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山东这个罕见姓氏,竟是明藩王后裔

顺治元年(1644年),分封在山东青州的明朝末代衡王朱由棷降清,顺治三年(1646年),朱由棷被冠以谋反罪名处死,衡王府被抄。衡王府被抄的同时,不少宗亲被抓被杀,其余四散逃命,其中的一部分人来到青州圣水峪附近,隐姓埋名,定居下来,繁衍至今。

明、清时期圣水峪隶属临朐县管辖,恰处临朐县与衡王府所在的益都县交界处,属于当时临朐县行政管辖的边缘地区,也超出了益都县官府追捕范围。衡高唐王墓在圣水峪的龙山之原,高唐王的后人定居圣水峪守墓,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朱姓才迁离圣水峪,所以清初这里有朱氏宗亲。

据了解,现在壮汉庙村的霰氏族人就是避难至此的衡王后人。衡王府被抄后,衡王朱由棷的儿子朱安和女儿朱嫣在王妃洪英瑶的带领下混入戏班子逃离王府,为逃避清廷追杀,保全性命,逃入青州南部大山深坳的圣水峪。

时值初冬,天降霰雪,王妃决定隐姓埋名,改朱姓为霰氏,改姓霰意在“雨字当头,雨从水从云;寄托帝室王族,天难过后,必将甘霖重来,福泽润化天下万物。”历经两次抄家灭族,朱氏已所剩无几,为保全朱氏血脉,在康熙初年他们定居在了苏家井。


山东这个罕见姓氏,竟是明藩王后裔


苏家井(今壮汉庙)地处圣水峪西北部的山谷中,在圣水峪修真宫的田土范围内,是修真宫的宫田,那里群山环抱,隐密闭塞,人口少,民风纯朴,乡亲善良忠厚,是一处藏身栖息的好地方。

根据《明正德八年重修碑》,修真宫田土四至“东至潘家河沟,南至南山分水岭,西至西山分水岭,北至苏家井中心为界”,潘家河沟已经不可考,但修真宫的田土范围至少包括今壮汉庙村东部和南部、薄板台村、上院村和下院村,占地两万余亩,由此可见,当时的修真宫拥有大量的土地,当地多数农民靠租种修真宫土地为生,衡王后人为了生存必然要租种土地,因而修真宫道士将土地租给曾经给予修真宫大力支持的衡王后人是合情合理的。

衡王后人逃到圣水峪避难,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其一,这里地处偏僻,容易躲藏,清兵不易查到,也没有远离他们曾经生长生活过的地方;其二,这里有衡王府留下的遗迹,他们熟悉这里的环境;其三,衡高唐王的后人在此守墓,在这里有他们的亲人,又可以守护先祖坟墓;再者,修真宫有大量土地可以租种,凭借衡王府与修真宫以往的良好关系,衡王后人可以租田耕种维持生活。


山东这个罕见姓氏,竟是明藩王后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