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曹操在现代被“平反”,这说明了什么?

银河系广角


20世纪50年代末,郭沫若先后发表了《谈蔡文姬的く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等文,一改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试图重塑曹操形象。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不数月便有数以百篇计的文章发表,诸如翦伯赞、王昆仑、吴晗、谭其骧、尚钺、束世澄、郑天挺、嵇文甫、唐长孺、缪饿、周一良、吴泽、何兹全、杨宽等一大批著名学者都参加了讨论。


一时间形成了评操热潮。这次讨论,不仅推动了曹操的研究,而且也对繁荣学术作出了贡献郭沫若认为,曹操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对于民族的贡献应该高度评价,应该被称为一位民族英雄。


  • 第一,他虽然是攻打黄巾起家的,但没有违背黄巾起义的目的,而是承继了黄巾运动,把这一运动组织化了;

  • 第二,他锄豪强,抑兼并,济贫弱,兴屯田,费了三十多年的苦心经营,把汉末崩溃了的整个社会基本上重新秩序化了,使北部中国的农民千百年来要求土地的渴望基本上得到了一些调剂;


  • 第三,他平息了北方边患;

  • 第四,他在文化上更在中国文学史中形成了建安文学的高潮;第五,关于曹操“杀人问题”,应该根据事实重新考虑。郭沫若激愤地说:“然而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了以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


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歪曲。”

郭沫若论出,翦伯赞即予响应,发表了《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认为:“曹操不仅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并且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有数的杰出人物”;曹操结束了汉末以来豪族混战局面,排除了游牧民族的威胁,恢复了黄河南北的建秩序,替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


郭沫若、翦伯赞替曹操翻案的文章,引发了关于历史上的曹操、《三国演义》、戏剧中的曹操,以及曹操的诸多事功和他在历史的作用个人品德等的大讨论。有的学者进一步深化了郭沫若的观点;更有不少学者对郭沫若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


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历史上的曹操和文艺作品中的曹操应该区别开来,白脸曹操的戏可以照演,但历史上的曹操应该复其历史的真实。有人主张,不妨编一些新的历史剧,正面塑造曹操的形象。至于具体事功的论评,意见分歧很大。谭其骧认为,对于曹操不存在翻案问题,因为古来对他的评价并不特别坏,不论是古代、近代,不论是唐前、宋后,都是有毁有誉。

他说,曹操有四大功劳,一是结束了汉末豪族军阀间的混战,统一了北方,二是征服了乌桓和鲜卑,保障了边境的安宁,三是打击了名门豪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并,澄清了吏治,四是恢复了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还发展了生产。


同时指出曹操的罪过也有四项,一是打了农民军,二是战争中杀人太多,三是所行屯田是一种高度剥削的制度,四是道德品质方面忌刻残忍。因此,谭其骧不赞成郭沫若过誉曹操,不赞成“翻案”之说,更不赞成因功而讳其罪,语谓:“曹操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功劳很大,罪孽也不小的历史人物。”

讨论中,大多数人不同意“曹操打了黄巾,但没有违背黄巾目的”的意见;也有不少人不同意曹操是“民族英雄”的提法;甚或有的人从根本上否定曹操,认为人们唾弃曹操,绝非仅仅受了小说戏曲的影响,也绝非是封建主义正统观念所致,根本原因是他对人民犯下了极大的罪行。


尽管最后没有讨论出一个所以然来,但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有功劳又有过失的人人物形象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鄜延路节度使李


曹操在过去的形象不太好,连没有文化的老太太,都知道曹操是坏人。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曹操遭人骂,是有原因的。

有人说曹操奸诈,有人说曹操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宁肯自己对不起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对不起我,这也太坏了。

大家接触到的曹操,大多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或者戏曲,影视剧中的曹操。这与历史中的曹操是有差别的。

现在大家越来越客观的评价曹操

曹操统一北方后,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曹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发布“唯才是举”的命令,用人唯才。

曹操精于兵法,谋略过人,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曹操也是一个大文学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像《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篇,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由此可见,曹操的确很了不起。

鲁迅先生就说过,曹操至少是个英雄。

易中天先生说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的、形象最多样的人,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



知无为而有益


导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首词大家因该都很熟悉。

曹操在现代被“平反”,这说明了什么?

这个我觉的也不算被“平反”,毕竟时代不同了,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改变,立场不同,看法自然不同。<strong>

被认为给曹操“平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评论曹操时,不只评论曹操的过,很大一部分都在讨论曹操的“功”

虽说功过任由后人评,但我想,曹操连当时的评论都不在乎,还在乎后人如何评说吗?否则,他也不会做出那么多违背当时社会规则的事情来。

鲁迅先生曾有言:“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到《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先生虽然翻了全盘否定的案,但并没有到另一个非黑即白的极端。

从两宋以来,曹操的形象急转直下、直线下降,基本成为了乱臣贼子的代称。都要成为政治对手相互攻击对方的“专用名词”了;但五四之后,老曹突然时来运转,评价一路走高。

曹操的才干是毋庸置疑的,还记的历史书上对曹操的介绍吗?“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这么多称号集一身的人,历史上不多吧!

对于曹操,许劭曾评:“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奸雄之名自此传开,能力方面,基本没人唱过反调,哪怕到了毛本演义,仍然定位是“奸雄”。

魏蜀吴三国,虽说为鼎立,但鼎足的承重程度是不相等的。

纵观三国历史,基本上是吴、蜀联合以拒曹。每次吴、蜀联合必胜,分裂则必败。如果一对一地单打独斗,吴、蜀是很难占到便宜的。

因此,不论吴、蜀怎样骂曹,曹的实力都是明摆着的,也就是说,在三国中,曹魏的势力是最大的,最具有统一天下的实力。

要说为曹操“平反”,典型文章便是郭沫若的数篇翻案大作,上纲上线得狠狠吹了一波,直接上升到民族英雄,曹丞相地下有知,恐怕要哈、哈、哈的笑醒了。

郭沫若洗曹操屠徐州一事,先是质疑被杀人数,后又言道:“这里可能是战死的,也有可能是在败走中被水淹死或者自相践踏而死的,不一定都是曹操所杀”

你看,文化人能说出这种话!还不如说那些人都是自杀,来的巧妙。

这种事总是有人看不下去的,在谭其骧先生指出屠徐州一事史料记载极多,相互印证,无案可翻后,郭沫若才就此偃旗息鼓。

你看,文化人还待文人制。(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找郭老彼时的剧本《蔡文姬》,那个好看呀!)

曹操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他为当时的社会,做出了一些自己的改良。一方面,确实促进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他还是一个具有地方军阀性质的统治者。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是是非非,尽可能做到恰如其分,不应该恶之则恨不得把他打入地狱,爱之则唯恐捧不上天。

总之,曹操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功劳很大,罪孽也不小的历史人物。过去有许多人并没有把他说成是罪过于功,所以这案子基本上无需翻。

历史人物离我们很遥远,我们的评价不会对他有任何影响,他们也可能不需要我们的评价。

历史的长河中,谁又能留下来什么呢? 唯有珍惜现在,享受现在,不要徒增无谓的烦恼。

<strong>


遨游者


曹操,一个被三国演义完全曲解的人物。实际上曹操是一个在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高成就的一个人,是一个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事实上东汉王朝早已经名存实亡,曹操的出现可以说是挽狂澜于既倒,将已经四分五裂的东汉王朝重新统一,这个功劳是非常大的。另外与其说是为曹操平反倒不如说是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其实有很多人都是很钦佩曹操的,例如毛泽东,他的词句“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更是对曹操的肯定。曹操其实也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在三国演义中讲了这样一件事,当曹操在打败袁绍之后搜出了很多官员与袁绍之间的书信,他的手下建议将这些人全部杀掉,而曹操却说当时袁绍实力强大,我都无法自保,更何况他们,说完就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掉。可见曹操有容人之量。因此说我们现在是在为曹操平反,还不如说是拨开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





金鑫19930927


曹操文才武略是三国时期唯一被评为政治家、文学家的人物。他自起兵以来由弱到强,一生南征北讨,厉行节俭,以法治国治军。待人宽宏大量,唯才是举,网罗天下人才。不计较陈琳写过征讨曹操檄文,张绣杀其子不予追究,刘备来投又反叛,走投无路又来投奔,曹操还接受。

从曹操被董卓通缉,艰难起兵,到统一战乱不息的北方,曹操九死一生,立下汗马功劳,他奉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至死始终没有加害汉献帝,古代手握兵权,自己打下江山却不称帝的也不多见。

《三国演义》作者笔下的曹操,虽然明面上说他是奸雄,但是却用诸多事实让读者去了解曹操的为人,他好乱杀人,杀掉的其实都是一些无用的小人物,和拒不归降的对手,换成谁,谁也不会给自己留下祸患。他治家有方,以身作则让妻妾带头织布劳作,教育出来的25个儿子没有为争权发生内讧。他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任用一大批人才治国理政,政治清明稳定,他对手下有功必赏,有罪却不一定罚,打了败仗就把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于禁先投降关公后投降东吴也不予计较。祢衡赤身裸体辱骂曹操,曹操也没有杀他,后来到了黄祖那里还非要自己寻死。


反观刘备,表面上仁义道德的美名流传的刘皇叔,前后多达十数次寄人篱下,都是去图谋人家领地,先后投奔刘焉,公孙瓒,曹操,袁绍,陶谦,吕布,刘表,孙权,刘璋,这些人在刘备落难的时候收留他,待为上宾,一起饮宴,一起住,而这些人最后都被他害过,可见其奸险至极,刘皇叔夺人城池从来都是不择手段。他多次抛妻弃子,只顾自己逃命,为占领荆州入赘东吴做上门女婿。哭着结拜了关羽张飞,哭着求来了赵云,哭着求来了诸葛亮,哭着挽留结交张松,然后让这些人死心塌地为他卖命。

而东吴的情况, 周瑜赤壁之战后才36岁就死了,然后鲁肃40多岁也死了,吕蒙拿下荆州后立刻死了,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以后,因为是孙权侄女婿得以幸免,孙权手下立了大功的将领都年纪轻轻不明不白的早早死掉了,难道这全部都是巧合。


非想


导语: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重臣,也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

随着各种版本《三国演义》的热播,剧中历史人物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在人们看来,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刘备即是仁义的代表,那曹操自然就是奸诈之人了。

对曹操的评价很多,其中最著名者莫过于“盛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个“奸”字使曹操的影响慢慢固定、慢慢脸谱化,岂不知奸雄也是英雄的一种,而《三国演义》也只是小说罢了。

01因小说的盛行,曹操的形象逐渐脸谱化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由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通俗小说,而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对人物刻画总会有一些倾向的。在小说中,刘备是汉皇后裔,仁义的代表;而曹操就是叛汉之国贼,所以刘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汉贼不两立。”

刘备与曹操到底孰好孰坏这件事我们是不太清楚的,但在小说中,有正必然会有邪,而正邪是相对的,刘备既然为“正”,那他注定要与为“邪”的曹操作对。

而随着这些年各种版本《三国演义》的热播,曹操的奸雄形象就此固定、甚至脸谱化。

在京剧脸谱中,白色京剧脸谱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主要代表人物——曹操。

就因为此,在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播下,曹操的形象就此定格在“奸诈”这两个字上,以致于人们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02曹操为什么不受喜爱?

还是那一点,对于曹操,人们所了解他大部分是通过《三国演义》的书籍或者电视剧中的形象来了解的,但《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在人物刻画上就出现了偏差、倾向。

而在演义中,曹操第一次让观众感到讨厌的地方可能就是他妄杀伯父吕伯奢,使陈宫弃他而去的剧情了。

  • 但是在《三国志》中,陈宫并不是因曹操杀了吕伯奢而走,而且因曹操杀害边让,所以与曹操反目。

《典略》: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壮烈,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接。及天下乱,始随太祖(曹操),后自疑,乃从吕布。

而曹操杀了吕伯奢后,说了一句“宁教我负人,休教人负我”在《三国演义》中就变成了“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也就是这一段话,使民间百姓对奸诈的曹操痛恨。除此之外,也无外乎以下两个原因:

  1. 曹操在军事战争中擅用阴谋诡计,其实这一点都不算一个问题,曹操是军事家,而战争中的取胜之道才是王道,而且阴谋诡计换成褒义词的话也就是“足智多谋。”
  2. 曹操是汉贼,篡夺了汉朝的政权,其实汉政权是曹丕篡夺的,但这份基业却是曹操打下的,所以曹操是国贼。但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没有谁规定这个王朝就必须姓刘而不能姓曹,所以这一点是毫无道理的。

东汉末年有一位许劭以知人著称,他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后汉书·许劭传》中是“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三国志》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三国演义》小说中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不管是英雄还是奸雄或者是奸贼,曹操最后都成功了,而且在政治、文学和军事上都是相当成功的。

若是说现代为曹操平反,那第一位为他翻案的可能就是鲁迅先生: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总结:对于曹操并不存在翻案,因为他的形象已经固定,但他的功绩无法抹去

我想不存在什么为曹操平反的问题,因为曹操的形象已经固定,在世人眼中他就是奸雄,他就是窃汉之国贼。

而曹操也确实是这样的,他也干了这些事情,但这不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状况么?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没有哪一个王朝能够千秋万世,即使是赢政称作秦始皇,秦朝也不过二世而亡。

曹操只不过是以一个汉臣的身份来干了这件事情,所以他遭人诟病,但汉高祖刘邦也曾经干过秦朝的官员“亭长”,所以这一点并不能代表太多。

而曹操的出现,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从而使东汉末年的乱世最后归于统一,对于百姓来说,曹操打下了一个和平安定的基础,而安定才是百姓最为需要的,这与哪家姓氏做皇帝是没有关系的。

《三国志》

《后汉书》


無古無今


说明曹操身上还有许多优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曹操,我们最常听的评价就是“盛世之奸贼,乱世去枭雄”!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曹操一直背负着骂名,被人们所不齿。因为古代社会,官方为了体正统地位的至高无上,一直是“尊刘抑曹”。最直观的说法是,古代说书人说到刘备被曹操打败仗的时候,很多人同情抹眼泪,而说到曹操打败仗的时候,人们无不拍手叫好。所以曹操被骂了数百年,一直是奸诈的代名词。

  然而,在曹操死后上千年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爱上三国历史,爱上了当年的“奸雄”曹操,甚至还有人要为曹操“平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先从出身来说,曹操的起点是非常低的,甚至带着自卑的光环。相比自己躲天下的竞争对手,刘备虽然起点也很低,但是好歹也是皇亲国戚,名号打的很响亮,能忽悠很多人相信。而孙权就更不用说了,自己哥哥孙策打下的江东基业,他只是继承家业的。相比曹刘自主创业,低了不是一点点。所以孙权虽然功绩不小,但总被人忽略。

  曹操出手宦官家庭,夫亲虽然当过汉朝的高官,不过因为贪污很早就被罢免了。当年招兵买马开始,队伍都是曹操自己一手发展壮大的,最终打败了四世三公的袁绍,统一北方,占据中国最好的地盘,成为三足鼎立中的老大。这放在现在,至少也算小镇青年下海创业,最终逆袭成为商界大佬,而且能说会道,属于网红级别的。简直是励志的代名词,能不叫人喜欢吗?

 




伊人素素


如果说“文能东临碣石观沧海,武能弯刀铁马平四方”的曹操要被“平反”,那只能说《三国演义》这份“罪状”太深入人心了。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是每个人少年时代必读的书籍,小说以刘备诸葛亮为首的蜀汉集团被故事主线叙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这一段时间群雄逐鹿、三足鼎立的故事。而小说以刘备集团正面形象进行人物的刻画,导致曹操这位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成为了“大反派”。

我认为曹操应该可以算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第一人,虽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留下了奸臣之名,但是国祚衰微的汉朝不被曹操控制,也会被他人窃取或篡夺,这是历史的规律,曹操只是顺应潮流时代的趋势罢了。曹操一生的功劳远比他的过错大得多,选贤举才兴社稷,兴修水利屯粮田,东战官渡平袁绍,远征乌桓定北方,是为北方脱大地脱离战乱的第一大功臣。

如果说现代曹操被“平反”了,说明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在这个知识内容充盈的时代,大家对历史的了解更进了一步,看待历史人物不单单依靠历史类的小说,正在向正史偏移,这是一种好现象,也是我们必须走的方向,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需要不断的探索,需要不断的拨开云雾,才能见到理想的青天。


不羁de汪


曹操在现代被“平反”,这说明我们已经能够客观看待曹操的功过是非。

历史上,各种文献将曹操描述成一个“奸雄”的形象。最著名的就是《三国演义》,其中虚构了许多表现曹操奸诈的情节,例如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参与了夺嫡之争,书中却说是因为曹操嫉妒贤能所致。

(曹操剧照)

曹操长期得不到客观的评价,是统治者的有意为之。

在古代,获取政权要通过正当的方式,比如靠继承来实现。如果臣子以下犯上夺取政权,则会受到文人的口诛笔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夺得朝政大权,自然是不正当的。统治者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曹操这样的逆臣,一方面加强君权、削弱相权,另一方面通过文字来贬低历史上的逆臣,最著名的就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主基调是“尊君抑臣”,即推崇君主,打压臣子。《资治通鉴》称曹操为“乱世之奸雄”,而不是《后汉书》中的“乱世之英雄”,一字之差就把曹操的形象彻底负面化。

曹操形象的转变,得益于章太炎。

现代人对曹操的形象能够做出客观的评价,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章太炎。章太炎不仅是一名革命家,还是一位学问家。章太炎曾写了《魏武帝颂》一文,列举出曹操在政治、军事等领域的贡献,并评价曹操“信智计之绝人,故虽谲而近正。”

章太炎敢于正面评价曹操,是因为当时很多人将谋求复辟的袁世凯比作汉末的曹操。章太炎作《魏武帝颂》一文既可以为曹操正名,也是反驳这种言论,他认为袁世凯根本不能和曹操相提并论。

(民国大佬,章太炎)

因此,曹操能够得到翻案首先和封建制度的终结有关。封建制度被终结后,“尊君抑臣”的思想也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我们能够不受束缚的来评价曹操。曹操能够得到客观的评价,也要感谢章太炎。他没有照搬古人对曹操的评价,而是根据自己的思考写下了《魏武帝颂》一文,这使得我们能够了解曹操正面的功绩。


风雪赫连城


不请自来,我是昊涛说史。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很多人称其为逆贼奸臣。在现代历史上,第一个勇敢地站出来为曹操平反的是伟大的革命文学家鲁迅。他在1927年写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的。"


此论一出,惊世骇俗,但响应者寥寥。而毛泽东读了鲁迅这篇文章,却用粗重的笔在这段话上画了红线,表示了他的赞赏。后来毛泽东在读史中又在曹操传记部分作了圈点和批注,主张对曹操要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鲁迅和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虽然仍然无法使人们对于曹操的看法“定于一尊”。但他们的评价,对于千百年来笼罩在道德阴影中的历史人物提供秘于一身的性格是颇具典型意义的。而曹操为何在现代被平反呢?

其实现如今是和平社会,更多讲究真性情。人们更喜欢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性格,其实就是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很多人都喜欢曹操这种率真和洒脱。以前有很多人说曹操是奸雄,对汉献帝怎么怎么样。但其实如果没有曹操,汉献帝说不定早就不知道死在哪个地方。即便是不死也不知道会不会备受欺凌。我们从董卓当时挟持汉献帝的时候就能看出,如果不是曹操整个汉献帝的后宫都是董卓的地盘。对于汉献帝而言,在谁手里更好呢?最主要的是曹操一生都没有叛汉。从这个角度上说,他其实还是一个对汉朝有着深厚感情的人。



不仅如此,现如今的人越来越有主观独立意识。古时候人们思想维度很短。一旦有人提出曹操是小人,其他人就跟着厌恶他。但现代人更注重个人贡献,所以认为他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才华和能力的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句话对曹操的评价非常准确。曹操也确实有成为枭雄的潜力,挟天子以令诸侯,大败袁绍,统一我国北方地区,而且注重屯田,治下的百姓起码能吃饱饭,在那个战乱年代也是很不容易了。因此奸诈又不失可爱的曹操更容易让我们喜欢,这符合人性,这点大家都可以理解的。


曹操能够“咸鱼翻身”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是和时代的变化脱不了关系的。以前的人受儒家封建思想影响,视汉室宗亲为正统,曹操却借汉室之名招揽势力,有谋逆之嫌。而现在的人由于思想开放,更加注重个人的实力,信奉强者。曹操虽然出身不好,最后却能独揽大权,成为三个势力中最强的一位,这个过程可以说是非常励志了。也许是曹操只是生错了年代。若他生在太平盛世,说不定能够摆脱奸佞的印象,成为一个被人称颂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