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北拒曹操,东和孙权”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

笑口常开9046874


这八个字,字面意思说得非常明白,也很好理解,意思就是联合孙权一起来办曹操呗。

这没有多少争议,豹眼就说一点与之相关的题外话吧。

01

据三国演义的说法,庞统战死以后,诸葛亮入川协助刘备,临行之前,就把帅印托付给了关羽,并嘱咐关羽“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关羽接过印绶,说:“军师之言,当铭肺腑。”

这个桥段,看上去合情合理,理所当然。

其实,没有这么简单。

从史料来看,刘备入川,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那究竟是以谁为主呢?

据《诸葛亮传》记载:

亮与关羽镇荆州。

《关张马黄赵传》记载:

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

从这两段史料来看,不好断定刘备安排以谁为主。但豹眼认为,恐怕是以关羽为主,诸葛亮辅助。

如果刘备安排诸葛亮为主的话,诸葛亮传将会记载:亮镇荆州。就没关羽啥事。因为不提张飞、赵云啥事,也就不会提关羽啥事。

《关羽传》没有提到刘备入川后,镇守荆州的事,只是在刘备取得益州之后,拜关羽全权都督荆州之事。

如果以诸葛亮为主,临入川之前,有个交接,顺便嘱托一下,是顺理成章的事;

如果以关羽为主,在诸葛亮临行之前,关羽谦虚一点,咨询一下军师的意见,也合乎其理。

但不管咋说,豹眼始终认为,关羽打心底里就没有真正服气过诸葛亮。

诸葛亮所有想法,都是通过刘备再传达给关羽,见不到诸葛亮与关羽之间直接的对话。

史料中找不到这八个字,也没有刘备在跟前做中介,但并不等于二人之间没有这次的交流,恐怕这个意思还是有的,因为这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思想。

02

不管诸葛亮是否明确跟关羽交流过这个思想,但关羽一定清楚诸葛亮这个战略。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为刘备设定了“先取荆州、再图益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好孙权。静待天下之变,然后出兵谋取中原”的战略

当时的刘备是很兴奋,尽管关羽对刘备过高的看重诸葛亮不满意,但对于这个战略,也没有不满。

因为刘备哥仨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取得荆、益州,还是很遥远的事,也很有诱惑力。此时,他们自然不会去考虑更远的事。

取得荆益之后,不仅关羽还是刘备,都没有按照诸葛亮这个战略去执行。

首先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失败后丢掉了荆州;刘备又一意孤行发动了夷陵之战,失掉了益州全部精锐。关羽、刘备都没有静待天下之变,也就是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套路来办。

三顾茅庐说得很热闹,但诸葛亮出山之后,刘备根本就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套路来,也看不出关羽是多么听诸葛亮的。

在豹眼看来,或许诸葛亮有那八个字给关羽,但关羽就没放在心上。

03

“虎女焉得嫁犬子”

演义中关羽有个名言,就是“虎女焉得嫁犬子”。史料中找不到这句话,但对此事却有记载: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关羽在镇守荆州时,孙权遣使为其儿子求娶关羽之女。关羽不愿意也就罢啦,还辱骂孙权的使者诸葛瑾,孙权自然不爽。

究竟关羽骂的啥不得而知,但更有意思的是,老罗还有一句: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休得多言。

按理说,人家来提亲,而且诸葛瑾也就是个媒婆的身份。不同意也就算了,犯不着对人家孙权、诸葛瑾如此大动肝火。

这里,有没有关羽对诸葛亮有成见,而拿孙权、诸葛瑾撒气的意思呢?

在豹眼看来,这事恐怕是有的。

关羽一直认为刘备是在匡扶汉室,但诸葛亮却一直在撺掇刘备要称王称帝,这令关羽很不爽。

关羽拿孙权、诸葛瑾撒完气,就发动了襄樊之战,把诸葛亮的八字锦囊妙计抛到万里长江之中了。

关羽不仅没有东和孙权,更要命的不是北据曹操,而是主动讨伐曹操。这在性质上却是大不一样。

就当时荆州的兵力,就算孙权不趁机偷袭,只防御曹操也很巴结吃力,主动出击就有些太累了。

关键是关羽出兵襄樊之后,刘备、诸葛亮并没有派兵支援。

最大的可能是,关羽不仅放弃了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而且在政治上关羽已经与刘备、诸葛亮彻底分道扬镳。

在豹眼看来,诸葛亮这八字真经没有错,而且很高明。但关羽并没有认真遵守,即便是在襄樊之战之前,关羽与孙权一直就摩擦不断,最终还导致了湘水划界,长沙、桂阳二郡划给了孙权。

根本的问题是,诸葛亮想和孙权,但孙权却不想让刘备一直占据荆州。把荆州让给孙权,关羽也不干哦。

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咋会听诸葛亮的呢?刘备都控制不了关羽,诸葛亮又能如何呢?

这就是刘备的蜀汉集团不能走得太远的原因。

对外可以妥协,但内部必须团结、统一。但刘备、诸葛亮、关羽之间,一直存在着非常微妙的嫌隙。这个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爆发,最终走向瓦解。


豹眼看历史


“北抗曹操,东和孙权”这是诸葛亮离开荆州前给关羽所交待的守荆州的策略,也就是继续联合东吴,拒抗曹操。早在隆中诸葛亮为刘备制订三分天下的计划之时,就提出了联合孙权,共同抵抗曹操的策略。

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三国志》

刘备与孙权是唇亡齿寒,面对北方强大的曹操集团,只有双方联盟才能对抗曹操。诸葛亮在建安十九年离开荆州前往益州的时候,交代关羽这句话,

就是要关羽继续维持和东吴的联盟关系,以抵御曹操。

政治上的联盟只在乎利益

孙刘联盟是迫不得已的,尽管这个联盟很脆弱,但双方都很清楚,没有这个联盟,等待双方的就是灭亡;曹操的强大让东吴和蜀汉谁都没有单独面对的勇气。

孙刘两方有共同的诉求点,那就是不想被曹操消灭,就只有报团取暖;但蜀汉和东吴有个利益纠缠点,就是荆州。

荆州是东吴借给刘备的,这个“借”也是双方“互惠互利”达成的协议,本来刘备凭自己自己攻打了荆州的四个郡,东吴肯定不爽啊,赤壁之战的主力是东吴不是刘备;所以双方都选择妥协,刘备承认荆州是东吴的,在政治上做出了的让步,孙权又将南郡借给了刘备,认可了刘备在荆州的“暂时统治权”。刘备急缺一块地盘立身,孙权缺一个对抗曹操的盟友,况且自己的内部是一片烂摊子,双方一拍即合,约定刘备取益州后归还荆州。

刘备取了益州后,孙权索要荆州,刘备赖着不给,推脱说等到去了汉中后再说,孙权不干了,这不符合东吴的利益;立马派吕蒙出兵出兵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也不含糊,从益州带兵进到公安;后来曹操攻打汉中,灭掉了张鲁,刘备没办法,又和孙权议和,两方瓜分了荆州。

到了建安二十五年,关羽率军北上,水淹七军,围攻樊城,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袭击了关羽的后路,又杀了关羽,自此孙刘联盟算是彻底撕破了脸。这个维持了十二年的联盟关系告破。

所以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双方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利益,那其他的事都就是小事了。

孙刘联盟,虽然看着很脆弱,却维持了很长时间,这是因为这个联盟对双方都有好处

01对于刘备一方来说,联盟带来了诸多的好处:

(1)正是孙刘联盟,让刘备有了一块安身立命的地盘,这是刘备最缺的;赤壁之战前刘备还是一个流浪汉,赤壁之战后,拿到了荆州这块地盘,翻身成了高富帅了,不仅军队扩充了好几倍,还收了一大批人才。

(2)因为有了荆州这块地盘,刘备才有了图谋益州的实力和底气,才有了三分天下的态势。当时天下最大的两个月州就是益州和荆州,而且荆州再刘表统治的时候,没有经历过战争,是非常的富饶的。

(3)失去了这个联盟,刘备还是打不过曹操。可以说再赤壁之战以前,曹操是追着刘备打,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所以刘备深知曹操的厉害,自己单独肯定打不过,他也需要东吴这个盟友。

02.对于孙权来说和刘备结盟也有诸多的好处,要不然东吴凭啥把荆州白白让给刘备。

(1)刘备占领荆州,就是给东吴挡刀子的。荆州是肥美,也是个烫手的山芋,曹操南下,首当其冲的就是荆州,孙权自己让刘备挡在自己前面,而且名义上是孙权借给刘备的。

(2)东吴急需一个有能力的盟友来对抗曹操。刘备刚好合适,联盟刘备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为了保护自己。

(3)赤壁之战虽然打赢了,但东吴没有独自吞下荆州的能力,也没有守住荆州的能力。从周瑜攻打南郡久攻不下就能看出来,东吴军队的路战能力堪忧,别说守了,就是从战败的曹操手里夺回荆州七郡都困难,更别说守了。

(4)刘备是坚决的抗曹分子。刘备被吕布打的没办法,投靠了曹操;后来又骗走了曹操的几万人马,还骗夺了曹操的徐州;刘备和曹操是注定了不能相融的可以很大程度上吸引曹操的火力。

孙刘联盟看似脆弱,实际上都满足了双方的利益,所以这个很不被大家所看好的联盟一直维持到了建安二十五年。

有一句话说得好:在政治上没有朋友没有敌人,只有利益。

所以不管吴蜀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个联盟是双方保命的手段;没有了任何一方,另一方的命运也是被曹操灭亡。

所以在刘备取的益州后,孙权向刘备讨要了三个郡,刘备本来不想给,自己亲自从益州带兵到公安,曹操的大军一到,两方立马又勾搭在一起了。

从三国的大势来看,也正是孙刘这个不太靠谱的联盟阻挡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如果没有这个联盟,中国的历史上将会多一个魏朝。


小任浅谈史


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诸葛亮受命入川,临行告诫关羽驻守荆州策略。孔明说:“吾有八字,将军牢记,可保荆州。”云长问:“军师请言!”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当铭肺腑。”

这个情节是罗贯中杜撰的,但是这个策略肯定是诸葛亮与刘备所认定的,关羽坚决执行的!那就是“死磕北面曹操,和睦东面孙权”,正是这个“自以为是”、“一厢情愿”的教条战略,害死了关羽,误伤了张飞,最后要了刘备的老命!




一、善变高手刘备,为何教条“联吴抗曹”

三国英雄中,跳槽最多的英雄,是刘备!先后投奔卢植、朱隽、刘恢、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孙权、刘璋。自二十四岁出道,到占领益州,十易其主,加上数次自主创业,平均两三年就跳槽一次!正是靠着灵活多变的战略调整,终于将一个多次破产的三流小公司,混成了全国第三的商业集团!

那么,为什么善变高手刘备,会在对外政策僵化,死抱“联吴抗魏”呢?原因有二:一是玩大企业缺乏经验;二是屡尝“联吴”甜头上瘾;三是迷信诸葛亮《隆中对》!


二、刘备自作多情笃信“联吴抗曹”害死了关羽

刘备在“联吴抗魏”战略上收获颇丰,就以为自己的小舅子孙权是阿斗!尽管被孙权偷袭荆南三郡,刘备率大军顺江而下,孙权被迫划湘江而治,吐出两郡,刘备让出半个江夏!刘备真认为江东离不开他,两者联盟是互利的!

所以,一再告诫关羽“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荆州战略不变。当关中战役激烈时,刘备要求关羽出兵袭击襄樊,迫使曹操让出汉中,回防襄樊!

短短四个月里,关羽由江陵打到南阳,水淹七军,直逼许昌,最后败走麦城!曹操由汉中撤到洛阳,先派于禁三万,再派徐晃三万,最后再增五万,将关羽逼回汉江以南。同时与孙权联手,偷袭江陵,斩了关羽。

刘备用武极少分兵,一旦分兵,必授关羽。可见关羽的智勇双全。能水淹七军,孤军北伐的关羽,为什么会大意失荆州呢?尤其是徐晃投书告诉他,吕蒙偷袭江陵,他为何坚决不退呢?

原因在于那八个字“北拒曹操,东和孙权”!遇到曹操只管打,听说孙权尽放心!作为前线将士关羽,作战必须依据国策!谁知,这个国策是纸糊的!关羽做梦也未想到,大哥与军师笃信的“联吴抗魏”是假的,孙权“联魏抗蜀”才是真的!岂不是天大笑话!



三、吴蜀联盟自始至终就是个笑话!

曹操绝对是个高手,赤壁大败后,一般人(比如刘备、孙权)肯定是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就是今天,这句话依然被许多庸人挂在嘴上,好像很有英雄气概!你不想想,那个坎你根本跨不过去,聪明的人绕过去就得了,何必玩命较劲呢!

从几乎拥有整个荆州,到仅剩一郡半,曹操惨败后,没有睚眦必报,去收复荆州失地,并且余生也不打算收回,却跑到千里之外收拾关中与凉州。

为什么?这里有着深刻的全局战略考量!收回荆州失地,吴蜀再无纠葛,必将成为天然联盟,全力攻打魏国!曹操本来兵力占优,一旦双线开战,兵力优势尽失。而将荆州作为诱饵,放在吴蜀的鼻子底下摇晃,稍微分账不匀,必然反目。更何况这里面还有扯不清“借地”旧账!两家子打起来,远比两家打自己,来的合算!

果然,关羽全力攻打襄樊,江宁空虚。孙权才不管什么“吴蜀联盟”,收回荆州关系到孙氏家族面子问题,便主动称臣,说帮曹操打关羽。曹操一“高兴”就答应:打下的地盘归你!孙权高兴得连叫几声“干爹”!然后就把关羽操了!

很多后人总是责备刘备为什么不派兵支援关羽?四个月期间,曹操能从汉中吃败仗,然后回到洛阳,调集十万军队投入襄樊战场,刘备为什么不派张飞、赵云率兵助攻关羽,哪怕守住江陵公安也行,至少不会让兄弟关羽惨死吧?

说刘备诸葛亮借刀杀人除掉关羽,那是小人之心!其实,刘备诸葛亮被“吴蜀联盟”坑了,高估了“吴蜀联盟”的含金量,或者对孙权一贯示弱产生了轻敌思想!他们认为,关羽北伐不过是呼应汉中战役的佯攻,胜可喜,败不惜,退回江陵得了,蜀国没啥损失!做梦也没有想到,盟友东吴会背后捅刀子,要了荆州,还杀了关羽!

三国领袖中,刘备善伪,曹操擅奸,孙权特阴!张昭经常当众臣面呵斥孙权,孙权都是笑咪咪的点头哈腰,但是张昭从来不敢违背孙权的意志!刘备赚足孙权的便宜,孙权一副委屈的样子,连善于伪装的刘备,都信以为真!

殊不知,孙权就像一个赌场高手,一点点喂足对手,让他轻敌,然后瞅准机会,连本带利让他吐出来。对刘备下手就更狠了,不仅收回荆州,还要了关羽、张飞、刘备三条老命,即便如此,还要让刘备的儿子不敢报仇,还要跟他继续合作!真是阴毒啊!


结束语

关羽死后三年,曹操也死了。曹丕称帝,刘备称帝!刘备估计孙权未必会向比自己小五岁的曹丕称臣,况且曹丕称帝,孙权没怎么喊“干爹”,估计吴魏关系不那么热络!刘备觉得“君子报仇”时间到了,称帝三个月后,他冒险开始伐吴!一开始极其顺利,已经打到夷陵!这时曹魏开始大兵压境,刘备不得不方松进攻步伐!

这次孙权的转变,依然出乎刘备意料!他不仅称曹丕为“干爹”,还答应送儿子孙登去魏都做人质,这可是面对曹操都没答应的条件。曹丕很高兴,便同意与孙权“二次合作”玩玩刘备!

吴军传出“孙权被杀”消息,陆逊弃阵回武昌夺权,吴军溃散。刘备派出十几支斥候,未发现吴军人影,便夜行二百里,直奔武昌!谁知吴军突然从魏境杀出,火烧八百里连营。若不是陈到率领白毦精兵拼死断后,刘备也将死于乱军!

这一役,蜀军损失士兵八万,战死将领八十六名,如张南、冯习、沙摩柯、傅彤等;投降将领三十九名,如杜路、刘宁等!幸亏刘备留有后手,江州有赵云,汉中有魏延,成都、梓潼还有吴懿、王平、马岱、廖化等!即便战败,吴军也不敢贸然入侵蜀地!

何况东吴几乎称得上是惨胜,将士遭受前所未有挫折,从此再无能力主动出击!最高兴的是曹丕,就是他爹曹操在世,也不可能一次性削弱吴蜀十几万军队,上百将领,魏军一兵一卒未损!

从战争的结果看,刘备的“联吴抗魏”从来就是个笑话,而曹魏不声不响的“联吴抗蜀”,才是行之有效妙策,将吴蜀都玩个半残!


云子落


【前言】

要理解任何一段话这段的意思,就的要了解当时所处的情况以及几个主要当事人,此题也不例外。

此题涉及历史面太宽,为了便于各位看官理解,我整理一个提纲引导思绪。

题纲:

1.刘备介绍

2.关羽介绍

3.诸葛亮介绍

4.荆州的战略地位

5.总结

【一】

1.刘备(161-223)东汉幽州涿县人,汉朝宗室(很偏远的宗室)。此人人生阅历‘丰富’,各种跳槽、抱大腿,陶谦、公孙瓒、袁绍、曹操等七人。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题目中的这段就是出于诸葛亮献给刘备见面礼《隆中对》),才慢慢翅膀丰满,屌丝逆袭走上人生巅峰。

2.关羽(?-220),河东郡解县人,早年犯事逃涿郡,后“桃园三结义”随刘备颠沛流离,备成大业随之辉煌。最出名的是“关羽大意失荆州”。

3.诸葛亮(181-234),琅琊阳都人。号卧龙就知道此人聪慧不凡,各种称号拿到手软,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等。题目中的“北拒曹操,南和孙权”就是他出山时候献给刘备《隆中对》战略部署的重要一步。

4.荆州战略地位,华夏之腹,人口众多,水路运输发达,兵家必争之地。就当是来说,北可以攻曹操(曹操首都许昌离得不远),顺江而下可以破孙权,可知这地方重要性。

【二】

总结:通过以上题纲了解到,诸葛亮出山时候的战略部署《隆中对》先取巴蜀,占住荆、益两州,待时机成熟直取中原,完成天下统一(有兴趣朋友可以看下《隆中对》原文更精彩)。 刘备按诸葛亮的部署先舔着脸去问东吴借荆州,孙权迫于曹操强大,借了荆州还联姻,从此敌人变姑爷了😂。后备去攻西蜀,兵败,诸葛亮去支援。临走时给刘备留下了题目中的八字战略。 可惜可惜,关羽心高气傲,攻打曹操领地樊城和襄阳,荆州兵力空虚,被孙权偷袭拿下。

完整的理解,诸葛亮有意安排关羽大将留守荆州,北门只有曹操不攻打我们,你不要主动攻打他,东吴孙权要和睦相处,不要撕破脸,最后还是关羽破坏了真个战略部署,西蜀慢慢走向衰落……

(菜根覃—原创) 2020年2月24日于长沙






菜根覃


这八个字已经很直白了,就是联合东吴,一起对抗曹操。


刘备的蜀国为什么要联合东吴?就是因为蜀国太弱了,不管是地盘、人口、资源、综合国力,都是三个里最弱的,想要生存下去,靠自己一己之力是不行的,就必须得联合,这也是诸葛亮和刘备《隆中对》的中心思想,因为诸葛亮心里清楚,凭刘关张,再加上自己,想要与曹操及孙权们去拼,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所以,当刘备问诸葛亮要不要娶孙权的妹妹时,诸葛亮的答复是必须的,因为这正是联合东吴的第一步,也是蜀国找盟友的第一步,更是实施《隆中对》的第一步。


弄明白蜀国在三个里的地位,咱们再来说说这八个字,诸葛亮随着刘备一起去夺取益州时,在临行前对关羽交待了这八个字,因为刘备安排了关羽镇守荆州,也算是刘备交待给关羽的中心思想,意思就是二弟你在荆州就按照这个思想去干,但凡偏离这个思想的事情,都不要去干。关羽当面还是欣然接受的,毕竟是大哥交代的事情。但从后来的结局来看,关羽并没有听大哥的话,不仅葬送了自己,也丢掉了荆州。


聊到这儿,咱们就不得不细琢磨一下,关羽为啥当面听刘备的话,而当刘备离开荆州后,实际却没有这么做呢?我怀疑关羽是对诸葛亮有意见,说白了就是不想听,也不服诸葛亮的话,前文我们说过,这个中心思想是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时畅想的出山后,夺天下的方案,说白了就是诸葛亮提的意见,而关羽从一开始就不待见诸葛亮,要不是刘备居中协调,关羽才不会鸟诸葛亮呢。虽然后来的几件事,确实证明诸葛亮的能力,但实际也并未扭转关羽对诸葛亮的看法。

而另外一件事也可以看出关羽与诸葛亮不合的端倪,关羽一直以来只有一个封号,就是东汉朝廷给他封的汉寿亭侯,后来的刘备也没有给关羽任何封号,有人说是这是刘备对东汉的忠,既然东汉给关羽封了,刘备就不封了,其实不然,我倒觉得这是关羽主动不要刘备给予的封号,因为我觉得关羽之所以跟着刘备,是看重了刘备的汉室后裔的身份,说白了就是我跟着你刘备打天下,是希望你刘备帮忙恢复汉室,但自从你和诸葛亮走在一起后,发现你们的方向不是要恢复汉室,而是自己建立一个新的政权,这与关羽的想法是相悖的,所以,关羽对诸葛亮也一直存在着看法,他觉得是诸葛亮引导刘备走向了相反的道路。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如此,那关羽当然不会听这八个字的中心思想,你让北拒曹操,我偏不,我偏要主动去挑衅曹操,你让我东合东吴,我也不,我也要时不时去刺激下孙权。


但关羽估计没有想到最后会将自己给玩死,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将荆州给搞丢了,也没有想到当自己需要援兵的时候,刘备和诸葛亮都没有派兵支援。我觉得这是关羽没有想到的。


寒舍阅独


我是猴大爷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苦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背景是:刘备入川被困,急调诸葛亮率大部队过来支援,诸葛亮临行前将驻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关羽,同时留下了这八个字,让关羽作为守卫荆州的准则,之后诸葛亮将印绶给了关羽,留下马良、伊籍、向朗、糜竺,糜芳、廖化、关平、周仓等一班文武辅佐关羽同守荆州,他自己亲统大军入川。

这句话就是告诉关羽,要想保住荆州,抵抗住曹操,就必须和东边的孙权搞好关系。

其实这八个字中,真正值得玩味的是前后半句中的一个字,我们先来说前半句——“北拒曹操”。


这句当中,真正有内容的就是“拒”字,这个字的解释为拒绝、抵抗、抵御。如果曹操对荆州发起进攻,作为荆州守将的关羽,要进行抵抗,这是表面的意思,更深的一层意思是告诉关羽,如果曹操不打你,你也不要主动进攻去打他,保持现在的状态相安无事就好。

为什么会有这层意思,在三国的势力中,刘备是势力是最弱小的,就像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中日关系,中国是弱国,国家极品积弱,军队战斗力良莠不一,海空军技术兵种有限,而日本那边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单兵作战,都远高于中国。当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已经被逼到没办法的地步了,蒋介石在庐山发表的讲话,也明确的说“我们是弱国,所以不可求战;……但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同理,这句话对刘备也一样,地盘少、兵力少、将军也少,如果贸然主动去进攻曹操,势必会造成消耗,一旦迁延日久,那是蜀汉消耗不起的,而一旦因作战失误导致地盘的丢失,那这个损失将是难以弥补的。

而且自从刘备坐镇徐州后开始,在对阵曹操的历次战役中,都是曹军主动进攻,刘备奋起抵抗,往往败多胜少。即便是汉中之战,那也是因为曹军攻占了汉中,导致蜀中一日三警,迫于压力,刘备才起兵北上作战的。

所以“北拒曹操”,就是告诉关羽,只可以就地防御,不能主动进攻,而这也是蜀汉前期整体的作战指导思想。

“东和孙权”这句话的核心点,在于一个“和”字。

“和”字的解释有很多,当形容词时,有协调、融洽、温和之意,做动词时有使...和睦、连带之意,作为连词,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连带关系,词意不同,解释不同。

很显然,关羽只听懂了和睦这层意思,而没有进一步领会到“联合”这层含义。一旦曹操打荆州,除了荆州方面要起来抵抗之外,还要借助东吴的势力作为外应,一起抵抗曹军的进攻。

因为蜀汉的实力弱小,刘备对战曹操基本上是败多胜少,自刘备单独统军以来还没有一次主动进攻曹操的先例。


其次,孙刘两家当时是联盟,刘备又是东吴的女婿,在曹操的问题上,至少在那个时候两家的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

第三,赤壁之战时,就是因为曹军大兵压境,促使了孙刘两家的联合,才会有今天的局面,未来的某一天如果曹军再次南侵,一旦一家单独抵抗而另一家坐视成败,很可能会改变荆州乃是三国的历史走向。

“北拒曹操,东和孙权”,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关羽,向北边,你要担负起抵御曹操南下对荆州的入侵,但不得主动进攻;对东边,你不但要与孙权保持友好,一旦有了战事,还要联合他一起打曹操。荆州的事情,只有关系越复杂,牵扯进来的人越多,才能越好守护。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还要结合一下诸葛亮的《隆中对》,“...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这还是要求荆州驻军不要轻举妄动,不要主动进攻曹操,什么时候才能主动进攻,要等到“天下有变”的时候,而且这个“变”能被蜀汉所利用,在这个“变”没到来之前,荆州要做到就三件事,一养精蓄锐,二就地防御,三东和孙权。

但是从后来事情发展的情况看,关羽不但没有听懂这句话的意思,甚至很有可能将这句话都抛在了脑后。

东吴在鸽派鲁肃去世后,立即换上了鹰派人物吕蒙,他对于荆州的问题历来主张用武力解决,与此同时,面对孙权提出了联姻,关羽不但拒绝了,而且还进行了一番羞辱,这就等于是将孙权心中最后一丝可能的和平希望彻底打破,逼迫孙权决心痛下杀手。

荆州当时的军队,进攻不足,防守还算有余,而关羽这边的北伐活动,打破了旧有的地方平衡势力,将不但将《隆重对》中提到的“变”提前了,更为关键的是,将“变”的发生由曹魏内部改为由蜀汉制造,从内因变成了外因,这就严重的背离了诸葛亮最初的战略设想,而且荆州因前后两次大规模入川遗留的兵力不足的问题彻底暴露,之后就是吕子明白衣渡江, 关云长败走麦城,三国的历史因为关羽的行动而发生改变,蜀汉从蒸蒸日上转瞬间变为江河日下,要不是诸葛亮在那边扶持着,保着蜀汉渡过了最危急的那段时刻,蜀汉很有可能提前就灭亡了。

刘禅虽然有些软弱,但他一点也不傻,从他给关羽的谥号里就可以看出他对这位异性叔叔是又爱又恨,要没有这位叔叔的擅自行动,他老爹刘备也就不会死,说不定长安、洛阳也被拿下多时,蜀汉的地盘会比现在大很多。不过话说回来,东吴方面占领荆州之后,也确实没什么太大的作为。

三国后期人才凋零,各政权内部也是斗争不断,最终司马家族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不但取代了曹魏,还消灭了蜀汉和孙吴,完成了一统。

由此可见,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一是要慎重,二是要考察对方是否真的能领会意思,三任何事情要及时沟通,做到信息的双向通常,只有这样,事业才能稳步发展。


猴大爷说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蜀国灭亡时,辖地约24万户,人口约94万。

吴国灭亡时,辖地约53万户,人口约230万。

魏国平定蜀国时,辖地约66万户,人口约443万。

就蜀汉政权而言,不管是地盘、人口、资源,还是综合国力,都是最弱的。这个政权之所以能生存下去,依靠的是地理位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以及政治上的结盟。诸葛亮作为治国能人,是很清楚这些因素的。所以,不管是孙刘联姻,还是让关羽与东吴结亲,都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虽然手上有荆州这个地盘,但北方的曹魏,是随时可以南下的。因此,在战略上,就要“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北拒,既是战略需要,也是政治需要。因为蜀汉自认为是正统,代表汉室。东和,是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足,不能以一己之力,抗衡北方。

《三国演义》奉刘备为正统,所以更多的描写都是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用兵如神。很少提到三个割据政权真正的综合国力。因此,给读者造成一种误解,以为当时的蜀国很强大。比如:五虎上将。比如,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但打仗,从来都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事情,还包括很多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因此,诸葛亮的北伐,也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很清楚蜀国自己的这点家底。北伐,其实更多的是政治上的需要。

可惜的是,诸葛亮提出的这个战略方针,最后都没有实现。包括关羽的败走麦城、刘备的火烧连营。也包括诸葛亮本人的六出祁山。


历史秀才刘伯虎


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啊,和曹操永远保持不共戴天的对立面,对于孙权当不可以为敌。

北拒曹操,其中深意自然是为刘备的人设而考量,一直刘备就是高举匡扶汉室的大旗,摇旗呐喊要讨伐逆贼,而且这曹操又是那是三方中势力最强的一方,所以不论是什么情形都要保持抵御曹操,战略角度来看,这个决策既合当时战局,又符合百姓心里。

东和孙权,实为自保之策,也是为持久对抗的战局考量,一旦东吴和川蜀为敌,曹操必然要趁机取走一方土地,到时候三分天下就变成以弱对强的1V1了,长久的3足鼎立尚且有回旋的余地,一旦其中一方被曹操吞并,这天下就尽归曹操囊中了。

所以这一计策既是战局所迫,又是当时最为明智的处境。


三国闺蜜


“北拒曹操,东和孙权”这句话是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一条重要的战略方针。诸葛亮从荆州去蜀国时,关羽问诸葛亮,如何保卫荆州,诸葛亮说,送关将军八个字"北拒曹操,东和孙权,荆州无忧也."那么为什么是联合孙权而不是联合曹操打击孙权呢?

首先从当时的大势来说,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割据东南,刘备屯军西蜀。孙刘弱而曹强,所以刘备只能和东吴孙权联手对抗曹操,不然很可能会被曹操逐个击败,这也是诸葛亮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前提。

曹操当时手下文臣武将众多,典韦,许褚,郭嘉,荀彧,夏侯兄弟,曹仁,曹洪等宗亲数之不尽。占领的土地也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地区,实力最为雄厚。孙权仅凭借着长江的天险,但东吴人口并不多,更没有强大的步兵,实力排第二。如果当时刘备联合曹操的话可能连锦上添花都不是,因为以曹操的实力根本不需要刘备帮忙。所以诸葛亮的意思是联合第二的一起打击第一的。

其次,当时曹操虽然占据了天时地利,但是他俠天子以令诸侯,想当皇帝的心天下皆知。而刘备自称大汉皇叔,他也就不可能和莫朝篡位的人合作。而且当他和曹操作对的时候,那些和曹操不对的人就自然选择归到刘备手下。收买人心,招纳贤才也就更容易了。如果联合曹操对抗孙权的话只会被人说是曹操的帮凶,结果只会众叛亲离。

总结:诸葛亮提出这个战略方针是在结合了实力,民心,在曹操的绝对强势实力下最正确的长期战略方针。即使出现后来的荆州之争,也不会给曹操有机可乘。正是这方针才让吴蜀两国存在数十年,其他任何策略都无法实现。


豪戏说历史


老二老三联合,对抗老大。这是国际关系中的普遍法则。

三国的有效国土面积,魏国最大,东吴次之,蜀汉最小。三国的实力,也大致如此。作为最弱小的蜀汉,如果直接对抗曹魏,胜算不会太大,所以一定要拉上东吴,共同抗曹。即使东吴不肯出兵,至少也要与蜀汉保护友好关系,对曹魏形成牵制。这是比较理想的战略态势。

反过来,如果蜀汉与东吴为敌,两弱相争,只有更弱。曹魏可以在两家疲惫之后出手,轻易解决,坐收渔翁之利。

我们看《三国演义》,总觉得刘备与曹操仇深似海,与东吴貌合神离。其实,在国际关系(现在都是中国,但当时是三个独立国家)之中,感情是占不了太大的分量的,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才是一切战略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