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古代女子為什麼都穿裙子?

用戶58983676036


在古代,封建道德家們認為女人分腿而立是十分不道德的,為了阻止這種行為,他們希望女人淹沒在寬袍大袖裡(即我們所說的裙子),以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這就是封建男權社會。

第一,女子穿褲子有違道德

那個時候的人們把女人是不是穿褲子和道德綁定在一起,如果女人穿褲子就意味著會分腿而立,是有違婦德的,女子們當然不敢穿,這種觀點延續了數千年。使得女人一直穿裙子。

不過從現在的角度單純看女子的裙子還是挺好看的,有點像現在的百褶裙,腰部還帶有收腰,更加驚人的是還是高腰的設計,細細想來中國服飾真的博大精深。

第二,女子穿裙子視為禮儀

如果有客人到家裡拜訪時,婦人只穿“脛衣”(類似大褲衩)不穿裙子會被視為不敬和失禮。

到了清末時期裙子的顏色也會被規定。其中孀婦是一輩子不能穿紅裙的。如果是兒孫繞膝的老婆婆則要穿黃色的裙子。

想想現在我們幸福多了,想穿什麼顏色就穿什麼顏色。

第三,穿裙子更加便利

古代女子的禮儀當中,跪姿是最常見的(腦補二次大戰時期的日本女性)。如果穿褲子經常使用跪姿會有束縛。為了幹活以及日常行禮更便利,裙子飽受受青睞。甚至在明末時期裙子的種類變化多樣,才會有了非常美麗的“月華裙”。

現在女性大部分喜歡褲子,因為我們也不需要跪著,並且有的設計比較好的褲子比裙子更顯女人味。

但是換句話來說,穿裙子在中國有著十分久遠的歷史,所以,中國古代女子在裙子的美觀上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作為幸運的新社會的女性,我們既可以選擇美麗的裙子,也可以選擇率性方便的褲子,也是我們的幸運呢!


歷史便籤


我們都看過不少古裝劇,也特別欣賞古代女性一身裙裝的優雅之美。但據說,古代女人都只穿裙子不穿褲子,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在漢武帝之前,是沒有褲子這個東東的。不僅女人不穿,男人也不穿,都是一身長袍垂到腳底,也就是所謂的裙子或者“裳”,讓別人看不見他們的腿。就算冬天腿冷,也只是在腿上套個套筒。

直到後來,才開始有“袴”的存在。簡單來說,就是現在的開襠褲,主要目的也是為了保暖腿部。不管怎樣,總算有條褲子了,但卻被規定只有男人才允許穿。女人還是不能穿褲子,只能穿裙子。

據瞭解,當時會把女人穿不穿褲子,和道德綁定在一起。如果女人穿褲子,就意味著女人會分腿而立,這有違婦德。在古時候,女人不遵守三從四德,可是會有生命危險的,所以她們自然就不敢穿褲子了。以至於,在往後的數千年中,女人一直都是穿的裙子。

另外,在古代女子的禮儀中,跪姿是最常見的。如果穿褲子,做事情多少就會有些束縛。在日本,這種坐姿被一直延續到了近代,導致如今許多日本女性的腿都有點彎。並且,據說日本女人在穿和服的時候,也是不穿褲子的。

看完不知道有沒有解開小夥伴們心中的疑惑呢?


愛問愛答


古代一些女子為什麼都穿裙子?

中國古代還沒有現在這樣褲子,只有衣服和裙子。人們常說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為“衣”,下為“裳”。所以當時的中國不論男女實際上都穿裙子。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有了“褲子”,但那時的褲子只有兩個褲腿,褲襠是不縫合在一起,是廣義上的開襠褲。穿那樣的褲子的目的是為了保暖腿部。在人們只穿裙子或“裳”,在冷天腿部受凍,於是就在腿上套個套筒,這就是早期的褲子,那時的褲子名為“袴”。作用有點像現代女性穿的打底褲,是為了保暖,外面還是要穿裙子的。


後來趙武靈王在戰場上發現胡人的服裝戰鬥時,效果更好,就進行了胡服的改革,但這僅僅是戰場上的士兵或者男人們穿,女性照樣是穿裙子的。


中國古代的褲子雖然有一定的演變,但一直是個輔助作用,不適合外穿,所以對女性而言,作用都是保暖,即使穿褲子為也是穿裙子的。

(漢代仕女圖)

(唐代仕女圖)

(清代仕女圖)

直到民國時期,中國女性才逐漸喜歡上穿旗袍,西式時裝的褲子也適合外穿,漸漸地中國女性穿衣思想也產生了改變,到了今天,由於中西文化交融,潮流日益更迭,褲子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款式也層出不窮,所以才活躍在我們的視野中。

(旗袍)


追光看影


中國古代女子的穿衣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風格,變化非常大。例如,生逢亂世,佳人也愛戎裝,同時體現實用和美觀的需要。

自魏晉以來,南北朝時期,女裝服飾的風格較之前代幡然一變,尚武之風盛行。

東漢劉熙著《釋名》,其中提到“兩當”。兩當,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兩當鎧是一種鎧甲,適用於戰爭中,是一種軍戎服飾。這種鎧甲長至膝,胸甲部分有小甲片編綴成的,也有用整塊甲片的。

兩當鎧

至漢有記載以後,到西晉八王之亂,再到隋統一之前,戰亂的時間比較長,兩當鎧當得廣泛應用。伴隨著兩當鎧的應用,同時期的女裝就出現了與之相從的服飾:兩襠衫。

或者說,兩襠衫並不是這個時期突然誕生的。只不過之前這種衣物是穿在裡面的內衣。這時以內衣外穿,叫作“內出外”。意思就是在晉室東遷後開始流行一種新的穿衣方式:女士們把原本穿在裡面的內衣兩襠衫拿到外面,穿在交領衫之外。

這種“內出外”的穿法在當時被稱為妖服,被視為是禍亂的徵兆。

兩襠衫

衫,是漢魏六朝時期的一種女式上衣。衫與襦同為上衣,一個區分方法就在袖子上。衫的袖子不收口,而襦的袖子是收口的。

衫應該是一種短上衣。《中華古今注》裡解釋說:衫子,自黃帝垂衣裳,而女人有尊一之義,故衣裳相連。始皇元年,詔宮人及近侍宮人,皆服衫子,亦曰半衣,蓋取便於侍奉。

衣衫相連為深,衫子叫半衣應該只有深衣的一半,所以是短衣,因此便於侍奉。

女子穿的兩襠在《釋名》裡的解釋也是一片當胸,一片當背。應當是兩肩,左右襟各用帶子相系。兩襠屬於女子日常穿用的內衣。再往下追朔,這種衣物到了唐代謂之“半背”,清代稱為“背心”。

兩襠原本是私密的衣物,是閨房中的樂趣。到了南北朝時期,以兩襠為外衣大大盛行起來,男女皆穿用。其流行甚至連詩賦、史籍中也滿是記載。

比如《宋書》所提到的將軍薛安都,最喜歡穿著絳衲兩襠衫闖入敵軍中衝殺,簡直是勇不可擋。


兩襠衫童子

袴褶。

袴褶是一種便於騎射的服飾。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種服飾的,已經不可考。《晉書*輿服志》裡提到“袴褶之制,未詳所起”。

袴褶中的“褶”是個多音字。一個讀音是與“者”同音,比如皺褶。袴褶是套裝,褶專指下衣,在這裡讀“習”音。

袴褶在南北朝時期天下風靡,從天子公卿到庶民士卒,人人都可以穿袴褶。讀過《高澄傳》的讀者想必還記得無論是高澄、宇文泰、兩魏的皇帝、長公主、將軍、文官,幾乎人人都穿過這種服飾。

晉武帝司馬炎在邙山下行獵,陪侍的官員連太傅楊濟這樣的身份都是身穿袴褶隨行。到了南北朝時期,連皇帝都不能免俗。南齊東昏侯蕭寶卷就很喜歡身著袴褶。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無論南北,袴褶成了一種男子的常服。

後來袴褶的風靡繼續下去,又延及女子。

《鄴中記》記載:皇后出,女騎一千為鹵簿,冬月皆著紫綸巾,熟錦袴褶。這樣英武絕倫的女騎手組成的鹵簿,其場景不難想象。

《世說新語》裡也有:太原王濟,北朝高門,家用婢女待客皆著綾羅袴褶。所有飲食器皿都是玻璃製成。

貴族婦人有著“上襦下袴”是一種很常見的日常服飾,也是由袴褶演變來的。

袴褶


沅汰


請收起的不可描述的荒誕想法,古代女子穿裙子並不是為了方便羞羞之事的,而是由歷史、現實和禮法三個原因決定的。

在遠古時代,我們的先祖為了禦寒,將樹葉或者獸皮連在一起形成了裙子的雛形,那為什麼不是褲子呢?這是由於褲子相比於裙子工藝更復雜,而且更費材料,從簡至繁才是社會發展的順序,因此裙子早於褲子成為古人的衣服,並且成為傳統一直流傳並且不斷地發展。

隨著社會的進步,無論裙子的材質,和樣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女子的裙子樣式越來越多,並且越來越漂亮,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個穿著裙子的女子翩翩起舞,美不勝收,因此裙子成為了古代女子的必備品,就猶如高跟鞋成為現代女性的標配。

實際上在戰國之前,中原地區的男人和女人都是穿裙子的只是樣式不一樣,隨著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男人發現褲子更有利於戰爭和勞作,因此男人逐漸脫下了裙子換上了褲子,而女人受古代宗教禮法的影響,講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而且不用工作,因此她們不需要換下美麗的裙子而換上褲子,還有一點是緊身的褲子,會勾勒出女子的凹凸身材,這是與禮法不符,有傷風化,因此禁止女子穿褲子,依然穿著裙子。

後來,隨著男女地位的平等,女人們也走出家庭,開始工作,為了工作的方便,更多的女子開始換上了褲子,褲子也越來越漂亮,也就造就當今社會裙子和褲子相互鬥豔,各領風騷的局面。


密探零零發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看古裝劇中,各路美人都是裙裾飄飄,宛若仙子。

那麼就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古代的女人都穿裙子,而不去穿褲子呢?

原因並不複雜,因為裙子好做呀!

人類文明一開始還沒有布,就是獸皮之類的,一裹就是了,這就是裙子的雛形。

裙發音同群,意思就是把許多的片狀樹葉和獸皮連接起來。

這時候恐怕不論男女,都是穿的“裙子”。

漫長的先秦時期,便有“上衣下裳”的說法,這時候的“裳”也就是人們下面穿的,就是不分腿的裙子。

漢代時候,人們的裙子很長,看起來裙裾飄飄,很是動人。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裙子,就是上圖這樣的。

之後這個的裙子便一直流傳下來,直到近代之後女性穿的旗袍,這都是裙子的歷史。

女的穿裙子,衣帶飄飄,更能顯示女性的身段,這也是一種審美的需求。

而人們什麼時候穿上現在這種兩腿的褲子呢?

褲子的發明,首先還是為了禦寒。裙子雖然做起來方便, 但是到了冬天可是有點不爽,冷風只往裡面灌,那個難受啊。所以人們就發明了裹住兩條腿的衣物,就是被稱為“脛衣”的褲子,其實就是兩條褲管的。

此外,褲子的歷史應當是與古代的一種交通工具有關——馬。特別是騎馬時候,如果只穿著裙子,那就不行了。所以之前也有一個說法,就是因為趙武靈王學著胡人搞胡服騎射,所以才有褲子這個發明。但是這個說法只是推測,現在已經有出土文物證明,早在趙武靈王之前就有褲子了。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裙子,對於現在的女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衣服之一,因為穿起來能夠顯示自己得更漂亮一些。但在古代,女生穿裙子可是不僅僅是為了漂亮能夠看起來更漂亮些,而是受到當時背景的限制才不得不穿,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古代女子穿裙子是為了一種禮數。在古代,無論女子是年輕的還是年紀大的,只要你是已經結婚的,都必須穿裙子,就算你呆在家裡依然也要穿。如果家裡來了客人,看到你不穿裙子,這無疑是對客人的不尊重,另外,自己本身也會遭到別人的恥笑。

第二、古代女子穿裙子是為了遮蔽自己隱私的部位。古人對於女子的下體有著強烈的神秘感和神聖感,同時強調了女子必須以裙子遮掩下體,否則就會被認為是輕薄和無恥。

作為現在女性們,對於自己穿衣服沒有受到更多的限制,即可以穿裙子,也可以選擇穿褲子,是否會感到比古代女子們一直穿裙子要好點呢?




萌妹子軟軟


在中國文化中,漢服是繞不開的話題,滿清入關後,剃髮易服,讓漢服再無往日雄風,現在搞得好多人把那些滿族服裝改良的旗袍、馬褂當成唐裝,實在可笑。

說起中國的傳統服飾,咱們就來看一看古代女子為什麼都要穿裙子。
  裙子這東西可是禁不起什麼大風大浪的,一陣大風襲來,萬一被吹起來多尷尬。

明朝李漁在《閒情偶寄》中寫道:婦人之異於男子,全在下體。男子生而願為之有室,其所以為室者,只有幾希之間,掩藏密器,愛護家珍,全在羅裙幾幅。

所以在古代,女人穿裙子並不是出於好看,而是一種禮數。無論是年長或是年輕的女子,只要自己是已婚人士,都必須穿著裙子,就算在自家裡也必須這樣穿。倘若家裡來了客人,你沒有穿裙子,那是對客人極不尊重的做法,還會遭人恥笑,甚至說閒話。

  另外,裙子的顏色也是有講究的,女人是不能隨便穿紅裙子的,只有夫婦成雙的才能穿,要是寡婦的話,一輩子都不能穿紅裙,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在古代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也就只有正室才能穿紅裙,其他的妾即使兒女成就再高,這輩子也註定與紅裙無緣。


小龍教育平面設計交流


首先需要普及的是:在漢武帝之前是沒有褲子的,不僅女人沒有,男人也沒有。但不要傻傻以為大家都是赤裸相見,只是他們只穿裙子或“裳”。

到春秋戰國時期終於有了褲子的記載,男人開始穿“袴”,也就是開襠褲。不管怎樣也算是條褲子,可是女人卻一直沒有,這是為什麼?


◆◆女子穿褲子有違道德

那個時候的人們把女人是不是穿褲子和道德綁定在一起,如果女人穿褲子就意味著會分腿而立,是有違婦德的,女子們當然不敢穿,這種觀點延續了數千年。使得女人一直穿裙子。

不過從現在的角度單純看女子的裙子還是挺好看的,有點像現在的百褶裙,腰部還帶有收腰,更加驚人的是還是高腰的設計,細細想來中國服飾真的博大精深。


◆◆女子穿裙子視為禮儀

如果有客人到家裡拜訪時,婦人只穿“脛衣”(類似大褲衩)不穿裙子會被視為不敬和失禮。

到了清末時期裙子的顏色也會被規定。其中孀婦是一輩子不能穿紅裙的。如果是兒孫繞膝的老婆婆則要穿黃色的裙子。

想想現在我們幸福多了,想穿什麼顏色就穿什麼顏色。

◆◆裙子更加便利

古代女子的禮儀當中,跪姿是最常見的(腦補二次大戰時期的日本女性)。如果穿褲子經常使用跪姿會有束縛。為了幹活以及日常行禮更便利,裙子飽受受青睞。甚至在明末時期裙子的種類變化多樣,才會有了非常美麗的“月華裙”。

現在女性大部分喜歡褲子,因為我們也不需要跪著,並且有的設計比較好的褲子比裙子更顯女人味。


一李


要知道在漢朝之前是沒有褲子這種東西的,《易經》有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的男人們上衣下裳,女人們只穿長袍。

女人們偶爾也穿這種沒有襠的套腿褲。政治和權力最終給褲子加上了一個襠,不僅解放了身體,也解放了生產力——此後的底層人民就一直喜歡穿這種方便行動的服裝。

倒是南北朝時期的胡女,穿著到臀部的短褶,腰間束帶,下身是褲口很寬的大口褲,十分精神。胡服熱潮席捲唐初風尚,女子們穿翻領長袍,束帶,穿緊口褲和皮靴,俏麗可愛。 然而褲子真正成為中國女人的常服,還要再過一千多年。在古代。封建道德家們認為女人分腿而立是十分不道德的,是要勾引男人的行為,為了阻止這種行為,他們希望女人淹沒在寬袍大袖裡,失去本來的女性性別特徵,以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這就是封建男權社會。來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也就是說一直到現代女人們才算真正穿上褲子。這代表了女性政治權利的解放。至於那種只能護住腿部的“脛衣”也並未隨著歷史的演進而消失無蹤。但是換句話來說,穿裙子在中國有著十分久遠的歷史,所以,中國古代女子在裙子的美觀上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作為幸運的新社會的女性,我們既可以選擇美麗的裙子,也可以選擇率性方便的褲子,也是我們的幸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