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商鞅最后到底谋反了吗?

奔跑的小辉哥


按现在摆着的史料来看,商鞅反叛是实,《史记》白纸黑字记载着“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出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商君最后是反叛被灭杀的。

但商鞅决无谋反之心,因为谋反是有预谋的,《史记》和《战国策》等史料看出,商鞅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逼无奈才奋起一击的,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就是这个道理,这不禁让人想起秦丞相李斯和汉武帝废太子刘据的结局,这三人的命运何其的相似。

图为战国栎阳城遗址,此为当年商鞅变法地。

秦丞相李斯,为秦服务一辈子,最后被赵高陷害,被迫承认谋反,被杀死,刘据,太子当得好好的,父亲母爱的,结果汉武帝晚年弄了个巫蛊案,刘据被诬陷,因反抗奸人的抓捕被当成谋反,最后自杀。

记录商鞅变法后耕作景象的石刻。

一朝天子一朝臣,秦孝公死后,商鞅的靠山没了,上位的秦惠王受人所指,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只能逃跑,在四处无门的情况下,只能回到自己封地,起兵作最后一搏,因力量悬殊失败被杀。

图为陕西商洛市商鞅广场,此地为当年商鞅封地,有商鞅封邑遗址。

商鞅最后的日子就是狼狈而逃,住店家不收,逃它国被驱逐,只能回到自己商邑,如果商鞅是有预谋的谋反,在惠王下令逮捕时,何不直接回封地率军叛乱,而是匆忙往东逃亡呢,这是用脚指头都能想通的问题,所以《战国策》的记载并没采纳谋反一说,而是“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


图文绘历史


秦国因商鞅蜕变,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关于商鞅的死,在《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

《史记·七十列传·商君列传》

商鞅被公子虔一拨人告发谋反,秦王下发海捕文书捉拿商鞅,为了保命,商鞅逃亡到魏国,但是魏国畏惧秦国的势力不敢收留,于是又将商鞅遣送回了秦国,商鞅无奈之下逃回自己的封地,召集手下的人集合向北攻打郑县谋求生路,可惜被秦国追兵追上,杀死在黾池。

从中可以看出,商鞅确实有发兵造反的事实。但是,商鞅造反究竟是蓄谋已久还是被逼无奈却值得思考。

如果是蓄谋已久,商鞅肯定积蓄了足以撼动秦国铁骑的军事力量,在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谋反的时候,商鞅没有必要选择逃亡这一条路,完全可以当时就发兵谋反,也不至于东躲西藏,被魏国人遣送回秦国。所以,商鞅起初并没有造反之心。

然而,令谁都无法想到的是,商鞅自己制定的强秦之策有一天会作用在自己的身上。商鞅逃亡到秦国边境,入住旅店被店家拒绝,曾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商君如今成了丧家之犬,在秦国呆不下去了,商鞅想到逃亡到他国发展。与秦国接壤的魏国又畏惧秦国的强大,硬生生把商鞅遣送回了秦国。

商鞅,在秦国生存不下去,在他国又不受待见,为了求生,才有了后面的举动。与其说是谋反,倒不如说是为了求生。


历史百川


名字太难起了47

2019-07-04

商鞅最后造反了。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商鞅的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商鞅在变法之争时提到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就成为了秦国政治的指导原则,使秦国领先于山东六国。

其次,商鞅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了法家的这一主张。最后,法家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商鞅一样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政治改革,让百姓知晓法律。

商鞅独立的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商鞅主张全农的经济政策,为此他颁布了《垦草令》,制定出二十种重农和开垦荒地的办法。

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刺激农业发展,一方面打压工商业。其次,商鞅主张重刑厚赏。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赏,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国家安定。

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严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赏立信。第三,商鞅主张重战尚武,具有军国主义思想。最后,商鞅主张国家应统一民众的心智,制定统一的制度,实现统一的目标。



余欢说历史


商鞅开始时没有谋反,只是被他人诬告,但是最后在走投无路之时,他也只能选择起兵造反,结果身死族灭。


商鞅为什么被人告发谋反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前后通过两次变法,大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但是商鞅在变法中,先是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以军功封爵的新制度来鼓励秦人参军,又建立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对应的,旧贵族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过去他们世代都是贵族,享受着各种特权,现在如果没有军功,就将逐渐失去贵族身份。县制的推行,也削弱了贵族对于地方的掌控。所以,旧贵族阶层对商鞅恨之入骨。


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靠山,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旧贵族阶层的代表公子虔等人立马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随即下令逮捕商鞅。


秦惠王为什么相信商鞅“欲反”

秦惠王并不是相信商鞅会反,但是他一样希望商鞅死,谋反成了处死商鞅的借口而已。

秦惠王想处死商鞅,主要有以下考虑:

即位伊始,秦惠王根基未稳,此时急需讨好贵族阶层。处死商鞅正是团结统治阶层,建立个人威信的有效手段。换句话说,商鞅成了王权牺牲品。


除了政治上的考虑,秦惠王与商鞅也有私怨。商鞅变法的时候,很多人都强烈反对,当时还是太子的秦惠王也跟着发了牢骚,因此触犯了法律。作为惩罚,商鞅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割了鼻子,在公孙贾脸上刺字。


虽然商鞅处罚的是太子的老师,但无疑是在打太子的脸。即位后的秦惠王,秋后算账也就不足为奇。


走投无路的商鞅被逼起兵

商鞅先是逃到边关,他想寻求魏国的庇护,但魏国因为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他想在边关的旅店留宿, 但因为匆忙之间没有带凭证,旅店老板以商鞅自己早年定下的法律,留宿没有凭证之人将被治罪的理由,拒绝他留宿。


走投无路的商鞅只能偷偷回到自己的封地,起兵谋反,这下无疑坐实了谋反之名。仓促起兵的商鞅根本不是秦惠王的对手,很快就兵败被杀。 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全家也因连坐被处死。


总结

商鞅死后,他的改革成果却保留了下来,最终帮助秦国一统天下。可以说,商鞅的死,为世人完美演绎了什么叫做“过河拆桥”、“卸磨杀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徒留后人惋惜。


机智的小熊猫


其实商鞅的变法动了贵族集团的利益,他的死只是平息贵族集团的怨气,就是说他说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 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谋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到边关想要住宿,客栈主人见他未带任何凭证,便告诉他说"商君之法"规定,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连坐"治罪的。想要逃往魏国,却因收复河西之地时俘虏公子卯而得罪魏国,被拒绝入境。不得不说正是自己的作茧自缚,这也是“作法自毙”一词的由来。商鞅逃亡未果,发动所获封邑士兵叛乱而战亡。 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全家被灭。商鞅虽然死,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无言守候13


两千多年前,商鞅只身一人来到秦国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让秦朝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他自己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成功的改革家。但是,我们也知道一个很现实的事实,商鞅最后被处以车裂,生前的丰功伟绩,为秦国鞠躬尽瘁,最终却是抵不过人心,成为了一个失败的“叛将”。

至于商鞅有没有谋反,我们从他和两个人的交集中来细品一下。

秦惠文王赢驷与太子傅公子虔

公子虔凭借着秦惠文王对于自己的信任,他诬告商鞅意图谋反。秦惠文王于是处决了商鞅,当着众人的面车裂,也就是残忍的五马分尸。

话说回来,就算没有公子虔推波助澜,秦惠文王也未必就容得下商鞅。要知道,商鞅谋反的罪名并没有坐实,只是“意图谋反”而已。也就是说,这分明就是公子虔等人欲加之罪,但是,秦惠文王还是选择了向着自己的叔叔兼老师。毕竟,商鞅的罪名远远比谋反更可怕,它叫“功高震主”。所以,秦惠文王容不下商鞅是早晚的事情,只是公子虔给了他一个理由而已。

他如果有不臣之心,想必凭着他在全国的威望,振臂一呼,自然也会有不少人跟随,但是,他也没有这样做。不仅仅是感念孝公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更是有着一份做臣子的忠心。但是,恰恰是他的威望又是他致命的原因,知有商君而不知君上,功高盖主,自然难逃一死。




草央石


先来看看当时的背景。



秦孝公嬴渠梁死后,太子秦惠文王嬴驷即位。嬴驷在做太子期间,因为私自触犯了商鞅所立的新法,受到了商鞅的惩罚。但是,鉴于嬴驷的太子身份,这个处罚没有直接罚在嬴驷身上,而是罚在了嬴驷身边两位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公子虔被处以劓刑,鼻子直接给砍掉了。公孙贾被处以墨刑,在脸上刻字,永远无法除去。


公子虔,是战国时秦公子,秦献公之子,也就是皇室贵族。公子虔代表的,是秦国贵族的利益。公孙贾所代表的,是普通官僚阶级的利益。


秦国为什么一定要变法,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阶级固化了。阶级固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土地大幅度兼并。为了打破这种阶级固化,商鞅提出了:


1、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2、废除贵族的井田制, “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阶级的固化,就如同人身体里面的血液堵塞了一样,要想让身体恢复健康,势必就要打通这种堵塞。商鞅作为一个改革者,他很清楚,要想打破阶级固化,就必须从上层的利益开始打破。为什么呢?土地的量就那么多,要想奖励给有功劳的人,就势必要从那些没功劳的人手中夺取。而没有功劳却占据土地的人,就是贵族以及官僚集团。因为他们手中有钱也有权,他们可以用很多的手段,把财富都垄断在自己手里。


讲清楚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把阶级情况给梳理一下。


秦孝公、秦惠文王、商鞅:秦国利益

公子虔:贵族利益

甘龙、杜挚:官僚集团利益


为什么要把秦惠文王跟商鞅放在一起呢?不是秦惠文王下令杀了商鞅吗?命令确实是由嬴驷所下的,但是嬴驷考虑得更加长远。


这是一场不同阶级利益之间的搏斗。秦孝公没有死之前,在强大皇权的加持之下,商鞅犹如得到了双BUFF一样,所向披靡,变法很少遇到大的阻碍。但是在秦孝公死了之后,这种力量开始衰落了。这场对抗中,秦国的利益开始处于下风,贵族利益、官僚集团利益开始处于上风,他们开始反扑了,各种针对商鞅的流言开始扑面而来。


嬴驷即位的时候,毕竟还是一个年轻人,他虽然代表着秦国的利益,也知道变法的好处,但是他的根基还很浅,也就是说,他的亲信还没有培育起来。迫于这两个阶层的强大压力之下,他提出了:族灭商鞅,不废其法。意思就是说,杀了商鞅,但是商鞅所施行的变法,一律不得废除。


嬴驷必须要把商鞅除掉,来为自己巩固实力创造空间。为什么呢?商鞅如果不死,必定就像是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了嬴驷的头上,嬴驷所有的想法,都必须要通过商鞅,商鞅是嬴驷继续进一步变法的强大阻力。继续任用商鞅,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阻力。不用商鞅,又担心商鞅去了别国,反过来危害秦国。所以,商鞅一定得死。


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清算贵族利益、官僚集团利益。我们一定要明白,嬴驷是一个国君,他所想的必定是整个秦国的利益。那些说嬴驷除掉商鞅是为了泄愤的看法,是很浅显的。


实际上,如果商鞅想跑,并不是没有机会。以商鞅当时的实力来看,如果他想起兵造反,秦孝公死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机会,但是他没有。这一点,也许是他对秦国的感情太深,也许是因为他对秦孝公知遇之恩刻骨铭心。千里马必须要遇到伯乐,才能够成为千里马。商鞅与秦孝公之间,臣君之间,关系太密切了。


商鞅之所以回到自己的封地,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人说,这是秦孝公死前要求的,目的在于防止他死后,六国趁着动荡进攻秦国,所以需要商鞅带兵镇守此地。有人则说,商鞅这是准备要起兵谋反。按照《史记》的说法,如果商鞅真的要谋反,又何必逃亡呢?直接回到封地,起兵就是了。还想着逃亡去住酒店,住酒店还被拒绝,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难说得过去的说法。


商鞅是一个看得非常深刻的人,他知道,他的死是为了堵住那些利益群体的嘴,能够打通变法的最后阻力,能够让整个变法继续保持下去,能够让秦国继续富强。他也知道嬴驷的考虑,他不死,对于嬴驷来说,始终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与障碍。所以,他愿意去死,以身殉道,也就是说,商鞅并没有谋反的意图。


稽圣


商鞅最后造反了。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商鞅的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扩展资料:

商鞅在变法之争时提到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就成为了秦国政治的指导原则,使秦国领先于山东六国。

其次,商鞅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了法家的这一主张。最后,法家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商鞅一样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政治改革,让百姓知晓法律。

商鞅独立的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商鞅主张全农的经济政策,为此他颁布了《垦草令》,制定出二十种重农和开垦荒地的办法。

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刺激农业发展,一方面打压工商业。其次,商鞅主张重刑厚赏。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赏,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国家安定。

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严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赏立信。第三,商鞅主张重战尚武,具有军国主义思想。最后,商鞅主张国家应统一民众的心智,制定统一的制度,实现统一的目标。



恩恩的糖果屋


个人观点,商鞅如若谋反,当时的秦国便不再姓赢。因为当时的秦孝公把秦国上下所有的事交于商鞅管理,这里面包括了农业(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军事上(训练新军,为秦国后期的统一做出贡献),管理上(实行法治),政治上(迁都咸阳,确立秦国国都的中心管理地位),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商鞅让秦国焕然一新的同时,秦国上下他的势力也变得最强。而秦惠文王杀他,一方面是因为儿时的仇恨(儿时的流放,自己自己老师被处于鼻刑),另一方面也是怕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地位。



蛋蛋哥996


商鞅对于秦国的功劳不必多说,也正是因为商鞅的功劳,秦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强国之策。于是商鞅在秦国的权势越来越重。

那么,史书上对于商鞅谋反的记载是什么呢?

《战国策》: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史记》: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相比于史记,战国策的描写就简单的多,大致可分析为:孝公死后,太子嬴驷即位,商鞅告老归封地,嬴虔游说嬴驷,说商鞅的地位太高,比嬴驷的地位还高,所以需要除掉商鞅,于是商鞅就被嬴驷车裂而死。

在战国策中,商鞅是因为位高权重而死,并非谋反。

在史记中的描写就十分复杂,嬴虔告发商鞅谋反,嬴驷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亡之函谷关下,在一所客栈里被老板拒绝入住,老板给的说辞就是商鞅变法采用的法律。商鞅逃亡到魏国,魏国人怨恨商鞅,不许他入魏,于是又回到秦国自己的封地,发动百姓造反,被秦军击败,车裂而死。

这里就比较有意思了,商鞅逃亡可以理解,但是回到秦国封地还能发动百姓造反就不可思议了,前面说了客栈老板拒绝商鞅入住,强调了秦人对秦国之法的畏惧。后面秦人居然胆敢造反,何况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县制,秦国的封君公族对封地的影响力大大削弱。商鞅短时间内又怎么能鼓动百姓造反呢?

所以,商鞅的死主要是因为位高权重,影响力太大。至于造反,不过是嬴驷和嬴虔扣在商鞅头上的罪名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