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美国不参战,苏联是德国的对手吗?

NL没良心


如果没有美国参战,苏联结局很难想象,根本无力扭转苏德战场的局面,恐将成为“法国第二”。理由:

一、从美国方面来讲:1.美国参战,直接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改变以往反法西斯大国尤其是苏、英、法等国互不信任的局面,大大推进反法西斯战场胜利的进程。2.美国的参战,一方面给苏联提供大量的武器和军用物质的支持,另一方面又直接停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武器等战争物资供应,一方面帮助苏联,另一方面又打击德国。3.最直接的是美国大量兵力的投入,直接牵制了德国,客观上减轻了苏联的压力。

二、从苏联方面来说,美国参战之前,苏联节节败退,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苏联形势都很严峻。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都是在美国参战以后的事,乃至针对德国西面的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离开了美国,靠英国?苏联?还是流亡海外的法国?苏德战场乃至欧洲战场的扭转,美国居功至伟,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苏联和苏联人民的坚韧的毅力和团结抗战。

三、从英法方面来讲,当丘吉尔听到珍珠港事件后,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美国的参战对哪些深处法西斯蹂孽的国家来说,首先是精神上的鼓舞和激励。没有美国,法国能那么快光复?英国能从废墟瓦砾中迅速站起来,给德国于有力的还击,结束北非战场,迫使意大利首先投降,使法西斯联盟出现破裂。

四、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直接投入大量兵力,从最初的失利到取得太平洋战场的胜利,极大打击小日本的锐气,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的步伐。

你可以有一千个理由不喜欢现在的美国,但你抹杀不了美国对于二战胜利的重大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因为美国的参战,直接改变二战反法西斯的不利局面,大大加快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元芳看教育




二战,最先疯狂起来的就是德国,用闪电战快速拿下了大半个西欧,在进攻英国时,碰到了困难,于是,德国人方向一变,开始进攻东北方向的苏联。

最终,战斗民族挡住了德国人前进的脚步。

有人说,苏联人能胜利,全靠了美国支援。那么,如果美国不参战,不予支援,苏联人能把德国赶回去吗?

苏联会很难取胜。

苏联在三大战役中表现出色,但大多惨胜



苏联三大战役,分别是莫斯科保卫战,列宁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

当莫斯科保卫战打响时,苏联没有支持,没有援兵,只有英国对德国的小幅度牵制。即使如此,苏联人还是顽强地啃下了硬骨头,保卫了莫斯科城。莫斯科保卫战,苏联伤亡85万人,而德国的伤亡是50万人,这是惨胜。

此时的美国有了支援的意思,其后,关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当中,战争的取胜主要还是靠了苏联人艰苦不懈的努力,美国前期的支援还是有限,当后来的支援量起来时,已经到了斯大林战役的后半段了。这之后,美国的支援铺天盖地来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伤亡113万人,德国伤亡104万人。从数据看得出来,苏联战胜得非常不容易,还是惨胜,而且是在美国的一定支援下获得的惨胜,如果此时,没有美国支援会怎样?也许苏联就垮了,当时的胜和败,距离非常近。

列宁格勒战役,被称为非常重要的一战,它分担了很多的火力,让德国人没有办法完全支援莫斯科。列宁格勒战役,1944年才结束。但是列宁格勒战役中,面对德国人切断粮食和水源的补给,导致了大量的苏联红军和百姓死亡。据统计,光是饿死的苏联人,就高达60多万人。

从三大战役看,苏联胜得很不容易,如果后期没有美国的支援,苏联很难。

苏联到了中后期,很缺粮食,武力装备也有点跟不上



苏联人,无疑是很厉害的,在艰苦的环境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只是,到了中后期,苏联面对的窘境是粮食不够(1942年的粮食产量比前一年下降了60%左右,),武力装备也有点不够使。

当时,德国的工业产值虽然没有苏联高,但武器的技术含量更高,所以德国的效率更高。德国人的强硬,让苏联招架得不容易,特别是粮食不足和武力不足,困扰苏联人。



打仗不像平常,抗几顿不吃就不吃了,你肚子吃不饱,头晕眼花,不输才怪。另外,武器装备也有点紧张,这怎么办?美国人来了,美国从起初的少量支援到大量支援,解决了苏联人的后顾之忧。

说白了,人家美国出钱,你苏联出人,一起努力把德国赶出去。在共同发力下,德国终于溃败了。如果没有美国支援粮食和武器,苏联撑下去非常不容易。



虽然,决定战争的不仅仅是武器,还有人的意志。但,苏联如果没有了美国的支援,很难走下去,因为耗费的粮食和枪支弹药太过海量,而这些,当时的苏联是很缺的。


蓝风破晓


说句大家不爱听的,二战如果没有美国,反法西斯战争不可能胜利,是美国拯救了全人类。



不仅仅是苏联,大西洋端的欧洲战场,美国也是绝对的主力!而对于日本,如果没有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胜利和封锁,以及物资武器对于中国的支持,咱们抗不了八年,更谈不上胜利。

所以,苏联面对强势的德国,如果没有美国从中给他援助的话,他是很难战胜德国的。



首先军事上的直接援助:苏联在二战时期前,有一场很值得一提的战役,莫斯科保卫战。同样,这次战役的双方还是苏联与德国,德国属于侵略的一方,苏联属于守卫的一方。这次战役苏联打赢了,号称是二战的转折点,但事实上,这时候只能是让苏联缓过来了,其在整体局势上还是处于被动局面。



从一九四二年开始,苏联在战争中一直属于被打的那一方,即使有打赢的时候,那也是极少数胜利。 克里亚半岛也被敌军占领,局势动荡不安,苏联的西南防守也出现漏洞。更因为战争初期,多个地方被敌军占领导致后备粮食不够,工业人员减少,问题多样化。 打仗需要什么,需要的是粮食和勇敢的士兵,而苏联在第一个前提都无法完成的情况下,还想要战胜德军恐怕是难上加难。

所以打了胜仗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苏联人民却高兴不起来。



而这时候美国站出来了,帮助苏联解决了这一大难题,不仅供给了粮食,还给了苏联武器弹药上的支持。 当时的斯大林还请求美国能够开辟第二战线,而美国对此表示爱莫能助,美国当时能支援苏联也不真正是保护苏联,而是怕愈战愈勇的德军在取得胜利后,会把厮杀的炮弹投向自己。

所以,打败德国,美国功不可没。



第二个是政治方面。美国和苏联一直也不是什么友军关系,两个国家打过的仗也不少,苏联在与德军交战的时期,最不放心的其实就是英美了。至于远东的日本,说实话,斯大林还没有将其放在眼里。

所以,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一直都心有防备,因为如果自己投入全部军事力量,去与德国抗衡,英美在鹜蚌相争,自己得利的话,那苏联真是前有猛虎后有蟒蛇,两面夹击。



这个时候,美国为了让苏联相信自己,不会在他与德军交战时自己在背后捣乱,自己主动提出签署大西洋公约中不与法西斯为伍的条约,才让斯大林消除了顾虑,与德军奋力一战。

如果当时需要分神来一边盯着美国,一边与德国打仗的话,苏联一定力不从心,毕竟一心不可二用。 所以以两个方面来看,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斯大林不依靠援助是很难战胜当时势头凶猛的希特勒的。




其实,不管大家喜欢不喜欢美国这个国家,但是你必须要承认,在那场关乎人类命运的浩劫之中,是美国站了出来,拯救了全人类,这个历史功劳谁也抢不去,更抹杀不了。

当然,对其的称赞,我也仅仅是限于那个时代!


白话历史君


苏德战争开始的时候,苏军被德军打得溃不成军,西部战区的340万守军损失殆尽,但这并没有让苏联失去反击的资本,他们依然家大业大。即便美国不参战,苏联照样能收拾德国!

1943年7月9日,美英为主的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美军正式加入对德国的作战当中。美军登陆西西里岛之前,美国对于欧洲战局的影响仅限于他们对英国和苏联等国家的援助,这些援助对于英国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对苏联来说,真的非常有限。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和英国一共资助了苏联18865架飞机和12537辆坦克,数量非常庞大,但是与苏联自己生产的飞机和坦克数量一比,那真的不值一提。

1941年6月6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军深入苏联腹地的同时,他们也破坏了苏联的工业体系,斯大林果断让工厂往乌拉尔山区转移。到1943年的时候,短短两年时间内,乌拉尔区建起了2000多个新工厂,苏联的军工生产能力再次恢复起来。苏联在整个二战期间生产了11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还有13万架飞机,这个数量比美英两国支援的数量要多很多。实际上,美英两国在二战期间确实对苏联支援了坦克和飞机等重武器,但是在德国海军的拦截下,真正能够交到苏联手上的不到一半,如果苏联靠这些支援的武器来抵抗德国的话,那苏联早就灭亡了。

苏联对抗德国,主要还是靠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二战的时候,坦克、飞机和航空母舰成为影响战场胜负的关键,苏德之间战争的胜负主要由坦克和飞机来决定。双方刚交战的时候,苏联的BT-2坦克和T-26坦克确实不是德国坦克的对手,这也是他们被击溃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苏联很快就调集了新发明的T-34坦克,这种坦克让苏军有了与德军坦克周旋的资格。特别是1943年苏联坦克使用空心射弹后,他们连德军最强的“虎式”坦克也不怕,他们在库尔斯克会战上,压下德国坦克装甲部队的嚣张气焰。整个二战期间,苏联生产了7万辆T-34坦克,而德国所有的坦克产量才4.2辆,战场上的实力一下子就拉开了。

苏联能够打败德国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夺取了制空权,德国的坦克装甲部队得不到空军的大力帮助后,等待他们的只有失败而已。德军突入苏联腹地的时候,坦克数量从战争初期的22600辆损失至2100余辆,20000架飞机损失至2000余架,112800门火炮损失至12800余门,而他们的生产能力根本跟不上这样的损失速度。德国整个二战期间生产了8万架飞机,苏联却生产了13万架飞机,数量相差太悬殊了。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苏联不仅飞机性能输,连飞行员的经验也输,但是到了1943年的时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苏联采用新型气冷式引擎M-82来设计新的飞机,拉-5战斗机引起德国飞行员的重视,与此同时苏联飞行员的经验慢慢渐渐追上德军飞行员。1943年春天,苏军的王牌飞行员伊凡·阔日杜布驾驶拉-5战斗机打下了62架德国飞机,自己一次都没被德军飞机击落。7月5日-7月7日,伊凡·阔日杜布和他的战友们一起与德国空军进行了一次大决战,他们顺利夺取了制空权,为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后德军再也不能在空中任意轰炸苏军。

苏联除了军工生产能力以及武器性能追上德国外,他们部队人数也是碾压德军人数。苏德战争开始阶段,苏联西部守军几乎被全歼,但是他们一下子就动员了500万的预备役,整个苏德战争的过程中,苏联的军队人数不低于600万人,到战争末期更是达到了恐怖的1200万。德军在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会战上,损失了大量的精锐部队,他们到后期都让十几岁的孩子上阵了,这样的部队不输就是怪事情了。


美军参加西西里和诺曼底登陆作战的作用是拖住德国在西线的部队,实际上美军不参加战斗的话,英国也能拖住德军西线的部队。1944年6月盟军登陆的时候,总兵力是287万,美军出动了153万,也就是说英国和其他盟国兵力达到了134万,这样的兵力只要放在英国沿岸,德军西线部队就不敢去东部增援,苏军必胜!

打虎还需自身硬!苏联战胜德国靠的是自身的实力,与美军是否参战无关。即便美军不参战,英国也能牵制住德国西线的部队,苏联战胜德国是必然的事情,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


世界近代史观察员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看一看二战前几个强国工业产能的世界占比:

第一名美国,占比38.7%,

第二名苏联,占比17.6%,

第三名德国,占比13.2%,

第四名英国,占比9.2%,

第五名法国,占比4.5%,

第六名日本,占比3.8%,

第七名意大利,占比2.9%。

在德国横扫欧洲后,德国的工业产能达到了30%。



从这些数据能看出几个问题:

一,在德国闪击波兰时,英法为何会向德国宣战。

一方面是因为与波兰签订的条约的义务,另一方面是在德国吞并了捷克后,其工业实力已经赶上了英法之和,但是,英法加上荷兰比利时挪威等欧洲国家的话,工业产能对德国+意大利还是有微弱优势。如果不加以制止让德国继续侵略,必将超越英法控制下的欧洲。

这个时候苏联,德国,英法及欧洲达到了一个恐怖的平衡。由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英法不惜祸水东引,希望德国在占领了波兰后去与苏联开撕,这也就能解释虽然英法向德国宣战了但是在西线并未开展积极作战。

而苏联也希望祸水西引,让德国去与英法拼个你死我活。这就能解释希特勒和斯大林一拍即合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军与德军在波兰会师



其实,这时候的主动权掌握在元首手里。摆在德国面前的难题是东西两个方向都不好打。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伟大的法兰西仅仅一个月竟然投降了。于是,德国的工业产能迅速的达到占世界30%的水平。

二,元首是否是因为头脑发昏放着英国不打转身去打庞大的苏联

说实话,元首头脑很清醒。现在说希特勒愚蠢地搞两线作战那是事后诸葛亮。

元首去波兰前线视察



德国工业产能虽然达到了30%,但是英苏这两个老冤家也因此而走近,这两家加一起只是与德国有很小的差距。而且,大英帝国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还有一个牛逼的大表弟,只要假以时日,英国牛牛必定会超越德国。苏联虽然没有海外殖民地,但是其庞大的领土,比德国多一倍的人口优势,假以时日一样会和英国一样超越德国。

这个时候类似于二战前,只是变成了德国,苏英,美国三强鼎力。美国援助大表哥是血缘关系,援助苏联是利益关系,根本无关正义。而且,如果放任苏英任何一家垮台,德国工业产能将一跃而为世界第一强,那个时候,谁也制约不住。

不列颠空战的王牌:喷火式飞机



在不列颠空战后,元首推迟了登陆英伦三岛,开始用潜艇封锁英国海上运输线,借以逐步削弱英国实力。转身向苏联发动了大规模攻击。

他很清醒地判断出,斯大林绝对不会坐以待毙,决不会等着德国占领英国后再与德国扳手腕,那样的话就是找死。苏联一定会趁着德国与英国持久作战时,从背后向德国插一刀。



于是,苏德双方开始了抢时间。元首抢到了时间,抢先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

三,不论美国是否参战,苏联都能是德国的对手

很简单,德国连英国都没能打趴下,凭什么就能把苏联打趴下。会有人说因为英国有大量的殖民地,有强大的海军,那么苏联有广阔的国土,深远的防御纵深,对德国有巨大的人口优势。不能只看到英国的优势而看不到苏联的优势。

苏联军工厂



很多美分们会贴出来美国援助了苏联多少物资的清单来以此证明美国的援助起到了多么巨大不可比拟的作用,但是,他们怎么就不敢跟着贴出来同时期苏联生产了多少架飞机,生产了多少辆坦克,造出了多少机枪大炮的数据来跟美国援助的数据放一起比一比呢?让大家看看苏联生产的是美国援助的多少倍。让大家看看美援的数据与苏联的数据相比是多么的渺小。既然不敢贴出来对比,只能说明那些人是选择性忽视了苏联的工业产能。要么他们是被英美话语权忽悠了,要么就是跪久了,屁股决定了脑袋。要么阴谋论一点,这种人就是别有用心的狗。

美国援助苏联的食品



不否认英美的物资援助对于帮助苏联抵抗法西斯德国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对于苏联卫国战争来说,那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要注意一个事实,美国对苏联的援助前期并不多,只是从1943年以3后才大规模增加了援助。而那个时候,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经结束了,苏联已经开始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而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二次大战的转折点,这一点连英美主流观点都不得不承认。也只是这一二十年为了政治的需要西方才会有人偷偷地贩卖阿拉曼战役是二次大战的转折点。

57000名德军俘虏莫斯科游街



美国参战是锦上添花,并不是决定性的。

前面说过,德国,英苏,美国,三强鼎力。美国如果不参战的话,英苏将会很吃力地抵抗德国。这从前期英苏双方被动的局面就体现出来了。

前面也说过,无论英国还是苏联,相比德国都有各自的优势,假以时日,经过长期抗战实力会逐渐增长而与德国拉平甚至超越。但是那样的话,会是一个痛苦和漫长的过程,会付出更大的牺牲。



如果美国不参战,而元首又懂得妥协,那么打到最后都精疲力竭的话不排除三家坐下来讲和的可能。

美国参战后,相当于两强联手打一家,同盟国工业产能两倍于轴心国,已经立于不败之地,战争胜利进程大大加快。怪不得在得知美国参战后委员长会兴奋的一夜没睡,抢先向日本宣战。

同时,连投降派委员长都能在大西南抵抗住小日本,凭啥说战斗民族就干不过元首,难道斯大林比委员长的骨头还软吗?



在二战中,德军70%是被苏军消灭的,就算这些年西方为了政治需要一再制造新数据,比如把可爱的意大利军队与德军划等号,反正都是法西斯嘛。但是也没有敢把英美盟军消灭的法西斯人数改成比苏军消灭得多。


我淡如菊


关于美国对苏联帮助的重要性,很多人一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有的人觉得美国对苏联的帮助极其重要,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苏联绝对很难在德国的入侵下支撑下来。

有的人则觉得美国对苏联的帮助虽然有一定用处,但并没有那么重要,即便没有美国的帮助,苏联最终也能支撑下去。


在我看来,我比较认同第一种说法,那就是美国人对苏联的援助确实非常重要,没有美国对苏联的帮助,苏联想战胜德国非常困难。

美国给苏联提供援助的重要性

在1941年到1945年的时间中,美国向苏联提供了许多援助。

这些援助包括了14000多架飞机、22000多辆坦克及装甲车、1万多辆铁路车辆、50多万辆运输汽车、3万辆摩托车、10万挺冲锋枪、1500万双军靴、近8000门高炮、普通炸药13万吨、无烟火药13万吨、石油262万吨、钢铁250万吨、铝26万吨、汽车外胎560万件、金属切割机床38000台、肉罐头73万美吨、租借舰艇600多艘。


对于巅峰时期的苏联来说,这些援助物品虽然微弱到不值一提,但是在苏联处于苏德战争颓势早期的时候,这些援助物资给苏联带来的影响却是无可比拟的。

意义就如同在一个人即将面临饿死结局时,给他送来了充足食物一般的道理。

正是因为有着这些物资的援助,苏联这个饥饿者才在德国人的猛烈攻势下撑过了最危急时期,在慢慢恢复了体力后,拥有了逆转苏德战争局势的机会、拥有了反杀德国的资本。


如果没有这些物质援助,苏联很有可能就会如同一个瘦骨嶙峋的饥饿者一般,在德国这个强壮的肌肉男面前撑不了太长的时间。

苏联元帅索科洛夫曾经说过,要是没有美国等国家提供的援助,苏联根本赢不了早期的卫国战争,也无法生产出足够保证战争进行的军事物资。

由此,可见美国对苏联的帮助巨大。

苏联本身的底蕴

当然,苏联后来之所以能赢得战争,跟他们的自救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整个二战时期,美国等西方国家给苏联提供的物资仅占到了苏联战争所用总物资的10%,其余的90%,都是由苏联人自己生产出来的。

在获得了美国人资源的生产机床以及各种辅助物资后,苏联通过他们雄厚的底蕴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生产出了剩下来的90%战争物资,如果他们没有自己生产出这90%多的物资,即便他们接受到了美国的援助,他们也终将如同扶不起的阿斗一样难以扶持。


还有,德国的入侵也没有波及到整个苏联,当时德国人仅打到了苏联的东欧地区,除了东欧地区,苏联还有着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中亚地区没有遭受到战火的波及,在这庞大地区的支撑下,苏联本身就拥有了不错的战争资本。

另外,苏联当时在其他地区也保留着不小的力量。

比如在和我们东北接壤的远东地区,苏联就派驻着不少部队把守,在1941年的时候,派驻在这里的军队就有70多万人,在和德国爆发战争之后,军队人数更是增加到了100多万。

在苏联最危急的时候,他们也没有抽调这些军队去回援,可见苏联当时并非完全处于绝境之中,在这种种条件下,苏联还是有希望凭借自己力量战胜德国的,只不过几率比较渺茫罢了。


毕竟一旦核心地带的东欧地区彻底沦陷,以苏联各加盟国的凝聚力,他们很有可能会在接下来被德国各个击破。


孤客生


如果二战没有美国,那么终结德国的硬拳,一定来自苏联。

只是苏联的代价也会非常惨,很可能半个苏联也就此没了。

德国自身的先天条件,已经决定了德国发起的世界大战不会成功。

战争伊始,纳粹德国的闪电战术就震惊了全世界。

其实,闪电战除了反应当时的德国很强之外,也暴露了德国的本质短板,那就是国土面积小,资源有限。

纳粹德国只有在最快速的时间内,达成最大的战果,才可以用有限的资源来支撑这场庞大的战争。

对波兰的战争是很成功的,但是,不要忽视,当时攻击波兰的其实还有苏联。


纳粹最初和苏联签订有互不侵犯条约,从两国的前期的具体行为来看,其实双方也是有共同划分世界的意向的。

现在很多人都说德国没有摆平大不列颠就去进攻苏联,是个战略错误。

可是好好想想,整个纳粹德国,包括希特勒,真的蠢到这一点耐心都没了吗?


纳粹高层正是意识到资源的有限,继续和大不列颠隔着天空和大海耗下去,一旦苏联、美国因为德国的急速膨胀,转而加入战斗来抗衡德国,那么德国无论如何都撑不住。


经过反复研究,纳粹高层决定先发制人,先干掉苏联。大不列颠虽然依旧屹立在海峡对岸,但除了挨打还能怎样。毕竟纳粹本来打算当年就解决苏联,然后回家过圣诞节的,这不需要太多的时间。

何况当时的苏联国内,政局非常动荡,人心惶惶,纳粹高层觉得此时是最好的时机。


但其实这时机真的选的不好,德国这一股外力硬是挤进了苏联,结果使得苏联国内上下一心,团结对抗外敌,斯大林更是凭借二战彻底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伙同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初期,一切都如同德国期望的发展。

但是好景不长,天气、城市、粮食,一个个因素开始和德军作对。

如果没有美国的参战,德国对欧洲的占领会更稳一些,就会有更多的资源和兵力集中来对付苏联。


虽然结果不可改变,但是苏联就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虽然美国凭借二战又发了次战争财,但若是没有美国的资助和参战,真的很难想象欧洲现在是个什么状况。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我的回答是苏联会战胜德国。

有以下几点原因:

1.1942年莫斯科战役苏联顽强抵抗,消灭德军50万人,挫败了德军的进攻锋芒,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的鼓舞了军心而且稳住了二战的阵脚。而后美国才正式对轴心国宣战。

2.英法两国作为欧洲大陆昔日的霸主,其军备物资也是极其强大的并且保留了极大的军队有生力量与德国抗衡。与苏联联合同盟后德国是应接不暇的,德国双全难敌四手。

3.美国在二战初期的态度是不参。但是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肯定会触动帝国主义的利益。美国不可能看着德国强大,夺取世界第一的位置。美国参战只是时间问题。

综上所述如果美国不参战,苏联及其同盟国是可以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可能只是时间稍长不会迅速结束战争。


tangible小雨


这个网络社会似乎有点非正常,说真话说大实话,会被喷得体无完肤,说一些伟光正永远正确事实上做不到的话,却如微笑的通行证,似乎到处受欢迎。

实话实说,一战美国拯救了欧洲,所谓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事实上就是欧战,没有亚非拉等什么鸟事;二战又是美国拯球了全人类,美国曾经对世界的贡献是板上钉钉的。

二战时期,不要说美国不参战,即便美国不援助苏联,苏联早就被德国灭了,关于这点,担任驻乌克兰的苏军西南方面军政治委员赫鲁晓夫中将深有体会,在其原版《赫鲁晓夫回忆录》中写道:“没有美国大量的军备援助,苏军不可能组织任何一次大会战。单单卡车就接受了140万辆,没有这些,很难想象在俄罗斯广袤的大地调动大量的军队。”

其中,斯图贝克US6卡车这些80马力的怪物,成为了苏军炮兵的运输主力,从牵引榴弹炮再到充当喀秋莎火箭炮的底盘,它们几乎无所不能,对此,朱可夫元帅也曾说:如果没有斯图贝克卡车,那我们的大炮将很难运送。

1941年3月,《租借法案》生效,英国获得500亿美元外援中的40%,苏联获得了35%的援助。

来自英美两国的物资开始从伊朗、北极航线和太平洋这三个方向,源源不断的输入苏联,最先抵达的是多达20万吨的小麦、鸡蛋、牛奶等食品。

当时,苏军正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很多士兵都在靠着掺杂木屑、茶叶的少量列巴与咸鱼咸肉度日,这些物资的抵达毫无疑问的解决了苏军的燃眉之急。

后来担任苏共总书记的赫鲁晓夫曾动情地说:“如果没有美国的SPAM(午餐肉)罐头,我们真的不知道用什么去养活苏联红军。”

苏德战争初期,面对德军空地闪击战,苏军一溃千里,节节败退,可谓兵败如山倒,仅半年时间,苏军战死300万,被俘虏达数百万之众,17900架飞机战损,20500辆坦克与自行火炮被摧毁。


直到1943年2月初,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才开始逐渐实施战略反击,最终和美军在易北河会师。

历史教科书中,是苏联击败了德国,说得确实没错,但教科书不会告诉你美英两国给予了苏联你想象不到的大力援助,从战机、坦克、吉普、火炮、枪械、弹药等战争物资,一直到香烟、咖啡、牛奶、白糖、面包、面粉、牛肉罐头、水果罐头等苏联军民急需的生活生存物资等,倘若没有美英的援助,苏联军民不可能挨过1942年的严冬。

截止1945年9月,美国向苏联提供了战机1.5万架、坦克8000余辆、吉普车和卡车100余万辆、摩托车3.5万辆、拖拉机8000余辆,火炮10000余门、反潜护卫舰105艘。

此外,还有机枪131633挺、炸药345735吨、火车头1981辆、火车11115节、货船90艘、舰船发动机7784台,有色金属802000吨、油料:2670000吨、化学品:842000吨、棉花:106893000吨、皮革制品:49869吨、轮胎:3786000个、军靴:15417001双、无线电台:40000台、电子管:10000000根、机械设备:1078965000美元等。

为了让苏联拖住德国,英国也给予了苏联非常多的军用物资和技术援助,美国不仅给予了军用和民用物资,还包括其他一些技术援助等。

本文似乎引用资料过多了,就是为了让看不到这些资料的读者,能够更详细看到美国对苏联的援助真是大手笔,对苏联军民熬过严冬的巨大支撑作用,对苏联最终战胜德国的巨大贡献。

作为军迷个人非常感慨,倘若这些援助物资能给予中国,我们的军队也能将日军按在地上摩擦,彻底战胜小日本,打得拿三八大盖、掷弹筒和步兵炮的日军找不到北,分不清东和西。

综上,在苏联军民最艰难困苦的岁月,是美英的军援和生活物资援助,才得以支撑苏联军民抵抗到底的意志和决心,美英也知道苏联不能灭,苏联灭了那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所以给予了苏联大量援助,帮助苏联最终战胜了德国法西斯。

不是美国是否参战的问题,问题是倘若美国不给予苏联援助,苏联是挡不住德国进攻的,用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的话来说,苏联军民熬不过严冬,实话实说,是美国的援助给了苏联军民以抵抗的意志以生的希望。


国平军史


1941年6月2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记者会上表示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10月1日英、美特使与苏签订协议,规定41年10月—42年6月英美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以及其他武器军用物资等。11月7日美国宣布租借法案扩大到苏联。

41年底前,美国向苏联提供飞机251架。12月5日苏军即开始莫斯科大反攻,至42年4月,苏军消灭德军过50万,击退德军100-250公里。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使德国速胜论破产,里宾特洛甫、戈林等人相信德国无法再击败苏联,美国在这当中的作用就值这廉价的251架飞机?

即使1942年苏军南线再次大溃败,丧失大量领土与资源,苏联还是生产出坦克(自行火炮)24446辆、飞机25436架、大炮(75毫米以上)49100门、钢8百万吨、石油2千2百万吨、枪6百万支,军队1100万人。

美国援苏物资执行人斯退汀纽斯在其《租借》一书中统计43年7月库尔斯克战役前美援苏飞机4100架、13万8千辆卡车吉普、91万2千吨钢材、150万吨食品及其他物资。而世人公认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它结束于43年2月2日!德国人包括吹上天的曼甩锅在此之后也就为平局而战,为平局而死!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军就一路溃败到柏林陷落。

可以说没美援,苏联人胜利得更艰难些,但决不至失败。没第二战场,苏军的牺牲更巨大,但也不至亡国。

英美援苏坦克1.3万辆、飞机1.8万架、卡车吉普45万辆、食品590万吨等等共1700万吨,苏联二战消耗物资共计2亿吨,有人连这数据都不清楚,挺佩服他们张着大嘴跪地舔。尤其是分四年运到的590万吨食品养活1.7亿苏联人,天方夜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