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在古代,為什麼一定要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中國是一個擁有著千年歷史的大國,從夏商周開始,到秦漢、再到繁盛的唐宋,以及風雲萬變的明清,每一個王朝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與史話,每一個王朝無論興衰,在今天看來都是一段值得細品的史詩。雖然封建社會相較於現代來說是一種落後的社會體制,但是社會形態無不是從落後向先進進步的,而在遙遠的中國古代社會,總醞釀著一些我們如今都為之讚美的傳統文化與古人智慧。

說到封建社會,那必定說到君主專制。在古代,最早從周天子開始,一種隱性的“君權神授”思想便開始在人們的觀念中奠基。古時候人們的社會認知與自我認知都尚不完全,所以每個從原始社會過度到封建社會的社會,往往都會將神與人相互聯繫在一起。

而最初的社會階層分化便是從這裡開始的。既然“君權神授”,那麼皇帝的血脈與血統是無法與常人混為一談的。皇帝、皇帝的兒子、皇帝的孫子,都是繼承了擁有神之血統的天之子,自然而然比普通人要高一等,所以也能管理普通人。

在古代,為什麼一定要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但是眾所周知地,即便在最早,人們認為皇帝與神的地位十分接近,但是社會總是會經歷割據與分裂的,也沒有一個王朝能夠恆久地存在。所以在中國古代社會,許多的朝代你方唱罷我登場,而皇帝的血脈也早就不是原先那個最純正的“神”之血脈了。

那麼既然如此,為什麼中國古代無論是國還是家,都習慣於使用嫡長子繼承製呢?在最早,皇位的繼承人選擇制度還是禪讓制,在夏朝的時候,某種極具血脈意識的觀念覺醒,人們開始重視父子之間的繼承關係,於是將禪讓制改為了嫡長子繼承製。

在古代,為什麼一定要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從客觀看來,的確是統治者越有水平、越開明,就能夠讓統治與安定的社會持續得越長久,那麼為什麼在夏朝之後,所有的統治者都不願意繼續選擇禪讓製作為權位、家財讓渡繼承的制度呢?畢竟嫡長子繼承製度所看的終究還是血統,而除了血統以外,可以說其他一切因素在嫡長子繼承製中都是不具有優越性的。畢竟嫡長子歸嫡長子,如果一個家庭中的嫡長子具有先天殘疾,特別是心理、智力方面的殘疾,那祖先所流傳下來的豐功偉業豈不是更容易毀於一旦?

對比起兄終弟及的制度,嫡長子在當時人們心裡的地位是無可取代的。因為古代的男人可以納妾,而只有嫡長子才是男主人與正妻生下來的孩子。這也必須提到宗法制,宗法制的實行就是為當時的分封制打下了思想基礎,這樣一來,只傳嫡長子的周天子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血統最純正的天子,而被分封出去的諸侯,血緣關係與周天子再如何疏遠,終歸都是天子的兄弟。

在古代,為什麼一定要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這樣一來,“以家為國”、“以國為家”的觀念就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而宗法制的實行,也在和嫡長子繼承製的相輔相成中,在潛移默化中定下了王朝的秩序。這樣一來能夠保證貴族血統的高貴,二來又能夠減少貴族之間的政治鬥爭,可謂是兩全其美的事情。

很多人會覺得,嫡長子繼承製有著無可避免的弊端,比如如果嫡長子身懷缺陷,或者嫡長子比較無能,那麼就很容易讓別人鑽了統治的空子。但是其實,將嫡長子繼承製貫徹到底的周朝,是我國曆史上存在最久的一個王朝。很多人或許會忽略一點,那就是即便是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其實也受到周天子的統治,在政權上也算是周王朝。

在古代,為什麼一定要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雖然當時正逢亂世,許多諸侯互相割據爭霸,但是諸侯與諸侯彼此之間會尊崇默認的原則,那就是不反叛周天子的統治,而且在諸侯之間,也都互相保留著最底線的一絲血緣親近關係。所以在當時,爭霸戰爭許多都是講情守義的義戰,打仗一般都打得點到為止,不會讓誰變得難堪。

很多人認為,嫡長子繼承製會導致王朝的滅亡。但是事實上,周王朝的滅亡並非因為嫡長子繼承製的弊端,而是出於分封制的弊端。再者來說,嫡長子繼承製並不是決定統治者優劣的決定性因素,沒有哪一個王朝能接連出現明君,也沒有哪一個王朝接連受到昏庸的君主的統治。而從客觀上來說,嫡長子繼承製反倒強化了古人們的家國觀念,有利於社會認知與民眾思想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