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物自體的絕對不可知,是對直觀的徹底否定嗎?

JesSE


康德的“物自體”是指人的認知能力之外有一個人永遠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對這個自在之物人類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永遠不可認知的。人類的感知能力和理性認知能力只能達到對物自體顯現的現象做出解釋而成為“知識”。顯然,康德是不可知論者,這個的確與老子的“忽兮恍兮”的“道”十分相似。但是,康德的“物自體”概念的出現是有哲學爭論不休的“先驗論”和“實踐論”的背景下發生的。先驗論認為人類的知識不需要通過對事物的觀察,就可以先知而達到真理,比如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就可以發現數學上的原理和定理(高等數學中的數學座標軸,萊布尼斯的微積分,都是意識思維下的產物),而“實踐論”認為只有把人類的假說通過實驗和實踐檢驗才可以成為真理。先驗論的指導下產生了上帝無所不識不知、無所不能;實踐論的指引下產生了伽利略、哥白尼和布魯諾。康德的哲學想給於兩者折中,說你的先驗論不可能先驗到物自體,實踐論你也不可能驗證得到物自體。由此康德也進入了主觀唯心主義。從這一點上,康德的物自體就不是老子的“忽兮恍兮”的“道”了。到了費爾巴哈又批判了康德的物自體,認為“所見即所是”,宇宙世界是可知可識的。到了馬克思徹底批判了唯心主義二元論。認為人類的意識來源於物質,但也可以作用於物質。物質世界是可以認知的,人類社會的人文現象也是可以認知的。

以上,是哲學老師如是說。


淡淡一掬水


這是一大堆囉嗦的無聊話。

當我們認定“物自體不可知”時,實際上是暗含著肯定了兩個前提,一是“人類在直觀世界裡能夠有效存在”,二是“直觀世界中的物像與物自體並不同一”。

這很重要,原因在於:這將有可能使人類重新思考“感知能力”的作用。

直觀世界並非世界本在,這一點,人類非常早就已經認識到,不論東西方,幾乎所有的文明都產生了追問“抽象世界”的思想,也就是追問直觀世界背後,支撐直觀世界的存在的原因。

比如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陰陽觀念就是如此。古希臘也是如此,從水、火、氣、土,到柏拉圖的理念論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這時候的人類,暗含著一個前提,即“世界的本源是可知的”。於是人類開始了,用我們的感知能力去感知世界的“真”的漫長過程。

所謂感知能力,包括有感知方式和感知邏輯;感知方式指對感知器官採集信息的整理結果;感知邏輯則包括無意識、潛意識、下意識、明意識中的簡單邏輯意識和精密邏輯意識五種。

直到康德發出不可知論,宣佈人類之前幾千年的追問,進入了死衚衕,物自體在彼岸,我們人類的感知夠不著。

很可惜,康德模糊的警告沒有引起人類的任何注意。這之後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們,依然故我的找尋著其它途徑與思路。

這個時候,不得不提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距今兩千五百年的人,早在那時候,他就提出一種極為模糊,但又極為重要的觀點:道,有可能在人類前進方向的反面,即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從深層來看,不得不說,人類文明進程,實際上就是感知變革的過程。

比如,原始人直立觀察,眼睛望到的環境,就是他的生存環境。

後來,人類的腳步以居住地為原點,一直走到海邊、山腳,於是天圓地方之類的思想出現。

再後來,人類看到海船歸來,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以及亞里士多德觀察月亮的遮蔽線是弧形,得出月亮不發光,是反射太陽光,並最終由托勒密推出地心說。張衡雖然沒有這樣精密的數學推論,也用渾天儀這樣的實物模型,模擬了地心說理論。地球觀念的出現,最終支持哥倫布完成了大航海。

再後來,由哥白尼的日心說開始,直到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人類開始把感知伸向無窮的宇宙,以及無限渺小的粒子。

支撐人類不斷變革和不斷縱深感知的,其實是有一個暗含著的前提武斷的,即世界的真一定是可以感知。

為什麼人類會得出這樣的武斷呢?原因是人類的感知,幫助人類有效的生存,人類錯把這種有效生存,當做了對真實地逼近

我習慣用“開車爬喜馬拉雅山”的比喻來形容這一過程。汽車的發明本意不是爬山,可假如我們一定要通過加大馬力、增加輪胎抓地效果、增加變速箱輸出扭矩等方式,一定要開車爬山會怎麼樣呢?我想,功敗垂成可能是最好的結果,車毀人亡才是最大可能吧!

我的意思是,感知能力來自於自然進程,千百萬年,甚至億萬年以來,只是為了生物求存的需要才逐漸進化出人類如此複雜的感知能力。也就是說,感知能力產生的本意根本不是去發現世界的本源,只是為了生物求存而已。然而,人類卻錯誤的認為,既然人類通過感知能力就能夠有效求存,那麼就一定可以不斷變革感知,最終找尋到世界的本源,這不是明顯是錯誤的嗎?

老子提出“反者道之用”,至少說明,老子認定人類文明進程的方向是錯誤的,道,不在人類文明進程的前方。當然了,老子是運用辯證邏輯推理的,既然不在前方,當然就認定是在反方向了。其實這一點,老子的認識還不算最高明,因為畢竟還有一些思想家們提出過類似的觀點,比如孔子希望文明回退停止在西周初年,比如柏拉圖的理想國裡,人類生活於原始群婚制裡。

真正使老子成為人類中幾乎是唯一的思想家的,是後面這句弱者道之用。他說,道的應用方式,可能是越發展越弱化。老子思想是模糊不清的,他當時也沒有辦法預知幾千年後文明進程的結果。他只能用比喻的方式,用軟與硬的對比之類的形容,來提醒人類文明進程有可能帶來的危機。他甚至直接說“有十百之器而不用”。可為什麼有省力的工具卻不用,一定要用費事的,這之間有什麼邏輯因果性,他則無論如何也說不清了。

今天我們才能看到,一顆原子彈可以使幾十萬人瞬間消失,這不就是“十百之器”的縱深升級換代品嗎?很多人還在急切希望人類趕快攻克“可控核聚變”,希望這樣就能一勞永逸解決能源問題。我不懂可控核聚變,可我知道只要是人類製造的工具,就一定會有問題出現,這是不以人類的意志決定的。我們能想象一億攝氏度的龐然大物突然不可控了會是什麼結果嗎?一定有人會說我是危言聳聽杞人憂天。我想說,有人能找到一樣人造物是不出問題的嗎?有人能阻止地震發生嗎?有人能阻止隕石墜落嗎?

老子思想的偉大,是人類中第一個懷疑人類文明進程,可能給人類帶來無法預想災難的思想家。雖然他沒有說清,但無關乎他的偉大。

扯得太遠了。我想說的是,“物自體不可知”的認定,不是對直觀世界的否定,反而是對“人類直觀世界有效性的肯定”。

合理的邏輯推理是:因為感知的發生與世界的本源無關,所以人類永遠無法求得真理;因為感知只關乎生存,所以人類用感知能力在直觀世界裡的一切經驗都是有效的;因為經驗的有效性無法證明物自體,所以物自體永遠不可知。


何處是家鄉


事物的不可知論,是與可知論相對,也是一種哲學的認識論。本體不可知論認為除了感覺或現象之外,世界本身是無法認識的。最初由英國生物學家T.H.赫胥黎於1869年提出。1869年由英國的赫胥黎提出。對宗教神學教條表示懷疑,又拒絕無神論,從而主張把宗教是否存在這一類問題擱置起來。

本體不可知論斷言人的認識能力不可能超出感覺經驗或現象的範圍,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從現代科學發展的觀點看,本體不可知論是幼稚而蒼白的,是一種“眼見為實”的原始認知思維,而當代科技中光電影聲、虛擬現實、甚至數字貨幣等數字化技術,早已驗證了本體不可知論的幼稚、不成熟性。



在佛學裡面,佛陀是“正遍知、明行足者”,一切智者,如是,則佛法上無一法不可知。本體也好,現象也好,只要具足能了知的智慧,那就無所不知,無所不了。至於有所不知者,只是智慧的程度問題,於一切法的本體現象之本身是無關係的,所謂“所知障”者,障知“所知”之智慧,使此智慧不能知應所知法,名所知障。

不過在現代西方哲學中,許多流派從不可知論出發來否定科學真理的客觀性。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學理論。不可知論斷言人的認識能力不能超出感覺經驗或現象的範圍、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


國學文傳


我們現在三維空間,所以我們人類認知目前跳不出三維空間認知侷限,其實三維所有事物都是四維空間事物在三維空間的投影,就像二維平面上的一個圓就是三維一個球在二維空間的投影,因此人類中的精英物理科學家目前對宇宙物質的認知還是隻能停留在量子認知階段,量子處於三維有形物質與四維無形能量物質交接處,所以物自體的絕對不可知,是對直觀的部分徹底否定,也符合量子理論中的測不準原理。


孫老師知了文化


物即無明,是無因之果!是善惡是非生滅二元對立之根由!人類並萬類的本命初衷即轉化並主宰之!但大部分存有卻被物性即私性物慾所轉而不自知!這是人類不能統一信仰突破生死的原因,在物質世界不可能無惑,一如蘇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確切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除非人能突破物質束縛,否則不太可能無惑!


拜石明貞


可以說是一種否定,但不是徹底的否定,我們包括任何生物,我們的視角看出來的問題,可能你眼中的答案並不是真正的答案。哦,簡單的舉個例子,物種不同,視角不同,他看到包括腦袋裡就給出的答案也是不同的,就簡單的比喻一下,人和狗看到的任何物體,包括對事物的認知,我覺得都不是絕對一樣的


楊樹林的森林


這個話題有深度


君子65646134


不一定


精靈覺醒昶


是直觀的否定,但並不正確。“物”應該包含人和其它生物,而這些生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