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在單位裡,你對那些快退休的人,遇到同事家裡有事裝糊塗的怎麼看?

伊春美食美客


這種事情很正常。就機關事業單位來說,現在,不僅是快要退休的人很少參加同事家裡的一些事情,絕大多數同事都不參與,特別是黨員幹部基本不再參與其中。因為,絕大多數同事已經將自己家裡的事情從簡辦理,不再邀請大家參加了。


啊偉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我就是個快退休的老者!前幾年一剛工作小同事在同一辦公室,進我們單位一年內結婚喬遷兩次請我都隨禮一百元。卻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現在好害怕收到請帖,我們單位百多號人!咋辦啊!求建議!


知足常樂7064


這種事情自已遇到的太多了,由於自已在單位是個中層領導,只要單位員工有啥事情,單位領導都要去表表關心慰問,所以這些人的心理我比較清楚瞭解。

通常來說,這種人有他自已的考慮與選擇,無可厚非!具體來說主要有這樣幾種原因。

1、擔心送出的人情,退休之後無法收回。

由於這些人即將退休,一旦退休之後便幾乎不會再與單位同事有所往來,人情自然也就會變淡疏遠。

如果自已家中一旦有啥事情,也不可能去單位通知其他同事,即使單位有同事知道自已有事,也很少有人會來。除非這個退休同事去世,單位會組織參與,平常這種退休同事家中有事幾乎沒有什麼單位同事參加。

即使是退休同事去世,新來的同事在單位組織之下,也是大多都不會參與。這也讓那些即將退休之人,看清了單位同事的基本思想,慢慢的他們也就不愛參加單位同事的活動。

2、可能這些人退休之後,不會留在本地,以後將沒有任何來往。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家庭之中往往只有一個子,很多人退休之後都將跟隨自己的兒女一同生活,將不再居住在本地,因此這些人在退休之後,幾乎也就不再與單位同事有任何的往來。

一旦他們離開了本地將外出生活,這就意味著他們退休之後,如果家中有事單位同事根本是無法參與的。

所以這些即將退休之人,便有可能不再參加其他同事家中的事了。畢竟我們是一個講究禮尚往來的民族,既然以後不再有任何的往來,在他們看來現在已經沒有繼續往來的必要了。

3、即將退休之人可能與有些同事沒啥交往。

在一個單位之中,那些即將退休之人往往與這些年輕人的來往非常少,而且也沒有什麼交情。平常大家只是處在同一單位,連大家見面的機會都比較少,即使見面也沒有什麼交流。

這就導致了單位即將退休的那部分群體,與這些中青年的同事之間,形成了不同的工作群體和交往群體。

當然導致這一現象的,可能與年齡上的差距和思想上的代溝有一定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少了,溝通少了,一旦遇到什麼事情,來往也就少了。

所以我發現單位同事,來往的往往是那一些平常交往較多的人,交往較少或者幾乎沒啥交往的,一般都會很少來往。

4、可能即將退休同事曾經家中有事,現在家中有事的同事沒有參與。

這種情況在職場工作中是很普遍的一種現象。『禮尚往來』是我們很多職場人遵循的一個基本交往原則。只要同事家中有事你不參加,當下次你家中有事情的時候,對方也不會參加,所以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就拿我單位來說吧,只要是單位同事家中有紅白之事,我差不多每次都參與了。所以在我的奶奶去世的時候,我單位的同事幾乎都來了。當時讓我挺感動,有很多退休的同事也來了,有些無法參與的,也託人給我送來了人情。說實話,這讓我當時感到很意外,原以為這些已經退休之人不會參與。

所以題主的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畢竟每個人想法不同,為人處事的態度不同,自然對待同事的結果也會不同。別人任何行為我們都不能苛求,只要一切事情問心無愧就好!

好了,我就簡單的分析到這裡,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給你幫助。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給你一點幫助。若有興趣,可以關注【視職場】,將會帶給你更多的職場知識,幫助你解決職場困惑。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發表你的看法與觀點!

【視職場】青雲計劃獲獎者,優質職場創作者,一個有著20年職場生涯的老司機,專注分享職場知識,解決職場困惑,建構職場關係。

~~~分享職場知識,快樂職場人生,感謝你點、評、分、轉、收!


視職場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價值觀不一樣,所做出來的事情也就會不一樣。同樣的,價值觀不一樣,對所看到的事物的想法也就會不一樣。

我們公司有一位老前輩活的就很瀟灑。他今年52歲,還有3年就要退休了,他就是我們公司的活寶,我們都很尊敬他。

跟大家分享他的幾件事情吧,希望當我們快退休的時候也能夠活得像他一樣開心。

一、急流勇退,主動讓賢。

讓我們感觸最深的就是他主動退位讓賢這件事。

他曾經是我們集團裡一個分公司的老總,在他46歲的時候,他主動向集團申請退居二線,讓有能力的年輕人上位,發揮年輕人的價值。

這種事情在我們公司非常少見,如果他不犯錯誤的話,可以一直在分公司老總的位置幹到退休,但是他卻主動讓位,確實讓我們很感動。

二、同事家中有事,他第一個站出來帶領同事去慰問。

他可以算作是我們公司“領頭人”,只要同事家中有事,基本都是他主動帶頭前去慰問。

因為他在公司的輩分很高,因此,只要是他帶頭,公司領導基本都給面子,同事也沒有掉隊的。

三、組織團建活動。

他經常會組織同事們進行團建活動。由於他喜歡“詩詞”,因此每次團建活動他都會寫上一首詩,在吃飯的大家一起朗誦。

總之,有他的地方就有歡樂。

為什麼有些即將退休的人遇到同事家中有事會裝糊塗呢?

一、輩分不一樣,經歷也不一樣。

在公司裡,即將退休的人畢竟是少數,他們與現在的大部分同事都存在輩分差異。換句話說,你現在經歷過的事情他也經歷過,但是,他有事的時候你也沒有去慰問過啊(因為你還沒有進公司)。

二、生活觀念不一樣,生活方式也不一樣。

老一輩的人跟現在的年輕人生活方式不一樣,在一起雙方會不舒服。

舉個例子,現在年輕人結婚都喜歡鬧一鬧,互相開一些玩笑,但是有一些老前輩他們並不適應這樣的方式。

如果去KTV就更尷尬了,聽得音樂都不是一個調。

寫在最後的話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公司裡即將退休的老前輩為公司的發展付出過很多,作為年輕人,完全沒有必要去跟老前輩計較這些事情。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觀點來自【職場視覺】,一個有溫度、敢說真話的職場“老司機”,歡迎關注。

職場視覺


跟你分享一個情況很類似的案例:

公司有位同事小K,來公司差不多半年左右,他有一位談了多年的女朋友,時間合適,於是商量著結婚。

公司是小團隊形式,每個團隊大概10來個人,小K打算給團隊全部人發喜帖,希望團隊10來個人都能參加。

不料團隊裡剛好有一位老員工小J,說不想去,於是就拒絕小K了。

小K沒輕易放棄啊,說大家都去了,你也去唄,一直和小J溝通。最後也沒溝通成功。

小K還是不打算放棄,又說服小J。小J不耐煩了,最終和他吵了起來,關係也搞的特別僵……

從上面案例,再延伸到你的問題:

在單位裡,你對那些快退休的人,遇到同事家裡有事裝糊塗的怎麼看?

我認為:如果那些快退休的是選擇不去,那就不強求。有些事情是不能強求的,尤其是遇到“同事家裡有事,參與不參與”這種問題。

而且每個人都有一些難言之隱。

比如:

1、跟你關係不太熟,但不好直接拒絕你,於是還是裝糊塗算了。

2、有些同事“犯太歲”。覺得不適合去。這種事情是很多的,尤其是老員工,上了年齡更會忌諱這些。

3、不想花這筆錢。參加各種好事需要給紅包,有的人捨不得給。

總結:

不過不管什麼理由,你通知到位,對方去不去,自由選擇,不要把這個事情想的那麼複雜。不然,像我上面舉例的案例,因為這種事,把關係搞崩了就不好。


關注@華迪說,每天與你分享職場、銷售思維與方法論。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評論,轉發。

華迪說


人家都已經快退休了,也就不在乎你這個人情了,簡單講快退休的老人,他們能夠按時按點的出現在公司,就已經算是謝天謝地了。

一部分快退休的老人的確有點問題

我們從來不針對所有的快退休的老人,而是針對一部分。針對的這一部分,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比例,單純的拿我公司看到的退休的老人來說吧,他們真的是什麼事都不幹。公司裡面有兩個老人快退休了,一個差三個月,還有一個差一年半。

他們每天來到公司,除了定時定點打卡之外,就是拿著個象棋,兩個老人在那一塊下棋,其餘的事情也是啥也不幹。

而且這兩個老人在公司當中幾乎是無法無天的狀態,閒著沒事隨便吐一口痰,拿著衛生紙擦一下鼻子,然後就扔在地上了,吃一些瓜子也往地上扔,有的時候拿那些茶葉手一抖,不小心灑在了地上,他們根本都不拾掇。

再加上他們喜歡在辦公室裡面抽菸,嗓門也大,而且經常在打完卡之後玩一會象棋就溜了,等到下午回來的時候再打個卡就直接走掉了。

這兩個老人的想法很簡單,公司總不至於把自己辭退吧,自己辛辛苦苦在公司工作這麼久了,那麼還不如最後幾年享享福呢。

當時我們把這個情況反饋給公司老總的時候,公司老總說也沒辦法,他到寧願讓這兩個職場老人不來了,公司繼續給他們發薪水,也不願意讓他們在辦公室裡面這麼霍霍新員工。

哦,順便再說一下,這兩個老人閒著沒事就喜歡欺負新人,但凡是哪個新人來了,就要給他們捏個肩捶個腿,要不就到碗茶啥的。

快退休的老人基本處於退休狀態

這不是廢話,事實上快退休或退休永遠是兩個不同的狀態,但是一些人還沒有退休的時候,就已經提前享受退休之後的生活了。

像題主所說的,快退休的老人根本不關心公司的發展,也不關心公司同事的家裡面有沒有什麼事情,更多的時候對於自己的工作業績也不關心了,在職場當中屬於常見現象。

針對這種事情,咱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好了,畢竟公司的領導和公司老總對此都沒有發表意見,咱們唐突的發表意見純粹是情商智商都不夠用了。

優質職場領域創作者,十年職場培養師經歷,持續輸出優質職場文化,全方位解析職場難題,希望大家關注@職場全能王!

職場全能王


已經快退休了,就順其自然吧,也不在乎那一點兒份子錢。這就是我的觀點。一個年近退休的人,心裡總會有些不自在,會在很多方面表現出異常,這也是一方面的表現。

單位中每年都有接近退休年齡的人很不情願的接受退居二線的崗位,然後慢慢的進入一種無所事事、百無聊賴的狀態。心態好一點兒的,會在辦公室看看書、玩玩兒手機,心態不好的有可能看什麼都不順眼,整天的東晃西晃,對年輕人指手畫腳。

而這些人無一例外的都會和正在忙碌的同事漸漸忽略,和大家的接觸越來越少,有時候甚至被大家遺忘,只是偶然才會想起,還有一個一起工作的老同志。正常上班的同事們對這些人的態度多數是這樣的,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規律。

而這些即將退休的人,遇到同事有事兒躲著走,一方面一因為關係變得疏遠了,沒有必要再有太深的人情往來,這些事兒也看淡了;一方面是因為馬上就退休了,退休之後能不能再見面還是一個未知數,隨了份子也未必能夠隨回來,能省就省吧。

從現實角度考慮,這種想法也無可厚非,既然大家漸行漸遠,感情也在時間的推移之下慢慢變淡,還摻和什麼。雖然在情理上有些不合適,但是對於一個即將退休,即將離開大家視線和團隊中的人,順其自然就好,沒有必要苛求。

總結:職場上的每個人都會有退休的一天,那時候的心情和狀態,只有當事人知道,有人歡喜有人憂鬱,可以理解,不必強求。這就是我的態度和想法。職場如江湖,且行且珍惜!


率職之言


應該是指的紅白喜事吧。正常對待,關係近的自然會去。

平常沒有什麼交情,只是見面打個招呼,遇到事了才通知別人,除了本部門或者同齡的,以後可能相處時間比較長的同事會去,其他不去也很正常。

同事退休後基本上與單位同事就沒有什麼聯絡了,尤其新同志,本身交情就淺,現在出了份子錢,馬上退休也不指望你還回來,所以乾脆不去。


饅頭公文


對於那些快退休的人,遇到同事家裡有事“裝糊塗”的現象,沒必要做過多的解讀,在單位,這種現象那是太正常不過了。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對金錢的考量。

的確,現在的人情世故的開支,佔了人們日常生活不小的比重,成為了人們心頭揮之不去的煩惱。快退休的老員工遇到同事家有事,選擇“裝糊塗”,也是一種減少“經濟損失”的策略吧。

我在公司當辦公室主任的時候,每年光應付同事間家中的紅白喜事就開支不小,離職了根本就收不回來,讓我苦不堪言。

不是說我有多麼的“大方”,願意給同事家“捧場”,只是因為自己的職責所在。同事家有什麼事,首先通過我向領導彙報,向同事傳達。自己如果不參加、不隨禮,以後見面就不好說話,工作就不好溝通、開展,也就硬著頭皮“撐面子”。

對於快退休的老員工,人家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重點是關注的是自己的“利益”。

大家知道,我們是一個講究“禮尚往來”的國度,大家普遍存在不欠人情、又不想做無謂“犧牲”的心理;除非同事間關係、感情很好,不在乎彼此的利益得失。

之所以人家“裝糊塗”,除了感情、關係一般外,還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考慮。

一、他不欠同事的人情。

快退休的老員工,大都兒女已成家。想必是他們在給自己的兒女辦喜事時,或者自己家有什麼其他事情時,沒有通知同事,或者同事沒有參加。人家不欠同事的人情。

剛才說了,我們是一個講究“禮尚往來”的國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注重的對等交換;欠人情是要還的。平時大家沒有人情往來,大家互不相欠,人家選擇“裝糊塗”,不想再介入同事間的人情往來,也是很自然的。

二、退休後,同事間的來往就會很少,擔心自己隨出去的禮收不回。

退休後,除非關係比較好的同事,或者平時有人情往來的同事有聯絡外,大都會失去聯繫。快退休的老員工,正是擔心自己如果隨禮了,就有很大的可能是“無私捐助”了,擔心打了水漂,收不回來。因而,就選擇用“裝糊塗”來應對了。

綜上,題主對快退休的老員工“裝糊塗”不參與同事家的事,應該抱有“同理心”,只要人家不欠同事的人情就可以了,沒必要做過多的解讀。

【歡迎關注@職場心語劉,20年私企工作心得,樂於與您分享。】

職言心語


題主的問題雖然問的有點含蓄,但是個人理解題主所指的“家裡有事”,應該就是那些“婚喪嫁娶、滿月做壽、喬遷升官”之類的需要“隨份子”的事了。而題主對於一些即將退休的老同事,對這些幾乎沒有機會收回“人情錢”的紅白喜事採取了“裝糊塗”或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態度似乎有所不滿,所以才問了這個問題。儘管不知道題主想要什麼樣的答案,不過在下以個人對於“份子錢”的理解,表示一點自己的看法。
在幾十年前,份子錢只是以親朋好友之間出自於親情友情而送上禮金的形式存在著,又或者是一些家庭經濟狀況不太好的人在辦大事時想要親朋好友、同事之間以類似“互助標會”的形式在進行。不管是哪一類,這其中的各方人等九成九應該都是心甘情願地付出或接受。而那個時候,還沒有演繹到赤裸裸地只收現金的地步。


後來,也不知道啥時候和為什麼,人們慢慢地將送禮品以現金的形式替代了,尤其針對結婚新人這一塊更是如此。因為那時候物價便宜,通常在城市裡,舉辦婚禮收到的禮金用在婚宴上綽綽有餘,新人在婚禮之後還能看到不少剩餘的錢,這些錢可以用來解決很多問題,後來還有不少新人用於所謂的“蜜月旅行”費用。而這在那些年輕人中間很有誘惑力,於是,婚禮的喜錢,也幾乎演變成另一個“互助標會”,等於大家集資幫一對新人籌集資金辦大事了。

再後來,由於宴請賓客通常收了禮金付完帳單之後有了盈餘,所以,一些精於算計的人就充分利用了這個機會,在家中遇有題主口中的“家事”時,就趁機進行操辦,然後逮誰是誰的發請帖發邀請,目的其實已經慢慢的變了味兒,說句不好聽的,就是有了斂錢的目的了。

因此,早先心甘情願的禮金,終於演變成了無可奈何地“份子錢”,也因此,請帖被人們揶揄為“紅色炸彈”,因為收到這個就意味著要“大出血”。


也正因如此,人們才開始對所謂的“紅色炸彈”感到恐懼甚至是厭惡。而對於題主口中的即將退休的老同志來說,到了這個年齡的人,基本已經開始有了節儉的生活習慣了,他們也應該為自己的養老問題積蓄一點資金。而假如在臨近退休時再參加一些平日裡無甚往來的所謂同事的紅白喜事,那麼也就意味著送出去的禮金幾乎就是有去無回了。而這樣的結果,你讓一個幾乎已經可以歸結為老年人的同事如何愉快地接受邀請呢?或許,裝糊塗才是真正可以給出的反應了,起碼還能為大家存有一點面子。



話說回來,其實這些年來,隨著物價的飛漲,現在的宴席費用也是水漲船高,尤其是一些人的攀比心理和裝門面好面子的心態,宴席的檔次不斷的提升,導致很多城市中宴請客人所收受的禮金已經不足以應付飯店的賬單了。既然都無利可圖了,又何必強人所難,只是為了顯示所謂的“高朋滿座”而大排筵宴?實在是沒有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