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疫情之後,醫療題材影視作品或成大勢


疫情之後,醫療題材影視作品或成大勢


近年來,醫患關係越來越被關注,經此疫情之後,毫無疑問,醫護群體會得到更多的重視,這反應在電視行業,便是醫療劇與相關紀錄片的盛行。事實上,醫療劇雖越來越多,但內容上專業性與深刻性卻在不斷消逝,與之相反,醫療類紀錄片雖有限,但質量與口碑卻越來越突出。疫情之前,醫療作品的現狀是怎樣的?疫情之後,醫療類作品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醫生被打、被砍、被殺的新聞不斷引發各界對醫護群體的關心,尤其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更是將這種關心推向了高潮,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醫療物資是否充足、吃住行如何保證等問題一直在各大平臺被熱議,關於協和、金銀潭等醫院的相關話題閱讀量總是破億。

居家不外出的網友們除了捐款之外,也將對醫護人員的關注轉移到屏幕上。

衛視方面,抗擊疫情、健康養生的特別報道受到關注,收視率最高可達1.7%,至少超越15個省級衛視的黃金檔收視率,其次,那些年熱播的醫療劇,如早在2017年就神預言過冠狀病毒的《急診科醫生》也登上了山東衛視的黃金檔;

疫情之後,醫療題材影視作品或成大勢


疫情之後,醫療題材影視作品或成大勢


平臺方面,優愛騰芒狐在推出“戰疫情”特別專題的同時,還免費播放了《急診科醫生》、《急診科故事》、《外科風雲》等醫療劇,除此之外,《中國醫生》、《人間世》等紀錄片被提及的次數也很高。

疫情之下,醫療類的內容熱播之勢盡顯,而疫情之後,勢必也會掀起一陣醫療風。

疫情之後,醫療題材影視作品或成大勢

已播醫療劇僅20餘部,2020醫療劇市場大有可為


在疫情的影響下,中宣部與廣電總局緊急協調向湖北電視臺捐贈10部電視劇版權,其中《急診科醫生》與《外科風雲》既是近年來的熱門醫療劇,也是目前各大網絡平臺的熱播劇,但從播放劇目數量與質量來看,醫療劇市場還需一番掙扎。

早在2000年代,大陸醫療劇質量便可以達到一定的高度,如鄭曉龍導演的《永不放棄》,至今在豆瓣仍保持8.0的高分,但醫療劇的最高分保持者是2005年拍攝的《無限生機》,豆瓣評分9.2,至今無醫療劇可以打破。

儘管起點不低,但大陸醫療劇的數量卻屈指可數,根據豆瓣醫務類電視劇記錄,從2000年至今,大型國產醫療劇的數目僅20餘部。


疫情之後,醫療題材影視作品或成大勢


2012之前,醫療劇數量雖然不多,但平均評分過8,除了評分最高的《無限生機》外,還有評分8.6的《醫者仁心》、8.4的《最後診斷》。

2012年之後,醫療劇漸漸成為一種“流行”。2012年由張嘉譯、吳秀波主演的《心術》在各大衛視掀起了一陣白大褂風,彼時劇集單日最高收視率近1.6%,為同時段第一,截至目前,仍未有醫療劇能打破這個收視紀錄。於是醫療劇項目被看好,SMG尚世影業、完美影視、正午陽光、湖南經視等多家公司開始加入醫療劇的出品行列當中,僅2014年,便有4部醫療劇在各大衛視播出,可以說是醫療劇播出以來的小高峰年。

隨著醫療劇的盛行,醫療劇的主題範圍在不斷拓寬,以醫生為主體,尋找細分題材,婦產科、外科、急診科、兒科、青年醫生、實習生等均成為了醫療劇的主體。這些劇集除了講述醫患關係、職業道德、人性的善與惡,同時還加入了科室紛爭與內部政務爭鬥,主題多元化,內容愈加全面。


疫情之後,醫療題材影視作品或成大勢


2014-2017年間,便有10部醫療劇在衛視播放,除了2016年,每年播出醫療劇至少3部,但當醫療劇成為一種追劇新風尚,諸多問題也隨之而來。

一方面,多部醫療劇被質疑不專業,尤其是在美劇、日劇的對比下。如由靳東與白百合主演的《外科風雲》就因為醫療操作不規範、醫學內容不專業鬧得“滿城風雨”,劇集官微甚至特意為此寫了一封致歉信。事實上,除了《外科風雲》以外,醫療劇被大面積吐槽是常態。

疫情之後,醫療題材影視作品或成大勢

另一方面,演員年輕化,劇本市場化,內容缺少深度,也成了醫療劇的一大缺陷。部分醫療劇僅僅是披著醫療的外衣來談情說愛,比起醫療內容與真正的醫護關懷,感情類內容比例反而更大,這也就是為什麼,如今的醫療劇主演面孔越來越年輕化,市場捧誰,主角就是誰。

以上問題還將持續,在2020年的待播劇中,就有很多以醫療之名談戀愛的“偶像劇”。根據已發佈的信息,小官整理了2020待播劇中含有醫療元素的劇集,不難發現如果疫情能夠儘早得到控制,下半年可能要迎來一波醫療劇小高潮——9部國產醫療劇待拍待播,而且劇目的主演大部分是流量演員,如楊冪、肖戰、楊紫、黃景瑜、戚薇、張予曦等,這也意味著,大型傳統的醫療劇正在朝偶像醫療劇轉變。

疫情之後,醫療題材影視作品或成大勢


經過此次的共克疫情,人們留下了更多共同的回憶,網友對醫療的理解變得更深,對醫護人員更加重視,這種情感聯結可能會投射到劇集上,再加上這些待播醫療劇題材新鮮多樣,醫生並不是唯一的主體,醫生+軍人、醫生+總裁、醫生+大提琴手等混搭成為了主流,醫療劇會更能戳中觀眾的興趣點,因此在疫情之後,偶像風醫療劇或成大勢。


疫情之後,醫療題材影視作品或成大勢

疫情之後,會出現一部抗疫情紀錄片嗎?


當醫療劇被重新搬回衛視黃金檔的時候,醫療類紀錄片也被部分網友重新回看,成了他們在百無聊賴中的一劑消磨時間與緩解焦慮的良藥。愛奇藝更是藉此時機,推出了紀錄片《中國醫生》,平臺熱度值並不高,僅3505,但也在平臺播放榜上衝進了前五名。截至目前,《中國醫生》發佈10天播出4集,豆瓣評分9.2,而相關話題#中國醫生的溫柔細節#、#現實版小說男主#等也很快在微博上建立起來。

醫療類紀錄片質量一直很高,據豆瓣記錄,從2013年開始到現在,我國醫療類紀錄片約18部,9分以上的紀錄片佔據了整體數量的一半。醫療類紀錄片的質量之所以一直很給力,是因為幕後有電視臺所“撐腰”,在所統計的18部紀錄片中,有13部就為電視臺所承製,其中,上海廣播電視臺尤其偏愛醫療題材的紀錄片,而且出品質量有保證,目前豆瓣紀錄最高分9.6的保持者《急診室故事》與《人間世》系列,均為上海廣播電視臺系出品。

疫情之後,醫療題材影視作品或成大勢


一方面,電視臺擁有天然的資源與信任優勢,能夠最先取得醫院與患者的的信任,為紀錄片選取最佳拍攝地點。央視所出品的《業內人士》就是針對業內最優秀的科室醫生拍出的紀錄片,如果換做一般團隊,則很有可能拍不到這樣的題材。

另一方面,電視臺的團隊製作能力也很強,無論在人員數量還是器械安排方面,都有充足的後備力量。如北京衛視的《生命緣》系列,《生命緣》是國內首部將醫療紀實節目的觸角延伸到急診室、搶救室、手術室等科室的片子,它無編劇無導演無作秀,直接採用醫療直升機全景、多角度鏡頭監控與吸盤式攝像機等拍攝方式,僅從所需器材來看,個人或者小公司團隊都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承製這樣一部紀錄片。

對比醫療劇質量日漸下滑的態勢不難發現,醫療紀錄片在口碑、專業性、真實性、深刻性等方面都更強。

劇集大部分內容均為虛構成分,因為編劇認知能力有限,劇集欠缺專業性的同時,也欠缺對真實生命與人性的思考,但是紀錄片通過全實景的案例呈現,反而可以填補劇集在這一方面的缺失,甚至對觀眾造成精神衝擊。當《產科醫生》、《產科男醫生》、《愛的婦產科》等電視劇講不清楚生育對於女性意味著什麼的時候,紀錄片《生門》便能將其中複雜在你面前血淋淋的剖開,當所有電視劇都無法滿足你對醫學的探究時,紀錄片《手術兩百年》可以從麻醉、解剖講到開頭顱、移植等內容,這樣專業的紀錄片足夠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

隨著時間的發展,醫療類紀錄片不僅在題材上更豐富,內容上更深刻,而且越來越具有藝術性。《人間世2》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不再單純地呈現真實的畫面,而是將主人公的“腦補”也呈現出來,在畫面、節奏、配樂上都比較講究。

疫情之後,醫療題材影視作品或成大勢


紀錄片在本質上是時間與社會的見證者,它不僅能夠反映當下的社會矛盾,也有記錄歷史的作用。非典過後的十年,鳳凰衛視出品了《非典十年祭》,留下了非典時期的眾生相,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新冠狀病毒疫情發生之後,《人間世》團隊也有前往武漢進行拍攝的意願,但無疾而終。

幸運的是,近年短視頻的盛行與移動網絡的普及,讓“隨手拍”遍地開花,疫情之下,重災區武漢誕生了很多vloger,他們以自我視角保留了現在武漢的樣子,合力形成了#武漢vlog#,閱讀量可達3.3億;前方是vlog的真情實景拍攝,後方是剪輯手高能剪輯,博主@孔維w集合了疫情期間各大平臺流行的十幾秒視頻做成了8分鐘的短視頻,微博觀看量達6895萬次,大量網友表示自己看一次哭一次,但哭一次還能看一次。由此看來,繼網絡平臺出品紀錄片之後,短視頻成為紀錄片的素材或許也是一大趨勢。

此次疫情是否會有專屬紀錄片暫未可知,但醫護人員在此次疫情中的貢獻眾所周知,受到這種風尚的影響,無論是醫療類紀錄片還是醫療劇,或許都會戳中觀眾的興趣點,形成一波強有力的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