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河南內黃:疫情防控不放鬆 村支書的“生意經”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見習記者 於彥鵬 萌友 劉院軍 王文東/文圖

河南內黃:疫情防控不放鬆 村支書的“生意經”

2020年2月24日,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中召鄉時砦村時義倫家的杏棚裡一派繁忙的景象。時義倫正在忙著噴藥、疏果,時不時的還有群眾來向時義倫請教有關杏樹管理的問題。今年55歲的時義倫是時砦村的黨支部書記,也是時砦村小雜果種植合作社的負責人。近年來,他通過種植小雜果總結的“生意經”,帶領全村群眾發家致富,闊步邁進小康。

“把不向陽的一面的小果都摘掉,一個枝子上留下十個左右的小果,一定要保證杏棚放風的時間……”每當有村民過來請教問題的時候,時義倫都會放下手裡的活兒耐心細緻的進行講解。據瞭解,時砦村現在種植的溫棚杏面積已經達到了400畝,村民通過種植溫棚杏每年每畝可獲利近3萬元。2019年,時砦村光是溫棚杏一項的銷售額就突破了千萬元。時砦村還成立了溫棚杏種植合作社,社員們出地、出人工,對果樹進行精細化管理。到杏子下來的季節,水果收購商早早的就在大棚外排起了長隊,村民們根本不用發愁銷售的問題。

“我們村的溫棚杏產業已經走上了正軌,從前年開始,我們村又引進了大棚冬棗,去年棗樹已經掛果了,但是我們沒有銷售,因為現在我們對棗樹的管理技術還不成熟,棗子的質量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品質,所有的棗子都進行了還田處理。今年我已經從山東聯繫好了技術員,在疫情期間技術員通過網絡視頻對我們進行技術指導,等疫情過了技術員就住到我們這裡,全程指導直到棗子上市。一下子就得打響門市,這是品牌哩!”時義倫說到。

“在疫情防控期間,大家下地幹活時一定要帶上口罩,一個大棚裡不能超過五個人,一畝地上不能超過三個人,幹活時兩個人要保持兩米以上的距離,幹活時不要扎堆,不要閒聊,幹完活早點回家。”這不,剛從卡點執勤回來的時書記又開始廣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