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東周長達五百多年,為什麼有人認為一直都沒能出現一位“中興之主”?

我家的那個玲


東周分封制已經管不住戰國七雄了。最後亡於秦國也是無力迴天。

秦始皇能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中央極權下的郡縣制,都是中國已經朝著大一統方向,夏商周的諸侯林立的鬆散性階構的社會,已分崩離析,嶄新的大帝國蓬勃而出。


夏雨風


在歷史上,我們通常對開國君王有著很高的評價,也會對力挽狂瀾的王朝“中興之主”有這很高的評價,例如漢宣帝、唐憲宗、明孝宗等人,都在自己所處的時代中,發揮出了“中興之主”的作用。

不過,在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朝代,享國五百多年,卻沒有出現過一位中興之主。這個朝代便就是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東周王朝,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周王朝在在五百多年的時間裡,沒有出現過一位“中興之主”呢?

原因之一:國土大面積縮小,王室力量迅速下降

大家都知道,因為烽火戲諸侯,西周亡國,周平王在殘破的鎬京即位,隨即便東遷洛邑,在東遷的過程中,因為王室軍事力量在犬戎入侵的時候喪失殆盡,無力東遷。於是,周平王在晉國、鄭國、秦國三國的幫助下,把王畿之地從宗周遷到了成周,史稱“平王東遷”,從此,東周王朝建立。

原本西周王朝立國的基礎便就是宗周之地,宗周有八百里沃土,這也是西周王朝能夠力壓各諸侯的基礎,可是,因為周平王的遷都,宗周之地一部分被分封給了秦國,另一部分則被周攜王控制了,加上又要分封給遷都的功臣——鄭國和晉國,所以周王室控制的土地進一步減少,最後只剩數百里之地,國力也不過是一箇中等諸侯,已然無力震懾各諸侯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演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已是時間問題。

原因之二:得國不正,兩王並立

大家都知道,周幽王是因為申侯聯合犬戎入侵才被殺的,而申侯聯合犬戎入侵的原因便就是姬宜臼被廢。在周幽王被殺之後,申侯又聯合許公等人把姬宜臼立為周王,這就是歷史上的周平王。申侯等人的舉動和周平王的即位,無疑使得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分封制收到嚴重破壞。

再加上,申侯聯合犬戎入侵之時,在宗周之地,大肆燒殺擄掠,使得剛剛即位,本就有著弒父之嫌,可謂是得國不正的周平王失去了宗周之地的民心,直接結果就是——周攜王在登基之後,宗周之地的周朝遺民,全部投向了周攜王的懷抱,致使東周王朝出現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兩王並立”時期,使得本就威嚴受損的周王朝,更顯不堪……

原因之三:時運不濟,中興無望

在東周王朝五百多年的時間裡,並不是沒有出現過有中興想法的君王,周平王的孫子周桓王就是一個有中興想法的君王,他也付諸行動了。

周桓王在即位之後,曾經干涉晉國內政,並取得顯著成就,但就是在這個時候,周王室與鄭國爆發戰爭,周桓王被一箭射中肩膀,天子威嚴從此掃地,周王室的虛弱展現的淋漓盡致……

此後,周王室又爆發了數次內部動亂,本就弱小的周王室,更因此疲於奔命。

如果說,平王東遷造成王畿之地大面積縮水,使得周王室失去了壓制天下各諸侯的資本和資源,那麼,周平王的得國不正,使得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分封制受到極大的破壞,造成“禮崩樂壞”,最後周桓王被射傷,那更是把周王室最後的遮羞布給扯掉了,使得諸侯從此不再在乎天子,開始肆意征伐,加上週王室內部的動亂,疲於奔命的周王室,又怎麼可能做到中興呢?


威廉一懶眾衫小


東周王室東遷後禮崩樂壞,王室內鬥不斷,周平王勾結外寇弒父奪權,天下諸侯都離心離德,不在將其當天下共主,虢公扶立攜王對抗平王,最後晉穆侯殺死周攜王,侵佔其地,隨後周鄭交質,平王更是把自己定位在普通諸侯的位置,平王死後,東周王室更是爆發了幾代的王位之爭,周莊王時期的王子克之亂,周惠王時期的子頹之亂,周襄王時期的子帶之亂,

到了周景王時的子朝之亂更是歷經十九年,王子朝年長且賢,但春秋霸主晉國不希望東周王室振興,屢次出兵干預,將王子朝趕到楚國,從此之後東周王室更加積弱不振,

三家分晉後周王室管轄區域如同附庸,但內亂依舊,周哀王即位三個月就被弟弟殺死,其弟即位為思王,五個月後又被弟弟殺死,即位者號考王,他將王機一分為二封他的弟弟為西周公,公元前367年韓趙兩國又扶立西周公的幼子公子根為東周公,徹底瓜分了周王室的土地,從此周天子變成了寄居蟹,最後兩個周室公國都被秦所滅,東周五百年中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內耗又怎能振興,而且周邊強國如林,又怎麼會讓王室再次崛起呢。




用戶92980507946


東周無沒有中興的實力還要從幽王時說起,周幽王寵幸褒姒,廢申後及其所生太子宜臼(即後來的周平王),立褒姒及其子伯服為王后和太子,這觸及了當時很多貴族的利益,受影響最大的當然是申後的孃家申國。

申後和宜臼逃到申國後,其父申候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夥同犬戎部落進攻西周都城鎬京,殺了周幽王,立宜臼為天子。申候的盟軍犬戎在鎬京搶掠,並遲遲不肯撤離。宜臼也就是周平王看到鎬京已經殘破不堪了,犬戎也是個威脅,便有心遷都。於是即位次年,周平王便在晉、鄭、秦等主要三國的助力下遷都洛邑,史稱平王東遷。


綜上所述,東周無法中興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東遷致使周朝直轄的天子王畿大幅度減少。西周時的天子王畿基本上包括了整個關中地區和洛陽盆地的千里沃野,為周能統治各國、維持各國秩序提供了人力與物力支持。

本來各諸侯國開始實力是遠不如周天子的,但西周末年的戰亂對周王畿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平王東遷後,為了報答晉、鄭、秦等國,將大片土地分封給這數個國家,使得天子的實力進一步被削弱。另外洛邑四周無險可守、列國環繞,隨時有被吞併的可能。與之相反的是,此時諸候國勢力越來越大,越來越不受周天子的掌控。


其次,便是平王法統不正,周朝建國的核心體制分封制從周天子這裡被破壞,給各諸侯國做了個壞榜樣,周王的權威已不復存在。


三者,周平王東遷洛邑也與他在宗周地區不得人心,不受支持。東周初年,其實有過二十多年的“二王並立”的局面。除了周平王宜臼外,還有一位周攜王餘臣,他是周幽王之弟。周平王在犬戎之亂時與申候等人夥同犬戎對宗周地區進行了殺掠,當時在宗周的貴族遺民並不支持宜臼,而是在虢公翰的帶領下擁護幽王之弟王子餘臣。


其四,王室內部頻繁的動亂。

東周五百多年的歷史裡,也有過想要實現中興的周天子,比如周平王之孫周桓王。周桓王即位後曾出兵干涉晉國國政,並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其後周桓王卻在討伐鄭國的戰爭中,所率多國軍隊敗於鄭軍,桓王被鄭國將領祝聃一箭射中臂膀。此一戰、這一箭讓天子的權威頓失,諸侯看出了周天子的羸弱,不再懼憚周王室了。


後來東周王室內部又多次內亂,每次內亂髮生後,天子都無力鎮壓,只能借大國的干涉來穩定局面。所以每次動亂過後,周王以部分土地報答大國對自己的支持。所以東周在後來的實力一步步被削弱,周天子的權威已經是名存實亡。


無涯煙水迷尋


東周存在了500餘年,不能中興其根本在於周幽王父子。

周幽王大家都知道,烽火戲諸侯,為了談戀愛啥都不顧的主。為了新戀情,廢申後及其所生太子宜臼(即周平王),分別立褒姒及其所生子伯服為王后和太子,這一巨大變動觸及了很多貴族的利益,最不滿的當然是申後他爹了,這女婿忒不是東西,直接聯合了犬戎部給這前女婿給幹了,立了外孫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


周是制定禮的國家,兒子殺老子還當王了,名不正言不順啊,下面的部族就不服了。周平王一看,鎬京被糟蹋的不像樣了,你們還不服我,老子不在幹了,去別的地兒當王去。於是就去了洛陽建都,史稱東周。

洛陽中原地區,周圍沒啥關隘,四戰之地。為了不讓周圍鄰居打他,給鄰居說我遷都的時候你們幫我忙了,為了感謝各位,以前我們家的地給哥幾個分分,以後咱們團結友愛,和睦相處。

中興靠啥,戰爭,打仗打的啥,錢。周平王給祖宗留下的好地都分了,自己的地又不咋地,人口又不多,除了他家跟他家親戚,全是貧困戶,拿啥打仗啊,慢慢混吧。

就這麼地混了好多年,到了孫子輩出來了個周桓王。很是振作,為了周族的復興做了很多事,為各個國家調停矛盾,畢竟名義上還是王嘛大家都給面子。周桓王很高興,復興就看我了!這個時候呢鄭國挺不給面子的,周桓王不高興了,領人削他丫的!但是手下人不給力,周桓王捱了一箭回來了。這下完蛋了,周圍鄰居一看,原來是個驢屎蛋子表面光啊。



後面周家的人一代不如一代,內亂頻生。如周莊王時的王子克之亂,周惠王時的王子頹之亂,周襄王時的王子帶之亂,周景王時的王子朝之亂。每次內亂,王室鎮壓不了,還的靠鄰居幫忙,幫完忙還的感謝人家,給地。越給越窮,越窮越亂。並最終讓周室“復興無望”,只能在大國的爭霸中苟延殘喘,直至滅亡。


懦殺


根本原因是因為當時是一個社會大變革時期,周王室所堅持的社會政治制度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方向,被逐漸淘汰就具有歷史必然性。

仔細對比就會發現,東周及其以前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但是東周之後,從秦朝開始,各王朝建立的基本都是以皇帝為首的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周王室東遷以後,王室領土已經大幅縮減,周天子還在分封,甚至還經常分賞土地和城池給替自己幹活的諸侯國。所以越是分封,主體就越弱。

諸侯國都在幹嘛,不是正在兼併別國的路上,就是在等待機會兼併別國的路上。所以越是集權,主體就越強。

兩相對比,你會發現,方向都錯了,怎麼可能中興?甚至有很多情況下,越是努力,錯得就越厲害,衰弱得就越快。這還怎麼中興?所以,選對方向和及時調整方向很重要!

所以,但凡東周之後的各個政權只要出現分封或者做出了類似分封的事情,輕則社會動盪,中央的實力和權威下降,重則直接覆滅亡國。

比如項羽功成之後就洋洋自得的搞起了分封,結果怎麼樣,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劉邦建漢初期也封了許多有功的異姓王和自己的子孫到各地為王,結果怎麼樣呢?

先是漢初各個異姓王此起彼伏的叛亂,緊接著就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差點幹翻了中央政權。所以,漢武帝時期,各王國實力已經大不如前,武帝依舊大力削藩,來加強中央集權。

再到西晉,也分封,諸侯王實力過強之後出現的八王之亂耗光了中央王朝的元氣,之後就是五胡亂華,然後狼狽南遷。

唐朝中後期的藩鎮不就相當於一個個的諸侯國嗎?所以囂張的藩鎮直接折斷了千年大唐的脊樑。

所以,東周王室分封制這樣的政治基礎,決定了他和各個強大的諸侯堅持的封建集中制進行PK的結果。只能是東周越來越弱,越往後期越是難以有所作為,到最後只是在苟延殘喘,就更不要說中興了。


想念兔子的老鷹


周平王東遷洛陽,還是其他諸侯國一路護送。關中天府之國,周人從古公亶父遷移到岐山開始,經營關中近乎千年,鎬京失守,放棄祖宗龍興之地,連周天子都被犬戎殺死,都城殘破,百姓流離失所。時刻面臨異族的侵擾,只能跑到洛陽。有了中原諸侯的守護,周平王才安定下來。面對國仇家恨,周天子想的不是滅掉異族,而是苟且偷生,在諸侯國面前,喪失威信,沒有錢糧,沒有人馬,連周天子的葬禮都要別的諸侯國接濟,更提不上中興了。還有一個原因,天子作為中國當時名義上的統治者,自己的王幾之地只是關中平原,其他的地方都是各個諸侯國的封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可能和自己的臣子爭地盤,諸侯國後來也不來朝見天子,更不用說繳納賦稅。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王幾之地只有百里,實力連宋衛都不如,如何復興祖業?末代的周天子周赧王甚至成了老賴,債臺高築,無力還賬,最後被秦國滅國。


如流水兮逝如風


由於制度的問題,周朝和後世的漢唐有著極大的差異,譬如,周天子只有分封權,沒有收回諸侯封地的權力。

漢之宣帝,光武帝,唐之憲宗,宣宗。他們能給中興很多一部分原因在於百姓自認為是大漢,大唐的百姓,而不是某些封君貴族的百姓。

東周時期,由於分封了過多諸侯國,而各個諸侯國又逐漸強大,導致周天子可以直接領導的勢力遠遠弱於諸侯所擁有的勢力。各諸侯國的百姓又只知諸侯不知天子。從實力上,從輿論上週天子都無法佔據優勢。

東周時期周天子掌握的勢力不過八百里,連個小小的諸侯也比不過,連小小的鄭國也比周天子強大的多。

而隨著春秋爭霸的來臨,各諸侯相互攻伐和兼併,周天子又沒有實力去制止,導致各諸侯國越來越看輕周天子。

這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你想要改變制度就需要有實力,你想要有實力就需要改變制度。就像前段時間網絡段子一樣,你想要出去就要帶口罩,沒有口罩就需要出去買,但是出去又需要帶口罩。最後怎麼辦,只有不出去。

因為諸侯國不將周天子當回事,又頻繁侵佔周天子的領地,周天子沒有權威,無法改變分封制度,只能一代一代的繼續分封,直到後來的六里之地,再到週考王將所有領地分封給其弟王子揭。

試問,在這種沒錢沒糧沒兵沒威嚴的情況下,又能如何中興?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撥開歷史迷霧


西周一滅亡,王室沒有了自己的軍隊,只剩下了道德上的權威,而各諸侯國實力已經超過了周王室。推薦童書業《春秋史》,講的很透。周朝宗法制度,名義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實際上週王能支配的只有王幾,周宣王,幽王已經把家底都掏空了。周平王連葬禮都辦不起。


自強書院


周平王東遷洛邑後,讓東周失去了原都城鎬京周圍的大量土地,再無力供養數量龐大的軍隊,在諸侯各國中威嚴日衰。在當時王與各諸侯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歷代周王再也無力駕馭各個諸侯國,相反實力強大的諸侯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征戰四方,擴充地盤。軍事實力決定一切,慢慢的歷代周王的軍隊越來越少,話語權越來越小,最終被秦國吞併,退出了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