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明朝的军队为什么在投降清朝之后,战斗力暴增?

闪击伯爵2


与其说满鞑横扫华夏,不如说是满人捡漏天下,吴三桂没放关之前,他们是连城关的门摸都摸不到的,后来连哄带骗打开的城门勾结了汉人精锐部队才顺利南下的,就如当时的攻城必须要用的红夷大炮军团就是汉人的,农奴文明的女真满鞑如果没有这班汉人的帮忙他们真只能在城外做点鼠窃狗偷的偷袭以外,城是绝对攻不进去的。要知道女真满人擅长的只是渔猎农奴的战术,骑马再善于骑射也射不穿城墙城门的。所向披靡的功劳都在劝降的汉人身上。直到后来诱骗得逞得了天下的满人也是非常惧怕汉人的火器,深知日后汉人如果继续发展火器,倘若造反自己的完全不是对手,所以干脆就让汉人自废武功,任何人都不得发展火器,方便日后两百多年的奴役统治。直到后来被洋人枪炮打开了大门已经气数已尽了!但是这也是一种解脱。让人们摆脱了封建奴役的朝代。



Oo水镜徽华oO


读了南明的历史,你会发现一个问题。1644年,清军首领明军基本全部投降。过去,这些人在反对清军和李自成的战争中十分低能。但是当他们一投降,就凶猛如虎。

这主要有四个原因。简而言之,首先要选好将军,选好士兵。比如吴三桂的关宁军,就是明军的头号精锐军。清朝投降后,清军还从4万官兵中挑选1万人向西进攻。而左孟庚,23名将军,80万部队投降。


清军也只选拔了4名将军,不到3万名士兵。这就保证了所有官兵都是精锐的、健壮的。第二点,清军没有拖欠军饷和粮食,待遇比明军好。对于一个驻军士兵来说,明朝军队一年只有12英石。事实上,石粒只有五六种,经过各种颜色的变化,还经常拖欠一、二年。

在清军绿营里,除了粮食的及时足额发放外,还有一个骑兵每月有1-2两银子,他们就出去打仗。动员的粮食在明军是自费的,清军是官费,还有额外的奖金。第二个原因是治疗上差别太大。


三是清初法律严厉,就地退却的处罚非常严厉,家产经常被没收。一个小小的错误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比如把从家里逃出来的奴隶藏起来。这种小事直接导致了耿仲明自杀,广西省省长郭朝基处决。所有的家庭财产都被没收了。

这是第三个原因。明朝,那些傲慢霸道的将领都是被控制和服从的。第四个原因是八旗军在后方监督编队,这使这些人有战斗的勇气,不敢逃跑。当时,八旗军是不可战胜的象征。跟着他们去打仗,让这些明军士兵有了根据地。


我认为,强大的明朝不是不堪一击,而是明朝气数已尽了。在万历年间的三大征,尤其是抗倭援朝战争,虽然明军英勇作战,把倭寇军队杀得大败而归,然而,明朝和倭国几乎没有赢家,丰臣秀吉集团战败回到日本之后,不久日本幕府就崛起了;而明朝,辽东数万辽东精锐损失殆尽,明朝的国力几乎被战争耗尽,才导致了关外防御松散,压制不住后金的崛起。短短20年之后,后金就开始对大明朝发起了对抗。我觉得这些这才是最直接的原因。


冷兵器研究所


读明末的历史你会发现,清兵入关的时候只有十二万人,而且这其中还加上了汉军八旗的所有数量。但是又为何就是这区区十来万人最终横扫天下了呢?其实这里面大部分的功劳都是投降的明军立下的。


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明军明明有如此战斗力怎么还打不过清军呢?

明朝统治阶级已经腐败

明朝末期,朝廷财政严重赤字,辽东等地驻军常常缺饷,士兵经常饿着肚子。反观京城的王公贵族锦衣玉食、醉生梦死,家里钱粮堆积如山。更甚者是,军饷被层层盘剥,最后到将士手中十不足一!

如此环境之下,前线的将领拥兵自重,将士只知道统兵官不知有皇帝,命令得不到执行,只懂得索取钱粮。如此军队,如何能够上阵杀敌?又谈何战斗力?清兵入关后,清军足额发放军饷,大大调动了士兵的积极性,自然战斗力就高了!自古战不如饥兵正是这个道理。

新投降将士需要立功站稳脚跟

虽然说关宁铁骑不如女真骑兵,但是也是身经百战的军队,并不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可比的!吴三桂投降后,在新的阵营需要功劳来让自己站稳脚跟,他手下的将士也不例外。新的阵营和上升平台,功劳越大,以后封赏越多,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以后的人生将士们肯定会努力去拼。

这远不是身为明军时候的混吃等死的生活可比的,更何况明军立了功劳不仅看不到晋升甚至会有杀身之祸!袁崇焕等人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一种心理作用

论单兵作战能力,女真八旗的战斗力可以说是远胜明军,长期下来给明军一种心理上的暗示:打不过。投降过去的明军会给没有投降的明军一种压力,觉得对上了清军,必死无疑了。两军对战,还没开战呢心理上便输了!

此外,投降的明军会有一种自我的优越感!觉得自己身后有大树撑腰,底气足,所以就更加勇猛。此消彼长之下,头降的明军自然可以碾压对手了!

空饷严重

明朝末期,军队将领吃空响严重,左良玉等人的沿江四镇,还有关宁军,没有一个不是虚报冒领的。号称十万铁骑,但是实际上有八万就不错了,十万的战斗力只有八万甚至都没有,又怎么会看起来不弱呢?

据《明史·袁崇焕传》记载:“文龙一匹夫,不法至此,以海外易为乱也。其众合老稚四万七千,妄称十万,且民多,兵不能二万,妄设将领千。”

也就是说,史文龙士兵只有四万七,且很大一部分是老幼民众,却虚报十万,多吃了一倍的空饷。但是不虚报也不行,设置了上千的将领,虚报士兵领取空饷,怎么养活将领呢?


而投降清军后,清军对投降军队进行了整顿、淘汰、重新训练,自然战斗力明显提高!

为自己而拼

曾经明军为的是守江山,而且还是替一群尸餐素味的贪官污吏守,自然积极性不高甚至可以说不造反就不错了!而投降之后,他们是在打江山!以后很有可能就是开国功臣甚至封侯拜相、成为一方诸侯!这关乎自己未来的发展,如何不拼?

俗话说,愣的怕不要命的。为了自己的富贵,不拼一把怎么对得起自己?

另外,自己投降了,名声上不好,如果不能把前朝铲除干净,那以后自己一辈子都被指着唾骂,那还不如让老东家彻底成为过去!这样自己不仅可以在新东家处享受更多好处还可以摆脱骂名!

结语:不是明军战斗力不强,而是战斗意愿不强!既然投降了,没有退路了,那就一直干到底!再加上清朝统治者的优厚待遇,耶能不拼命?说到底还是明廷无能所致!


六郎侃历史


这个问题问的好,有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一点很好理解。

战无不败的明军,为什么投降清军以后忽然就战斗力爆表,简直就像是脱胎换骨。这其中既有武器装备的因素,也有士气的因素。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先说武器装备的问题。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明清战争最大的误解,就是明军武器先进,清军装备落后。其实事实恰恰相反!明军装备破烂不堪,清军反而装备精良。

明朝末年,军户制度的趋于崩溃,军户兵贫苦不堪,早已丧失战斗力。明朝朝政腐败,各级官吏中饱私囊,边军将领克扣军饷喝兵血。导致明军士气低落,装备低劣。许多史书记载,有些明军甚至形同乞丐!在辽东凄厉的寒风中,这些士兵甚至没有足够的衣物来保暖。

关于明军的破烂装备,戚继光曾经有过痛心疾首的记载。他在《练兵实纪》中多次讲到,明军火器种类繁多,但真正实用的只有寥寥几种,最先进的鸟铳装备率极低,受到北方边军的排斥。明军的火器,做工粗糙,质量极差,经常发生炸膛,士兵不敢放足火药,以致火器威力大打折扣。明军的盔甲,大多锈蚀不堪。

反观清军,旗甲鲜明。明朝各种史书多次记载清军重甲坚固无比,不但弓箭难以穿透,甚至对火器都有很强的防御力。萨尔浒之战,一万朝、鲜兵协同明军作战,其中有大量弓箭手和火枪兵,结果还是全军覆没,就是因为鲜军的弓箭和火枪难以击穿清军坚固铠甲!

清军还有大量先进火器。

早期的清军,对先进技术装备极度痴迷。他们缴获明军火枪火炮后,优中选优,集中使用,建立起火器部队。后来清军又俘获了一些汉人工匠和葡萄牙工匠,开始自制火炮。他们的红衣大炮,是当时东亚最先进的火炮。明军当然也有,但是数量极少,而且只能用于守城。清军则把红衣大炮当做野战炮,拉着大炮满山跑。不但在冷兵器上占据绝对优势,在火器上也占据绝对优势。这仗还怎么打?

明军投降清军以后,武器装备迅速得到改善。装备好了,仗自然就打得好了。

再说战术的问题。

明军以步兵为主,火器是其特点。由于其火器威力不足,导致明军最怕骑兵冲击。投降清军以后,有了清军骑兵的掩护,步兵再也不用担心对手的骑兵,可以放心大胆、从容不迫的开枪放炮。敌人如果派骑兵冲击,那么清军骑兵立即出动掩护步兵,双方展开骑兵混战。这样一来相当于治好了明军的致命缺陷。病根没有了,那还不是生龙活虎,战力飙升?

再说说对手的问题。

早期投降清军的,都是明朝最精锐的辽东边军。是明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他们打其他明军,本来就是砍瓜切菜一样轻松。再加上清军助阵,当然是无往不利。

最后说说士气的问题。

有明一朝,武人地位堪称历史最低!

那些文臣简直不把武将当人看,往往嘲笑他们为人粗鄙、品性低劣,同样品阶武将,见了文臣就是矮一头。武将们动辄得咎、战战兢兢,士卒更加低人一等。在这种环境下,又怎能培养尚武之风?又怎能培养出绝世名将,又怎能练出虎狼之师。再加上朝政腐败,士卒贫困,明军士气十分低落。

但是投降清军以后,处境立即判若云泥。武将自不必说,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极尽笼络人心之能事,对投降的明朝文臣武将,一律厚加赏赐,什么王公侯爵,说封就封,毫不吝啬。

而且满人尚武,推崇勇武之士,士兵受人尊重。普通士兵也能挺直腰杆做人。再者,清军掳掠的战利品,大部分都是归士兵私人所有,这士气能不高吗?

明军的失败,是全方位的,并单单是某一方面的问题。还是那句话,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明朝末年,整个朝廷从上到下都烂透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其实已经崩溃。它的灭亡,是早已注定的。


上将嗳福斯


这个问题就尴尬了,其实不是投降满清后的明军变猛了,而是他们所面对的主要对手战力变差了。

事实上,在明朝末年,明军的战斗力的差是相对于强悍的八旗军而言的。

明末时期,深陷双线作战的明军,不得不在关外八旗军和关内农民军之间疲于奔命,最终耗尽元气而亡。而在对阵关外八旗军的战斗中,明军似乎总是被动挨打。尤其是在野战中,一旦碰上八旗军,基本上就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但如果是在关内剿灭农民军的战场上,明军的战斗表现就完全不一样了。别看明末农民军的数量十分庞大,往往数倍于明军。但在大部分时间,明军其实都占据着战场的主动权。

在明末官军系统中,边军体系的战斗力是最强的,这当中尤其以这几支军队最具战斗力:

首先,最强最精锐的当属镇守山海关-宁远一线的关宁铁骑,这可是明末官军的精华,是明朝唯一能与强悍的八旗军硬抗的精锐部队;其次,便是孙传庭的秦兵,这是由明朝陕地边军身经百战的老兵组成的部队,是明朝对内镇压农民军的主力;再来便是卢象升的天雄军,全军由是乡亲朋友、兄弟家人组成,极为团结,战斗意志也十分的强,活跃于镇压农民军和抵抗八旗军的战斗。明军中除了这几支精锐外,其余的地方驻军,尤其是南方的军队,战斗力都相当有限,还比不上李自成的农民军主力。

而这三支最为强悍的明军部队,在面对更加强悍的八旗军时,其实也是无法占据优势的。但要是与关内农民军对战,却又具备压倒性的优势,往往以一敌几,都尚能将农民军击溃。

比如卢象升的天雄军,就曾以两千兵力击败高迎祥的上万重甲骑兵,在滁州城外,又一战击溃高迎祥主力,并将其残部追出五十余里。然而,卢象升最后却在与八旗军的交战中,因援军不发而力战至死,壮烈殉国。

由此可见,按战斗力来排的话:八旗军>明军边军>农民军>地方明军。

明朝覆灭后,投降满清的明军主要都是战力强悍的明朝边军,而他们的对手则是以农民军旧部和南方明军组成的南明军队。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农民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此后,以吴三桂为首的明朝边军都纷纷选择投降满清。

如此一来,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的八旗军和明军边军就联合在一起了。而此时的南明军队,所能依靠的主要战斗力,其实都不过是被前两者击败的大顺军旧部,而为数众多的原明朝南方军队,基本上都是战五渣。


因此,我们也就能看到投降满清后的明军,在满清一统天下的过程中表现出相当出众的表现。



这些历史要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根本原因是他们的对手不同。

之前明军,其实是辽东明军的对手是八旗兵。

而当时八旗兵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大家注意,八旗兵是步兵和骑兵配合,但冲击的核心力量是骑兵。

而当时明军的火器很多,比如三眼铳之内装备率非常高。三眼铳在近距离可以连射3发,对于骑兵的威胁是很大的。正常来说,只要明军手持三眼铳很稳定,近距离是可以打死或者重伤1个骑兵的。

虽然八旗骑兵可能有铁甲,但三眼铳发射的是霰弹,铁甲也拦不住。

然而,八旗骑兵冲锋都是毫无畏惧的,就是分为几层硬冲,前面的骑兵被打死,后面的就可以冲入明军步兵阵营内砍杀,一样会大胜。

而明军骑兵没有这种斗志和作战技巧,双方骑兵相差很远。

辽东的明军对付不了八旗兵,然而辽东明军战斗力却也是全国最强的。

南明的那些军队基本都是乌合之众,很多属于武装难民,当兵都是混口饭吃当做救灾。

这种军队基本没战斗力,不要说实力很强的辽东明军,就算任何一支正规军也可以击溃他们。

所以,不是明军投降以后战斗力猛增,主要是他们的对手完全不同。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之前明军是打战斗力强悍的日军,后来的打的则是菜鸟级别的伪军。

第二,他们的底气不同。

投降明军任何一次作战,背后都有八旗兵押后。

八旗兵虽然是监视,关键时候也会出手。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在一片石本来已经占据上风,杀得吴三桂招架不住。然而八旗兵突然出现,李自成的部队就垮了。

当时八旗兵战斗力强悍,入关以后很少打败仗。

这种情况下,投降明军心里的底气很足,知道战斗必胜,自己打不赢还有八旗兵呢。

这样一来,士气就完全不同,当然会打赢了。

第三,他们的待遇不同。

即便是辽东明军,军饷被拖欠半年以上是寻常事。

明军不是孤儿,他们都要钱养家的。由于军饷拖欠,家人都活不下去,哪里有士气打仗。

同时,军粮不足,明军士兵吃饭都是半饱,还怎么打仗。

这就是古语说的“兵无粮草自散”“无钱不能养兵”。

但到了满清麾下,满清可以通过劫掠保证军饷的发放,甚至军饷还有大幅度提高,并且存在奖金。


萨沙


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套用到解放战争中,为什么国民党的士兵一转变到解放军阵营就比之前勇猛的多!

用通俗的话来讲,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那么要是最高统治者熊呢?自然是熊一国。

明朝官兵缺饷少粮,饿着肚子冻着身体拼命,明崇祯不但沒有赏赐,统兵大将还常有性命之忧!崇祯在位十七年,文臣武将杀了多少:

扬镐,兵部侍郎,崇祯二年因萨尔浒战败被杀。

刘策,蓟辽都御史,崇祯三年因辽东之战失利被杀。

袁崇焕,督师,辽东巡抚,崇祯三年被杀。

扬一鹏、熊文灿、郑崇俭、薛国观,陈新甲等等及其以下下级官员不下百十来人。而且崇祯至死都不认为是自己的错:朕非亡国之君……

呵呵,这等神操作还不是亡国之君,难道就因为他深宵不睡,勤于政事就算明君?不客气的说,他要是懒一点或许大明王朝还不会垮得那么快——又无治国之能,又无识人之明,还刚愎自用,雄猜阴狠,不亡他亡谁?

前线浴血奋战,既无钱粮支撑又无后援,还要防着后方的屠刀,这样的仗谁有心思打下去?

降清之后则不同了,面对的对手从虎狼之师的清军变成了毫无斗志的残明,而且既为降兵那就需要纳投名状,要好好表现不拼命行吗?再者,他们身后可是战无不胜的满军铁骑,这是他们坚强的后盾。而且再也不用担心缺衣少食了。

所以人还是那些人,只是换了个主子,降清的那些明军就从兔子变成了老虎。南方大半个中国几乎都是明朝降兵降将帮大清打下来的!崇祯如果死后有知真不知会作何感想!


乱洒风云


不是战斗力暴增,而是与高手对决降级到了与臭气篓子下棋———越下越臭!

更多投降满清的明朝军队在没投降之前,他们的对手是谁?

1、满清集团,且明军的战果相当之“显著”

抚顺关之战,9000明军被全歼。

清河城之战,8000明军被消灭。

萨尔浒之战,87000明军被杀45000人。

开铁之战,明军在开原和铁岭相继损失两万和四千人。

沈辽之战,沈阳城下明朝军民死伤七万,辽阳城下死伤五万。

广宁之战,13万明军被歼和溃逃。

......

总而言之,清军是见一次揍一次!



2、明末各路农民起义军

在这片战场上虽然互有胜败,但总体上还是明朝军队占据优势,三大反王之一的高迎翔被击毙,张献忠被打的多次接受诏安,李自成也同样在几次镇压中被打的只剩下几十个随从狼狈逃进深山老林。只可惜这一期间前后几十万明军和每年数百万两白银的军费被拖在辽东战场。也造成张献忠和李自成屡次死而复生。

随后经历1644年清朝入关,北方原明朝势力范围陆续投降,再到两年后公元1646年弘光政权灭亡,多达23万明军的向清军投降,为什么接下来这些投降的明朝军队在调转枪口后战斗力暴增,原因其实已经不用进行太多解释。

首先敌人下降了整整一个档次,原来对抗的是巅峰级别的满清军队,而现在对抗的是当年跟自己同一档次的明朝友军和级别不如自己的农民军。要么处于同一重量级打得难解难分,要么不在一个重量级反把对方揍得人仰马翻。 表面看起来状态好像找到了,但实际上不是自己的状态找到了,而是对手的成色变差了!而当他们重新与满清站到同一个对决舞台上的话,结果还会重新回到当年的辽东战场。



例如1646年投降满清的李成栋,投降之后率领自己的手下兵马所向无敌,从江南攻入福建,在一路向南一直杀到两广,可两年后重新造反重归南明的怀抱时,几个月的功夫就被清军杀得全军覆没,自己也落了一个落水淹死的结局;同一时间江西的金声恒也强不到哪去,投降满清之后战斗力爆棚,直接率军攻占了几乎整个江西,各路明军无人可挡。可随后重新反正又重新回到了节节败退的行列里,最后又重走了辽东明军的老路,只懂得困守孤城,被清军包围在南昌八个月,最终城破人灭。

所以为何在清朝入关后,所向无敌的满清军队在大部分时间段一直在背后压阵,原因就在于这才是战场上真正的主角,不怎么出手只是因为这个重量级选手此前一直默默的观看两个轻量级选手互相殴打而已,比赛看似激烈,但在这个重要的看客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搞笑的表演!1644年的山海关之战就是如此,六万李自成的老营主力与吴三桂的四万关宁军在山海关展开血战,共计十万人马在山海关杀了几天几夜不分胜负,最后多尔衮的两万骑兵一出场,半天的功夫就把李自成杀的只剩下残兵败将。


辽宁资深球迷


明军早在明初就衰落了,要不然燕逆也不会凭借几千蒙古骑兵就推了明军,并从北京一路推到南京。

而造成明军过早衰落的原因是户籍制度和卫所制度,把军士变成了农奴,不仅要承担朝廷摊派的田赋,还要承受各级长官的剥削。其结果就是导致军士们愈发赤贫,甚至都有人因为冬天没钱买棉衣被冻死,所以军士们进而丧失了对朝廷的认同感和战斗力。而且作为一个明军士兵,你老婆也不能太漂亮,一旦被哪个军官看上就被抢走啦。

穿不起鞋的明军士兵

所以明军在战场上的表现能是什么样已经不言而喻了,矮子里拔大个的也先太师都能刷出个史诗般的土木堡大捷。当然明朝也知道自己的军队有多么废柴,所以就默许了将领通过招募家丁的方式改善战斗力。

家丁最初的来源就是军户当中的精壮者,但是数量并不够,毕竟合格的太少了;再者由于明朝的北方对手基本都是一个个四分五裂的小部族,以女真为例人口过千都算是大族的选手,明军也需要主动出击,赚几个人头哪怕是无武装的平民人头来升官发财,所以现实决定了家丁会持续扩大。

所以,蒙古人就成了家丁的第一大来源。这也没什么奇怪,蒙古骑兵一直是明军骑兵的主力。

蒙古骑兵

当然家丁不止有蒙古人,还有女真人乃至于日本人,甚至还有部分南方将领雇佣黑人当家丁。

在南方山地丛林,明朝经常征发少数民族土司武装,因为这些武装都属于性价比颇高的山地步兵。

不过家丁制度在有限的提升了明军战斗力的同时也加速了明军的衰落:首先是明军军士更加赤贫,因为军户的军饷都被克扣用来养活家丁啦;

其次是明军缺乏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因为家丁的数量毕竟不大,再加上对手规模有限,因此只要会玩快速突击战术就可以基本解决战斗;第三是明军将领军阀化,因为家丁游离于明军体系之外,所以家丁只效忠将领个人;最后就是明军彻底成了废物,基本丧失了野战能力,也只能依托工事凭借远射兵种作战,丧失了肉搏能力。

毕竟,战争打的是体系而不是少量的精锐部队。相比之下,清军虽然数量不大,入关前充其量只有十万壮丁,但是其军事体系却十分完善,轻重步兵、轻重骑兵、工兵、火器部队编制合理。更主要的是,满洲大汗能够调动各个阶层、各个民族的劳动积极性,以增加凝聚力和认同感。

比如,剃头投降过去的明军军饷就能做到足额发放,行军时候还能获得和满洲八旗同样标准的口粮待遇,还可以同样享受分享战利品的权利,这对于处于奴隶地位的明军军士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因为满洲大汗能让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毕竟忠诚和战斗力都是和报酬划等号的。

虽然明军和清军先后掌握了红衣大炮的制造技术,但是明军重金培养的炮手和铸炮团队却因为待遇问题跟随孔有德集体反水投奔了满洲大汗,从此清军在火力上几乎完胜了明军。

以松锦大战为例,明军虽然有数千件火器,但是大部分都是听个响壮壮胆的炮仗,只有16门红衣大炮能威胁到清军;清军虽然只有60门红衣大炮,但是每次齐射都能打到明军头上,最后把明军打到崩溃。

当然,这里也有气球问题,就像是《古惑仔》里说的那样。明军军士就是跟了衰鬼的古惑仔,直到后来跟对了大佬。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后勤与夷兵。

之所以明朝军队在投降清朝后会有战斗力飙升之感,主要就是两个原因:后勤与夷兵。

虽然有江阴、嘉定这两座坚决抵抗的江南城市,但是清军南下时江南士大夫正在乡间饱受“奴变”之苦;徐霞客的一个儿子就死在徐霞客自己家奴仆和佃户发动的动乱中,大家可以猜猜看,最后是谁给徐霞客的儿子讨回的公道?诛杀了闹事的徐家奴仆和佃户?

猜对了,清朝派出的县令。

而清军迅速控制了江南地区后,就让江南的清军有了一个稳定的后勤基地,这个后勤基地可以持续稳定的向与明军作战的清军提供粮食和一切军队需要的物资。


而相比南明军队,以郑成功军队为例,郑成功为什么在清军南下广东的时候还要攻打忠于南明的州府?除了郑成功自己抢地盘的野心外,更重要的是郑成功依托福建那点地盘养不起那么多兵,只能通过攻击广州州府来筹集物资。

同样李定国和孙可望作为大西余孽,之所以能成长为南明栋梁,除了本身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李定国和孙可望有云南这个后勤基地,在清军与南明军鏖战时,李定国和孙可望埋头种了两年田,手里有物资。

但是云南毕竟贫瘠之地,很难供养李定国十几万大军在南中国与清军鏖战。而清军不仅仅依托江南,还依托整个长江以北地区。


第二个就是更重要原因:夷兵

明朝军队投降以前他们要面对的是清军,而明朝军队投降后他们只需要面对汉人军队。

直白的说,明朝上下确实存在“惧胡”情绪。

这有许多史料可以证明。

比如在明成祖时代就归顺大明,汉化了200年的北直隶达官军,到了崇祯十二年,对于农民军依然还有威慑力:


“贼首王仲尚等探听,如系真定夷汉丁及巩、固兵至,则远走散去;如系别枝兵,竟自聚众打帐。”

而另一则例子是江阴反正的导火索是剃发令,而在剃发令下达时,江阴的清朝委任的县令手下只有两个冒充满人的苏州衙役,这两个苏州衙役还自创了一套“满语”,把江阴士绅唬得一愣一愣的。如果不是清朝委任的江阴县令和那两个苏州衙役对待跪着请愿的江阴士绅太过于简单粗暴,那么江阴还会不会成为历史上的江阴还真是说不清楚。

以上例子我想可以充分说明明朝南方地区对于满人的恐惧,这种恐惧不可能只在民间蔓延而不在军队里流传,毕竟我们也很难想象南明军不会从民间征招士兵。

所以,明军投降清军后,他们也就不需要面对让他们恐惧的清军,而是和满人一块进攻汉人军队,这样他们的勇气值大概率会倍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