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醫聖”斷想

在這個春寒料峭的庚子年初,神州大地橫遭疾疫之厄,國人一度閉戶簡出,有些地方几乎萬人空巷。疫情既然暴發,而且來勢洶洶,那就只有正確面對,以科學的方法把損失壓降到最低。為防止接觸感染宅在家裡的十來天裡,一想到那麼多被感染者正在飽受病痛之苦,就感到一陣陣的揪心。自古“病篤思良醫”,浮想聯翩之際,我的腦海中湧現出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前後那一場場可怕的疫病流行帶來的民不聊生。

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時期死亡人數特別多的疫情,桓帝時發生3次,靈帝時發生5次,其中公元171年至185年瘟疫肆虐更是達到高潮,獻帝建安年間餘波不斷,當時以中原地區南陽一帶為中心擴散流行的瘟疫,被老百姓稱為“傷寒症”,實際上是各種流行病和傳染病的籠統稱謂。每次因疫病死亡的人口動輒以數十萬、上百萬計,短短几十年間,人口死亡累計上千萬,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象。就在這樣的恐怖狀態中,一個被後世尊為“醫聖”的人橫空出世,救助眾生,他就是著有《傷寒雜病論》的張仲景。

記憶中的張仲景好像是比曹操早出生5年,又早去世1年,曾擔任過太守,官職不算低。不知什麼原因,我查遍了《後漢書》和《三國志》也沒找到他的傳記。於是翻閱《太平御覽》,在其中一篇《何顒別傳》中找到了關於他的零星記載:“仲景之術,精於伯祖,起病之驗,雖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醫也。” 可以說,《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應對流行性疫病的基礎。但是很遺憾,凝聚張仲景數十年心血的這部醫學傑作原本,已經散佚失傳,流傳至今的只是其中的小部分殘章。我所收藏的是經後人整理,流傳至今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粗略統計了一下,這兩本書所載的湯劑配方至少有260種。張仲景自幼親眼目睹家鄉因霍亂、傷寒等傳染病的流行,無數人的生命被無情奪去,於是立志鑽研醫藥,把每次行醫臨床蒐集的資料點點滴滴記錄下來,然後進行歸納總結。他在長期的醫藥實踐中,尤其是針對民間的流行疫病患者,都能做到診療及時、對症下藥,對配方藥劑使用的比例及用水、煎服方法的具體細節,都不厭其煩地親自指導。

世人印象中的東漢末年至三國時代,可能只是戰亂頻仍,而忽略了瘟疫流行讓百姓蒙受的巨大災難。據當時的文學家曹植作品中的描寫,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幾乎家家戶戶遭受過失去親人之痛,嚎泣之聲通宵達旦,“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對此張仲景有切膚之痛,他的家族原有兩百多人,而且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在飽受瘟疫的十年左右時間裡,死亡三分之二,其中死於傷寒的佔十分之七,這也是張仲景立志鑽研醫道,攻克傷寒病診治難題的原動力。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本書我沒有細讀,但能從字裡行間約略感受到,它深深紮根於那本我十分熟悉的《黃帝內經》,並把《黃帝內經》的系統理論與自身的中醫臨床實踐經驗緊密結合起來,針對性和指導性極強,頗能有效解決當時民間的常見病乃至一些疑難雜症的具體問題。張仲景作為一方太守,能夠儘可能撥冗深入民間為群眾診療,這一點讓我十分敬佩。千百年來燭照中華大地為老百姓直接造福的人性之光,跟帝王將相轟轟烈烈的“豐功偉績”相比,我更欣賞前者,而這一點在張仲景身上竟體現得如此完美。

我在《傷寒論》中讀到張仲景批評當時行醫之人的一段話,大意是捨本逐末,不重視醫理和藥理,不注重行醫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反而因襲舊法,甚至採用迷信手法或巫術草菅人命,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是“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張仲景秉承家學,以科學的理念救死扶傷,我從《金匱要略》中所記載的許多偏方中發現,他注重順應人體生理規律,以扶正養元為主,兼用祛寒抑邪的秘家手法。為了增強病人的免疫力,主要採取調理的手法補氣血陰陽,打牢根基。他說治病就像打仗一樣,“殺人一萬,自損三千”,如果一味地投以烈劑猛藥,人體機能必受損傷;而採用文火慢燉的緩兵之計,則可將人體內的邪氣毒素驅逐殆盡,同時對即將侵入的外界病毒,建立有效的阻隔城堡,以守為攻,如此,病人身體可望復原。

公共環境的衛生問題歷來是防控疫病的重要一環,比如張仲景就十分重視飲用井水的清潔衛生。他看到《管子》中的一句話:“杼井易水,所以去茲毒也”,深受啟發,於是指導家鄉父老,定期浚淘井下的淤積,確保井水不受汙染,防止疾病的發生。張仲景認為瘟疫的流行重在預防,他教鄉親們一旦發現家中有人出現疫病症狀,就立即將所穿過的衣服高溫蒸煮,可防止全家人受病毒感染,以今天的眼光看來,這樣的方法也很符合科學預防免疫的理念。張仲景還主張將日用器物從根本上進行消毒,發現瘟疫苗頭後要果斷採取隔離措施,對瘟疫病人住過的房屋,用指定的藥草進行燻蒸,把患者集中到偏遠僻靜的地方安頓隔離,並安排專人負責護理治療。

遙想張仲景所處的東漢末年,人口基數本來就非常有限,那一場接一場失控的疫情造成的全國大面積人口銳減,給社會生產、人民生活帶來的是怎樣的苦難!再看看眼下我們所遭遇的這場疫情,由於國家防控措施得力,14億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全國一盤棋,打贏阻擊戰。並且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深刻認識到,關注病源固然重要,而物質條件極大豐富的人類所生活的環境,以及對病毒宿主的研究,也是必須認真考慮的因素。就目前全國疫情防控所取得的成效來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我想,倘若當年的“醫聖”地下有知,對此也一定會驚歎不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