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對於讀書,你有什麼自己的看法?

isly_0925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讀書,一種是因為興趣,一種是為了前程,因為目的不同,所以結果也許會有很大的差異。

先說第一種,興趣。

大部分孩子喜歡動漫以及一些跟學習無關的書,因為有趣,會花費很多時間,也許有些有天份的孩子會長大從事類似工作,但大部分孩子會玩物喪志,此不成彼不就,將來上個普通大學再不濟大專技校什麼的,過一個緊緊張張的一生。當然裡面也有特別優秀的,會把課內課外輕重分清,最後走到很好的藝術類院校,得到一份物質充裕的未來。

然後其他的愛好都類似吧,比如喜歡文學的,像韓寒比較有代表性,他屬於特長生,但絕大部分人愛好文學會保持一輩子,在他普通的一生中,起起落落時,文學,就是他生命裡的一束光,照亮他的灰暗,獲得一個小人物內心的喜悅。所以,喜歡一些優秀的文學還真是個很好的選擇,畢竟這個世界上能上985,211的還是少數,拼那麼狠,有的人真不願意,有的人就不喜歡競爭,就喜歡過得自在,舒服,他的物質慾望比較低時,真的華麗的生活不一定是誘惑。

最後一些讀低級趣味的就沒得可說了。

現在說說第二種,前程。

有些孩子自己就有目的性,想走遍天下,也像龍應臺說的,他就是想通過讀書,給自己在這個社會更多的選擇,然後自律性特別好。然後還有一種是家長逼出來的,再有一種是家長誘導出來的,因為道路不同,第一種自發的最好,他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很少會後悔,他將過得很充實,對自己每一步都有考慮,即使遇到困難,依然會仰望星空,這種人常常做出大成就來。第二種被逼的最讓人擔心,既喪失了快樂童年,又對前途一片茫然,很多廢材就是這樣的人,像殺母的那個北大高材生,可惜死了,當然最後一種人大部分會感激父母的,他們從普通走上了多彩的人生,也不見得能做出啥成就來,但確實是就業前景光明。

怎麼說呢,現世裡,讀書,讀好書,無論是為了現實還是為了精神愉悅,都比不讀書好很多。


用戶青兒


現在是停課不停學時期,家長——孩子應該一起讀書,才有可能推進全民閱讀。

“停課不停學”具有多重意義,學生不停學,教師不停學,家長怎麼學?這裡不是說家長的自主學習,而是指指導孩子學。殊不知,有些地方,寒假期間,部編版教材還沒有發放到學生手中,怎麼辦?我想分享交流有關類閱讀的一個閱讀理念,與家長、孩子共勉。

拓寬閱讀空間,用好搜索引擎。現在是智能時代,無論是手機,還是電腦,都具有分門別類的功能,只要百度一下,或是搜索一下,同類的閱讀內容就會顯示出來。比如:輸入“冰心散文”,百度一下,你會看到所有的文章。電子版的,不用打印,直接閱讀。這叫智能類閱讀。

類閱讀就是建構同類文章體系,實施策略閱讀的一種閱讀模式。

先給老師、家長談談閱讀的相關理念和性質,以便形成正確的、有效的閱讀觀。

首先,閱讀是有開放性的。閱讀無界限不僅是指閱讀的專題,還有閱讀的空間。我們知道:在學校,教材一個單元一個專題,每個專題就是一個類別的文章。因此,教材本身就體現了閱讀的開放性。開放性是指閱讀專題的開放,包括全學科的閱讀,更包括類閱讀中的其它閱讀類別,比如:歷史類的、哲學類的、文學類的。教師博覽群書,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掌握較多知識,教學生時都會用到的。閱讀的開放性,這些歸類的書不僅教師要讀,而且學生也要讀。

閱讀方式是類閱讀的關鍵。學生可以利用手機百度一下,手機馬上就能夠按類顯示文章。比如:工具類的書籍就有語言類、寫作類等,其他書籍類較少。學生閱讀,主要是運用老師指導的圍繞專題閱讀的方法。百度內容也是一個開放的讀書場所。

其次,閱讀是有基礎性的。2011年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簡稱“語用”。

大家都說“語文為王的時代到來了”,這句話一聽了厲害,但是,仔細想一想,語文怎麼稱之為“王”呢?是獨立的嗎?再想一想,不對的。好多人在各種場合講到語文為“王”的時代時,都在列舉讀書“量”的觀點,說是大量閱讀就是語文為“王”,這在強調語文學科的重要性,但是,我覺得“文霸”不能為王,“文用”才是“王”的基礎,這樣強調了語文的基礎“工具性”。

談到“語用 ”並不能只談語文學科的“語用”,要談全學科的“語用”。“全學科閱讀”就是強調語文在其它學科中的基礎作用。我寫過一篇文章《我們離語文為王的時代到底還有多遠?》語文課堂上學“左右’、“順序”、“大小”,可是到了數學課上,學生分不清“左右”和“順序”和“大小”;語文課堂上學生學“高低”、“前後”,體育課上學生卻不會把隊列站整齊,不分“前後”和“高低”;語文課上學生讀古詩詞按“節奏”讀,到了音樂課上,學生卻不知道按節拍讀歌詞。

類閱讀是以閱讀理解為基礎,融會貫通其他學科,落實“語用”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真正體現全學科中語文的重要性,這才是“王”的基礎,語文起到統領的作用,才能稱之為“王”。

建議學生宅家閱讀需要抓實效,可摘抄優美詞句,寫讀書筆記等。

其三,閱讀是有統整性的。語文的基本功能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人文性是通過工具性滲透出來的,工具性是通過人文性表現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種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形成了類閱讀的統整性。

統整性要堅持形式與內容的融合統一,形式服務於內容,內容決定於形式。類閱讀是在圍繞主題閱讀之時,就可以把兩者統一到一個專題上來,不必特殊地分為兩個主題。

其四,閱讀是有系列性的。類閱讀是圍繞專題組織學生閱讀的。每一個專題可以鏈接閱讀同主題的群文,這是圍繞專題的閱讀。每一篇文章還可以按照“語用”來分類。教材裡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對於每一篇文章來說,可以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可以再以每一個語用點為單位,去整合其它文章中的語用點,然後採用串珠式的閱讀方式進行閱讀。

現在,提倡大量閱讀,師生使用手機,開啟電腦,在面對信息種類繁多的書目內容時,類閱讀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閱讀策略。



要聞閱讀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讀書,不僅使我們開闊眼界獲得知識,讓我們與這個世界建立緊密的聯繫,通過書籍知曉多姿多彩的動物和植物,以及我們生存的宇宙,還能給我們以能量,讓我們的內心變得強大起來。

曾經我是個很自卑的人。覺得自己似乎很渺小很無能,無法面對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

通過讀書,我的內心世界漸漸強大起來。讀書使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獲得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

讀書多了,自然就會想要表達。於是我開始寫作。從在報刊上發表豆腐乾文章開始,陸續寫了短篇和長篇小說大約200萬字。有了這些文字墊底,我更加自信地碼字,用我的筆與這個世界交流。

我不認為讀書必須“精讀”——我認為除非必要(比如專業考試需要),不一定讀什麼書都要做讀書筆記。

因為如果每本書都精讀,一來會耗費很多時間,使得自己讀書的數量大大減少。二來做讀書筆記之類會使得讀書變得繁瑣而枯燥。

我讀書從來都是按照自己的興致——拿起一本書翻上幾頁後,如果能讀下去就繼續,如果感覺不好讀不下去,那就放棄好了。甚至有些名氣很大的暢銷書,我讀不下去就放棄了——因為覺得不適合我。

我認為,書籍之多如同的海洋版浩瀚,我們只選自己能夠讀得下去的即可,沒必要強迫自己閱讀不喜歡的。

有人會說,不精讀,不強迫自己,怎能把經典好書讀懂並消化呢?

我覺得“開卷有益”。只要讀我們選擇的喜歡的書,一直讀下去即可。

書讀的多了,自然就會對我們的大腦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多知識和觀點會不知不覺地融入我們的大腦中,成為我們固有的知識和觀念的一部分。一旦我們需要,這些“深潛”在腦海深處的知識就會迸發出來。

如今自媒體盛行,人人都是作者,都可以把自己的知識和觀點傳達給別人,傳達給這個世界。也就促使我們更多地讀書和思考。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虞思桐


你好,作為一名馬上踏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我認為讀書首先有開闊眼界的作用,不管什麼類型的書,只要是新穎的都有一定的開拓眼界作用,使自己在領導或者親朋好友的話題中能夠跟得上,避免落伍的尷尬,讀書可以給我們一些知識,許多書籍,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讓你從中受益良多,把書比作磚塊,讀書就是用磚塊蓋房子的過程,好的書籍可以幫助我們在許多場合不至於冷場;其次,讀書有助於一個人提升自己的涵養,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尤其是古典文學和傳統美德的書籍,讀得多了,可以讓一個人從內而外的氣質發生改變,現在很多公司的領導和經理們比較看重一個人的話題是否多元,生活中是否有好的習慣,所以讀書是這個時代必需的;再次,讀書是生活中的調味品,讀書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平靜下來,在外邊的奔波勞累和煩躁可以通過讀書來達到很好的平復,讀紙質書更能很好的保護我們的眼睛,配一杯清茶,坐在角落裡細細地閱讀,可以讓人很好的舒緩身心。這就是我對讀書的看法。


愛浩學習


讀書的好處:

1.讀書—終身受益;

2.讀書—當自己衝動的時候,可以平靜下來,讓自己頭腦冷靜,做出理智的判斷,選擇比較明智的方案;

3.讀書—為做好事情做知識儲備,是做好事的前提,做到心中有底,增強自信心;

4.讀書—讀萬卷書,為了行萬里路;

5.讀書—有選擇地讀書,要讀好書;

6.讀書—書中自有黃金書;


yangxingyu666


萬般者下品,唯有讀書高,在現代社會每個學子都應認真讀書,掌握知識,將來才有前途,才能為國效力,如果不學習,缺乏知識就趕不是現代社會的發展,所以讀書是人生決定自己命運的一件大事。


李竹絲


能讀懂英文書,就不要看漢語書;能看懂自然科學的書,就不要看社會科學的書


鬼子翻譯官


讀書可能未必給你帶來大富大貴,但是不讀書未來肯定很難過好。


紫微印


三年可以培養一個爆發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