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何写出书法的节奏感?

义枫刀


(1)如何理解把握节奏感

节奏感是书法气韵神采的主要表现元素之一。所谓的节奏感,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力量上轻重交迭,二是速度的缓急变化,三是章法上的参差错落。


(2)科学把握节奏感训练的时机

要使个人书写呈现出鲜明的节奏感,需要具备两个基础条件:①具备扎实的临帖基础,点画结构与单字结体已能够熟练驾驭并准确表达。②多次通篇临摩,对笔法、字法、章法已有一些个人的心得,基本临近或达到可以脱帖创作的阶段。因此,开始重点研究节奏感,时机应选择在即将或已进至入门阶段,刚开始接触书法学习以及方才进入临摩阶段的朋友,可以先不必考虑。


(3)如何强化书写中的节奏感

①以笔法训练为主要突破口。不妨介入“线条”的概念加以解析。笔法是线条的灵魂,包含力量、速度、方向三个因素。我们讲节奏,从力量上就是按压、平推、提减三种方式,从速度上就是加速、匀速、减速、骤停四种方式,从方向上就是平、直、折、转。无论是力量、速度还是方向,使线条呈现不同变化的,都在于笔法。用用笔千年不易,噱头就在这个地方。

②节奏感一定要先放在单字结体中。有的朋友以为节奏感就是连贯性就是牵丝,当然没这么简单,单字结体中的节奏感至关重要。点画的粗细肥瘦、结构的收放抱合、结字的正妍险绝,无不包含节奏感。要追求书法作品的节奏感,必须首先把单字的节奏感厘清楚,单字的结奏出不来,通篇的节奏感就是花架子江湖书风。


③节奏感虽在笔下但源自心中。抱庸之所以强调要等到书法学习进至入门阶段再来弄节奏,就是缘于必须要求书者心中有谱在先。笔法字法的确有微观的随机性,但宏观上受制于书者的心法与实力。怎么安排力量、调度速度、指挥方向,是一念则生入纸为字的事情,这个实力来最终来源于书者的技法高低、审美追求与书写习惯,是从大量的临帖读帖以及日常习练中积累而来的。

抱庸浅谈。


抱庸詩書


这个搞美术懂音乐搞朗诵的就好说。

国画要一波三折,

音乐要跌宕起伏,

朗诵要抑扬顿挫。

写书法结字的最后一课,就是节奏。

有规律,又没有规定。好难说明白。有时候像莲藕,有时候要突变。点线面,松松紧紧大大小小断断续续强强弱弱高高扁扁……不一而足。

节奏感在你心里眼里手里笔上纸上。

我为此刚才试了一下,你看看,还有什么要说的,可以相互沟通一下。








画家唐思源


如何写出书法节奏感?

1.什么是书法的节奏?

书法节奏指书法变化的层次感,无变化者无节奏,有变化者有节奏。细分为宏观层面、微观层面。

宏观指整体气息的起承转合、君臣佐使的变化。有时很轻易看到书法的高潮部分。

微观指行笔的快慢、结体的缩放(大小)、字势的平险、架构的主次(重轻)、布局的疏密、折转的刚柔。

对于单字来说,具体的笔画,就是“寸劲发力”,一寸一寸向前走,直至一个笔画写完,一个字写完。一个字像一个波浪,小浪尽处是大浪,小浪绵延大浪至。

2.怎么写出节奏感?

一个字:变。变要无时不在。

二个字:阴阳。上部“密实”时,下部赶紧布置成“疏虚”,左部方笔时,右部变圆笔。太极拳讲究阴阳,意拳讲究单重,千万不要双拳打人(即重复)。

三个字:有主次。字内有主笔次笔。字群有主字次字。

四个字:去掉平均。当然要保持均衡。包括写字速度不要一个节奏,要快慢有致。





urna风之度0


谢谢你的提问。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马。我刚刚看了一个书法家的草书作品,感觉基本什么都有了,就是还缺点什么,缺什么?就是节奏。

你要写出书法的节奏,就要知道,书法的节奏究竟在哪里是不是?

我们也许会说,字的大小错落,笔画的轻重缓急,笔法的粗细变化都是节奏。

看了,我们12位朋友对节奏的举例,都毫无例外的以行书草书为例子。

那么,篆书、隶书、楷书有没有节奏呢?大家一定会说,当然有节奏。

我们怎么找到书法的节奏?

其实一点不复杂,只因为我们的书法学习体系太分割了。什么结构,什么字体,什么韵律等等。

其实,所有的说法都是一回事,都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而已。

所以,千千千里马一直强调“四法三笔”的书法学习,而且,我也说过,“四法三笔”都是一回事。

比如,我说的“四法”起笔、行笔、收笔、接笔是一回事,我说的“三笔”笔法、笔意、笔势也是一回事。

只是出于分析,我们做了一定的分解而已。

所以,书法的节奏就在“起笔、行笔、收笔、接笔”的转换之间。

无论什么字体,什么风格的书法,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接笔之间的提按关系,装饰关系,就是节奏的元素。

学习书法一开始就要重视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

特别是,不论什么字体的书法,起笔和收笔一般都会注重装饰效果的。所以,写字的时候,只要注意起笔收笔的变化交代,书法的节奏效果自然出来。

现在,我又回到开头说的,看了一个书法家的作品为什么感觉缺点什么,就是缺起笔收笔的变化,他的作品恰恰是草书。

章法,结构什么都没有问题,唯独少了起止的变化。

当然,行笔部分也有变化。写字就是要在“起笔、行笔、收笔、接笔”这些环境下足了功夫,才能有艺术的感染力。

我们所谓的“法、意、势”不过是对笔画“起笔行笔收笔接笔”的具体衡量罢了。

今天我就说这些,与大家一起学书法的系统有点不一样。但是,我感觉这样学习书法,不是更复杂了,而是更简单更清楚了,你说呢?欢迎批评指正。



千千千里马


书法的节奏感就像音乐的长短音符,强弱音以及拍节间的停顿。

在书法中,每一笔落下去都有行笔的长短分别,有的持续时间长一点,有的持续时间短一些,在行笔时间的长与短之间之间还存在着停顿,停顿也有短与长,而且每一笔也有强弱之分。这样书写下来,一篇书法就如一组由高低音符组成的美妙的,动人的音乐一般!

一个点需要迅捷,古人的比喻是高山坠石,所以这个点需要迅捷完成一个顿笔,然后是一个优雅的提笔过程。而一个长横持续的时间要长一点,当然,顿笔的时间也比点劃要长。帝字草书的两个交迭一起的圆转,也存在快捷与停顿的关系,只有把握好节奏,才能让这连续完成的笔划有神采,有力感。

书法能自如地书写出节奏感,需要的是深厚的笔法功力,没有深厚的书法技能功力,也写不出鲜明的,富有韵律的节奏感。有些人写书法看似有节奏,可是,多数是那种不具鲜明节奏的节奏感!所以,这种书法偶尔观瞧还不错,但是,经不住仔细推敲。

书法写出鲜明的节奏需要功力基础,初学书法的人不要急于去书写节奏,你需要是踏踏实实地训练自己的笔法技能,笔法技能熟了,节奏感也会有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你的书法书写中了。


一笑貫长天


对于书法的节奏,我有话要说。

既然要说书法的节奏,我们最好拿出一篇作品来,这样我们可以做到言之有物,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读者能够明白我们所说的不是什么捕风捉影的话。

现在我们就以赵孟頫的行书《前赤壁赋》来解析一下书法的节奏。


我们看第一行: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这一行作者主要展示的是在用墨上的节奏变化。“壬戌之”三个字笔画比较细一些,“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这些字的笔画用墨比较肥厚一些。


我们看第二行:“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不但有笔画上的粗细的变化,还有字体上的宽窄大小的变化。“像之、下、来”三个字小而窄,其他的字儿,宽而笔画肥厚。

在王珣的《伯远帖》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节奏变化。


在这幅作品出主要表现在疏密的变化和欹侧的变化。

书法作品的章法和节奏的变化,只有我们在书写作品中不断的去体会,不断的去临帖,去思考,写出有节奏的成熟的作品,只是时间的问题。

所以我们只有老老实实的去临帖,多读帖,认真的进行思考和对比。


水电工老路书法


如何让书法写起来更有节奏感?

针对这个问题我发现有好些个节奏感,不论在平时的写书法过程中还是在欣赏别人的创作过程中我感悟到以下几个节奏感。

其一,创作过程中配的音乐很关键,很多人书法创作中愿意配乐高山流水,可以说这首曲子配那种书法都很有节奏感,尤其是行草书创作,由于音乐节奏比较缓慢,书写者也会调慢毛笔的运行速度,并且在此过程用夹杂一些抑扬顿挫的运笔手法,时而快速飞白,时而缓慢重墨,让书法的书写更有韵味,在符合音乐的曲调的基础上,让书法书写更有意境。所以,要想有节奏感,配乐很重要,写草书配个慢腾腾的音乐那就显得格格不入了。

其二,还有一种节奏感体现在字体上,书写过程中避免不了更换手法,粗细之间存在过渡以及收尾的收笔手法,在这种过渡中,会伴随着一定的节奏感很自然的形成,这是风格的体现,也是书法技能积累的经验和习惯,这样的节奏感需要在长期的锻炼中形成,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力,胡乱的更换手法和运笔方式就会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对于整篇书写功效有副作用,所以,要想达到节奏感,必须达到熟能生巧的功力。

以上为个人感受,还请各位指点迷津,共同探讨。





贾宝玉传人贾三少


这个问题极具典型性、普遍性。写出书法的节奏感,几乎是所有初级、中级爱好者的强烈愿望。对此,试采择古今书法理论,并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书法实践,谈一些切合实用的经验和体会。

(1)古代书法理论对草书节奏的描述

篆隶楷行草五体,篆书、隶书、楷书均属于静态书体,节奏平缓。行书、草书则属于动态书体,讲究节奏变化。尤其是草书,节奏堪称其灵魂。因此,古代书法理论对草书节奏的感悟也最为具体生动。这里,仅节选(晋)索靖《草书状》比较易懂的部分,读来即足以对草书节奏获得真切的感受。

(晋)索靖《草书状》: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绿水之徘徊,……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婀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纵横如结,缠绵如绳,流离似绣,磊落如陵。炜炜烨烨,奕奕翩翩,或卧而似倒,或立而似颠,斜而复止,断而还连,若白水之游群鱼,丛林之挂腾猿,状众兽之逸原陆,飞鸟之戏晴天,象乌云之罩恒岳,紫雾之出衡山。文不谢於波澜,义不愧於深渊,传志意於君子,报款曲於人间,盖略言其梗概,未足称其要妙焉。

(2)书法创作中如何表现节奏?

通过上文的阐述,可以看出,草书、行书才能充分表现节奏。但是,我们不主张初级、中级书法爱好者专门攻习草书(写草书,对艺术天分要求很高),只建议在行书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节奏训练,以期写出抑扬顿挫的书法作品。换言之,草书、行书,体势固然有别,但二者节奏构成的基本元素却是息息相通的。有意识地进行节奏训练,在本人多年的书法实践中,曾经有过许多体会、经验,其中甘苦,一言难尽。这里仅选取自认为最重要、最实用的三条,与读者诸君共勉。不求全面,但求有益。

A. 字形大小安排、正侧连缀、左右摇摆、开合转换、疏密变化等,是表现空间节奏的重要手段。

上述手段,邱振中在《章法的构成》一文中,以“单字轴线”“单字轮廓”等几何概念,进行了非常形象的阐释。


试以单字的正侧连缀、左右摇摆为例,略作说明:把单字写得方正规范、横平竖直,只能获得静止不动的感觉,加以倾斜变化,就会产生动荡感,为了关系平衡,又需依靠上下字的左右摇摆来相互弥补,这种配合所形成的顾盼呼应,自然就产生了带有动感的节奏。同理,单字的大小安排、开合转换、疏密变化等,也是产生空间节奏的重要手段。我们在书写实践中,要有意识地强化这些手段的运用,开始时,难免生硬,但随着笔墨技巧、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自然会积累心得、渐入佳境。

B. 点画(或称线条)长短、粗细、俯仰、向背、方圆等变化,是表现空间节奏的有效手段。

一件成功的行书作品,单字内部,其自身亦存在空间节奏。点画(或称线条)的长短、粗细、俯仰、向背、方圆等变化是单字内部空间分割的基础,并且对章法的空间节奏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在书写实践中,同样要敏锐地感受这些手段的在节奏呈现上的表现力。

C. 用笔快慢轻重、提按顿挫、离合断续等变化,是表现时间节奏的核心手段。

著名书法家沃兴华在《书法的形式构成》谈到:“强调笔势连绵的书写方式称为‘一笔书’,‘一笔书’将作品中所有的点画和单字都纳入到时间展开的过程之中,书法家在创作时通过提按顿挫、轻重快慢和离合断续等各种对比关系,营造出节奏变化。”这种按照点画展开顺序线性呈现的变化、对比,自然就是时间节奏。

此外,墨色的浓淡枯湿变化,也是呈现节奏的辅助手段。对初级、中级爱好者而言,墨法问题,没有必要展开。当力求蘸一次墨多写几字,最忌写一个字多次蘸墨。

当然,上述要求,均属于技法层面的解剖式分析。高品位的书法创作,绝不是各类技法的机械组合与呈现。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基于自身的笔墨功力、艺术修养、创作图式,会自然而然地充分调动表现时间和空间节奏的各种手段,写出抑扬顿挫的书法佳作,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中奥旨,实在是可悟而不可言,否则即无异于为浑沌凿窍了。


王焕林书法


所谓书法节奏感,实际就是营造各种矛盾元素的对比,最后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矛盾元素主要有:线条的断与连的对比,粗与细的对比,墨色浓淡干湿的对比,字体大小斜正的对比,组合疏与密的对比等等。在营造对比关系时,对比不应是一对一、平均化的对比,墨色不是一半浓一半淡,字组也不是一半密一半疏,要突出表现的部分是较少的部分,如果要突出表现作品中的大字,那么作品中的小字就要相对较多,其他对比手法同理,否则,整篇效果难以协调,这个道理在生活中可以印证,比如舞台上,主角只是少部分人;单位中,领导也只是少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稀为贵。另外,除了多数和少数之外,还要注意渐变的问题,就象一个单位,除了最高领导,还有中层领导在过渡,我们不能忽视那些矛盾相对关系的相互转化和过渡过程,否则,对比得过于突然,也会影响整体效果。

说到书法的节奏感,不得不说线条的张力,线条最能看出书写技法的高低,肥软或者刻意抖颤的线条,就是所谓的俗书,因为做作而缺少张力,我们追求的线条张力,并不是将笔使劲下按,而是笔在一定书写节奏下笔豪与纸的摩擦力,书写时找准节奏的起落点和速度,注意调锋使转,线条的丰富表现在一笔之中数次变化,一笔内的变化、使转、调锋需要在不断的书写实践中体会理解,这里着重提出节奏二字,有朋友临帖多年,到实际创作中用不上,这是因为脑子里对字帖有了较深的印象,到并没有理解字帖中的书写节奏,也就无法在实际创作中表现出来,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太极拳,鬼步舞,可以得到启发,主要在于动作的节奏感,书法线条的张力是由一定得节奏产生出的爆发力。











醉墨斋48915840


书法和其他任何艺术一样,都有节奏感,或者说韵律感。

这种感觉与人产生共鸣,方能成其为艺术。

书法的节奏感来源于书写的速度,也来源于汉字本身的结构。不仅每个字的构成有节奏感,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连接、贯穿、留白,墨法的浓淡、干湿出现的涨墨、飞白,都可以产生节奏感。

有人认为,书法的节奏感要有意识地去做。比如这个字大一点,下一个字就小一点,这个字粗一点,下个字就细一点,强制自己写出节奏。其实,这种做或多或少都带着些矫情,即使做得再天衣无缝,也会留下破绽。

真正的节奏感,来源于大量书写后形成的自主与自觉,也就是潜意识。当你的书法练到一定程度,就不必考虑笔墨,信手写来,节奏感会根据你当时的感觉,根据书写的内容,根据笔墨纸的状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而只有自然而然,才是真情流露,才能真正感动别人。

回想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的惆怅,祭姪稿的悲痛,寒食帖的忧伤,无不是书写者的真实感觉,因而流传千年仍能感动我们。而反观我们临帖时,即使写得再像,也不会出现他们的感觉,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我们关注的只是字,而人家的表达是一种综合感受,这才是书法的核心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