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古代皇帝有三宮六院妃嬪,那皇帝駕崩了以後,妃子們該何去何從?

風中的倩影


話說“一入宮門深似海”,我們常常會在宮鬥劇中看到皇帝的妃嬪們鬥得你死我活。其實也可以理解,他們是為了自己的命運而戰,特別是在皇帝死後他們會因為自己的身份不同而走向不同的命運。

皇帝駕崩后妃嬪們的去留,因人而異,也因時而宜。

不同的妃嬪有不同的命運

皇后。先帝的皇后一般都會成為皇太后。皇后的兒子貴為新皇,她也就可以繼續保持她崇高無上的地位。

生有龍子的妃嬪。生有龍子的妃嬪們,他們的兒子一般都會被封為王爺,也有著自己的封地。這些妃嬪們在皇帝死後一般可以到兒子的封地去做太妃,頤養天年。

沒有兒子的妃嬪。沒有兒子的嬪妃命運就比較糟糕了,他們或是在冷宮孤獨終老,或是被安排去給先帝守墓,最殘酷的還有可能給先帝殉葬。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安排

秦朝。《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秦二世胡亥認為,讓先帝后宮沒有生兒子的妃嬪出居別處不太合適,於是下令集體賜死。

漢朝。漢朝或是遵從黃老思想倡導無為而治,或是實行儒道治國。漢朝對先帝的妃嬪們處置就較為人性化,有兒子的可以跟隨王子到藩國,如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就是去了劉恆的封地代國;沒有兒子的妃嬪要求去給先帝守陵,由朝廷供應衣食,如漢成帝妃子班婕妤就是在成帝陵園終了餘生。

唐朝。唐朝時期,有子的妃嬪跟隨兒子到封地當太妃,而無子的嬪妃則要出嫁為尼。例如,武則天在唐太宗去世後就曾到感業寺削髮為尼。

宋朝、清朝。宋朝和清朝的皇子都只有封號沒有封地,所以妃嬪們在皇帝去世後都安置在宮裡,直到老去。

明朝。明朝時期對妃嬪的處置最為殘酷。朱元璋就有“責殉諸妃”遺詔,《明史·后妃傳》記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隨後,“歷成祖,仁、宣,亦皆用殉”,直到明英宗朱祁鎮不忍,開了新法度:“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殉葬制度才在明朝被叫停。

少數民族的收繼婚制度

我國古代的少數民族如匈奴就存在收繼婚制,即兄收弟媳和弟收兄嫂。個別亦有子收庶母(父妾)為妻者。

漢元帝時,王昭君奉命和親匈奴,被呼韓邪單于封為閼氏。呼韓邪單于去世後, 王昭君向漢廷上書求歸,漢成帝敕令“從胡俗”,依遊牧民族收繼婚制,復嫁呼韓邪單于長子復株累單于。

其他個例情況

東漢鄧綏太后治理天下時期提倡節儉,對宮中規矩做了多項裁減,其中就包括對守陵妃嬪們的去留問題。

鄧太后下令,如果為列位先帝守陵園的妃嬪家裡有年老體弱、不能勞作了的老人,就讓園監查證核實上報,鄧太后再親自面見和核對一遍她們家庭關係後,就可以隨她們自己的意願決定去留。鄧太后這一次施恩,就有五六百孤獨了大半輩子的女人重獲了自由。

三國的曹魏時期,文帝曹丕死前下了一道遺詔,三夫人以下的低級妃嬪,在他死後都可以遣返回家。《資治通鑑》:“秋,八月,戊申,魏用高祖遺詔,三夫人以下皆遣還家。”

從歷代妃子在先帝駕崩後的命運可以看出,有子與無子的差別很大。現在大家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麼宮廷裡妃嬪們無所不用其極的去爭寵,那可是關乎他們後半輩子的命運啊。


時光山人


在不同的朝代,如果老皇帝駕崩,三宮六院妃嬪的下場是不同的。有些朝代要殉葬,有些則可以成為太妃。

先說說需要殉葬的朝代,那就是明朝了。

明朝的殉葬制度,從明太祖朱元璋持續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期,一共歷經8朝七位皇帝。

不只是後宮妃嬪,就是各地藩王的府邸妻妾,也需要殉葬。

例如,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復辟後,將他弟弟景泰帝的后妃全部殉葬了。史書記載:

郕王死,群臣議殉葬。及妃,妃無言,遂殉之,葬金山。


總之,基本上所有被皇帝寵幸過的女人,都要在老皇帝去世後安排殉葬,只有少數人可以得到赦免。

除了殉葬以外,還有妃嬪能夠得到太妃待遇的時代。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韋貴妃在唐高宗李治時期被尊為紀國太妃,並且受到了皇帝的優待,隨同李治到泰山封禪,死後陪葬李世民的昭陵。

還有清朝。皇帝駕崩後,妃嬪就會遷居到慈寧宮、寧壽宮、壽康宮、壽安宮這幾處“寡婦大院”裡。

還有一些人,會得到皇帝的照顧。例如,康熙的愨惠皇貴妃佟佳氏和惇怡皇貴妃瓜爾佳氏,因為撫養過年幼的弘曆,所以在乾隆登基後先後被封為皇貴太妃,並且死後喪葬的規格相當高。

總而言之,這是要分時候的事。希望你不會穿越到明朝。


HuiNanHistory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古代皇帝有三宮六院妃嬪,那皇帝駕崩了以後,妃子們該何去何從?”

在古代,皇帝不僅是九五之尊,高高在上,而且後宮之中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雖說三千佳麗有點誇張,但嬪妃之多是無可爭辯的。那麼,當皇帝駕崩以後,皇帝生前所擁有的眾多嬪妃將會何去何從?誰來決定她們的命運呢?

很明顯,這些嬪妃的命運是由新任皇帝來處置她們的,而處理的方式無非是一下幾種:

一、殉葬

殉葬制度從商周時期就已經開始流行,因為殉葬的這種方式太過殘忍,所以,到了漢朝時期就被禁止了。但是,到了明朝殉葬制度又死灰復燃。在朱元璋死的時候,殉葬的妃子達46人之多;而在朱棣死的時候,殉葬的妃子也有30多人。

二、繼承

有些貌美如花的年輕佳麗,如果被新任皇帝看中,也有可能成為新皇帝的妃嬪,歷史上最有名的就是武則天了,李世民去世後,李治就開始寵幸武則天了。而這種繼承製在北方民族中是最普遍的一種方式,他們為了防止財產外流,就有“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制度,比較有名的是王昭君,嫁給了三任可汗。

三、出家為尼

這種方式在古代是較為普遍的,因為,古代女子的貞節比她們的命都重要,一生只能侍奉一為丈夫,更何況是皇帝的妃子,因此,在皇帝死後,大部分妃子都會出家為尼。武則天當時就是先出家為尼的。

四、守陵

這個守陵必須要在皇帝的陵墓邊上生活,寸步不離,直至自己死去,這和被打入冷宮等死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當然比被關在一個房間裡等死要好點,至少還有點自由。

五、釋放出宮

這應該算是這些妃子們的最好結局了吧!有些妃子從入宮到皇帝死去可能連面都沒見過,更不可能被寵幸過,也沒有子女,不能到兒子的封地一起生活,就會被釋放出宮,成了自由人,可以找個好人家嫁了。


大史官


可能性之一:可能性極低,母憑子貴搖身一躍變成太后。

儒家最注重禮,禮又分為很多種,但是古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只要自己養的兒子當上了皇帝,當媽媽的有可能就直接滿血升級成太后了。但是這種可能性很小,畢竟母親只有一個,先皇的妻妾卻是數也數不清。所以說要想當上太后,只能說是指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並且孝順了!!

可能性之二:可能性也很低。從哪來回哪去,過普通人的生活。

如果幸運的話還是可以活著回老家去過普通人的生活的,新皇繼位可能會大赦天下,讓遺孀們都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可能性之三:這個可能性也極低。廢物利用,最大限度循環使用,大逆不道的把她們佔為已有

基本上全國的年輕漂亮女人全都在皇宮裡了,不管先皇年紀多大了,每次選妃都還是選擇最年輕最好看的姑娘,所以當他死後,好看的小女孩就變成了好看的大女孩,還是讓人看到心怦怦跳,所以只要你長得足夠好看,身材足夠豐滿,皇帝就有可能看上你,然後你就再一次成了宮裡的人,成了皇帝的數不清的女人當中的一個。

可能性之四:極有可能。給死去的皇帝作伴,換個地方去陪他們。

這是一種非常殘忍、暴力、沒有人性的一種方法,封建迷信害死人。讓那麼多的年輕漂亮的好姑娘就帶著皇帝生前的金銀財寶陪皇帝一起死,為了不讓皇帝一個人在黃泉之下孤單無助貧窮,防止他會被人欺負,會寂寞,於是就想出了這種毫無人性的慘絕人寰的辦法,根本不考慮她們願不願意害不害怕喜不喜歡,都必死無疑。

可能性之五:相當於是強制性的終生守寡

這種守寡制度是終生的、強制性的,有一個陵園,她們就永遠呆在裡面,永世不能夠出來,沒有人陪伴,相當於是在等死了,痛不欲生。



愛吃胡蘿蔔的兔小灰


皇帝雖然貴為天子,但也是凡人一個,終歸會有一天死去,我們稱之為“駕崩”。但皇帝的妃子們大多比他年輕,並且人數眾多,皇帝死了,她們該怎麼辦呢?
有幾種情況。
一:沾兒子光,享榮華富貴
如果妃子在皇帝生前生有兒子,兒子又成器,她們一般都混的比較好。譬如,兒子被封王,妃子們就可以跟著兒子去到自己的封地,雖然沒了丈夫,然而兒子是她們的精神寄託。
倘若兒子是太子或者繼承了皇位,那麼她們的生活就更不一樣了,榮升為太后,完完全全的變成後宮之主了。如果她們政治敏感度強些,也很容易掌握大權,獲取權力,譬如,慈禧太后後來雖然是一個寡婦,卻憑藉太后的身份把握整個大清王朝。
二:丟掉性命,殉葬
殉葬是古代的一項陋習,然而卻是皇家的慣常行為。
古代的墓葬中經常可以看見年輕女性的骨骼。唐太宗李世民死後,他的後宮團體就都很可憐,集體被逼著給他殉葬,也就是被活埋啊。武則天本來也不能倖免,但好在她早就和李治相好,有些退路。大多數的妃子們,在失去了唯一的丈夫後,無論情不情願,只能跟著皇帝“一起走”。
三:被其他妃子欺負,代表:人彘
這種最慘無人道!如果要選出歷史上最可憐的妃子,戚夫人排第二,絕對沒人排第一。
在劉邦生前,戚夫人是最受他寵愛的妃子,但這也是禍根。劉邦死後,呂后專權,戚夫人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受盡呂后的欺負,還被殘忍的做成人彘,所謂人彘,就是被砍去手腳,弄聾弄啞,眼睛戳瞎,放在一個木桶裡,想想都十分讓人害怕。而人彘並非呂后的專利,武則天也玩過,李治死後,他的蕭淑妃和王皇后也不能倖免。
說到底,皇帝死後,妃子們還是可憐的多,能夠有一個好結局的,也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很悽慘啊。

小林讀史


說起古代帝王的生活讓我們後世無不羨慕,古代帝王不但坐擁天下財富,還擁有天下第一的權利,不但如此讓廣大男士羨慕的莫過於古代帝王可以擁有無數美女,畢竟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三千佳麗被我們常常來形容古代帝王的眾多妃子。可是我們通過歷史可以知道古代帝王的平均年齡並不是很高,長壽皇帝屈數可指,古代帝王那怕到了老年依然把很多年輕女子納入後宮,如此大的年齡差距必然會形成一個結果,古代皇帝駕崩之時這些妃子年紀並不大,甚至有些妃子依然是迷倒眾生的美女。

當我們知道古代帝王妃子眾多,讓我們不僅產生一個疑惑,古代皇帝駕崩之後,這些年輕漂亮的妃子何去何從呢?

古代帝王駕崩之後所遺留下來的妃嬪可以說有的及其悲慘,有的可能昏昏碌碌的了此殘生,當然也有幸福美滿的妃嬪。他們在老皇帝駕崩之後無非幾種結果,要麼成為皇權的犧牲品殉葬,要麼可以獨居一處了此殘生,要麼憑藉母憑子貴去子嗣封地和府邸幸福生活,當然也有成為新皇帝的妃嬪。

歷史之中這樣的事情多不勝數,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劉邦駕崩之後的妃嬪,李世民駕崩之後所遺留下來的妃嬪,朱元璋駕崩之後的妃子,乾隆皇帝駕崩之後的妃嬪。

劉邦我們都知道第一位夫人是在其三十多歲才迎娶到的呂雉,後來劉邦幾經輾轉又迎娶了幾位夫人,在劉邦駕崩之後他的妃子都尚在人世,呂雉掌權之後以殘忍的方式處死了劉邦愛妾戚夫人。劉邦另一位夫人則回到其子嗣封地平安度日,雖然劉邦沒有讓幾位夫人為其殉葬,可在劉邦死後這些妃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慘遭迫害,一個平安度日,可以說古代帝王駕崩之後,這些年輕漂亮的妃子只能聽天由命了。

李世民同樣如此,其妃子眾多,在李世民駕崩之後很多年輕漂亮的妃子尚在,其中比較著名的莫過於武則天,李世民不忍下令讓這些妃子為其殉葬,只是讓她們出家為尼。武則天在皇宮之時就深受後世之君李治的喜愛,在李世民去世之後與李治變成了另一種關係,通過兩人的努力最終武則天成為了李治的妃子。李世民駕崩之後妃子的何去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妃子同樣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只有武則天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朱元璋駕崩的時候同樣有很多妃子尚在人間,朱元璋吸取之前王朝的教訓,在其駕崩之時留下遺詔,讓那些沒有生育的妃子為其殉葬。雖然朱元璋又重新開啟了歷史上的一大陋習,其實也是朱元璋的無奈之舉,畢竟之前王朝有太多先皇妃子禍亂朝綱和外戚專權致使天下大亂,朱元璋這麼做也是為了明朝的基業。

乾隆皇帝駕崩之後其妃子應該說是比較幸運了,乾隆沒有讓其遺妃為其殉葬,後世之嘉慶也並非沒有仁孝的皇帝,其建造宮殿讓這些妃子居住,讓這些妃子相互照應了此殘生,有子嗣的基本上讓其回到子嗣府邸封地平安度日。

通過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古代帝王駕崩之後他們的妃子並沒有什麼何去何從之說,畢竟古代女子地位並不高,她們需要仰仗男子生存。往往帝王駕崩之前的決定直接影響她們的生活,只有極少一部分的妃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處境,真應了那句一入豪門深似海之說,古代皇室也是如此。


豫北老崔


在封建社會里女子地位低下,並不會因為她們是皇帝的女人而有所改變。 古人都比較迷信,認為人死後還能夠像生前的那一樣,在地下得有人侍候著它們,繼續享受著死之前的榮華富貴。皇帝駕崩了,留下一堆漂亮的鶯鶯燕燕實在是死不瞑目啊!於是有些十分殘忍的制度就開啟了。

一、生殉


秦始皇時,秦二世下詔:“先帝后宮未生子女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

秦朝的活人殉葬尤其殘忍。宮婢、妃嬪、大臣和修陵墓的工匠,少則百人,多則數萬。統統被殺殉葬。後來人們覺得這樣還是太過殘忍了。

從漢武帝到唐末,殉葬被陪葬代替,即達官貴人皇親國戚死後陪葬在皇陵周圍。 在那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裡。人們又受“三從四德、三綱五常”之類的說教影響。婦女完全喪失了獨立的人格和一切正當的權利。女人的命運委實悲慘了些。

活人殉葬看似十分之殘忍,但是在古代封建社會里跟那些動不動就坐連九族、抄家滅門的比起來還算輕的了。

當然也不是後宮團全部殉葬。那些年老的妃子,最好的歸宿就是去投靠自己成年的兒子,這種結局是最風光的。兒子當了皇帝,自己就是太后,兒子要是王爺,在王府憑著兒子的權威,那也是威風八面的。可以繼續受她兒子護佑。

二、出家


殉葬制廢除後,大部分後宮佳麗得以喘口氣。不必擔心皇帝掛了自己也活不成。當然皇帝也不會讓他們活的太過舒服。 這些皇帝的老婆,因為嫁的人是至高無上的皇帝,所以就不能再嫁給其他人了,否則會毀壞皇家的名聲。 皇帝也為她們想好了後路。有些妃子則會被安排出家,敲鐘唸佛過完餘生。

比較著名的就有武則天。在第一個皇帝丈夫李世民去世後,就被安排出家。 但是她是個不甘寂寞,比較厲害的角色。氣場太強,早在未出家前就為自己未來鋪好了路。與未來的皇帝李治看對眼。青燈古佛數載之後被接回皇宮,一路升級打怪,成功地實現了自己的人生逆襲。

三、殉葬死灰復燃


到了明朝時,妃子的殉葬制度又死灰復燃。

據《李朝實錄》記載:“明成祖之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於庭,餉撤,俱引升堂,堂置大小床,使立床上,掛繩圈於其上,以頭納入圈中,遂去其床,皆稚頸而死。” 面對死亡的那一刻,人們始終是害怕的。那些婦女不可能願意這樣的死去,如果遇到妃子們不同意殉葬怎麼辦?不想死?不行!方法總不困難多。

1.自殺

明代殉葬的主要方法就是自縊、絕食,具體過程上面有寫了,這裡翻譯下詳細過程。在帝王死後會挑選一批嬪妃宮女出來,共三十多人。在集體自殺那天,也就是明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戊午,先讓她們在殿外用餐,吃完後在帶到殿內,此時“哭聲震天”。殿內有三十多個小木床,這些準備殉葬的嬪妃們站在木床上,她們的頭上是一根根圈好的繩子,然後把頭伸進去,拿掉小木床,最後吊死。

2.被勒死

那些不想死的妃子們,在吃飽喝足後會被幾個太監全身綁起來,然後用布條纏繞脖子,再由兩人互相拉扯,直到妃子氣絕身亡。

3.活埋

皇帝死後會連同活著的妃子一起下葬,這些妃子們被帶到修好的墓道中等死,她們關在裡面後,外面不會再給任何吃的喝的東西,裡面也沒有空氣,等到妃子們呆的久了,不是餓死就是缺氧窒息而死。


四、朱元璋何以恢復殉葬制度呢?

其一,是承襲元朝蒙古人的殉葬制度。

宋時,周圍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有殉葬的制度。少數民族先後入主中原,殉葬制度再次興起,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死後,述律平甚至強迫一百多位大臣一起陪葬。

其二,據說是因為武則天。

他發現唐朝李世民死後,妃嬪武則天雖然出家為尼。可沒有想到,後來的武則天又嫁給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最後還自立為帝。

其三,朱元璋雖然沒文化,但是人家愛歷史。

以前歷朝歷代宮廷后妃們的爭權奪利,外戚專權定要引以為戒。 朱元璋是極愛自己子孫的,為了明朝江山能千秋萬代,這個潛在的威脅,必須扼殺在搖籃裡!


這一制度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時才被廢除。雖然人家不算個合格的好皇帝,至少也為女性同胞做了件好事。

結語:這些嬪妃們皇宮外面都還有一大家子人。皇帝生前寵著,榮耀無限。皇帝死後的地位一落千丈。這時候哪裡是自己能夠選擇的。為了不連累家族。所以,一旦嬪妃被選中殉葬,也只有認命。

我是鼎鼎九公主,精彩內容持續奉上!喜歡文章可以點關注。


鼎鼎九公主


在古代,皇帝享有特權,三宮六院,後宮佳麗三千,比如我們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他皇子都有二十多人,嬪妃肯定更是無數,但是至於後來那些嬪妃怎麼樣了,歷史並沒有記載。

那麼皇帝駕崩之後,一般會怎麼處理那些嬪妃呢?

  1. 首先就是皇位的繼承者,也就是現任皇帝的目前,毫無疑問的會晉升為皇太后,統領後宮,最主要的是要管理皇帝的嬪妃,有一定的權利,母憑子貴就是這麼個道理。代表的就有《公羊傳·魯隱公元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2.第二個就是大多數嬪妃要走的道路了,就是殉葬,皇帝死後,這些沒有生育的嬪妃,都會被下令殉葬。歷朝歷代,屢見不鮮。還有就是孩子被封王進爵了,這樣的話,自然是不用陪葬了。他們就會隨著自己的兒子,回到封地,享受下半生的生活。

3.還有就是被現任皇帝再選中,再當妃子,這個比較典型的就是在唐朝了,比如李淵吧,搞了隋煬帝的妃子,武則天吧,這種屢見不鮮了。

4.還有一種比較人性的就是,皇帝心好,把這些妃子遣散回家,不用在獨守後宮了。這個清朝的雍正皇帝就做過。

5.還有就是以為皇帝祈福的名義,去出家吧,這個事武則天干過,後來又被皇帝撈出來了。

6.最後一種就是給先帝殉葬,在明朝出現的比較多,沒有給皇帝生過娃的,都會被拉到祖墳,全部給先帝殉葬了。

以上就是皇帝處理後宮嬪妃的方法。


逸亭說歷史


其實“後宮佳麗三千”,在歷史上並不是常有的事,但除了個別情況(有的皇帝只有一位皇后,有的皇帝則有數萬宮女嬪妃),皇帝的後宮基本上都在兩位數以上,而且大多數皇帝簡直是暴殄天物,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說的“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一點都不過分。皇帝生前總算還有點盼頭(草上撒鹽之類的),那麼,皇帝死後她們都會面臨什麼樣的結局呢?

一、成為皇太后

基本上每位在位的皇帝,上頭都會有一個皇太后,生母或者嫡母都有可能。而縱觀歷史,基本上都是在皇帝生前已經當上了皇后,才有機會成為皇太后。如果哪位嬪妃的兒子即位了,那就母以子貴,也有可能當上皇太后,但其中悲情故事比較多,有的皇帝甚至於生母一輩子不能相見。

二、得幸於新任皇帝

如果會撩或者有資本被撩,那就很有可能成為新任皇帝的寵妃。歷史上有太多急性子的皇太子,這一點宣華夫人和小周後最瞭解了。得幸於新任皇帝來迎接第二春,其中佼佼者便是女皇武則天了。

三、遣散

東漢光武帝等比較明白事理、把人當人的皇帝,其實也不少。光武帝生前就多次下詔允許宮中年齡若干歲以上並且未得幸的宮女各找各媽,並且聽任嫁人。還有一些皇帝即位之後,也會將前任皇帝的後宮來一次換血,將那些孤苦伶仃的宮女遣散回家。就像語文課本中曾經學到的《紅葉題詩》的故事,“廝配得才貌仙郎”應該算是一個非常圓滿的結局。

四、老死宮中

白居易曾經寫過一首《上陽人》,描寫的就是“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的可憐宮女,她們可能一輩子連皇帝的面都沒見過,到了老年只能“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唉!真是吃人的社會啊,多少人的大好青春毀在了帝王的慾望上。這首詩實在太傷感了,傷感得想哭。

五、出家

說到出家,我們最熟悉的就是武則天了。唐代皇帝駕崩之後,多數沒有子女或者從未得幸的嬪妃都會被送入感業寺,公元649年,太宗駕崩後,武則天也受到了這種待遇,幸虧她既會撩也有資本被撩,要不然就只能“獨臥青燈古佛旁”了。不過,我認為即便是出家,也比老死宮中要好一點吧,最起碼心靈上還能有點寄託。

六、更加悲慘的結局

被虐待:如果在皇帝生前比較得寵,但最終沒能成為皇太后,那就太慘了。漢朝的“人彘”就是典型,而後世蛇蠍心腸的太后們也沒少出。

被殉葬:殉葬制度在中國斷斷續續存在了幾千年,直到明英宗宣佈廢除(可是清朝又恢復了)。殉葬的基本上都是年輕的女子(不一定是後宮所有嬪妃都要陪葬,殉葬者往往是經過挑選的),早期從活埋、刺死到鴆殺的情況都有,後期多為縊殺。陪大行皇帝入土的多為“不得不死”,而拒絕殉葬的也有,最為出名的就是耶律阿保機的述律皇后。當大臣逼她殉葬的時候,她抽出寶刀,把自己的右手一刀砍下,扔在了阿保機的棺材裡,當時的大臣們嚇得結舌瞠目、目瞪口呆、呆若木雞……






不知不覺的關心


這個要分朝代了,一般來說,皇帝駕崩後,他的嬪妃要麼是“升級”,要麼是“殉葬”,當然還有出家的,或者搬去“寡婦院”。首先說下“升級”:“升級”就要看位分了,比如說新皇帝的生母就會“升級”為太后,凡是有地位的嬪妃,一概“升級”為“太”級,除了太后之外,還有太嬪、太妃等。

再者就是“殉葬”:殉葬在明朝十分的常見,也是最慘的下場。史書上也有不少記載皇帝駕崩后妃子要殉葬的資料,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有46名妃子殉葬,據明末人毛奇齡的《彤史拾遺記》寫著:“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後來明惠宗朱允炆登基後就封賞了這些殉葬嬪妃和宮女的家屬們,還會加官加爵。還有朱棣駕崩後有30多名宮女殉葬等例子。

然後還有出家的,過了幾年之後還能嫁給新皇帝。比如歷史上的武才人武媚娘就是如此。但是這種出了家還能再回宮的人少之甚少,一般皇帝不會記掛宮外已經出了家的上一任嬪妃的,武才人就另當別論了。

也有皇帝開恩,可以發還原籍,回自己老家。但是那些偶然被先帝臨幸過的宮女,又沒什麼名分的,一般也會留在宮裡,所謂“白頭宮女在”,相當於在宮裡等死。

還有“寡婦院”這一說,比如清朝,皇帝駕崩後嬪妃會搬去慈寧宮居住,所以不少人把慈寧宮叫做寡婦院。

最後說下“後宮佳麗三千”,皇帝真有那麼多嬪妃嗎?在白居易的《長歌行》中就有這樣一句詩詞:“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其實這三千人指的並不止是嬪妃,還有宮女。實則大多數皇帝是沒有那麼多妃子的。

總體來說,皇帝駕崩後,原後宮們的日子過得也不會舒適,她們有的不能改嫁,有的不能出宮,有的要陪葬,有的還要被新皇帝的嬪妃們排擠,沒有權力的就更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