同对抗,派出精锐奇兵以声东击西的方法,攻击曹操,使曹操疲于自救,不出三年,必击败曹操。

从田丰的建议可以看出,田丰与袁绍的争议是战略之争,袁绍主张速战速决,田丰主张坚守为主、袭扰为辅。

既然袁绍想速战速决,因此袁绍觉得乘曹操南下徐州平叛之机去袭击许昌没有意义,反正要决战也能击败曹操,当然这只是袁绍的想法。

田丰的建议是否可行?能拖垮曹操吗?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田丰的建议完全正确。



从战略上看,曹操处于四战之地,南边的孙策、孙权,西边的马腾、韩遂,东南方的刘表、张绣,周边敌人众多,曹操必须不停的征战,是没法安心发展经济的,而袁绍不同,袁绍已平定北方,征服乌丸,只有南边曹操一个敌人,相对来说,发展环境优于曹操,而且袁绍占据北方四州,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用不了三年,袁绍的实力将会增强数倍,速战速决只对实力较弱的对手有益,对于实力强的对手,拖也能把你拖垮。

田丰的建议并不是坚守不动,而是以奇兵出击,袭扰曹操的,曹操本来就不能安心发展,而一再袭扰,曹操的实力只会越来越弱。

举个例子:比如曹操要和刘表开战,田丰就会说,马上派兵去打曹操的都城,曹操要是不救都城,就有危险,救了都城,刘表又打不了,这样总有牵制,曹操就很难消灭其它势力,一等到曹操要和其它诸候开战,田丰就会说去攻击曹操的后方,你曹操如何防守,田丰的这个建议简直是十拿九稳,如果曹操受不了,来攻击袁绍,那么袁绍就能以逸待劳,总使自已处于优势。

田丰的建议,又避免了拿袁绍的短处去和曹操的长处相比,田丰明白,曹操善用兵,兵虽少,但谋略强,总处于不败之地,这样就主观上避免了袁绍的失败。

包括袁绍的谋士沮授,也是建议以逸待劳,采取持久战。

田丰的建议完全正确,只可惜袁绍不听啊,要不然统一天下的,就是他袁本初啊!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完全可以,官渡之战是袁绍一生最大的错误,袁绍低估了曹操的实力。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官渡之战爆发前,袁绍与曹操的实力比较。



袁绍与曹操,同为汉末枭雄,两人还曾是亲密无间的战友。汉灵帝时期,设西园八校尉,袁绍与曹操分别任左军校尉和下军校尉。十常侍乱政,袁绍和曹操支持掌权的大将军何进消灭宦官势力,何进大意无备,反为宦官所杀。董卓带领西凉兵入京后,擅自废立以立威,废汉少帝刘辨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袁绍耻与为伍,遂出走青州。

在汉末地方割据势力中,袁绍地盘最大,实力最强。

袁绍出身名门,家族号称“四世三公”,十八路诸侯起兵讨董卓的时候,袁绍是盟主。在剿灭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并互相攻伐兼并,逐渐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地方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军阀长期的征战中,曹操与袁绍逐渐崛起,成为当时两大具有绝对竞争实力的军事集团。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将献帝牢牢控制在手中,并“挟天子以令诸侯”。此后曹操先后打败徐州的吕布,淮南的袁术,据有徐州、兖州,及司州、豫州部分地方,成为当时北方最强的割据势力之一。

而袁绍实力则更在曹操之上,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大败割据辽东的公孙瓒,解除了后方之忧,使其实力达到最盛。据有并州、青州、幽州和冀州,河北之地尽为袁绍所有,袁绍欲逐鹿南方,势必要与曹操引发决战,袁绍据有四州之地,地广人众,对曹操的实力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在解决了辽东的公孙瓒之后,便迫不及待的与曹操决一死战。

袁绍虽占尽优势,但曹操绝非等闲之辈,官渡之战完全可以避免,因为曹操自身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

相比袁绍,曹操不管是地盘还是兵力,都与袁绍有着不小的差距。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没有几个诸侯会听命于他,官渡之战可以完全不用打,因为曹操自身的处境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曹操虽据有徐州、兖州,但南方的割据势力实在是太多了,所谓四战之地,是周边豪强拥兵自重,对曹操构成极大威胁。除了北方势力强大的袁绍,还有南边的刘表、张绣 不肯降服,江东孙策阳奉阴违野心勃勃,即便是暂时依附曹操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曹操处在一个如此凶险的环境下,面对虎视眈眈的周边诸侯,一旦立足不稳,或者引发各诸侯矛头一致对准自己,则曹操将陷于南北相胁的极为不利的局面。

袁绍以静制动,乘着曹操应付周边列强的机会,养精蓄锐,整军实操,坐待良机,直捣许都乃是当时的上策。袁绍的实力已非其他诸侯所能撼动,欲要南下,何必死磕曹操?




田丰所谏,极有远见。但如果非要尽快削弱曹操的实力,早在曹操攻打徐州的吕布的时候,就应该南北呼应,使曹操首尾不能相顾,曹操一旦分兵,两线作战,则于己更不利。很可惜,在曹操攻打吕布的时候,袁绍选择了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最终吕布被攻灭,河内郡被曹仁占领后,曹操势力扩大到黄河以北,其政权趋于稳固,袁绍选择这个时候与曹操决战,显然是冒险之举。


大国布衣


回顾官渡之战前的形势,田丰的建议是得当的,如果用此策,曹操的麻烦要大得多。

田丰的持久之计

公元199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后,声势震天。

现在,他们再也不用为先打谁而操心了。连袁军的战马都知道,下一集,是要打曹操了。

对于如何击败曹操,袁绍阵营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主要分为两种意见:

1、以田丰、沮授为代表,主张要则为三点:

(1)、经济上,休养生息;(2)、政治上,献捷于天子,曹操阻止时,就借机讨伐,名正言顺;(3)、军事上,以黎阳为根据地,渐营河南,多备舟楫,再分精骑骚扰,疲敝曹操。(4)、外交上,结交外援,共击曹操。

这样,“不出三年,曹操必疲敝”。

2、以郭图、审配为代表,认为优势明显,应该立刻决战,否则,时机过去,就不利了。

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袁绍“很快”发起决战,失败了。

因此,田丰的“持久之计”如被采纳,是否能帮助袁绍取胜,历来被人讨论不休。

对田丰“持久之计”的误解

近来,许多我十分尊敬的专家和朋友都认为,田丰的见解是“书生之见”,理由如下:

1、经济恢复。袁绍在恢复,曹操也在恢复。曹公水平高,恢复得更快;

2、政治主张。乱世拳头是真理,什么天子之义搞来搞去,脱裤子放屁;

3、军事方略。外线作战的前提是牵制住曹操大军,但袁绍在黎阳驻大军吸不住曹操大军(白马都打了三个月);

1、“持久之计”提出的时间,是199年6月。

可能受到某度百科等权威媒体的误导,许多朋友认为这个“持久之计”提出的时间是200年,刘备丢失徐州之后。


由于199年下半年曹操的一系列举动和袁绍的失误,到了200年,田丰持久之计确实略有些不合时宜了。

弄错了时间,自然就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了。

199年6月时的态势是:


宛城张绣,威胁许昌背后,他与曹操连年作战,深仇大恨;荆州刘表,袁绍的老盟友;关中诸侯,各自割据,但袁绍有机会发动;江东孙策正在秋风扫落叶;


影响更大的是:刘备已经在徐州,虽不确定是否公开和曹操翻脸(衣带诏尚未事发),但迟迟不回许昌,并暗派人联系袁绍。

此时,曹操担忧自己会“独抗天下六分之五”。

2、战乱破坏程度不同,袁绍经济恢复速度短期内远远会超过曹操。

当时袁绍集团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正如田丰所说:“连年征战,赋税劳役繁重,民多辛苦,仓库空虚。”

当时曹操集团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正如曹操所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各位看官,两相对比,您认为经济恢复的速度,谁会快一些呢?

3、争取师出有名绝非脱裤子放屁

当刘表在“站队问题”上犹豫不决时,韩嵩劝他投向曹操,并以子为质。

刘表都怀疑韩嵩暗通曹操,想杀了他,却被蔡夫人(荆州蔡家大族)劝阻。


所有人的行为,都是其心中道德规范和利益驱动的共同作用。

当时,汉室虽微,但并没有新的“大义”出现,人们(尤其社会影响力巨大的士族们)依然依照过去的惯性看待道德问题,是自然而然的。

4、多备舟楫、渐营河南

对于这份策略中的军事部分,人们争议最多,但是,人们都忽略了田丰说的这两点。

渐营河南

在黄河以南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时,谈所谓骚扰曹操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必须在黄河以南有稳固的基地。


在199年,袁绍在黄河以南有青州,在刘备结交的情况下,弹压臧霸等,把东线搞活,是可能的。

即使在袁绍渡延津后,沮授依然建议一军至官渡,一军略河南。袁绍兵多,在渐取河南地后,兵力投送将方便很多,各处分兵的兵力将大大增加,又怎么会出现后来所有分兵,都数千人,被徐晃、曹仁击败的局面呢?

多备舟楫


曹操之所以能以少量兵力守住关键处,在于当时河南战场水泽纵横。

如果如田丰所言,多备舟楫,袁绍军活动能力将大大增加,曹操又如何可以“扼其喉使其不能进”呢?

那时,曹操就真的“多备则不足”了。

田丰其人,绝非“书生”

田丰助袁绍击败公孙瓒,多有建谋。(否则,何以为参谋长?)

曹公在得知袁绍关押田丰时,说:“田丰不跟着来,袁绍必败了”!在官渡之战后,又说:“如果袁绍用田丰的几策,胜负未可知”!


难道,曹公会如此忌惮一个“书生”吗?

郭嘉在评价袁绍集团的谋臣时,说:“田丰刚而犯上”。田丰或许脾气有问题,但他的才具是毋庸置疑的。

对这样的人物,后人依然称他是书生,是不是太自大了呢?

袁绍的不采纳,有其内部原因

袁绍不采纳田丰、沮授之策,或许并非完全出于对曹战争的考虑。

众所周知,袁绍集团内部的冀州本地派与颍川系一直矛盾重重。他们的策略除了专业层面的考虑,也不乏派系利益的考量。


在袁绍采纳郭图等人的速战建议后,很快就分了沮授之权。

而在袁绍夺其权之前,郭图等人就反复强调,沮授权力太重,到了“君臣同权”的地步了;官渡败后,他们又说审配“族大权重,宜防之”。

因此,袁绍采纳颍川派意见,除了专业考量外,也是有内部平衡的考量。

曹操的先发制人,改善局面

袁绍不采纳田丰的建议,曹操却十分害怕自己抗衡”天下六分之五“的局面。

奇特的外交攻势:

199年11月,张绣投曹操,许昌背后威胁大减;刘表虽答应助袁绍,实际中立;卫凯、钟书法家治理关中,关中安定···


一个奇特的现象是,除了上述可以直接影响战局的诸侯,其他如凉州等地诸侯,无论贤愚,都认定:实力弱小的曹操必胜。

果然是这些诸侯们都“目光如炬”吗?要知道,曹操内部的人都乏与袁绍暗送秋波者!

这说明曹操在争取诸侯的过程中,擅长造势。

同时,与仅仅以檄文、使者动员的袁绍相比,曹操的外交工作更为细致。他不但做诸侯的工作,还搞定谋主(如贾诩),离间内部(如荆南叛乱);甚至,疑似发动暗杀(孙策)。


袁绍后来以郊迎之礼对刘备,可见其连结豪杰之心,可惜,到底没有如田丰所建议,把连结诸侯放到战略层面全面安排,最终错失良机。

稳定侧翼。

曹操把握时机,迅速平定徐州刘备,稳定徐州方向。甚至以臧霸进攻青州。袁绍的“左半边翅膀”折断了。

后来,刘备又进两次入曹操后方活动,虽然斩蔡阳,取叶。但终因实力薄弱,要么被曹仁击破,要么曹操理都懒得理。

这是因为,宛城张绣投曹后,袁绍的右半边翅膀折断了,他多派兵则补给不足,少派兵则力量不足,难以真正威胁曹操。


稳定侧翼的情况下,曹操才可能在官渡“扼其喉使其不得进”,才可能等到“用奇之时”。

扭转军心,迫敌决战

随后,在白马、延津之战中,曹操利用袁绍军渡河速度慢,过河兵力不足(虽然已多于曹军),灵活用兵,连续击杀颜良、文丑,振奋军心。

此战除了振作曹军信心,更关键的是:使得袁绍失去了分兵的信心。

自此,最后的剧本,就只能如历史一般了。

分兵更打不过曹操?

认为田丰之策未必有效,还有一个理由:分兵更打不过。

确实,袁军的战斗力很成问题。


白马,颜良拥兵万余,被数千曹军直接斩将;

延津,文丑、刘备有骑六千,被“有骑六百,余皆步卒”的曹军一举击败;

乌巢,淳于琼万余守军,被五千曹军一夜攻破。

除了打不过曹操,在分兵作战中,袁绍的分队也曾被曹仁、徐晃、于禁击败。

但是,难道以集中对集中,就不用担心战斗力的问题吗?


集中解决不了战斗力不足的问题,反而更容易被善于用兵的曹操把握要害,一举逆转。

官渡前线,集中对集中,曹操不是照样袭击乌巢,逆转战局吗?如果说袭击乌巢有侥幸成分,那么,在袭击乌巢之前,曹操也通过袭击袁绍粮道,决水退袁营,改善了局面。曹操虽然未得许攸建议,依然树立了快速破袁的信心(见曹操对运粮军的话)。

因此,小编以为,田丰绝非书生,所做策略是得当的,以他的策略,袁绍是极可能避免官渡之败,击败曹操的。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先表明观点:如果袁绍听取田丰意见,虽然可以做到养精蓄锐,但是也将自己局限在了东北一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曹操势力做大,不出意外,被曹操征服更是早晚的事。那样做,只是向后推迟了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而且那时候袁绍会败得更彻底。

袁绍出身望族,四世居三公位,在封建士大夫中威信很高,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兵强马壮有几十万军队,号称长戟百万,胡骑千群。是当时天下的第一大军阀。公元199年,袁绍终于将眼中钉公孙瓒势力在华北彻底抹去,河内张杨、北海孔融等势力也消化吸收完毕。

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自公元196年八月都许昌至200年初官渡大战前,曹操开许下屯田、揽颍川豪杰的两步走战略, 四年时间内平张绣、灭吕布、纳关中、杀袁术、驱刘备,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广大区域几乎都被其收入囊中。

于是,曹、袁两家形成了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觉得曹操越来越势大,如果现在不趁机攻取,以后肯定是个威胁,就决定要先消灭曹操,进而统一中原。

那么在官渡之战发生之前,田丰是如何建议袁绍的呢?

田丰劝阻袁绍说:“曹操擅长用兵,人数虽少,不可轻视。我们不如长期坚守,凭借山岭、黄河的天险,拥有四个州的人马,向外再多多联合英雄豪杰,内部实行农耕以备战。然后挑选精锐部队,分为奇兵,声东击西,袭扰黄河以南。敌人救援右边,我就攻其左边;敌人援救左边,我就攻其右边,让敌人疲于奔命,人民不能安居乐业,这样的话,用不了三年,安坐就可以战胜敌人了。如果不采用这种稳操胜券的计策,反而想通过一次战争去决定成败,万一失败,后悔都来不及了。”

田丰的计谋说白了,就是持久战、袭扰战、消耗战,那么如果袁绍按照田丰的计策去做,能不能拖垮曹操呢?

一、得关中者得天下、得中原者得天下

古代打仗,最重要的无非是“钱粮”两样,而早期的八百里秦川可以说是粮食主产区之一,一旦占据关中地区,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巨大的后勤保障基地。

此外,为什么说得中原得天下呢?古代受运输能力的限制,作战半径是有限的,而中原地处中国地理位置的中央,这样从中原而征四方,到哪里都不会太远。

而当时的这两块区域,在官渡之战前,基本都被曹操占据了。假以时日,曹操会逐步吞并周边之地,势力会愈加强大。

而反观袁绍,虽然兵强马壮,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但那都是些什么地方撒?与东北、北方的少数民族接壤,气候寒冷,物产也不丰富,即使他按照田丰的建议,据守城池,养精蓄锐,又能如何呢?终归是地薄人贫、难成气候。

等到曹操实力壮大了,征讨袁绍,更加轻而易举。

二、实力决定成败,小打小闹终归游戏一场

再来看看田丰建议的袭扰战,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游击战,看似很高明,其实只是拙劣小计。游击战,说白了,既不能占领地盘,更不能消灭敌人,只是时不时地骚扰一下,想借此拖垮曹操,也只能是一厢情愿。曹操难道是傻子撒?手底下一大帮谋臣武将,用个计谋、打个伏击,就可以将这些小股的游击队彻底歼灭掉了。

我们说战争讲究的是正合奇胜,只有正面实力可以和敌人相抗衡,再使用奇兵,才能出奇制胜。单纯地依靠奇谋、骑兵,终归是游戏一场撒。

三、乱世称雄,先发制人,后发而制于人

当时的形势是群雄割据,哪个不是虎视眈眈,各家军阀都一心想着壮大自己,消灭敌人,还能给你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的时间和机会?田丰的计策听起来不错,实际上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以战求和、以战养战,才是正道。把自己龟缩在一隅,妄图凭借天险和一己之力求得和平,换得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哪怕曹操答应,其他个那些军阀也不会答应的。

所以说,袁绍当时攻打曹操,是正确的战略选择,而官渡之战的失败,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能因为最后的失败,而否认了他当初选择的正确性。


水月观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要指出题主题目中的一处错误。

田丰的建议并不是不发动官渡之战,题主此言差矣。

当时田丰给袁绍的建议是:

不要毕其功于一役,应当派出少数精锐部队,分成几路,不断骚扰黄河以南的曹操。兵力不足的曹操必然被迫调兵应战,不应则人地皆失,应则疲于奔命。如此,用不了几年,就可以拖垮实力不足的曹操。

所以田丰并不是建议不发动官渡之战。

田丰一直都是主战派,早先在刘备起兵反曹操时,田丰就建议袁绍趁曹刘双方激战正酣,从后方出兵夹击曹操,必可胜,但是袁绍因为小儿子正在生病没有采纳田丰意见。

那次事后,田丰发了几句牢骚,被袁绍知道,从那时起袁绍开始疏远了田丰。

再来说说田丰分兵滋扰建议前,曹袁双方的形势。

当时,华北最强大的两个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其中袁绍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只待南下。而曹操则身处四战之地,也亟需选择一方突破。综合谋士的建议,曹操决定先搞定袁绍。

官渡之战时曹操只有两万兵马,而袁绍则带甲十多万,强弱非常悬殊。

因此曹操放弃分兵驻守黄河各处,而是集中兵力于官渡。正是在此时,田丰提出要袁绍派出少数精锐,分成几路滋扰曹操地盘,使曹操疲于奔命,最终被拖垮,则袁绍必胜。

不得不说,田丰很敏锐地看出了曹操的短处:那就是曹操兵少,防线却很长,难以有效防守,粮草又不充足;也很了解袁绍一方的长处:兵多粮足。

田丰的想达成的正是曹操极力想避免的战争局面,如果采用田丰的策略,不敢说一定能灭了曹操,至少会大大打击曹操实力,而袁绍则可以进占大量地盘。

曹操本来就强敌环伺,如果在于袁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则其他的势力很可能会趁机加入战局,最终曹操很可能被蚕食吞并。

这是站在田丰角度来说的。

那么站在袁绍角度,将主力大军也放到官渡来,做一次大兵团对决,是否就是错误呢?

其实不然。

首先,从当时的实力来看,袁绍军数倍于曹操军,粮草又充足,完全可以与曹操正面对决。这没什么可质疑的,也不要用结果来说事,兵数倍于敌,凭什么不能正面对决,说不行的没有道理。

其次,从过程来看,双方一开始并没有真正的厮杀,几乎一直面对面的消耗僵持。曹操虽然将兵力集中一处,其实仍然没有办法可以击破袁绍(何况依荀攸计,袁绍已分兵一部分离开主力)。袁绍则不着急,也在寻找机会。到了后来,曹操粮草将尽,已经先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不是许攸的出奔,曹操就败了,袁绍稳稳的可以取得胜利。

官渡之战,其实争的是粮草,直到战役结束,双方大军都没有正面对决。

所以,袁绍选择主力正面对决,毕其功于一役,也没有错,并且是赢面非常大。

田丰的计策可以拖垮曹操,却无法歼灭曹操主力,后期双方仍然需要在多个地点战斗,而袁绍的策略则可以一战定胜负,历史上两强之间一战分输赢的例子数不胜数,这样一来,就可以快速地结束战斗,只要击破主力,后续战斗就是滚汤泼雪了。更何况袁曹双方势力相差那么大。

现在一边倒的说袁绍优柔寡断,愚蠢无谋,其实都是以结果论英雄,主观上就很片面。

还是要回到当时的局势下,去看待问题。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如果袁绍听从田丰的建议,只能说和曹操有一战,原因有几条,1,袁绍和曹操军事没有可比性,曹操雄才大略,遇事果断,思路清晰,才思敏捷。袁绍忧柔寡断,性情用事,用人不明,好高鹜远。2,地方统治和治理太大,袁家以士族为代表,士家是认家族利益为己任,因而袁绍为首的代表,是少部分人得到利益,因而袁绍统治的地区发展也是有限的,而曹操在其统治地区,将其士家消灭殆尽,几乎是以平民百姓为基础,因而发展也快,民心得到也快。3,曹操手中有一宝,那就是汉献帝,这样曹操根正苗红,他代表的是正统。袁绍没有,袁绍只能听,但袁绍绝不会做。毕竟袁绍还想打败曹操。4,用人方面袁绍有很多能人,文臣如田丰,沮授,荀堪,审配,逢纪,许优,辛毗,田畴等。武将有,文丑,颜良,张郃,高览,韩猛,张南,焦触,吕旷,吕翔,和新投的吕布和他手下,及刘备。但袁绍太不会用人了,北方四州,有三州是他儿子为当家。而曹操不一样,不看品德,只看本事。只要你有能耐,就可做官。所以说就算袁绍厂励心图志,也只能说和曹操有一拼,鹿死谁手,还不得而知。就当吹牛,笑笑。


吹牛88


《胡说志》记载如下:话说袁绍欲兵发官渡被田丰阻挠,甚怒,此时幸得沮授劝解,方才作罢。

回邺城后,细思田丰之言,觉得很是有理。于是命田丰总揽政务,兴农促商,设游士府『间谍机构』任沮授为主官,广招游侠,细作,四处打探信息,寻机刺杀关键人物。又命审配领校兵府『新兵训练机构』督训新兵,并裁撤老弱精干旧军。以刘备为汉左将军遥领徐州牧,许以军资和兵5000驻高唐港,相机策动徐州。

安排妥当,自领大军,远交马腾,近灭张燕。约一年余,北地尽平。府库充盈。曹操之校事府也在沮授的打击下一蹶不振,其中好手尽被游侠刺杀。审配编练新军6部也成:三部为为车步骑混编熊龟军,兵种齐全,犹善平原攻防与突击。三军种可合可分,机动灵活。颜良,文丑,高干为主将分领之。兵9万。

另三部为:飞马骑一部万人,人人善骑射,张合统领。先登团一部万人,人人善强弩长矛,麹义统领。羽林卫一部3万人,人人长戟短刀,其中杂佩短刀强弩兵万人,战力惊人。高览,牵招,阎柔分领之。

于是,袁绍将大戟士等旧军交由审配分批整训,命沮授选手下高手配发新军,又分新军成三个梯队,开始了对曹操的轮流骚扰暗杀战,边战边训。又命刘备所部出入徐州之地进行痒动牵制。一年期间,时时有兵,刻刻能战,只弄得曹操疲于应对,很是恼火。


已过三年,旧军编练全部完成,得兵20万。新军又练得6部,兵力倍增。袁绍将青、并、幽三州将三子为刺史,又将旧军拆分为中军和边军两部,分别戍卫邺城和边境重镇。又命许攸、逢纪、郭图三人分别辅助任相。令辛毗接替沮授。一切妥当后,又令陈琳做檄文昭告天下,列数曹操罪状,邀各地共伐曹。

新军整编为三部,沮授为前军都督,辖颜良、张颌、麴义;自领后军,辖文丑、高览、淳于琼、韩猛;牵招为机动军团都督,辖高干、阎柔等做援。着田丰总督后勤,调审配为总监军,负责属地军事总务。大军向官渡开拔。南边孙策刚亡,孙权初露头角响应袁绍,袭扰寿春。广陵等地,叛变成风。一向安稳的刘表,似乎也在蠢蠢欲动。西边马腾,兵至长安······

整个局势开始朝着有利于袁绍的方向发展。许昌的曹操,此时头痛突发,手下群臣也是人心惶惶,袁氏门生故吏开始生事,一场暴风骤雨即将来临······欲知后事如何,还请大家续写。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或署名!谢谢阅读,下回见!


有画说话


袁绍根本不需要去拖垮曹操,他凭借着自己强大的实力,只要慢慢的去和曹操打仗就行了。最重要是袁绍是不听从好人的建议,所以才会落得如此在场,要是听从田丰的经历的话,就不会变成这样子的。田丰死的时候真的是非常可怜,他本来可以不用这样死去的,但是他想要做一个忠臣,可是袁绍并不是能够听得住好话的人。

要是历史可以重来的话,袁绍真的是不需要怎样做。只需要让田丰这样的人得到重用,那才是真正的力量,就算自己拥有很少的兵力,也会打败曹操的。那我们现在具体来看一看袁绍应该怎样去做才可以打败曹操,真正的改变历史呢?

袁绍应该要改变自己的脾气,多听从别人的建议,就像曹操一样重用人才。

袁绍身为大家族子弟,虽然是非常有魄力的,但是也养成了一个骄傲的性格。当年在朝为官的时候,那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官员,但是他敢于和董卓争斗,当董卓提出要废除当时的皇帝的时候,袁绍第1个就站了出来。董卓威胁他说自己的宝剑锋利,袁绍也反过去问他,这两个人是剑拔弩张,差点就打了起来。但是董卓知道他家的实力大,最后选择放弃了,袁绍也逃了出来。



从这一个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袁绍就是因为自己从小家里的势力非常大,所以就特别的嚣张。要是董卓真的下定了决心的话,就一定就将他杀死。当时董卓的确是非常想要杀掉他,但是谋士虽然说不要杀掉他,最后袁绍是逃了过去。但是他起兵谋反的时候,在朝为官的叔父就被杀死了,全家遭到了灭门。

这种事做事情不经过大脑,最后有这样的下场也是应该的。自古以来骄兵必败,更何况是一个军队的首领,他一旦叫起来的话,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那他必然是会失败的。


要是他能够向曹操学习的话,改变他这个性格,或许就真的能够成功。曹操小时候也是非常调皮的,但经历了很多事情,变得成熟了起来。

这个时候不需要和曹操打仗,只需要自己稳定下来就行了,曹操自然是会败下来的。

当时曹操和刘备在打仗的时候,许都是非常空虚的,袁绍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打过去,直接将曹操的后台弄掉就行了。可是袁绍却做了一个非常愚蠢的事情,他说他自己的小儿子生病了,一定要好好的照顾他,没有心情去想别的事情,自己的所有心思都在自己的小儿子身上。当时很多大臣都在劝说,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可是袁绍却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


等到他小孩子好了之后,袁绍的心情也变得好了,而他这个时候想要攻打曹操,刘备已经投靠了袁绍。可是手底下的人却反对,不要轻信刘备的话,因为现在时刻已经是不对了,曹操已经打败了刘备,士气震声,想要再继续攻打下去的话,可能会容易吃亏。

而说这个反对的人就是田丰,不过这个人嘴巴也不怎么好,也把握不住袁绍的心思,袁绍是一个根本听不进劝谏的人。田丰说要是不听他的话的话,元能最后会失败。袁绍都准备打仗了,当时听到这句话就心想要将他杀死,但是手底下的人劝说了一下,最后将他打入死牢,等他回来再收拾。



要是他能够听从田丰的话,让自己暂时稳定起来,等待时机的话就一定会打败曹操的。就算打仗的话,也应该多听一下这些人的话,像在打曹操的时候很多人都逃向了曹操身边,就是因为袁绍喜欢自作主张,可能是有一颗躁动的心吧,永远平静不下来。

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袁绍可以凭借着自己强大的兵力必须消灭曹操。

这个时候应该要多打探一下曹操的消息,就算自己拥有很大的地盘和兵力,但是在真正的战场上,这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凡事都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人和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曹操可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没有一个什么好的口号的话,就是出师无名,这样打下去的话,对袁绍不利的。


袁绍应该讲自己要保护天子,要消灭曹操。这时候应该不要孤军作战,要联合其他人,虽然曹操的势力非常的小,跟袁绍比起来不算什么,但是为了保险起见,这样做才是最好的方式。只要袁绍能够最后文静起来,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你们认为袁绍具体应该要怎样做呢?欢迎在下面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