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医圣”断想

在这个春寒料峭的庚子年初,神州大地横遭疾疫之厄,国人一度闭户简出,有些地方几乎万人空巷。疫情既然暴发,而且来势汹汹,那就只有正确面对,以科学的方法把损失压降到最低。为防止接触感染宅在家里的十来天里,一想到那么多被感染者正在饱受病痛之苦,就感到一阵阵的揪心。自古“病笃思良医”,浮想联翩之际,我的脑海中涌现出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前后那一场场可怕的疫病流行带来的民不聊生。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死亡人数特别多的疫情,桓帝时发生3次,灵帝时发生5次,其中公元171年至185年瘟疫肆虐更是达到高潮,献帝建安年间余波不断,当时以中原地区南阳一带为中心扩散流行的瘟疫,被老百姓称为“伤寒症”,实际上是各种流行病和传染病的笼统称谓。每次因疫病死亡的人口动辄以数十万、上百万计,短短几十年间,人口死亡累计上千万,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就在这样的恐怖状态中,一个被后世尊为“医圣”的人横空出世,救助众生,他就是著有《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

记忆中的张仲景好像是比曹操早出生5年,又早去世1年,曾担任过太守,官职不算低。不知什么原因,我查遍了《后汉书》和《三国志》也没找到他的传记。于是翻阅《太平御览》,在其中一篇《何颙别传》中找到了关于他的零星记载:“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 可以说,《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应对流行性疫病的基础。但是很遗憾,凝聚张仲景数十年心血的这部医学杰作原本,已经散佚失传,流传至今的只是其中的小部分残章。我所收藏的是经后人整理,流传至今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粗略统计了一下,这两本书所载的汤剂配方至少有260种。张仲景自幼亲眼目睹家乡因霍乱、伤寒等传染病的流行,无数人的生命被无情夺去,于是立志钻研医药,把每次行医临床搜集的资料点点滴滴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他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尤其是针对民间的流行疫病患者,都能做到诊疗及时、对症下药,对配方药剂使用的比例及用水、煎服方法的具体细节,都不厌其烦地亲自指导。

世人印象中的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可能只是战乱频仍,而忽略了瘟疫流行让百姓蒙受的巨大灾难。据当时的文学家曹植作品中的描写,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几乎家家户户遭受过失去亲人之痛,嚎泣之声通宵达旦,“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对此张仲景有切肤之痛,他的家族原有两百多人,而且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在饱受瘟疫的十年左右时间里,死亡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的占十分之七,这也是张仲景立志钻研医道,攻克伤寒病诊治难题的原动力。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我没有细读,但能从字里行间约略感受到,它深深扎根于那本我十分熟悉的《黄帝内经》,并把《黄帝内经》的系统理论与自身的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紧密结合起来,针对性和指导性极强,颇能有效解决当时民间的常见病乃至一些疑难杂症的具体问题。张仲景作为一方太守,能够尽可能拨冗深入民间为群众诊疗,这一点让我十分敬佩。千百年来烛照中华大地为老百姓直接造福的人性之光,跟帝王将相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相比,我更欣赏前者,而这一点在张仲景身上竟体现得如此完美。

我在《伤寒论》中读到张仲景批评当时行医之人的一段话,大意是舍本逐末,不重视医理和药理,不注重行医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反而因袭旧法,甚至采用迷信手法或巫术草菅人命,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是“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张仲景秉承家学,以科学的理念救死扶伤,我从《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许多偏方中发现,他注重顺应人体生理规律,以扶正养元为主,兼用祛寒抑邪的秘家手法。为了增强病人的免疫力,主要采取调理的手法补气血阴阳,打牢根基。他说治病就像打仗一样,“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如果一味地投以烈剂猛药,人体机能必受损伤;而采用文火慢炖的缓兵之计,则可将人体内的邪气毒素驱逐殆尽,同时对即将侵入的外界病毒,建立有效的阻隔城堡,以守为攻,如此,病人身体可望复原。

公共环境的卫生问题历来是防控疫病的重要一环,比如张仲景就十分重视饮用井水的清洁卫生。他看到《管子》中的一句话:“杼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深受启发,于是指导家乡父老,定期浚淘井下的淤积,确保井水不受污染,防止疾病的发生。张仲景认为瘟疫的流行重在预防,他教乡亲们一旦发现家中有人出现疫病症状,就立即将所穿过的衣服高温蒸煮,可防止全家人受病毒感染,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这样的方法也很符合科学预防免疫的理念。张仲景还主张将日用器物从根本上进行消毒,发现瘟疫苗头后要果断采取隔离措施,对瘟疫病人住过的房屋,用指定的药草进行熏蒸,把患者集中到偏远僻静的地方安顿隔离,并安排专人负责护理治疗。

遥想张仲景所处的东汉末年,人口基数本来就非常有限,那一场接一场失控的疫情造成的全国大面积人口锐减,给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的是怎样的苦难!再看看眼下我们所遭遇的这场疫情,由于国家防控措施得力,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全国一盘棋,打赢阻击战。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深刻认识到,关注病源固然重要,而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人类所生活的环境,以及对病毒宿主的研究,也是必须认真考虑的因素。就目前全国疫情防控所取得的成效来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我想,倘若当年的“医圣”地下有知,对此也一定会惊叹不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