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灰色基调与欢快气氛碰撞出来荒诞且卑微的梦

《钢的琴》是由张猛导演王千源主演的喜剧,而且豆瓣评分高达8.4分,电影上映至今已经长达了10年的时间,但每次观看都有不同的感受。

影片一开始就以离婚为开场本以为会像《万箭穿心》一样以灰色的基调开场会营造出一种悲剧的氛围,没想到的是在西洋乐器和红白喜事的碰撞基调中还暗藏着欢快的气氛,在这种悲喜极强的反差中呈现出一种荒诞感。由此可见导演张猛是一个很注重个性且敢于突破自己的导演,如果你认为张猛导演只会切换自由的运用悲和喜给观众营造不同的感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除此之外他对于颜色的把控也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在这些基础上他还善于利用光和影。

《钢的琴》:灰色基调与欢快气氛碰撞出来荒诞且卑微的梦

西洋乐与丧事

而且张猛导演还凭借自编自导的喜剧片《钢的琴》入围第28届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虽然比起其他以钢琴为题材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调音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张猛导演以悲喜两大情感的相互融合可以说是非常的完美了。

在影片中导演大量运用灰暗的天空,废弃工业旧厂房中暗沉的废墟,昏黄的灯光以及黑褐色的土地和皑皑的白雪,灰暗的冷色调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远去,是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中那些被遗忘的时代记忆的缅怀。同时也是一种映射辉煌时代之后人们的迷惘和现实的残酷。一个阶级的倒下,工厂之子的挽歌,比想象更荒诞的是他们那个卑微的梦。

《钢的琴》:灰色基调与欢快气氛碰撞出来荒诞且卑微的梦

工业废区

其中的主演王千源也因为《钢的琴》荣获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自那以后王千源这三个字也逐渐被观众熟知。如果说这只是王千源给观众递的一张名片,那么他与包贝尔合作由五百导演的《“大”人物》可以说是一鸣惊人大红大紫的状态,这也是导演运用孙大圣这个不向权利、地位低头的小警察,将最真实的中国警察摆在观众的眼前。

无论是《“大”人物》里的孙大圣还是《钢的琴》里的陈桂林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一个是为了学区房与妻子发生了争吵,而另一个是离婚后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喋喋不休。最后陈桂林就没有孙大圣的运气那么好了,陈桂林与妻子离婚这也意味着她们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女儿的抚养权问题,一边是家徒四壁的一无所有的陈桂林,另一边是跟卖假药人跑了的妻子,很显然其中的贫富差距。但是陈桂林没有死心与妻子开始了谁给女儿钢琴她就跟谁的协议,这也是为什么后面陈桂林借钱四处碰壁,找下岗工人造钢铁之琴的原因。

《钢的琴》:灰色基调与欢快气氛碰撞出来荒诞且卑微的梦

女儿弹钢琴

影片中除了倾尽所有在为女儿造琴这个感人的故事外,还有导演对光影把控。张猛导演关于运用广角镜头与光影的融合已经出神入化,还适量的运用了空镜头充分表达出电影的抒情环节以及叙事环节所要传递给观众的情感。首先是陈桂林和淑娴漫步在昏黄的灯光下然后结合广角的镜头给观众展现出了一副暖色调而且还夹杂着的“爱”的画面。其次,是陈桂林归还学校的钢琴时在一束聚光灯下弹奏,或许这就是照亮他梦想的那道光吧!

《钢的琴》:灰色基调与欢快气氛碰撞出来荒诞且卑微的梦

聚光灯下弹奏的陈桂林

而且导演在女主的服饰上也大量运用红色,而红色本意上就是希望、斗志的象征。可是陈桂林的钢琴梦在女儿身上也因为贫穷所受限制,其实影片中一个画面就已经知道这场争夺抚养权的胜败,陈桂林站的地方相对应是破败的而他的妻子则相对完好。

《钢的琴》:灰色基调与欢快气氛碰撞出来荒诞且卑微的梦

淑娴跳舞


《钢的琴》:灰色基调与欢快气氛碰撞出来荒诞且卑微的梦

虽然陈桂林明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允许培养钢琴家,但是他还是拼尽一切在努力着或许这就是他唯一能做的。因为他深刻的意识到“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会有成功的机会,而什么事都不做就必定不会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