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從中國服裝大王,到國內鋰電材料“一哥”,他用14年華麗轉身


從中國服裝大王,到國內鋰電材料“一哥”,他用14年華麗轉身

主動摘下自己的王冠,需要勇氣,而能夠再次問鼎“一哥”,則需要遠見與智慧。

  • 文:灰鴿

作為中國現代服裝的發源地之一,寧波誕生了中國第一套西服,第一套中山裝,第一家西服店,第一座西服工藝學校,以及第一部西服理論專著,服裝文化底蘊深厚。

同時,也誕生了中國較早的一批服裝品牌,如雅戈爾、羅蒙、杉杉、太平鳥、唐獅、步雲等,被行業冠以“中國男裝之都”。

不過,寧波人不只會做衣服,還有更多的夢想,就像“杉杉”,從中國西服大王,到國內鋰電材料“一哥”,這段華麗的跨界轉身背後,寫滿了寧波商人的傳奇。

從中國服裝大王,到國內鋰電材料“一哥”,他用14年華麗轉身

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整個中國大地,尤其是在沿海區域,一個個傳奇的創業故事開始悄然發生。

那是一個考驗膽量與勇氣的時代,敢於跨出第一步,可能你就成功了。

1989年,在部隊幹了多年汽車教練的鄭永剛退役了,回到了家鄉寧波,都說30而立,但31歲的鄭永剛還沒找到自己真正的事業。

恰逢寧波甬港一家瀕臨倒閉的服裝廠要出售,鄭永剛拿出自己全部的積蓄,還借了不少錢,盤下了這家可能白送都沒有人願意要的燙手山芋。

資不抵債,其慘烈的經營狀況已經無法用文字來形容,而鄭永剛就在這樣的一家破廠房裡開啟了傳奇的人生。

那個年代服裝還沒有品牌的概念,但打開國門的中國人已經開始認識到時尚,穿了多年的中山裝已經不能滿足中上層人士對於審美的要求。

鄭永剛經過市場考察,也發現下海經商的人特別多,商務裝的需求很旺盛,於是決定專攻西服,並提出了品牌戰略,“杉杉”應運而生。

從中國服裝大王,到國內鋰電材料“一哥”,他用14年華麗轉身

方向是定下了,但實施起來並不那麼簡單,彼時他手裡就幾間破廠房,幾臺舊機床和縫紉機,別說做西服,大部分工人連西服是什麼樣子都沒見過。

不過這也難不倒好學的中國人,鄭永剛收集了很多西服的畫報和雜誌,讓工人們照著畫報上西服的樣子打樣。

據鄭永剛回憶,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嘗試和失敗,最後才手工縫製出了第一件看起來像模像樣的西服,就這樣,杉杉西服誕生了。

雷軍說,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上天,彼時的鄭永剛正是踩中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創業潮的風口,無數奮鬥者都穿上了西服。

不到3年的時間,資不抵債的服裝廠搖身變成了地方上的大戶,不僅還清了欠債,還創造了數千萬的產值,也樹立了一箇中國銷量第一的西服品牌。

1992年,商務局組織評選中國十大服裝品牌,鄭永剛開了一句玩笑,說杉杉品牌能不能不參加,急得當時商務局的領導慌忙說,那可不行,全國性評選必須有龍頭坐鎮。

實際上,上個世紀90年代,“杉杉”兩個字幾乎是中國西服的代名詞,一句“杉杉牌西服,不要太瀟灑”的廣告詞,就宣示了它在中國服裝行業的地位。

從中國服裝大王,到國內鋰電材料“一哥”,他用14年華麗轉身

而從1992年到1997年,杉杉西服連續6年拿下了中國市場佔有率第一的桂冠,如今的雅戈爾、紅豆等只能望其項背。

1996年,杉杉股份成功登陸上交所,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服裝品牌企業,也成為了那兩年中國股市的一隻白馬,股價兩年翻了2倍。

而站在行業之巔的鄭永剛卻開始了思考另一個問題,中國加入WTO的時間將近,屆時中國本土服裝品牌將與全球巨頭共舞,還能享受如此的紅利嗎?

這個問題整整纏繞了鄭永剛兩年,而在這思考的兩年裡,杉杉西服也走下了神壇,鄭永剛失去了中國西服“一哥”的王座,但現在來看,或許是他自己主動摘下了王冠。

因為鄭永剛已經決定跨出服裝行業,開闢新的戰場,1998年,他為杉杉股份定下了兩個新的方向,一個是大健康,一個是新能源。

新業務是定下了,和當初剛接手服裝廠的時候一樣,不知從何下手,而1999年的一個遠方朋友的來訪,讓他找到了良方。

1999年3月,國家碳素研究院鞍山工程院院長王維剛到上海出差,約鄭永剛吃飯,喝酒敘舊只是其一,實際上,王維剛是來找鄭永剛投資的。

彼時鞍山工程院手中有一個“863”課題項目面臨“夭折”,因為上面撥下來的1000萬資金已經花完了,但他還想研究下去。

從中國服裝大王,到國內鋰電材料“一哥”,他用14年華麗轉身

飯桌上,鄭永剛看到了王維剛給他展示的圖紙,其中的“中間相碳微球”負極技術吸引了他,因為這正是當時日本企業壟斷的新能源材料技術,這與鄭永剛的新能源方向不謀而合。

鄭永剛當即拍板承諾,願意出資8000萬支持完成課題,當然,除了對於新能源方向的堅定之外,當時服裝業務每年幾個億的利潤也給了他底氣。

之後,鞍山工程院舉家搬到上海浦東,開始了技術科研攻關,鄭永剛豪擲3個億買下了100畝商業用地,不僅建廠房,還給研究人員置辦房產,並安排家屬工作與子女教育。

在當時,不得不佩服鄭永剛的決心,他的投入其實有很大的風險,但上天眷顧,項目最終在2001年實現了產業化,杉杉股份掌握了鋰電池負極材料技術,一句打破日本的壟斷。

而工程院也在2001年變成了上海杉杉,原來的研究院以技術入股佔25%的股份,而鄭永剛則以資金入股持有75%的比例,杉杉股份的新能源業務就此起航。

之後又用了幾年的時間,杉杉股份打通了鋰電池從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到電解液、隔膜的全產業鏈,成為了中國為數不多的綜合供應商之一。

一切準備就緒,再次等待風口的來臨,2007年開始,智能手機時代開啟,杉杉股份終於熬過寒冬,迎來了春天,成為了上千家鋰電企業中倖存下來的一員。

2014年,杉杉股份成為了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領軍者,14年的臥薪嚐膽終於讓鄭永剛重新走上高光時刻,之後連續6年登頂國內“一哥”。

根據《2018 年中國鋰電池行業年度競爭力品牌榜單》,杉杉股份在國內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領域排名分列第一位、第二位和第四位,綜合實力名列前茅。

2019年,杉杉股份的業績不太理想,但在這次疫情中,鄭永剛也通過寧波慈善總會捐贈了500萬元用於抗擊疫情,截至目前,杉杉的復工率僅有70%。

但正如鄭永剛所說,疫情會結束,春天總會到來,而杉杉也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