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商鞅最後到底謀反了嗎?

奔跑的小輝哥


先來看看當時的背景。



秦孝公嬴渠梁死後,太子秦惠文王嬴駟即位。嬴駟在做太子期間,因為私自觸犯了商鞅所立的新法,受到了商鞅的懲罰。但是,鑑於嬴駟的太子身份,這個處罰沒有直接罰在嬴駟身上,而是罰在了嬴駟身邊兩位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公子虔被處以劓刑,鼻子直接給砍掉了。公孫賈被處以墨刑,在臉上刻字,永遠無法除去。


公子虔,是戰國時秦公子,秦獻公之子,也就是皇室貴族。公子虔代表的,是秦國貴族的利益。公孫賈所代表的,是普通官僚階級的利益。


秦國為什麼一定要變法,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階級固化了。階級固化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土地大幅度兼併。為了打破這種階級固化,商鞅提出了:


1、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2、廢除貴族的井田制, “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階級的固化,就如同人身體裡面的血液堵塞了一樣,要想讓身體恢復健康,勢必就要打通這種堵塞。商鞅作為一個改革者,他很清楚,要想打破階級固化,就必須從上層的利益開始打破。為什麼呢?土地的量就那麼多,要想獎勵給有功勞的人,就勢必要從那些沒功勞的人手中奪取。而沒有功勞卻佔據土地的人,就是貴族以及官僚集團。因為他們手中有錢也有權,他們可以用很多的手段,把財富都壟斷在自己手裡。


講清楚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就可以把階級情況給梳理一下。


秦孝公、秦惠文王、商鞅:秦國利益

公子虔:貴族利益

甘龍、杜摯:官僚集團利益


為什麼要把秦惠文王跟商鞅放在一起呢?不是秦惠文王下令殺了商鞅嗎?命令確實是由嬴駟所下的,但是嬴駟考慮得更加長遠。


這是一場不同階級利益之間的搏鬥。秦孝公沒有死之前,在強大皇權的加持之下,商鞅猶如得到了雙BUFF一樣,所向披靡,變法很少遇到大的阻礙。但是在秦孝公死了之後,這種力量開始衰落了。這場對抗中,秦國的利益開始處於下風,貴族利益、官僚集團利益開始處於上風,他們開始反撲了,各種針對商鞅的流言開始撲面而來。


嬴駟即位的時候,畢竟還是一個年輕人,他雖然代表著秦國的利益,也知道變法的好處,但是他的根基還很淺,也就是說,他的親信還沒有培育起來。迫於這兩個階層的強大壓力之下,他提出了:族滅商鞅,不廢其法。意思就是說,殺了商鞅,但是商鞅所施行的變法,一律不得廢除。


嬴駟必須要把商鞅除掉,來為自己鞏固實力創造空間。為什麼呢?商鞅如果不死,必定就像是一座大山一樣,壓在了嬴駟的頭上,嬴駟所有的想法,都必須要通過商鞅,商鞅是嬴駟繼續進一步變法的強大阻力。繼續任用商鞅,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阻力。不用商鞅,又擔心商鞅去了別國,反過來危害秦國。所以,商鞅一定得死。


同時,也是為了進一步清算貴族利益、官僚集團利益。我們一定要明白,嬴駟是一個國君,他所想的必定是整個秦國的利益。那些說嬴駟除掉商鞅是為了洩憤的看法,是很淺顯的。


實際上,如果商鞅想跑,並不是沒有機會。以商鞅當時的實力來看,如果他想起兵造反,秦孝公死的時候就是最好的機會,但是他沒有。這一點,也許是他對秦國的感情太深,也許是因為他對秦孝公知遇之恩刻骨銘心。千里馬必須要遇到伯樂,才能夠成為千里馬。商鞅與秦孝公之間,臣君之間,關係太密切了。


商鞅之所以回到自己的封地,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人說,這是秦孝公死前要求的,目的在於防止他死後,六國趁著動盪進攻秦國,所以需要商鞅帶兵鎮守此地。有人則說,商鞅這是準備要起兵謀反。按照《史記》的說法,如果商鞅真的要謀反,又何必逃亡呢?直接回到封地,起兵就是了。還想著逃亡去住酒店,住酒店還被拒絕,這本身就是一種很難說得過去的說法。


商鞅是一個看得非常深刻的人,他知道,他的死是為了堵住那些利益群體的嘴,能夠打通變法的最後阻力,能夠讓整個變法繼續保持下去,能夠讓秦國繼續富強。他也知道嬴駟的考慮,他不死,對於嬴駟來說,始終是一種潛在的威脅與障礙。所以,他願意去死,以身殉道,也就是說,商鞅並沒有謀反的意圖。


稽聖


商鞅最後造反了。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商鞅的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坤垚看世界


大家好!我是浪飛風,現在我來和大家分享這個問題:

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這裡,說到了商鞅就不得不提一下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這個人在歷史上可以說是譭譽參半。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神文聖武,為秦國積攢了將來可以一統天下的實力。但同時,他也處死了變法有功的商鞅,大有“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意味。

據說,秦惠文王嬴駟處死商鞅是為了自己的老師。商鞅提倡的是依法治國,上到大王公子,下到平民百姓,都應該按照法令行事,無一例外。結果,當時還是太子的秦惠文王嬴駟年少輕狂,一不小心就犯了法。不巧的是,當時商鞅的法令才剛剛推行一年,全國上下根本沒什麼人遵守。商鞅正想著找個地位尊貴的人開刀,結果,嬴駟就撞到了這個槍口上。

不過,這一下商鞅可發了愁。這太子就是儲君,將來的國王,如今處死了,將來的江山社稷交給誰呢?於是,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展開剩餘78%

太子畢竟年幼無知,之所以會犯錯,全是因為老師教的不好。所以,這錯不在太子,而在太子師。當時的太子嬴駟有兩位老師,一位叫嬴虔,一位叫公孫賈。商鞅下令處罰了太子的兩位老師,公孫賈受了劓刑,至於嬴虔,只知道他也受了牽連,卻不知道受了什麼懲罰。這在今天看來是一個多麼不合理的邏輯,可是,在當時居然真的贏得了百姓的一致讚許。

法令就這樣成了秦國百姓的畏懼,十幾年來政通人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關於這個嬴虔,《史記》中並沒有單獨為他立傳,他只是在《商君列傳》裡出現過而已。不知道為什麼而死,甚至,連生卒年也不詳,看來這並不是個多麼重要的人。但是,我們知道,這個嬴虔是秦獻公的庶子,也就是秦孝公同父異母的兄弟。按理來說,我們還應該尊稱他一句:公子虔。所以,他既是嬴駟的叔叔,又是嬴駟的老師,嬴駟對待他自然也應該格外親厚。

可是,不知道是這位公子虔真的有恃無恐,還是商鞅就喜歡跟他過不去,他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和商鞅背道而馳。那次因為太子而受了牽連,公子虔並沒有絲毫收斂。商鞅也因為變法有功,所以,被任命為大良造。不僅如此,他還領兵攻下了魏國的安邑,將士百姓紛紛開城而降。在這期間,秦國將都城從雍遷到了咸陽。

也就是在這裡,秦始皇統一了六國,開始了我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歷史。

商鞅變法繼續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按照律令,百姓、父子、兄弟是不可以住在一起的。為了方便管理,還把零星的村落整合為一個縣,設置了縣令、縣丞等縣官來直接管轄。一邊鼓勵開荒,勸農課桑,一邊統一度量衡,使全國上下井井有條。本來是一片國泰民安的場景,可是公子虔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法令行了四年,他又犯法了。至於所犯何法,《史記》中沒有記載,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總之,這一次他受到了劓刑,一種極其殘忍嚴酷的懲罰。

周代正式把劓刑定為“五刑”之一,五刑即黥面、割耳、宮刑、刖足、死刑,《尚書·呂刑》把這五種刑稱為“五虐”。可以說,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屬五刑內肉刑的一種,被處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這種刑罰雖然要不了命,但是,卻是對人格的一種極大的侮辱。

從此,公子虔對商鞅懷恨在心,閉門不出達八年之久。但是,太子不可能永遠只是太子,總有一天他會長大,登上孤家寡人的高位隻手遮天。而公子虔等的就是這一天,自己疼愛多年的侄兒、精心教育培養的學生,終於可以為自己做主了。

憑藉著秦惠文王對於自己的信任,他誣告商鞅意圖謀反。秦惠文王於是處決了商鞅,當著眾人的面車裂,也就是殘忍的五馬分屍。

公子虔在《史記》中留下的身影實在是太少了,少到我們無法揣摩出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性格的人物。但是,在小說《大秦帝國》裡,公子虔是一位鐵骨錚錚、剛正不阿的正人君子。所以,他在歷史中實際是什麼樣的早就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在人們心中的樣子。

話說回來,就算沒有公子虔推波助瀾,秦惠文王也未必就容得下商鞅。要知道,商鞅謀反的罪名並沒有坐實,只是“意圖謀反”而已。也就是說,這分明就是公子虔等人慾加之罪,但是,秦惠文王還是選擇了向著自己的叔叔兼老師。畢竟,商鞅的罪名遠遠比謀反更可怕,它叫“功高震主”。所以,秦惠文王容不下商鞅是早晚的事情,只是公子虔給了他一個理由而已。

雖然,在今天看來,商鞅變法依然存在著弊病。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商鞅變法,就不會有後來強大的大秦帝國。秦惠文王雖然一生英明神武,但在這件事情上,是他對不起商鞅。

但是,話又說回來,大批能臣造就了秦國在惠文王時代的輝煌,同時,也反映了秦惠文王的識人馭人的本領。秦惠文王即位後的第一個對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秦國的法治建設已基本成功,倒是獨掌大權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國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脅。最終,秦孝公沒有完成的收尾工作,卻由秦惠文王出色地完成了。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第八》』




浪飛風


沒有。因為商鞅變法得罪了很多人,所以秦孝公死,舊貴族馬上對商鞅進行反攻倒算,

子虔等強加商鞅以“謀反”的罪名,將他逮捕並用“車裂”的酷刑處死了他。


全觀中國婚禮習俗


商鞅沒有謀反的資本,變法後的秦國。可以說成是一個戰爭機器,一個人只需要做兩件事,種地、打仗。而種地、上陣殺敵、都可以提升爵位。商鞅變法本身就是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而秦人種地、上陣殺敵都可以提升自己地位,為什麼要自相殘殺?跟著商鞅去謀反?

商鞅變法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新興地主獲益。自然,要影響秦國老貴族的利益。事實上,從商鞅變法之初,秦國那些老貴族一直在和商鞅較量博弈,只是因為秦孝公的支持,商鞅變法才能持續下去。

到了新國君秦惠文王即位。秦惠文王忌憚商鞅威望,家家戶戶只知商君,而不知新秦王。老貴族公子虔等人捏造造謠說商鞅造反。秦惠文王便藉機車裂商鞅。

其實,惠文王知道商鞅沒造反,只是因為影響到自己地位,他才會藉機誅殺商鞅。商鞅雖然死了,他的變法卻沒有被廢,成為秦國國策。


史爭朝夕


商鞅開始時沒有謀反,只是被他人誣告,但是最後在走投無路之時,他也只能選擇起兵造反,結果身死族滅。


商鞅為什麼被人告發謀反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前後通過兩次變法,大大地增強了秦國的實力。但是商鞅在變法中,先是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以軍功封爵的新制度來鼓勵秦人參軍,又建立郡縣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

對應的,舊貴族利益受到了嚴重損害,過去他們世代都是貴族,享受著各種特權,現在如果沒有軍功,就將逐漸失去貴族身份。縣制的推行,也削弱了貴族對於地方的掌控。所以,舊貴族階層對商鞅恨之入骨。


秦孝公死後,商鞅失去了靠山,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舊貴族階層的代表公子虔等人立馬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隨即下令逮捕商鞅。


秦惠王為什麼相信商鞅“欲反”

秦惠王並不是相信商鞅會反,但是他一樣希望商鞅死,謀反成了處死商鞅的藉口而已。

秦惠王想處死商鞅,主要有以下考慮:

即位伊始,秦惠王根基未穩,此時急需討好貴族階層。處死商鞅正是團結統治階層,建立個人威信的有效手段。換句話說,商鞅成了王權犧牲品。


除了政治上的考慮,秦惠王與商鞅也有私怨。商鞅變法的時候,很多人都強烈反對,當時還是太子的秦惠王也跟著發了牢騷,因此觸犯了法律。作為懲罰,商鞅將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割了鼻子,在公孫賈臉上刺字。


雖然商鞅處罰的是太子的老師,但無疑是在打太子的臉。即位後的秦惠王,秋後算賬也就不足為奇。


走投無路的商鞅被逼起兵

商鞅先是逃到邊關,他想尋求魏國的庇護,但魏國因為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他想在邊關的旅店留宿, 但因為匆忙之間沒有帶憑證,旅店老闆以商鞅自己早年定下的法律,留宿沒有憑證之人將被治罪的理由,拒絕他留宿。


走投無路的商鞅只能偷偷回到自己的封地,起兵謀反,這下無疑坐實了謀反之名。倉促起兵的商鞅根本不是秦惠王的對手,很快就兵敗被殺。 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全家也因連坐被處死。


總結

商鞅死後,他的改革成果卻保留了下來,最終幫助秦國一統天下。可以說,商鞅的死,為世人完美演繹了什麼叫做“過河拆橋”、“卸磨殺驢”、“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徒留後人惋惜。


機智的小熊貓


規模上不能算是造反,只是為求自保。。。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秦國公族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滅商君之族。


戰鬥大黃蜂


商鞅,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他是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公元前359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實施變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屍身車裂,全家被殺

在《史記·秦本紀》中關於商鞅之死要這樣的記載:“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歲,誅衛鞅。鞅之初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貴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

由此可見,秦惠文王在繼位之前由於觸犯禁令而受刑,他對商鞅懷恨在心,而秦國宗室由於商鞅的變革觸犯了他們的根本利益,對商鞅也有怨恨。商鞅明知此而逃跑,於是被定為謀逆。

同時,《史記·商君列傳》中指出,商鞅曾事奉魏國相國公叔座,而公叔座死後,商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於魏國而言商鞅是叛逃者,商鞅的封地位於秦、楚、魏三國交界,他不可能回到魏國,而楚國也沒有理由交付商鞅兵馬供他謀反。

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依然在於他的變法行為。

我們來看商鞅的變法內容:

一、墾草令:

禁止農民購買糧食,實行愚民政策,隔絕農民與知識的接觸和以商業為末業的條例,使商鞅喪失了廣大農民及商人的民心;

禁止接觸知識的結果就是農民絕對尊崇律令,商鞅逃亡之時才發生了農戶不開門的現象;

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以及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侵犯了秦國貴族的權利

二、第一次變法:

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侵犯秦國貴族權利;

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侵犯秦國貴族權利。

三、第二次變法:

廢除貴族的井田制,和“開阡陌封疆”,侵犯秦國貴族權利;

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侵犯秦國貴族權利。

綜上所述,商鞅之死的根源是他侵犯秦國貴族權利。秦孝公去世後,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無論他是否逃亡都註定一死,“謀反”只不過是一個藉口。

商鞅之死和他的個人原因也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商鞅在人格上缺少誠信,缺乏道德。在秦魏之戰中,衛鞅給魏公子卬留下書信說不忍出兵,願意和魏家公子卬共同暢飲,以安秦魏,卻又出爾反爾,用欺騙的手段取得公子的信任,在宴席上偷襲公子,獲得了戰爭的勝利。雖然此戰獲勝,卻是勝之不武,這是他誠信敗壞的一大表現。

其次,嚴刑峻法導致民眾的不擁護,做法自束。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毅然改革法律,由於他是法家的傳承人,那在他的實行措施中自然是嚴刑峻法。再這樣的嚴刑峻法下,百姓的生活狀況定然不樂觀,由此,他失去了人民的擁護,自然也就失去了民心,可以說,他的悲慘,是必然發生的。

最後,貴族不支持,商鞅制定了這樣一條制度,“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這一制度是說,一切按照軍功行賞,從而打破了血緣關係在做官中的壟斷,但是也像一把尖刀深深地插進了貴族的身體裡。所以再後來,他是不會得到貴族的擁護的。


青山故壘


商鞅應該沒有謀反,他只不過是想保住自己的性命,想逃離秦國,可是卻死在了自己制定的律法下,可悲可嘆,縱觀歷史上的改革者無一善終。


老餘侃大山


商鞅變法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貴族,因為變法本身削弱了貴族的權利。商鞅沒有謀反,而且謀反要有動機,還要有實力,這兩樣商鞅都不具備。實際原因是秦國信任支持商鞅變法的秦王死了,商鞅沒了後臺和保護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