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曹操在現代被“平反”,這說明了什麼?

北大記著


這個話題就錯了。我們之所以認為曹操是反派,是因為歷史和三國是以漢為主角的角度去看待的。如果不帶入主角而帶入時代背景。那曹操就是時代的楷模。因為,只有他在亂世中想做的是一統結束紛爭,而他的屯田制不知道養活多少人。最後也只有魏國完成了一統。而劉,孫都是在鞏固自身勢力,佔領更多的地方讓更多的人養活他們。同樣反過來了,劉,孫以及其他門閥,諸侯也沒有對錯及反正派。站在時代背景下誰能養活更多人,誰能保護更多民眾這即是正義。


清風獨斷


導語:

曹操是東漢末年的重臣,也是曹魏政權的奠基者。

隨著各種版本《三國演義》的熱播,劇中歷史人物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在人們看來,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劉備即是仁義的代表,那曹操自然就是奸詐之人了。

對曹操的評價很多,其中最著名者莫過於“盛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一個“奸”字使曹操的影響慢慢固定、慢慢臉譜化,豈不知奸雄也是英雄的一種,而《三國演義》也只是小說罷了。

01因小說的盛行,曹操的形象逐漸臉譜化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由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一部通俗小說,而在創作過程中,作者對人物刻畫總會有一些傾向的。在小說中,劉備是漢皇后裔,仁義的代表;而曹操就是叛漢之國賊,所以劉備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漢賊不兩立。”

劉備與曹操到底孰好孰壞這件事我們是不太清楚的,但在小說中,有正必然會有邪,而正邪是相對的,劉備既然為“正”,那他註定要與為“邪”的曹操作對。

而隨著這些年各種版本《三國演義》的熱播,曹操的奸雄形象就此固定、甚至臉譜化。

在京劇臉譜中,白色京劇臉譜代表陰險,疑詐,飛揚,肅煞的人物形象,主要代表人物——曹操。

就因為此,在各種形式的文化傳播下,曹操的形象就此定格在“奸詐”這兩個字上,以致於人們不知道歷史上真實的曹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02曹操為什麼不受喜愛?

還是那一點,對於曹操,人們所瞭解他大部分是通過《三國演義》的書籍或者電視劇中的形象來了解的,但《三國演義》不是《三國志》,在人物刻畫上就出現了偏差、傾向。

而在演義中,曹操第一次讓觀眾感到討厭的地方可能就是他妄殺伯父呂伯奢,使陳宮棄他而去的劇情了。

  • 但是在《三國志》中,陳宮並不是因曹操殺了呂伯奢而走,而且因曹操殺害邊讓,所以與曹操反目。

《典略》:陳宮字公臺,東郡人也。剛直壯烈,少與海內知名之士皆相連接。及天下亂,始隨太祖(曹操),後自疑,乃從呂布。

而曹操殺了呂伯奢後,說了一句“寧教我負人,休教人負我”在《三國演義》中就變成了“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也就是這一段話,使民間百姓對奸詐的曹操痛恨。除此之外,也無外乎以下兩個原因:

  1. 曹操在軍事戰爭中擅用陰謀詭計,其實這一點都不算一個問題,曹操是軍事家,而戰爭中的取勝之道才是王道,而且陰謀詭計換成褒義詞的話也就是“足智多謀。”
  2. 曹操是漢賊,篡奪了漢朝的政權,其實漢政權是曹丕篡奪的,但這份基業卻是曹操打下的,所以曹操是國賊。但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沒有誰規定這個王朝就必須姓劉而不能姓曹,所以這一點是毫無道理的。

東漢末年有一位許劭以知人著稱,他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後漢書·許劭傳》中是“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三國志》中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

《三國演義》小說中是“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不管是英雄還是奸雄或者是奸賊,曹操最後都成功了,而且在政治、文學和軍事上都是相當成功的。

若是說現代為曹操平反,那第一位為他翻案的可能就是魯迅先生:

魯迅: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總結:對於曹操並不存在翻案,因為他的形象已經固定,但他的功績無法抹去

我想不存在什麼為曹操平反的問題,因為曹操的形象已經固定,在世人眼中他就是奸雄,他就是竊漢之國賊。

而曹操也確實是這樣的,他也幹了這些事情,但這不正是那個時代的真實狀況麼?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沒有哪一個王朝能夠千秋萬世,即使是贏政稱作秦始皇,秦朝也不過二世而亡。

曹操只不過是以一個漢臣的身份來幹了這件事情,所以他遭人詬病,但漢高祖劉邦也曾經幹過秦朝的官員“亭長”,所以這一點並不能代表太多。

而曹操的出現,奠定了曹魏政權的基礎,從而使東漢末年的亂世最後歸於統一,對於百姓來說,曹操打下了一個和平安定的基礎,而安定才是百姓最為需要的,這與哪家姓氏做皇帝是沒有關係的。

《三國志》

《後漢書》


無古無今


曹操文才武略是三國時期唯一被評為政治家、文學家的人物。他自起兵以來由弱到強,一生南征北討,厲行節儉,以法治國治軍。待人寬宏大量,唯才是舉,網羅天下人才。不計較陳琳寫過征討曹操檄文,張繡殺其子不予追究,劉備來投又反叛,走投無路又來投奔,曹操還接受。

從曹操被董卓通緝,艱難起兵,到統一戰亂不息的北方,曹操九死一生,立下汗馬功勞,他奉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至死始終沒有加害漢獻帝,古代手握兵權,自己打下江山卻不稱帝的也不多見。

《三國演義》作者筆下的曹操,雖然明面上說他是奸雄,但是卻用諸多事實讓讀者去了解曹操的為人,他好亂殺人,殺掉的其實都是一些無用的小人物,和拒不歸降的對手,換成誰,誰也不會給自己留下禍患。他治家有方,以身作則讓妻妾帶頭織布勞作,教育出來的25個兒子沒有為爭權發生內訌。他唯才是舉,不拘一格任用一大批人才治國理政,政治清明穩定,他對手下有功必賞,有罪卻不一定罰,打了敗仗就把責任歸咎到自己身上,于禁先投降關公後投降東吳也不予計較。禰衡赤身裸體辱罵曹操,曹操也沒有殺他,後來到了黃祖那裡還非要自己尋死。


反觀劉備,表面上仁義道德的美名流傳的劉皇叔,前後多達十數次寄人籬下,都是去圖謀人家領地,先後投奔劉焉,公孫瓚,曹操,袁紹,陶謙,呂布,劉表,孫權,劉璋,這些人在劉備落難的時候收留他,待為上賓,一起飲宴,一起住,而這些人最後都被他害過,可見其奸險至極,劉皇叔奪人城池從來都是不擇手段。他多次拋妻棄子,只顧自己逃命,為佔領荊州入贅東吳做上門女婿。哭著結拜了關羽張飛,哭著求來了趙雲,哭著求來了諸葛亮,哭著挽留結交張松,然後讓這些人死心塌地為他賣命。

而東吳的情況, 周瑜赤壁之戰後才36歲就死了,然後魯肅40多歲也死了,呂蒙拿下荊州後立刻死了,陸遜火燒劉備連營以後,因為是孫權侄女婿得以倖免,孫權手下立了大功的將領都年紀輕輕不明不白的早早死掉了,難道這全部都是巧合。


非想


導語:“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這首詞大家因該都很熟悉。

曹操在現代被“平反”,這說明了什麼?

這個我覺的也不算被“平反”,畢竟時代不同了,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都發生了改變,立場不同,看法自然不同。<strong>

被認為給曹操“平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在評論曹操時,不只評論曹操的過,很大一部分都在討論曹操的“功”

雖說功過任由後人評,但我想,曹操連當時的評論都不在乎,還在乎後人如何評說嗎?否則,他也不會做出那麼多違背當時社會規則的事情來。

魯迅先生曾有言:“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到《三國志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

魯迅先生雖然翻了全盤否定的案,但並沒有到另一個非黑即白的極端。

從兩宋以來,曹操的形象急轉直下、直線下降,基本成為了亂臣賊子的代稱。都要成為政治對手相互攻擊對方的“專用名詞”了;但五四之後,老曹突然時來運轉,評價一路走高。

曹操的才幹是毋庸置疑的,還記的歷史書上對曹操的介紹嗎?“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這麼多稱號集一身的人,歷史上不多吧!

對於曹操,許劭曾評:“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奸雄之名自此傳開,能力方面,基本沒人唱過反調,哪怕到了毛本演義,仍然定位是“奸雄”。

魏蜀吳三國,雖說為鼎立,但鼎足的承重程度是不相等的。

縱觀三國曆史,基本上是吳、蜀聯合以拒曹。每次吳、蜀聯合必勝,分裂則必敗。如果一對一地單打獨鬥,吳、蜀是很難佔到便宜的。

因此,不論吳、蜀怎樣罵曹,曹的實力都是明擺著的,也就是說,在三國中,曹魏的勢力是最大的,最具有統一天下的實力。

要說為曹操“平反”,典型文章便是郭沫若的數篇翻案大作,上綱上線得狠狠吹了一波,直接上升到民族英雄,曹丞相地下有知,恐怕要哈、哈、哈的笑醒了。

郭沫若洗曹操屠徐州一事,先是質疑被殺人數,後又言道:“這裡可能是戰死的,也有可能是在敗走中被水淹死或者自相踐踏而死的,不一定都是曹操所殺”

你看,文化人能說出這種話!還不如說那些人都是自殺,來的巧妙。

這種事總是有人看不下去的,在譚其驤先生指出屠徐州一事史料記載極多,相互印證,無案可翻後,郭沫若才就此偃旗息鼓。

你看,文化人還待文人制。(有興趣的可以去找找郭老彼時的劇本《蔡文姬》,那個好看呀!)

曹操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他為當時的社會,做出了一些自己的改良。一方面,確實促進了當時的社會發展;另一方面,他還是一個具有地方軍閥性質的統治者。

評價歷史人物,應該是是非非,儘可能做到恰如其分,不應該惡之則恨不得把他打入地獄,愛之則唯恐捧不上天。

總之,曹操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功勞很大,罪孽也不小的歷史人物。過去有許多人並沒有把他說成是罪過於功,所以這案子基本上無需翻。

歷史人物離我們很遙遠,我們的評價不會對他有任何影響,他們也可能不需要我們的評價。

歷史的長河中,誰又能留下來什麼呢? 唯有珍惜現在,享受現在,不要徒增無謂的煩惱。

<strong>


遨遊者


20世紀50年代末,郭沫若先後發表了《談蔡文姬的く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等文,一改千百年來對曹操的評價,試圖重塑曹操形象。文章發表後,在學術界引起了極大反響,不數月便有數以百篇計的文章發表,諸如翦伯贊、王崑崙、吳晗、譚其驤、尚鉞、束世澄、鄭天挺、嵇文甫、唐長孺、繆餓、週一良、吳澤、何茲全、楊寬等一大批著名學者都參加了討論。


一時間形成了評操熱潮。這次討論,不僅推動了曹操的研究,而且也對繁榮學術作出了貢獻郭沫若認為,曹操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對於民族的貢獻應該高度評價,應該被稱為一位民族英雄。


  • 第一,他雖然是攻打黃巾起家的,但沒有違背黃巾起義的目的,而是承繼了黃巾運動,把這一運動組織化了;

  • 第二,他鋤豪強,抑兼併,濟貧弱,興屯田,費了三十多年的苦心經營,把漢末崩潰了的整個社會基本上重新秩序化了,使北部中國的農民千百年來要求土地的渴望基本上得到了一些調劑;

  • 第三,他平息了北方邊患;

  • 第四,他在文化上更在中國文學史中形成了建安文學的高潮;第五,關於曹操“殺人問題”,應該根據事實重新考慮。郭沫若激憤地說:“然而自宋以來所謂‘正統’觀念確定了以後,這位傑出的歷史人物卻蒙受了不白之冤。



自《三國演義》風行以後,更差不多連三歲的小孩子都把曹操當成壞人,當成一個粉臉的奸臣,實在是歷史上的一大歪曲。”

郭沫若論出,翦伯贊即予響應,發表了《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認為:“曹操不僅是三國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並且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有數的傑出人物”;曹操結束了漢末以來豪族混戰局面,排除了遊牧民族的威脅,恢復了黃河南北的建秩序,替後來的西晉統一,鋪平了道路。


郭沫若、翦伯贊替曹操翻案的文章,引發了關於歷史上的曹操、《三國演義》、戲劇中的曹操,以及曹操的諸多事功和他在歷史的作用個人品德等的大討論。有的學者進一步深化了郭沫若的觀點;更有不少學者對郭沫若的觀點提出了不同意見。


大家比較一致地認為,歷史上的曹操和文藝作品中的曹操應該區別開來,白臉曹操的戲可以照演,但歷史上的曹操應該復其歷史的真實。有人主張,不妨編一些新的歷史劇,正面塑造曹操的形象。至於具體事功的論評,意見分歧很大。譚其驤認為,對於曹操不存在翻案問題,因為古來對他的評價並不特別壞,不論是古代、近代,不論是唐前、宋後,都是有毀有譽。

他說,曹操有四大功勞,一是結束了漢末豪族軍閥間的混戰,統一了北方,二是征服了烏桓和鮮卑,保障了邊境的安寧,三是打擊了名門豪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併,澄清了吏治,四是恢復了生產,在一定程度上還發展了生產。


同時指出曹操的罪過也有四項,一是打了農民軍,二是戰爭中殺人太多,三是所行屯田是一種高度剝削的制度,四是道德品質方面忌刻殘忍。因此,譚其驤不贊成郭沫若過譽曹操,不贊成“翻案”之說,更不贊成因功而諱其罪,語謂:“曹操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功勞很大,罪孽也不小的歷史人物。”

討論中,大多數人不同意“曹操打了黃巾,但沒有違背黃巾目的”的意見;也有不少人不同意曹操是“民族英雄”的提法;甚或有的人從根本上否定曹操,認為人們唾棄曹操,絕非僅僅受了小說戲曲的影響,也絕非是封建主義正統觀念所致,根本原因是他對人民犯下了極大的罪行。


儘管最後沒有討論出一個所以然來,但是一個對中國歷史有功勞又有過失的人人物形象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鄜延路節度使李


曹操在過去的形象不太好,連沒有文化的老太太,都知道曹操是壞人。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曹操遭人罵,是有原因的。

有人說曹操奸詐,有人說曹操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寧肯自己對不起天下人,也不能讓天下人對不起我,這也太壞了。

大家接觸到的曹操,大多是《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或者戲曲,影視劇中的曹操。這與歷史中的曹操是有差別的。

現在大家越來越客觀的評價曹操

曹操統一北方後,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

曹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發佈“唯才是舉”的命令,用人唯才。

曹操精於兵法,謀略過人,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

曹操也是一個大文學家,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像《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篇,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由此可見,曹操的確很了不起。

魯迅先生就說過,曹操至少是個英雄。

易中天先生說曹操可能是歷史上性格最複雜的、形象最多樣的人,說曹操是個“可愛的奸雄”。



知無為而有益


曹操在現代被“平反”,這說明我們已經能夠客觀看待曹操的功過是非。

歷史上,各種文獻將曹操描述成一個“奸雄”的形象。最著名的就是《三國演義》,其中虛構了許多表現曹操奸詐的情節,例如楊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參與了奪嫡之爭,書中卻說是因為曹操嫉妒賢能所致。

(曹操劇照)

曹操長期得不到客觀的評價,是統治者的有意為之。

在古代,獲取政權要通過正當的方式,比如靠繼承來實現。如果臣子以下犯上奪取政權,則會受到文人的口誅筆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奪得朝政大權,自然是不正當的。統治者為了避免再次出現曹操這樣的逆臣,一方面加強君權、削弱相權,另一方面通過文字來貶低歷史上的逆臣,最著名的就是《資治通鑑》。《資治通鑑》的主基調是“尊君抑臣”,即推崇君主,打壓臣子。《資治通鑑》稱曹操為“亂世之奸雄”,而不是《後漢書》中的“亂世之英雄”,一字之差就把曹操的形象徹底負面化。

曹操形象的轉變,得益於章太炎。

現代人對曹操的形象能夠做出客觀的評價,要感謝一個人,他就是章太炎。章太炎不僅是一名革命家,還是一位學問家。章太炎曾寫了《魏武帝頌》一文,列舉出曹操在政治、軍事等領域的貢獻,並評價曹操“信智計之絕人,故雖譎而近正。”

章太炎敢於正面評價曹操,是因為當時很多人將謀求復辟的袁世凱比作漢末的曹操。章太炎作《魏武帝頌》一文既可以為曹操正名,也是反駁這種言論,他認為袁世凱根本不能和曹操相提並論。

(民國大佬,章太炎)

因此,曹操能夠得到翻案首先和封建制度的終結有關。封建制度被終結後,“尊君抑臣”的思想也就沒有了生存的土壤,我們能夠不受束縛的來評價曹操。曹操能夠得到客觀的評價,也要感謝章太炎。他沒有照搬古人對曹操的評價,而是根據自己的思考寫下了《魏武帝頌》一文,這使得我們能夠了解曹操正面的功績。


風雪赫連城


說明了現代人不再一味追求所謂的“忠”,而是開始實事求是。

曹操過去一直被冠以“賊子”“奸雄”等名號的根源其實很大程度在於三國這部著作的作者幾乎是站在蜀漢的立場上寫這本書的,古代對忠義看的很重,曹操自然就成了意圖篡漢的“反賊”。但從客觀的角度看,曹操確實是一位有謀略,胸懷大志又有文采的梟雄,這也正是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曹操的原因。

毛主席對曹操的評價也是很高的,千年之後,站在曹操觀滄海之地,“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是毛主席對古今之變的感嘆。“東臨碣石有遺篇”是毛主席對這位古人的一縷思緒。

當今,喜歡曹操的讀者應該比喜歡劉備的人多得多,說起三國,人們往往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曹操,這說明人們已經不再盲目跟從封建社會的“忠”,更看中的是曹操自身的魅力。


長河漸落


說明曹操身上還有許多優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曹操,我們最常聽的評價就是“盛世之奸賊,亂世去梟雄”!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曹操一直揹負著罵名,被人們所不齒。因為古代社會,官方為了體正統地位的至高無上,一直是“尊劉抑曹”。最直觀的說法是,古代說書人說到劉備被曹操打敗仗的時候,很多人同情抹眼淚,而說到曹操打敗仗的時候,人們無不拍手叫好。所以曹操被罵了數百年,一直是奸詐的代名詞。

  然而,在曹操死後上千年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愛上三國曆史,愛上了當年的“奸雄”曹操,甚至還有人要為曹操“平反”,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先從出身來說,曹操的起點是非常低的,甚至帶著自卑的光環。相比自己躲天下的競爭對手,劉備雖然起點也很低,但是好歹也是皇親國戚,名號打的很響亮,能忽悠很多人相信。而孫權就更不用說了,自己哥哥孫策打下的江東基業,他只是繼承家業的。相比曹劉自主創業,低了不是一點點。所以孫權雖然功績不小,但總被人忽略。

  曹操出手宦官家庭,夫親雖然當過漢朝的高官,不過因為貪汙很早就被罷免了。當年招兵買馬開始,隊伍都是曹操自己一手發展壯大的,最終打敗了四世三公的袁紹,統一北方,佔據中國最好的地盤,成為三足鼎立中的老大。這放在現在,至少也算小鎮青年下海創業,最終逆襲成為商界大佬,而且能說會道,屬於網紅級別的。簡直是勵志的代名詞,能不叫人喜歡嗎?

 




伊人素素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曹操是中國百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千百年來對曹操的評價褒貶不一,很多人稱其為逆賊奸臣。在現代歷史上,第一個勇敢地站出來為曹操平反的是偉大的革命文學家魯迅。他在1927年寫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說:"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頗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後一朝人說壞話的公例。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的。"



此論一出,驚世駭俗,但響應者寥寥。而毛澤東讀了魯迅這篇文章,卻用粗重的筆在這段話上畫了紅線,表示了他的讚賞。後來毛澤東在讀史中又在曹操傳記部分作了圈點和批註,主張對曹操要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魯迅和毛澤東對曹操的評價,雖然仍然無法使人們對於曹操的看法“定於一尊”。但他們的評價,對於千百年來籠罩在道德陰影中的歷史人物提供秘於一身的性格是頗具典型意義的。而曹操為何在現代被平反呢?


其實現如今是和平社會,更多講究真性情。人們更喜歡曹操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性格,其實就是現代人的真實寫照。很多人都喜歡曹操這種率真和灑脫。以前有很多人說曹操是奸雄,對漢獻帝怎麼怎麼樣。但其實如果沒有曹操,漢獻帝說不定早就不知道死在哪個地方。即便是不死也不知道會不會備受欺凌。我們從董卓當時挾持漢獻帝的時候就能看出,如果不是曹操整個漢獻帝的後宮都是董卓的地盤。對於漢獻帝而言,在誰手裡更好呢?最主要的是曹操一生都沒有叛漢。從這個角度上說,他其實還是一個對漢朝有著深厚感情的人。



不僅如此,現如今的人越來越有主觀獨立意識。古時候人們思想維度很短。一旦有人提出曹操是小人,其他人就跟著厭惡他。但現代人更注重個人貢獻,所以認為他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才華和能力的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句話對曹操的評價非常準確。曹操也確實有成為梟雄的潛力,挾天子以令諸侯,大敗袁紹,統一我國北方地區,而且注重屯田,治下的百姓起碼能吃飽飯,在那個戰亂年代也是很不容易了。因此奸詐又不失可愛的曹操更容易讓我們喜歡,這符合人性,這點大家都可以理解的。


曹操能夠“鹹魚翻身”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是和時代的變化脫不了關係的。以前的人受儒家封建思想影響,視漢室宗親為正統,曹操卻借漢室之名招攬勢力,有謀逆之嫌。而現在的人由於思想開放,更加註重個人的實力,信奉強者。曹操雖然出身不好,最後卻能獨攬大權,成為三個勢力中最強的一位,這個過程可以說是非常勵志了。也許是曹操只是生錯了年代。若他生在太平盛世,說不定能夠擺脫奸佞的印象,成為一個被人稱頌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