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趙匡胤統一南方不是實力大增嗎?為什麼不去攻打燕雲十六州?

請嚴肅對待我的頭像


簡單,還沒來得及就駕崩了,他弟弟去打了,可惜沒他老哥的能力,被打回來了。


-楠玉


首先,趙匡胤在統一南方的過程中去世;其次,趙光義接班後,確實攻打了燕雲十六州,而且還一度取得可喜的成績,不過最終仍歸虧一簣。

要搞清楚這一過程,我們先從後周世宗柴榮時說起。

柴榮曾經收復三州

柴榮即位後,一直以外患為憂。公元955年,他下旨稱:“自唐、晉以來,吳、蜀、幽、並皆阻聲教,未能混壹”,這裡點出的四個地名,是指代與後周抗衡的南唐、後蜀,以及被契丹佔領胡燕雲十六州。其後他讓臣子們作《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及《開邊策》各一篇,以供自己參考。

王樸上書,建議先定南方,再圖幽並,得到了柴榮的讚賞。其後三年內,後周重點對後蜀、南唐進行軍事打擊,柴榮甚至御駕親征,當時南方最強的政權南唐節節敗退,不得不割讓淮南、向柴榮稱臣。

穩定南邊後,公元959年,柴榮率領數萬步騎北征,所到之處,寧州刺史王洪、莫州刺史劉楚信、瀛洲刺史高彥暉望風而降,後周兵不血刃收復三州。(下圖紅圈處)

正當柴榮計劃直接殺往燕雲十六州的核心—幽州時,手下將領們卻不樂意繼續深入:

諸將以為:“陛下離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虜騎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

而柴榮自然很不爽,他派先鋒都指揮使劉重進先行出擊,自己率領大軍跟進。然而,就在瓦橋這個地方,他突然身體不適,只得引兵回大梁。沒多久,時年39歲的柴榮去世,政權被趙匡胤篡奪。

後世認為,若柴榮壽命久點,燕雲十六州很可能被一鼓作氣完全收復。不過這只是猜想,我們接下來看北宋時期的情況。

統一南方後,趙光義北伐功敗垂成

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對內穩定局面後,馬上著手統一全國。他的進軍線路,沿用了當初王樸的方案,即先易後難,最後考慮燕雲十六州。

大小割據政權被北宋征服的時間點如下:

963年,收復荊南和湖南;

965年,後蜀;

966年,南漢;

975年,南唐;

但在第二年,50歲的趙匡胤去世,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後,繼續統一之旅。

978年,滅閩南和吳越;

979年,趙光義向太原進軍,決心拿下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為了保護自己的小弟,契丹派出救兵阻攔宋軍。在白馬嶺一帶(今山東孟縣),契丹不待後軍到齊就與宋軍開戰,最終大敗,監軍和五位大將戰死,士兵死傷數萬人。

最終北宋一鼓作氣滅掉北漢,中原統一,只剩下燕雲十六州。而此戰讓趙光義認為契丹不堪一擊,決心乘勝追擊。

但此時他遭到了柴榮當時一樣的問題:將士們不願意繼續北上。不過趙光義和柴榮一樣堅持己見。

於是宋軍繼續北進,並輕鬆拿下了易州和涿州(見下圖紅圈),趙光義越發自信,決心完成當初柴榮沒做到的壯舉:一鼓作氣拿下最重要的幽州。

宋軍抵達幽州城下後,附近的契丹官兵望風而降。大軍將幽州城圍了個裡三層外三層,城內糧草告急,被攻破指日可待,連遼國皇帝也準備放棄救援。但遼將耶律休哥主動請纓,率領精騎繞道背後從背後包抄,疲憊的宋軍猝不及防,雙方在高粱河交戰,宋軍大敗,甚至趙光義腿上也中了兩箭,狼狽撿回一條命。

其後,雙方進行了20多年的拉鋸戰,但都沒獲得進展,兩國都苦不堪言。1005年,雙方達成澶(chán)淵之盟,戰事告一段落。其後北宋一直未能繼續有所建樹,甚至在女真崛起後,直接經歷靖康之恥被繼續往南趕。

那麼,為什麼體量更大的北宋,未能在後周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徹底拿回燕雲十六州?

軍心民心、雙實力對比等因素,導致北宋對北再無建樹

雖然統一了中原,但北宋朝廷面臨著諸多內憂外患需要解決,無法集中力量對付契丹:

其一,為了杜絕藩鎮割據再度重演,趙匡胤、趙光義兩兄弟實行重內輕外的軍事戰略,北方沒有常備的強大軍力,若要出征,必定是中央的禁軍;但這股核心軍力又不放心交給武將,而改為文人統兵,還要隨時被皇帝隔空指揮、控制,戰鬥力可想而知。

其二,軍心民心厭戰。自晚唐以來,中原實際上處於割據狀態已經上百年,各地的制度、經濟、社會情況相差甚遠,同時加上連年征戰,急需休養生息。趙廣義在位期間,四川還發生了大規模的李順、王小波起義。甚至軍隊也非常厭戰,從柴榮、趙光義先後面臨的情況就可見一斑。

其三,新的外患。澶淵之盟後不久,西北原本依附於北宋的李元昊崛起,宋朝廷疲於應對,對燕雲十六州更是有心無力。

其四,契丹實力強勁。遼國雖為少數民族政權,但實際上結合了漢人的先進生產力,在佔據燕雲十六州後,早已不是傳統的遊牧民族,已經成為兼具遊牧、農耕優勢的封建政權。在這種情況下,北宋想拿下佔有地形之利的北部邊境,可謂難於登天。

五代前期,後梁後唐面對契丹佔據優勢,其一是因為佔據燕雲十六州天險;其二是當時這兩個政權堪稱軍國主義,自帶強大戰鬥力屬性。而重文輕武的北宋,這兩個優勢都沒有,想要收復故土談何容易。甚至假設柴榮當時在瓦橋沒有生病,結果也不好說。


正史漫談


其實趙匡胤打了,但是因為猝死導致功敗垂成。

976年,宋軍滅亡南唐。南方統一任務基本完成,於是宋太祖又將目光轉向北漢。雖然遼國取得燕雲諸州後佔得地理,但與燕京之南華北平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不同,在河東方向,在遼佔雲州(今山西大同)以南,尚有雁門關等關隘,相當於今內長城一線,還算是有險可守。


出身行伍的宋太祖十分清楚奪得雁門關一線以堵上契丹騎兵南下通道的意義。這大概就是宋太祖屢次中斷“先南後北”的進軍方略,回頭進攻北漢的主要原因之一吧。然北漢與契丹結盟,為免同時與遼、北漢交戰,宋太祖還是不斷遣使北上與遼朝通好。


976年(宋開寶九年、遼保寧八年)初,宋、遼雙方互遣使臣慶賀新春是年,雙方又創例互派使臣祝賀天子誕辰。宋太祖的生日稱長春節,而遼景宗生日稱天清節。

遼國的遼景宗即位以後,順應“人人望治”的願望,常向漢人大臣室防淘同“古今治亂得失”打算借鑑漢族統治者的歷史經驗教訓,以革新政治。遼景宗的變革收到了一定成效,其中以政治改革收效較顯著。


當然,因內爭尚存,國力未復,遼景宗、蕭皇后也不願此時與宋朝攤牌。因此,宋朝是一面遣使與遼約和,一面遣軍攻擊北漢;而遼朝同樣在遣使開封還禮的同時,又派出兵馬增援太原抵抗宋軍。

976年8月,宋太祖任命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党進為河東道行營馬步軍督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為都監,虎捷右廂都指揮使楊光義為都虞候,統領禁軍北征北漢;命驍將鎮州西山巡檢郭進為河東忻、代等州行營馬步軍都監,統軍自河北進抵太原城以北的代州(今山西代縣)一帯,阻擊南援的遼軍。


數日後,宋太祖下詔命令與北漢接壤的諸州兵馬分道殺入北漢境內:西上閤門使郝崇信、解州刺史王政忠率一部出汾州(今山西汾陽),內衣庫副使閻彥進、澤州刺史齊超率一軍出沁州(今山西沁縣),內衣庫副使孫晏宣、濮州刺史安守忠率一部出遼州(今山西左權),引進副使齊延琛、汝州刺史穆彥璋率一部出石州(今山西離石),會攻太原。

九月,各路宋軍進展順利,党進率領宋軍主力抵達太原城下,大敗北漢軍數千人。十月初,夏州(今陝西橫山西)定難節度使李光叡也率本部兵馬黃河西岸,準備到天寒黃河冰封時,渡河殺入河東。


北漢數戰連敗,趕忙遣使到契丹求救,遼景宗即命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敵烈率兵南授。但遼軍尚未出境,就傳來了宋太祖猝死、宋軍退兵的消息,這一次宋軍北伐草草結束。


可以說如果趙匡胤不是突然死去這一次戰爭還勝負難說呢。


鄜延路節度使李


燕雲十六州,即今天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區,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分水嶺。公元936年,石敬瑭(後晉開國皇帝)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後晉,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而後採用“先南後北”的戰略先後消滅了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等多個政權。面對燕雲十六州,趙匡胤當然想收復它,但直接出兵攻打又怕不能取勝。於是,趙匡胤便想通過用和平贖買的方式收復燕雲十六州。乾德三年(公元965年),趙匡胤在中央政府專門設立了一個金庫,名叫“封樁庫”。這個金庫是把每一年國家財政用不完的錢存起來,等到存夠了錢,就派使者去和契丹談判,倘若契丹能夠把燕雲十六州的土地和百姓歸還,就把這些錢全部給他;倘若契丹不同意,就用這些錢招募士兵去攻打燕雲十六州。結果,錢還沒有存夠,趙匡胤就去世了。

在其死後,宋太宗趙光義兩次起兵攻打契丹,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但均以失敗告終。


詩雨花魂


所謂有得必有失,趙匡胤雖然攻下南方,獲得數十萬精兵與鉅額財富,但也極大的加劇宋朝的防禦面積,如滅南漢與後蜀就需要面對大理國與雲貴土司的威脅。

而歸降的兵將,不可能短時間便派遣到戰場,需要長時間的磨合與訓練,必須以最忠心的狀態,導致宋國錯過了收復燕雲十六州最佳的時機,而遼國已完成政權的變革。


趙匡胤雖然杯酒釋兵權,將部分將領的兵權收回,但趙宋王朝直屬的軍事力量還遠遠不足,如果是與強大的遼國對抗,大規模的軍事調動,極易造成軍隊的譁變,進而演變成對皇位的威脅。

趙匡胤更加願意用財富贖回燕雲十六州,儘量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兩國領土爭端,而這也是遼國所期望的結果,因此趙匡胤在統一南方後,軍隊被分散稀釋,又對遼國和平交割燕雲十六州存在希望,而錯過征討遼國。


多臻貴


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建立大宋朝,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爭,但為何遲遲沒有把中原抵禦匈奴騎兵的重要屏障燕雲十六州收回。

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其重要性之於南方猶如嶺北行省之於北方,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地緣戰略價值巨大,一直像一個巨人一樣,幫中原抵禦著北方騎兵的騷擾。


燕雲十六州在唐朝時一直掌握在中原政權的手裡,一直到唐朝末年,各地的割據政權紛紛起來逐鹿中原,907年,唐朝滅亡,朱溫篡唐建立後梁,至此進入五代十國。在後唐末年,石敬瑭懷疑末帝對他起疑心,便舉兵叛變。後唐派兵討伐,石敬瑭被圍,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軍南下,擊敗唐軍。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冊封為大晉皇帝,認契丹主為父,自稱兒皇帝。石敬瑭滅後唐後,建立後晉,並在938年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

從此以後燕雲十六州就掌握在遼國的手裡,對於遼國來說,這裡既是他們的糧倉,也是應對南方國家的戰略重地,是防備南方國家北攻的前沿陣地。所以,遼國非常重視,集結了非常多的軍隊。


在後周世宗柴榮開始,中原歷代領導人都在想辦法收回燕雲十六州,柴榮曾經率軍即將要拿回十六州的重地幽州時,因身體原因退軍沒有收回,這是五代時期最接近收回的一次。在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也一直在為收回這個重要屏障二努力,歷史上出名的楊家將也是獻身於此。

宋太祖趙匡胤一生征戰無數,解決了中原亂世,可是975年滅掉南唐之後,欲要解決北方問題的時候,在976年暴病而死,享年50歲,若趙匡胤能在位年限延長,也許就能收回燕雲十六州,宋朝也就不會一直受北方騎兵威脅,宋朝的命運也許會是另外一種狀況。


梅姑姑318


北宋初年,國家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漢、南有南唐等國家。趙匡胤在位期間,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使國家逐步走向統一。同時通過採取“收其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穀”的三大綱領,巧妙施行的“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置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強中央集權,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國家呈現出和平、安定的局面。





東哥視覺設計


宋朝在我們的印象中因為重文輕武,導致軍隊的戰鬥力很弱,在對外的戰爭中,不論是對遼、金、蒙古甚至是西夏一直是敗多勝少,直到最後亡了國。

但在中國曆代的王朝中,王朝剛剛建立的初期,軍隊的戰鬥力都是很強的,譬如漢、唐、明,在剛立國的十幾年中,都把匈奴、突厥、蒙古這些草原民族攆的像兔子一樣跑。

在宋朝建立之初,軍隊的戰鬥力其實同樣非常強悍,不僅在南征北戰中相繼平定了荊南、西蜀、南漢、南唐這些國家,在同北漢交戰時,還在定州、陽曲殲滅了數以萬計的契丹大軍,打的遼國丟盔棄甲,一時不敢南望。

大宋軍隊如此勇猛,那麼為什麼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呢?這就要從一個故事來講起。

話說趙匡胤有一次與宰相趙普閒聊時,拿出來一個燕雲十六州的地圖給趙普看。(意思就是說,你看,地圖我都準備好了,咱們是不是該準備拿回燕雲這塊地了)

趙普看到這個圖當時就笑了,對趙匡胤說:“我知道這圖是誰畫的。”

老趙就說:“哦?你說,誰畫的。”

趙普立馬答到:“曹翰畫的。”(曹瀚,宋初名將)

老趙接著問道:“曹翰能把燕雲十六州拿下來嗎?”

趙普說可以。

但是緊接著反問了一句:“曹翰能把燕雲十六州拿下來,但是拿下來之後,你讓誰守?”

老趙說到:“曹翰。”

趙普再問:“如果曹翰死了呢?”

趙匡胤聽後不說話了。史稱帝默然,自此這件事便沒了下文。

讀至此處,難免產生疑惑,既然能打下來為什麼不打?曹翰死了就沒有別的大將了嗎?要知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地盤只要打下來,需要的時候總會有名將應運而生的。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趙匡胤所生活的年代。

老趙出生在中國有名的亂世,五代十國。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這便是這個時代真實的寫照。

平均三四年就換一個皇帝,十幾年便換掉了一個王朝。

而對王朝最具有威脅的人便是那些手裡有槍、有人的武將(石敬瑭、劉知遠、郭威——五代時三位開國的帝王,開國之前均為前朝的藩鎮),所以才有了以後的杯酒釋兵權。

燕雲十六州這處重地又必然的需要握有實權的武將鎮守,若是老趙信得過的大將曹翰來鎮守,他自然能夠放心,但曹翰死之後,接替他的人會像曹翰一樣忠心嗎?老趙心中難免不產生疑問。

要知道燕趙這個地方,自古可就有起兵造反的傳統,並且造起反來可都不得了。(前有盧綰、安祿山,後有明成祖、吳三桂)

一邊是開疆擴土的誘惑,一邊是王朝延續的威脅,趙匡胤只能兩權相較取其輕,放棄攻取幽雲十六州了。不是打不下來,而是不能打啊?

當然,失去了燕雲十六州這處屏障,也為兩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這就是後話了


海洋說歷史


其實我覺得最有可能統一我收回燕雲十六州收的時期是在柴榮的時候,因為它的作戰能力是極強的。他所率領的軍隊也是特別強大。然而,可惜英年早逝,錯失了統一的機會。

雖然說宋太祖趙匡胤也不錯。作戰能力也很強。但卻是差了較多。其實也不能怪他,主要是當時遼朝的實力也大大增強。柴榮時期遼朝並不穩定。而到了宋太祖趙匡胤時期,語聊朝作戰中還中了一箭。

現在有的專家考證說,宋太祖趙匡胤也是因為這一箭所導致後來死亡的。而且宋太祖趙匡胤主要的戰略是先南後北。當時南方還有後唐,南越,楚,南漢後蜀等一些割據勢力。他實際上平定了南方勢力,但是北漢因為有契丹人的援助。遲遲沒能攻打得下來。阿北好還沒有攻下來,趙匡胤就暴病身亡了。

小編要再說一句。其實趙匡胤對燕雲16州的想法是有的。宋太祖趙匡胤的想法是用優先贖買的方式。其實遼朝佔著這塊地也沒有用到好的地方。無非就是為了搶錢。如果贖買這塊地不成,趙匡胤就會用這些錢招兵買馬。組織一支強大的軍隊進攻。但後面的事我們也知道了。由於下一任皇帝趙光義的決策失敗。導致宋朝兩次進攻遼朝失敗。所以燕雲16州也沒有歸入中原宋朝的版圖。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啦!謝謝大家的觀看。希望大家多多點贊評論關注轉發。謝謝大家!


最強大的我們


趙匡胤最初是後周世宗柴榮手下的一位年輕軍官,因履立軍功被柴榮所器重。在後周世宗柴榮的時候就有一個統一中原的計劃,那就是“先南後北”征戰步驟,以圖結束自唐末以來戰亂紛爭的時代,給百姓一個太平盛世。然而柴榮英年早逝,留下柴氏孤兒寡母被趙匡胤欺負,纂奪了後周政權,建立宋朝,史稱“北宋”。

因為後周世宗柴榮早逝,是他的“先南後北”計劃予以擱淺。然而,趙匡胤並非庸主,在謀士趙普的建議下,也迅速實施“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中原統一計劃,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國土面積、人口數量迅速翻番,宋朝實力可謂大增。

那麼為什麼在實力大增的情況下趙匡胤不去攻打燕雲十六州?


先南後北、先易後難

“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可謂是趙匡胤統一步伐的基本國策,也是當時的現實。當時南方政權普遍是偏安一隅,實力不強;北方政權如北漢、遼(契丹)大多驍勇善戰。相比而言,北漢實力要弱於遼(契丹)。根據北宋的統一戰略,那也要先滅北漢才會收復燕雲十六州,這是戰略步驟問題,來不得著急。此為其一。

杯酒釋兵權

由於唐末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天下戰亂紛爭,五代幾十年間皇朝更換頻繁百姓苦不堪言。而這一現象的出現就是將領擁兵自重不聽從中央指令。本身出自軍閥的趙匡胤深刻的感受到這一點,因此他通過兩次”杯酒釋兵權“成功解散了擁兵將領的兵權,使其解甲歸田。這在還未完成國家統一的情況下,對於北宋的國家軍事實力是有損而無益的。但是在那種時代環境下,趙匡胤只有這樣做才能避免五代故事繼續上演。

為此,趙匡胤選擇了犧牲國家軍事實力來化解這一燃眉之急。在面對現實的情況下,不得不設置”封樁庫“,打算贖回燕雲十六州,以免刀兵開啟。此為其二。

英年早逝

趙匡胤生於927年、死於976年,享年50歲。其實趙匡胤應該是所有古代皇帝當中身體素質最好的一個,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太祖長拳”流傳後世,這就證明趙匡胤身體素質還不錯,很硬朗。據史載,趙匡胤在滅掉南方政權後,就和趙光義、趙普著手開始制定攻打北漢的計劃。只是,趙匡胤突然離奇去世,也說的上是英年早逝吧。使他滅北漢的計劃擱淺,只能等到後繼者實施。不然,根據趙匡胤的統一戰略,滅掉北漢後,肯定會動用“封樁庫”先期贖回燕雲十六州,如贖不回,則肯定會與遼(契丹“刀兵相見。此為其三。


雪峰居士評曰:

趙匡胤滅掉南方政權後雖然實力大增,但面臨的問題更加複雜,使他不得不步步為營,謀定而後動。然而,英年早逝,所有計劃只能擱淺留待後繼者。後繼趙光義雖然滅掉北漢,但與遼(契丹)交戰幾次失利,致使燕雲十六州無望,北宋無險可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