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江西婺源縣幾處隱祕在鄉野間的絕美景色,攝影師們的最愛


沱川鄉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最北端邊陲,東鄰浙源鄉,南連清華鎮,西接鄣山鄉,北與安徽省休寧縣汪村鎮接壤。鄉政府駐地河東村,位於區域中部,駝峰尖東南麓的三溪口處。以清溪川流不息,淙淙有聲而名沱川。

沱川鄉地處大山深處,有瓷土、硫磺礦、沙金礦等資源,沱川鄉山林面積91340畝,森林覆蓋率91.8%,境內層巒迭嶂,氣勢雄偉,生態環境純淨而天然,具有有機農產品產出地最佳的生態條件。

此外,境內溪頭瀑布群、篁村羅漢松、金崗嶺紅豆杉群、月嶺古驛道等自然景觀,田園風光旖旎幽雅,名木古樹遍佈村野,“泉水叮咚響,山風撲面來”,蒼翠欲滴的盎然生機構成生態美的特有魅力,給人一種回到大自然的感覺,令遊客流連忘返。

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242棟。村中古建築粉牆黛瓦、飛簷戧角、“三雕”工藝精湛,佈局科學、合理、冬暖夏涼,是生態文明的綠寶石,是徽派建築藝術的博覽園。

因為該村古建築比較集中,且保存完好,有“尚書第”、“天官上卿府第”、“司馬弟”、“官廳”、“云溪別墅”和“九世同居樓”等一大批官廳府弟,建築佈局嚴謹,氣勢宏大,堪稱“中國明清官邸,民宅最集中的典型古建村落”,已有5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中國百家民俗文化村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開展對該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沱川除了深厚的人文景觀與文化底蘊,還有優美的自然風光與極佳的生態環境。

廊橋又叫樓橋、風雨橋,優點是即可供行人避風雨,遮烈日,又能使橋身不受風雨的侵蝕。原汁原味的杉木,不施油彩,無拘無束,隨彎就曲,彷彿信手拈來,絕少雕飾,實則經過精心推敲,木材本性、本色、本形的美,被髮揮到極至,滄桑而又美麗,達到“清水出芙蓉”的效果。

她有著悠久的歷史,建於南宋,已有八百年。全長一百四十米,由六亭,五廊構成長廊式人行橋。每墩上建一個亭,墩之間的跨度部分稱為廊,因此,也叫廊亭橋。

彩虹橋,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長的廊橋,被眾多媒體譽為“中國最美的廊橋之一”。 彩虹橋的魅力,不僅在於橋體與青山、碧水、古村、驛道的完美結合,而且更重要的體現在建造的生命力:科學合理的選擇了建橋的地理位置——建在最寬的河面上;分解洪水衝擊力的半船形橋墩設計;根據洪水主流速橋墩之間的差異分佈;條石砌法的緊密牢固; 橋面設計理念的長遠、實用,易於後人維修,充分體現越簡單實用的工藝越容易傳承、延續的哲學思想。

彩虹橋與登雲橋 一高一矮、一大一小的連接,解讀了古徽州橋名文化的精髓:祈盼吉祥、發達。橋下的一池碧水, 因篆刻流派鼻祖文彭與何震泛舟於此,見這裡秀美風光,文彭欣然在臨水石壁上題刻“小西湖”而得名。


上千年的水碓作坊,依然演示著古人利用水能帶動水車舂米、磨粉。一道簡單不起眼的石碣,幾百年來保護彩虹橋周邊的生態環境,被譽為 “ 生態保護神 ”…… 彩虹橋的神靈為何物? 婺源人在古代建橋有個習俗,建橋墩時,在臨水的側面會鑲鉗進一頭鐵鑄的水牛,以鎮住洪水,保護橋墩。彩虹橋第三個橋墩,至今依然完好地保存著一頭鐵牛:牛頭伸出石縫,警惕地雙眼,注視著流經的每一次洪水。

婺源的月亮灣位於紫陽鎮往東700M處,到達李坑的半路之間,有一座狹長的小島。小島夾在兩岸之間,形狀猶如一彎月,這就是月亮灣。

月亮灣是半路上的一處小景點,因恰如月亮的形態、隔岸徽派民居的典雅、周邊秀美的景色相融合。偶有三五農婦臨湖漿洗,時常引得路人紛紛駐足,深得遊客喜愛,拍攝此時美景。以至成為攝影愛好者們最佳拍攝地之一。

月亮灣:一彎如月的小島、水墨婺源的經典代表、攝影者的天堂。

有一江心洲如一輪眉月而得名,它依山伴水,水面平靜如鏡。春日田野大地金燦燦的油菜花、翠綠的茶葉、古樸的民居點綴得絢麗多姿,使之呈現出一幅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

放眼望去一灣湖水如彎月靜臥水面,袖珍的小島,翠綠的湖水,靜謐流淌。籠罩在晨霧中的山巒跌宕起伏,山下黛瓦白牆組成的古村落在裊裊炊煙中呈現。

線上,距離縣城五里左右。月亮灣依山伴水,水面平靜如鏡。一兩葉小舟,遠遠近近高低錯落的徽派民居互相輝映,形成了一幅絕美的畫面。

思口鎮漳村1

思口鎮漳村2

思口鎮漳村3

思口鎮漳村4

長灘古村1

長灘古村2

長灘古村3

汪口村古稱永川,因地處雙河匯合口,村前碧水汪汪而得名,是一個以俞姓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曾作為皖南古民居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02年被授予“中國民俗文化村”和“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2005年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汪口村地處丘陵地帶,處於山水環抱之間,村落背靠逐漸升高、 呈五級臺地的後龍山。汪口由一股正東水與另一股東北水在村南匯合。明淨如練的河水由於村對岸蔥鬱的向山的阻攔而呈“U”形彎曲,形成村前一條“腰帶水”的三面環水的半島。自南向北,向山——段莘水——官路正街商市——村莊民居依次形成了汪口“山——水——市——居”的村落整體形態。

平渡堰位於汪口村水口河中,因形似曲尺,當地人俗稱“曲尺堨”。平渡堰南北長120米,寬15米。其南端靠岸,北端堰堨頭向上折成曲尺形,離岸空有6米寬的舟船通道。平渡堰在不設閘門的情況下,同時解決了蓄水、通舟、緩水勢的矛盾,是中國水利建設史上的傑作。


曉起有“中國茶文化第一村”與“國家級生態示範村”之美譽。是清代兩淮鹽務使江人鏡故里,位於婺源縣城東北45公里的段莘水和曉起水交合處,有上、下曉起之分。村屋多為清代建築,風格各具特色,村中小巷均鋪青石,曲曲折折,迴環如棋局。

主要景觀有雙亭聳峙、楓樟流蔭、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江氏祠堂、磚雕門罩、養生河與古濯臺等。“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這首古詩極為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曉起村落的美麗山光水色,竟有“絕妙何圖誠若是”之感。

群山環繞、一水橫亙的上曉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築風格各具特色。其中“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官宅氣派堂皇,南北天井,廳堂寬敞深進,炫耀著主人高貴的身份。繁華。曉起村中保持600餘年的房屋有幾十幢,風格鮮明,氣勢非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