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覺知》課堂筆記20條(三)


《父母覺知》課堂筆記20條(三)

41.抱怨背後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拒絕承擔責任。當我們抱怨時,我們溝通出來的意思就是我們對這個情況無能為力,束手無策。所以,當我們抱怨時,事實上我們是在埋怨自己,我們正在攻擊自己對事情的應對與改變能力。

42.自責與懲罰:懲罰孩子的時候他會覺得自己是錯的,內疚、自責,然後再重複。如果你想強化負面行為,那麼懲罰是最好的辦法。可能他們會有一段時間在守規矩,然而最終該行為或模式還是會重新浮現。犯了錯就去讓孩子去改變錯誤,而不是去讓他自責、內疚。

43.做覺知父母,要明白:小孩子是用教用養的,不是用管的。

44.當人們談到“愛之深,責之切”的時候,他們往往是在替自己針對孩子的行為或反應做辯解,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該如何做出其他不同的反應。

45.當我們不幸福不快樂,我們的孩子也一定會不快樂,這種感覺甚至揹負一輩子。

《父母覺知》課堂筆記20條(三)

46.當壓抑孩子的情緒時,孩子會越來越不活潑,或者鑽到手機的世界裡。

47.溝通不是吵架。吵架是證明自己是對的,達到自己的目的,我贏你輸。溝通的最終目的為了雙方都好,雙贏,不是誰說服誰。

48.讓自己變成單親媽媽,你的小孩子馬上會很貼心、懂事,因為我們越痛苦難受,小孩子越貼心。

49.關於金錢:不要讓孩子覺得要錢很難,但也不是要什麼給什麼。不要培養孩子對錢的匱乏,但也不要浪費,浪費的話下次就不會買了;給孩子一個存摺,看存摺上的錢一點點增加,積累;讓孩子對錢有好的感覺,有開心的感覺。

50.大人沒有好的態度卻讓小孩子有好的態度,這是雙重標準。

《父母覺知》課堂筆記20條(三)

51.不要過多擔心孩子,鼓勵孩子冒險,冒險也是種好的態度,帶他去嘗試,對冒險產生興趣。

52.每個人都不想被要求、批評。都喜歡被認同、激勵和鼓勵,孩子也是一樣的。

53.與孩子約定的規矩被破壞,先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去指責,而是先去關心這個人,先去問怎麼了。

54.家=愛,家是充滿包容的、有理解的、 善意的、允許的,而不是規矩的、苛刻的、攻擊的、禁止的......

55.當孩子有巨大情緒的時候,我們還要願意去靠近,改寫孩子的心靈故事、改寫情緒故事。

《父母覺知》課堂筆記20條(三)

57.感覺型的孩子對之前印象深刻,學的慢,到初高中會發力。

58.學習後不代表我們就成了完美父母,而是當我們進入這些陷阱的時候知道該怎麼做,因為我們是帶著覺知的。

59.改變不一定是關於去做什麼,而是從根本上去改變想法和態度,作為父母,思想觀念的轉變是第一位的,觀念轉變了,做起來也不是多難。

60.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關係是第一位的,先關係好再去教育,別本末倒置,先去溝通和鏈接,搞好了關係,事情就成了。


《父母覺知》課堂筆記20條(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