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敢给皇帝多次甩脸的大臣,古弼三难太武帝一个不给皇帝面子的猛人

古弼是北魏太武帝拓跋主政时的大臣。这个人很正直,只认理不认人。古弼原来叫什么名字,史书上没有记载,只说他“后改名弼”。这个名字还是魏明元帝拓跋嗣给他改的,意思是古弼是个“辅佐之材”。在改这个名字之前,拓跋嗣还曾赐过一个名字给他,叫“古笔”,意思是古弼这个人,不但像笔一样有用,而且像笔一样直。

敢给皇帝多次甩脸的大臣,古弼三难太武帝一个不给皇帝面子的猛人

大概也是因为古弼的头长得尖,像毛笔头一样,人们于是都亲切地称他为“笔公”,而魏太武帝拓跋焘则呢称他“笔头”。有时发起怒来,便骂他“笔头奴”。总之,古弼这个人,真的像笔一样直而有用。

发生在444年的三件事,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

这一年的正月,古弼收到一封群众来信,反映皇家的上谷苑囿占地太多,老百姓都无田耕种了,希望朝廷减掉大半分给贫民耕种。古弼读后,觉得意见很好,就马上去见皇帝拓跋焘,要把意见奏给他听。

敢给皇帝多次甩脸的大臣,古弼三难太武帝一个不给皇帝面子的猛人

当时,拓跋焘跟给事中刘树下围棋,正在兴头上,古弼进来,拓跋焘就像没有看到一样。古弼在旁边坐了很久,也没有获得奏事的机会。古弼火了,突然站起来,揪住刘树的头发,把他拉下床,然后扑上去,又是扇他的耳朵,又是打他的背,并且边打边骂:“国家的事情没有治理好,都是你这个小子的罪过!

拓跋焘脸都变色了,十分尴尬,丢下手中的棋子说:“没有听你奏事,错误在我。刘树有什么罪过?快停手,不要打了!”

敢给皇帝多次甩脸的大臣,古弼三难太武帝一个不给皇帝面子的猛人

古弼这才放过刘树,把事情奏给皇帝听。事后,古弼也觉得自己的举动太失礼了,于是光着头、赤着脚到官署里去“自劾请罪”。拓跋焘知道了,便把他召去,对他说:“你有什么罪过啊?快把帽子戴上,把鞋穿上吧!以后,只要是利国利民的事,你做就是了!即使‘颠沛造次’,你做了,也不要有什么顾虑!”

拓跋焘,是魏道武帝之孙、明元帝之子。泰常八年(423年)即位。他为人勇健,善于指挥。有知人之明,常从士伍中选拔人才。赏不遗贱,罚不避贵。自奉俭朴,而赏赐功臣绝无吝惜。认为功臣勤劳日久,应让他们以爵归第,随时朝见宴饷,百官职务则可另简贤能。总之,他是一个好皇帝。

敢给皇帝多次甩脸的大臣,古弼三难太武帝一个不给皇帝面子的猛人

这一天,太武帝赴西河打猎,让古弼留守京城,命令古弼为随从骑士选送良马,以便狩猎。

圣意如山,谁敢违抗?可是到了狩猎的那一天,太武帝惊奇地发现,古弼送去的却都是羸弱的瘦马,行动缓慢,哪里能追得上猎物?

太武帝怒道:“这个笔头 奴如此不听话,竟敢节制捉弄我,等我回宫后定要杀古弼周围的人都为他担心,心想这次他一定性命难保。回到宫中,太武帝并没掉他!

敢给皇帝多次甩脸的大臣,古弼三难太武帝一个不给皇帝面子的猛人

有下令杀掉古弼,而是冷静下来,把古弼叫到大殿上,询问为什么不听他的话?

古弼不慌不忙,十分镇定,他说:“替君王办事,不能使君王玩得尽兴,这是小人的罪过;但假如不为危急时刻做出准备,煊赫才是大罪。现在北狄南朝的敌人正在窥探时机,随时准备入侵,这是我所担忧的。养战马是为了让战士驰骋,以防强敌入侵。我要挑选好马充实国防,假如这样对国家有好处,我又何惜一死。皇上行猎,用一些劣马已尽够了。朝廷有什么责罚,全由我承担。明主会分清是非。此事与别人无关。”

敢给皇帝多次甩脸的大臣,古弼三难太武帝一个不给皇帝面子的猛人

太武帝听了古弼述说完之后,知道了古弼选送劣马的原因,沉吟半晌,叹道:“有这样如此用心的臣子,的确是国家之宝。”于是“赐衣一袭、马两匹、鹿十头”。

从河西打猎回来不几天,拓跋焘又到京城的北山去打猎了。这次打猎收获甚丰,猎获麋鹿数千头。因数量太多,运输成了问题,便下诏书给尚书令古弼,要求古弼速派500辆车来接运麋鹿。送信的人去了不久,皇帝深知古弼的脾气与为人,他醒悟到这次肯定又要碰钉子,便对左右将士说:“依我看,笔公一定不会给我征发民车来,你们还不如就用马把麋鹿运回去吧!”说完,就命令大家动身回京城。走了百来里,遇到送信的人回来,古弼真的奏表说:“今年秋天谷穗下垂金黄,桑麻大豆遍布田野,野猪野鹿常去偷吃,飞鸟大雁亦来啄食,再加上风吹雨打,这样的损耗,早上与晚上就相差三倍。乞请皇上允许推迟延缓运送麋鹿,以便把谷子尽快收割,运入国库。”

皇帝看后,说道:“果然与我所说一般,他可谓社稷之臣、国家栋梁啊。”

敢给皇帝多次甩脸的大臣,古弼三难太武帝一个不给皇帝面子的猛人

在事情面前,能让保持自己沉默、静听对方的倾诉、主张、陈情,这才是一个领导者的风度。太武帝能够做到让古弼说清原因,才真正认识到古弼是国家的栋梁之材。鬼谷子认为,古代以大道教化众生的圣人,所以能与无形共生共存,是自然物化的规律,古弼所做的事情,都是从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出发的,所以堪称圣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