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廣東商幫、客家商幫、客家商道

廣東商幫、客家商幫、客家商道

客家人中,不乏卓越的商業人士,出了很多各領域之“王”。客名君略舉幾位大家熟知的:近代東南亞華人首富張弼士、萬金油大王胡文虎、豆奶大王羅桂祥、人造革大王田家炳、國貨大王餘國春、日護大王梁亮勝、領帶大王曾憲梓、金融大王伍捷僕、珠寶大王吳德芳、鋼鐵大王何僑生、黑珍珠大王溫惠仁、石油大王丁家駿、玉器大王李有權、鞋履大王周仰傑、茶葉大王葉華能、毛衫大王吳惠權、櫥櫃大王姚良松、泰國電信大王他信、香港西褲大王楊釗、亞洲糖王馮小華、油漆大王楊華嶺、抗癌大王黃馨祥、頭條大王張一鳴……

廣東商幫、客家商幫、客家商道


客家商幫有什麼特點?在客家商業文化中,有無跟文化心理相應的“商道”?客家商幫應該向其他商幫學習什麼?這些是有趣的話題。

1

粵省三大商幫特徵

每一個商幫皆因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而有著各自的獨特個性。明清至民國初期,縱橫中國商界的有著名的十大“商幫”,即“晉幫”、“臨清幫”、“徽幫”、“江右幫”、“洞庭幫”、“龍游幫”、“寧波幫”、“福建幫”、“廣府幫”、“潮州幫”等。

在廣東,主要分為廣府商人、潮汕商人和客家商人。整體而言,潮汕商人各具冒險精神,善於用獨特的視角去把握、創造商業機會;廣府商人偏重務實,更加信奉規範的經營模式;客家儒家文化浸染深厚,注重以德生利,相信天道酬勤,勤勉和道德的色彩更為濃重。

廣東商幫、客家商幫、客家商道

▲廣府商人、潮汕商人、客家商人的個性比較來源:王先慶. 廣府商人、潮汕商人與客家商人的比較研究[J]. 廣東財經大學學報, 2008(5):49-53.

廣府商人商業頭腦靈活,獨立自主精神強,能“頂硬上”;潮汕商人敢作敢為,“愛拼才會贏”;而客商在三大商幫中,“最能吃苦,最富於開創精神的同時也是最恪守誠信之道”。(譚元亨,《客商》)

廣東商幫、客家商幫、客家商道

十三行當年的商船


結合三大商幫的個性和歷史發展來看,廣府商人,以貿易文化為特徵,以當年的壟斷貿易十三行為前身。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開放海禁,設立閩、浙、粵、江四關以徵稅。後乾隆年間又關閉其他三口,留廣州一口通商,廣州經營外貿品的十三行,因此興盛。當年的伍秉鑑,曾是世界首富,旗下的怡和行是當時名副其實的世界級跨國財團,是當時中國最大外貿公司。


廣府商幫,有十三行的底子,不接受世俗的正統約束, 素來敢做“吃螃蟹”第一人,用廣府話說,就是做生意要飲“頭啖湯”,信奉“開放包容不排外”,“不搵獨食、有錢大家賺”。廣府商人有著外向型的傳統,逐漸衍生為中西合一、重視品牌、擅長資本的新商人,如廣本、東風標緻、長隆旅遊等品牌。

廣東商幫、客家商幫、客家商道

相對潮汕和客家以潮商大會、客商大會這類組織為依託,構建商業網絡,密切內部協作,廣府商人更為特立獨行,對於此類活動沒有那麼熱衷。

潮州商人,以融合中原文化的宗族團結和海洋文化的冒險開放為特徵,以家族式商戶起步,藉助宗族團結擔保和融資機制,善藉資本手段進行高開高打,迅速成為大企業家,佔據了一些國家或地區華人首富榜單前列,如莊世平、李嘉誠、謝國民、蘇旭明、黃光裕、姚振華、馬化騰等都是潮州人。潮商的商業基因非常純粹,最能抓住商業本質,在經商方面有敢為天下先的膽魄,所以頂級富豪最多。不少國家的華人首富,都是祖籍潮州。

潮汕商幫“抱團”意識最為鮮明,講究相互扶助。據說任何一個潮汕人,只要會講潮汕話,如果沒有工作,去找潮汕老闆的話,基本能做到找3個老闆,有2個願意提供工作,足見潮商的抱團文化心理基礎。《清稗類鈔》農商類潮人經商篇載:“潮人善經商,窶空之子,隻身出洋,皮枕氈衾以外無長物。受僱數年,稍稍謀獨立之業,再越數年,幾無不作海外鉅商矣。尤不可及者,為商業之冒險進行之精神。其贏而入,一遇眼光所達之點,輒悉投其資於其中,萬一失敗,尤足自立;一旦勝利,倍蓰其贏,而商業之揮斥乃益。”

《潮州府志》載:“潮民力耕多為上農夫,餘逐海洋之利,往來乍浦蘇松如履平地.…其舶艚船則遠達各省,雖盜賊風波不懼也。”充分體現了潮商自古以來在經商方面敢為天下先的信念和膽魄,這和清朝關於潮勇在打仗方面的記載不同。


廣東商幫、客家商幫、客家商道


客家人崇尚讀書進仕,民國之前,客家地區從地方官紳到社會、各姓宗族,均以興學和博取科舉成果為風尚。因而客家商幫的形成時間較晚,主要是在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開放海禁之時。因山多地少,大量客家人為了謀生“過番”去“南洋”墾荒、挖礦或經商,這是“客商”形成的主要源流。而此時中國的十大“商幫”早已經控制了國內商界。


客家商人的來源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原來晴耕雨讀的農夫“洗腳上田”做生意;另一部分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讀書人。客家也湧現了不少商業望族。客家人播遷到各地之後,也把這種高度崇文重教的傳統帶到了世界各地。

2
客家商人的特點

客家民系主要形成於宋,宋明理學濡染深遠,保持了崇文善學、勤儉節約、質樸率真、重視名譽的文化性格,是典型的“儒商”。譚元亨在其主編《客商》一書中談到,“客家文化或客家精神是一個符合的、動態的意識形態,諸如勤勞克儉、崇文尚教、開拓進取、隱忍堅韌、寬廣大氣都是客家精神的豐厚底蘊。”能成一定氣候的客家商人,更是把這些優點發揮極致。

廣東商幫、客家商幫、客家商道

▲九疊篆

一、喜歡讀書,講話帶文人氣質。

客家崇文重教色彩濃重,文化人多,富於儒商氣質。不少富豪發家前,或因家境和時代的原因,早早輟學,但是讀書從不間斷。晚清張弼士只讀過三年私塾,但是他寫起奏章講起商道來引經據典。富源集團的繆壽良早早輟學,但他可以寫詩,對歷史文化各種典故如數家珍、侃侃而談,並有著精到的見解。


清代嘉應州的書院、學宮、私塾、社學、義學等各類學校遍及城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知州王之正說嘉應:“士喜讀書,多舌耕,雖窮困至老不肯輟業。”過去的私塾必教的課程中,包括商業所需的基礎。“臣朝君至門外,當就舍更詳熟所應對之事。塾之言熟也,是塾本以熟思得名(顧震福《隸經雜箸》甲編卷下)。”商戰之謀略,就是在商業領域“詳熟所應對之事”,讀書多,結合實踐進行“熟思”,才能深謀遠慮。商場如戰場,同樣是客家,讀書多的曾國藩就比讀書少的洪秀全慮事周全。

二、愛國愛鄉,特別關心國事。

客家人普遍關心家鄉,關心國家大事,在其家庭教育中,講究愛國愛鄉,講究立志和立勢。在未聞達之時立“志”,那是奮鬥的目標。聞達之後立“勢”,那是格局的高度。“志”和“勢”的高度,決定了商人能觸達的商域高度。

廣東商幫、客家商幫、客家商道

曾憲梓的母親讓他做人要有“志”,而他在高中就想著要發達、要給母校換教學樓,到了聞達之時,又想盡辦法回報國家,設立了航天基金、教育基金、奧運基金,捐資十幾億。一位五華富商曾跟客名君講,他小時候深受上學道路泥濘之苦,發願要賺夠打好這些路的錢,三千萬。後來他不僅做到了,還憑打石生意,幾乎造了一個鎮。


張弼士富可敵國,但他拒絕了洋人的重用邀請,選擇效力祖國,在清廷入仕,先後任清朝駐檳榔嶼領事、新加坡總領事等職。光緒帝在1903年曾兩次召見張弼士,賜侍郎銜(副部級待遇),後任命他為督辦鐵路大臣。張弼士給清廷寫的以商強國的十大建議,直透革新本質。

功成名就的客家商人往往好善樂施,慷慨捐助家鄉,扶持教育事業的大客商大有人在。“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自己克勤克儉,卻將賺的錢大部分都捐給了中國教育,用來建學堂、修路橋,在經濟危機時,甚至將自住的香港別墅賣了作捐款,自己則租了個小房子住。他樂善好施的高尚品德,來自於他那位急公好義的父親——玉瑚公,那個年代在高陂當地玉瑚公簽字的票據甚至可以當貨幣流通。

三、義利相濟,崇名務實。

客家傳統文化強調以“德”為先,講究“良心”,表現在商業上就是義利相濟、崇名務實。為了長期誠信合作或者樹立品牌美譽,客家人不惜延遲滿足感,隱忍地做時間的朋友,甘願老老實實做品質靠得住的產品。這樣的善意經過時間的考驗,會帶來寶貴的信任,使得眾多客家人創造的品牌長久行銷,或者在又累人又不起眼的行業堅持了下來,所以客家人才會誕生本文開頭提到的各行各業的“王”。


廣東商幫、客家商幫、客家商道

“聯盛義信餉鹽”(照片來自“客都文譚”)


20世紀早期,香港社會動盪不安,祖籍梅縣的羅桂祥博士目睹同胞因飽受戰爭的災難,貧困體弱,營養不良。具有儒家“厚生”思想的羅桂祥博士,於1940年研製出健康美味的即飲豆奶——維他奶。該品牌暢銷中國內地以及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至今已近80年。

廣東商幫、客家商幫、客家商道

客家商印


正直人品經得住時間考驗,也有利於消除信息不對稱,對買賣雙方都是好事。在同質化嚴重、進入門檻低、競爭激烈的傢俱市場,歐派的創始人姚良鬆通過高品質精設計搏出一條品牌之路。他說他做生意的信條是: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許多人認為他“傻”,所以都願意跟他合作。如今,姚良松創辦的歐派已經成功上市,將中國製造的家居產品銷售到100多國家和地區。怡亞通的周國輝,據說早年為大品牌客戶拓展渠道,僅取中間微利,從而快速形成網絡規模優勢,發展壯大。


四、吃苦耐勞,勤奮堅韌。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苦耐勞,勤奮堅韌,這個當然不是客家商人獨有。歷史上,南洋有 “客家人開埠,廣府人旺埠,潮州人佔埠”的諺語。開埠之苦,是難以想象的。說明了客家人超乎尋常的勤勞和耐苦。客家人的生存法則,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在其中間搏得自己的生存空間。

羅芳伯開拓坤甸,張弼士開發雅加達等地,葉亞來開發吉隆坡、姚德勝開發馬來西亞怡保、張榕軒張耀軒兄弟開拓綿蘭、謝樞泗開發泰國合艾、李光耀打造新加坡、謝富年打造馬來西亞雙威城……這些創業者,體現的都是大格局之下令人吃驚的吃苦耐勞、勤奮堅韌,必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才能在基礎較弱的情況下逐漸締造出絕對優勢。

3

客家商道


什麼是商道?商道,就是“經商合道”,道是商業的“實相”,是其中的客觀規律。商業鉅子取得的成功,更多的是認知並尊重了商業規律,做到“合道妙”。如果違“道”,則大概率不會成功。

廣東商幫、客家商幫、客家商道

傳統文化對客家商道皆有深遠影響。客家地區崇文重教,所以儒釋道文化在客家民間都是深入到日常生活中的。

儒家的“仁”,實際上是指人與人之前的關係,在長期形成的價值觀中,暗含了一種契約。仁,就是心靈內在默認的一種契約精神,商業上的“仁”,是為購買者提供符合甚至超越其付酬的正向價值。對父母的“仁”,就是孝;對兄弟的“仁”,就是悌;對客戶的“仁”,就是信。一樣的道理。“不仁”,就是違背了契約精神,勢必增加因良心譴責的心理成本,進而聲譽和品牌價值的損失。客家人常常掛在嘴上的“有良心”,就是仁;不仁,客家話講就是“冇良心”。客家人做生意,是很講良心的,認為“舉頭三尺有神明”,所以才會有前面提到的眾多由客家人創造的品牌適合長銷不衰的現象。有些地區的民系是不講底線的,甚至扎堆出現詐騙產業,這對於客家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

廣東商幫、客家商幫、客家商道

佛家的“因果”,強化善因,才能得善果,剷除或改變惡因,避免得惡果,這就是商業的“實相”。這也道明瞭商業的努力方向——利他。利他的因越多,規模越大,範圍越廣,收穫的善果就越多,商業也就越成功。利他的前提是考量“他”(市場)需求產生的“因”,審時度勢,深入調研,從而提前把握最本質的需求。在商業的過程中,又要防止諸種惡因:貪、嗔、痴、慢、疑。比如因為好大喜功而盲目多元化擴張,就埋下了一個過度“貪”的惡因,勢必導致資金鍊斷裂的惡果。因果,就是鐵打的經濟規律。所以,佛家也提供了一個方法論,就是要用戒、定、慧、行善、佈施來避免惡因、營造善果。客家民間敬祖睦宗,一直沒有斷過這種價值觀,注重教養,注重行善積德,“有錢修橋修路,冇錢拈開路邊簕”,實際上是深諳先人叮囑的行善之“道”。客家老人教小孩的時候,會說:“緊奔緊有”,意思是“要善於分享,越給越有”。商業上也是一樣的道理。講究適度,量力而行,否則又是“不善”的因了。

道家講究“道法自然”,遵從“天道”,選擇“大道”,有所為,更難得的是“有所不為”。天道,就是一些永恆不變的特點,在商業上,最為核心的是要認識亙古不變的人性。道家認為,萬物都在按自己的天性自為,同時它們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這樣就會形成自然的理想的秩序,所以最高的管理一定是無為的。從其逆命題來看,如果商業經營或者管理很費勁,那很有可能是沒有解決最本質的東西。比如,企業最大的優勢是否契合了市場最有規模的合理需求?產品業務結構是否精簡專注到資源可以有力支持的程度?合作伙伴的利益分配機制是否可以讓自組織比較完美地進行?如此思考,就可以儘量避免戰略上的重大失誤。

此外,愛讀書的客家人,會從《史記》等經典書籍中獲取商道本質。比如,《史記 · 貨殖列傳》提及的“富無經業,貴在誠壹”;“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審時度勢,與時俯仰”等。張弼士就從這篇文章中深受其益。當傳統文化內化為商人的常識 ,做起決策來,自會“暗合道妙”。

4
像潮汕商幫學習什麼


起步較晚的客家商幫,僅僅是“開埠”是不夠的,在做大做強方面,還是有必要向其他商幫學習的,學會“旺埠”、“佔埠”。尤其是在生意方面,潮汕商幫有哪些是值得客家商幫借鑑的方面?

廣東商幫、客家商幫、客家商道

一、人際關係的極致性。

潮州人一旦認定這個人是“膠己人”,在人際方面會做到極致的務實和靠譜,甚至超出對方預期,由此建立人情方面的勢能。一個人經歷了這種極致之後,會有士為知己死的感覺。這種極致可以像賽車隊一樣快速“把自己的隊友變得多多的”。潮汕人在開辦商會的時候,也是用心經營,在資源共享、體制方面體現規範性,力求商會的賦能作用、平臺作用,而不僅是吃吃喝喝聊聊天。所謂“一諾千金”,在潮汕人身上就是實實在在的商業實踐。不少客家人在這種精細度方面,略顯粗樸了。


二、商業邊界的清晰性。

潮州人在經商選擇方面,會很專注地考慮商業利益最大化,做好利益分配,成事自然而然。經商必須合理逐利,才能生存和發展。而客家在做選擇的時候,想的東西還是比較多,比如將情懷和商業分清。這個和前面的為商從善並不矛盾。過度利用他人情懷或者打著情懷的名義謀私利,分明是一種耍流氓,這是需要在商業邊界上分清的。潮汕人這方面就很純粹,談商業,就是商業,必是雙方的利益都要兼顧,對有情懷的人更應主動優先關注其利益保障,不讓他白白奉獻。而不是靠消耗一方的情懷來空手套白狼。客家人普遍有情懷,並且真正有情懷的客家人很多是不太好意思說出商業利益的,抹不開的結局最終就是被“情懷消費”到山窮水盡,這並不利於雙方的整體發展。

廣東商幫、客家商幫、客家商道

三、產業抱團的互補性。

潮州人抱團,注重互通有無,敢於進行資源互補,共享商業成果。這是一種海洋文化的偉大格局,也是將一艘小船做成一座航母的重要前提。客家人在抱團方面,可以向潮汕人學習這種格局,尋找互補之處,為了整體利益合作雙贏,避免小船還沒有做大,就先因為宵小的矛盾而停滯了,務必摒棄農耕文化“田唇捉水”的促狹思維。君子性非異也,善與他人合作也。張弼士的好友、清朝思想家鄭觀應所說: “商務者國家之元氣也,通商者流暢其血脈也。土無商則格致之學不宏,農無商則種植之類不廣,工無商則製造之物不能銷。是商賈具生財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綱領也。商之義大矣哉。”產業大佬之間資源互補,這也是明清以來客家商幫的格局,應注意發揚光大。


何大一 | 創造“雞尾酒療法”並把專利1元錢轉給祖國的艾滋病剋星,怎麼看新冠肺炎的治療?

客家人的武功如何? | 隨筆講古客家文化之一(含視頻)

許應裘 | 百億儒商竟是戰鬥英雄!85歲再捐40億助力老蘇區!

龍巖兩位客家小夥,為武漢“抗擊肺炎”捐款4個億!

伍連德 | 堪稱教科書級的兩次抗鼠疫(黑死病)大戰,第一次僅用67天解決了噬命6萬多的東北大鼠疫

歷史上贛閩粵客家大本營是瘴癘之地,人們是怎樣認識和抵抗瘴癘和瘟疫的?(深度原創)


引證文獻

劉正剛. 清末民初南洋僑領張弼士“興墾”觀探析[J]. 東南亞研究,2013(04):87-92.[2]

閆恩虎. “客商”、“客商”文化的歷史與時代意義[J]. 嘉應學院學報,2007(04):20-26.[3]

閆恩虎. “客商”與近現代中國[J]. 嘉應學院學報,2008(01):7-11.[4]

餘雲珠. 略論客家文化對“客商”的影響[J]. 嘉應學院學報,2008(01):17-19.[5]

何尚武. “客商”的教育情結探析[J]. 嘉應學院學報,2008(01):12-16.[6]

黃震. 清代至民國時期客家族群與廣西的經濟開發[D].廣西師範大學,2008.[7]

姜雯雯. 從非正式制度看張裕釀酒公司的興衰(1892-1937)[D].浙江財經[8]

王先慶. 廣府商人、潮汕商人與客家商人的比較研究[J]. 廣東財經大學學報, 2008(5):49-53.宋韻琪, 譚元亨. 廣東十三行商人的民商本質——對關於其性質為官方代表的商榷與討論[J]. 今日南國旬刊, 2009(9):84-86.

Lee P. The Expansion and Conflict of Overseas Chinese Merchant Network: The Case of Rivalry between Aw Boon Haw and Tan Kah Kee[J]. 2012, 4(1):53-74.

譚元亨.明清時期梅州客家商幫

梅州日報一客都文譚.“客家商幫”的鹽商封印


可按人名或關鍵詞查找瀏覽客名堂的

全部歷史文章

申請加入客名堂讀者交流圈

我們只有優秀的思想和文章

只為有趣有品位有格局的人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