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钢铁之穹——美军水面舰艇对神风特攻的反制措施小述

进入1944年,战局对日本愈加不利——自从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战以来,日本海军连连遭到挫折。中途岛海战中,日本海军大败而归。在随后的圣克鲁斯海战中,日本海军虽然取得了战术胜利,但其航空兵却元气大伤,长期在所罗门群岛上空的拉锯战也严重消耗了日本航空兵的实力。盟军展开战略反攻之后,日本在俾斯麦海海战、库拉湾海战、布干维尔海空战、吉尔伯特海战、马里亚纳海战中接连惨败,吹嘘的“绝对国防圈”被轻而易举地撕开,日本已是穷途末路了。

钢铁之穹——美军水面舰艇对神风特攻的反制措施小述
  • ↑马里亚纳海战中正在规避空袭的瑞鹤号航空母舰

然而,以大西泷治郎中将为主的狂热分子不甘于失败的必然命运。他们认为,在飞行员技术低劣、飞机性能落后的情况下,驾驶战机撞击敌舰才是最高效的攻击措施。就这样,野蛮、毫无人性的“神风特攻队”被创造了出来,并于1944年10月19日发动了第一次自杀式袭击。

钢铁之穹——美军水面舰艇对神风特攻的反制措施小述
  • ↑“神风特攻队”的缔造者大西泷治郎,他于战争结束后切腹自杀

为何日本会采用自杀式袭击?让我们先来看两组对比:

日军发动常规攻击

300架飞机起飞;

180架被战斗机击落,120架继续发动攻击;

40架被防空火力击落,12架的投弹命中了目标;

总计220架飞机被击落,命中了12次。

日军发动自杀式攻击

60架飞机起飞;

36架被战斗机击落,24架继续发动攻击;

12架被防空火力击落,12架撞击了目标;

总计60架飞机被击落,命中了12次。

这是美国海军报告《Antiaircraft Action Summary》一文中的例子。当然,其中也有不合理之处:第二组数据最后假定开始撞击军舰的飞机都能撞上目标。但是,对于当时日本的菜鸟飞行员和落后的飞机来说,自杀式袭击可以省去常规空袭寻找机会投弹、瞄准的时间,而且常规空袭需要在不被干扰的情况下投弹才能有较高的命中率。也就是说,自杀式袭击能够减少被战斗机和防空火力击落的概率

况且,目前美军舰艇的防空火力也有一定的缺陷:大量装备的20毫米厄利空高射炮装药量不足,无法有效地彻底摧毁来袭的敌机——即便敌机已经被击中燃烧,但大体完整的残骸仍有撞上己方舰艇的可能性——即缺乏“停止能力”。

钢铁之穹——美军水面舰艇对神风特攻的反制措施小述
  • ↑萨马岛海战中,一架自杀机即将撞上圣洛号护航航空母舰

那么美军是怎么做的呢?



装备更好的高射炮


钢铁之穹——美军水面舰艇对神风特攻的反制措施小述
  • ↑博福斯40毫米/L60高射炮

尽管在太平洋战争中期美国海军就已经装备了40毫米/L60高射炮,但数量仍嫌不足,近距防空仍以20毫米厄利空高射炮为主。20毫米高射炮与127毫米高射炮的射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白(20毫米高射炮最大射程4前面,127毫米高射炮最大射程却是16千米),这在防空作战中很可能会陷入远距离上火力密度不足、近距离上又缺乏停止能力的尴尬场面。

这种情形通过增加40毫米高射炮的数量解决了。40毫米高射炮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9公里,足以填补防空火力的空白。炮弹重0.9千克,是20毫米炮弹的7倍多,停止能力更好,而且还是现成的,所以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美国海军的首选。

不过,40毫米高射炮不能使用无线电近炸(VT)引信,9公里的射程依然不够,那这怎么办呢?

美国海军看上了原先装备在一众小型舰艇上的MK22型76毫米/L50高平两用炮。76毫米的口径足够给炮弹用上VT引信了。就这样,美国海军研制出了MK33型双联装76毫米/L50高射炮。该型高射炮由两个星形自动装弹机供弹,一分钟可以发射45-50发炮弹。炮弹重5.9千克,射程达13千米,算是真正解决了防空空白的问题。不过可惜的是,这款高射炮出现的时候战争已经结束,也就无缘战场了。

钢铁之穹——美军水面舰艇对神风特攻的反制措施小述
  • ↑76毫米/L50高射炮的炮弹结构图
钢铁之穹——美军水面舰艇对神风特攻的反制措施小述

↑MK33型76毫米/L50高射炮



防空效率的提升

防空能力的高低可不是由单纯的堆叠高射炮数量来实现的,需要对整个编队的防空火力进行合理的调配。由于自杀式袭击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自杀机通常是一窝蜂似的拥上来,不像常规攻击一样编队袭击。如果不立即制订针对性的战术,盟国虽然最终必定胜利,但也会蒙受大量不必要的损失。

为此,美国海军于1945年初制订了防空协调计划。每个航母编队都会配备一个协调小组,所有目标信息经过整理后被分配给不同的舰艇。各舰将朝分配的目标开火,这大大提高了防空效率。总的来说,这个是一个“远程预警—射击协调—开火”的过程。此外,为了防止没有被探测到的自杀机发起突然袭击,通常要求膛内有一发炮弹

钢铁之穹——美军水面舰艇对神风特攻的反制措施小述
  • ↑一架自杀机被击落

硬件方面,舰艇上装备了性能更高的射击指挥仪、瞄准具来提高防空效率。1944年,优秀的MK14型瞄准具被投入使用,这个鞋盒大小的装置(也被称为“博士的鞋盒”)可以自动给出射击提前量,炮手只需把敌机套进瞄准环即可射击,极大地方便了炮手。它即可装在20毫米高射炮上,也可以和引导40毫米高射炮的MK51型射击指挥仪一起使用。不过这种方式不为海军建议,因为瞄具的有效使用距离不足,并不能有效地提升MK51的性能。后来,MK14为更先进的MK15取代。

钢铁之穹——美军水面舰艇对神风特攻的反制措施小述
  • ↑MK14型瞄准具


钢铁之穹——美军水面舰艇对神风特攻的反制措施小述

↑和MK51型射击指挥仪一起使用的MK14型瞄准具

战争快结束的时候,又出现了更先进的MK57和MK63型射击指挥仪。它们都是一种中距离、手动操作、可以支持高射炮盲射的指挥仪。MK57引导40毫米高射炮或127毫米/L38高射炮,MK63引导40毫米高射炮或者76毫米高射炮。战争结束的时候还开发出了MK56射击指挥仪,其适用距离为12000码,具有全自动雷达跟踪功能和较短的解算时间

钢铁之穹——美军水面舰艇对神风特攻的反制措施小述
  • ↑MK57型射击指挥仪


钢铁之穹——美军水面舰艇对神风特攻的反制措施小述


钢铁之穹——美军水面舰艇对神风特攻的反制措施小述
  • ↑MK63型射击指挥仪,露出甲板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底下是一套计算机


结语

事实证明,美国海军为对抗自杀式袭击而制订的一系列方案、给水面舰艇配备的新装备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些没被自杀机撞击的舰艇发射的弹药比遭到撞击的舰艇发射的更多,证明大量精确地倾泻火力能够有效击落自杀机或是使其撞击失败。

在冲绳战役中,日军发动的自杀式袭击规模远远大于菲律宾战役中的自杀式袭击——前往冲绳的日机比菲律宾的时候多出了49%,其中有39%是自杀机,而在菲律宾,这一数字是26%。共有35%的自杀机造成了伤害,另外,自杀机更加倾向于撞击小型舰艇。

这段时间内,拦截自杀机的成功率(未被撞击)与菲律宾战役时(68.4%)相当,而在冲绳周边,这一数字是77%。而装备最先进的第38/58特遣舰队在面对自杀式袭击时,明显表现比其他舰艇更好——其成功率为86%,并且没有船只被击沉

总而言之,率先获得新装备、使用新战术的航母编队在防御自杀式袭击的作战中表现优异,强有力的防空措施成为了保护舰队的“钢铁之穹”。随着冲绳的解放,日本投降的日期开始了倒计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