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掉非核心業務,蓄勢13年的全時雲如何定義視頻會議?

砍掉非核心業務,蓄勢13年的全時雲如何定義視頻會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疫情的陰霾還未散去,全面復工已拉開帷幕。為了減少人員流動,大部分遠距離線下會議,已經改成了線上的雲視頻會議。雲視頻會議迎來了一個小春天,有行業人士稱,2020年或將成為“遠程辦公元年”。

一方面,資本市場表現出了對雲視頻會議的看好,Zoom的股價在全民線上辦公的第二天漲幅接近15%;另一方面,各類協同辦公應用的業務量暴增,一度擠垮服務器。疫情在給雲視頻行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流量洪峰、資源調度等多方面的挑戰。

行業內最早成立的一家雲視頻會議服務商全時雲,也迎面趕上了疫情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羅馬非一日建成”

全時雲於2006年正式公開上線,比行業其他雲視頻服務商早入局七至八年之久,是繼網訊、微軟、Citrix後,第四家擁有獨立 SaaS 會議服務平臺的公司。

疫情期間,全時面向客戶推出了優惠政策。從1月31日,即農曆初七開始,全時雲面向新註冊用戶實行了疫情期間的免費策略,即在全時官網註冊的新用戶可以無限次、不限時的使用音視頻會議,並支持百人同時在線入會,直至疫情結束。

免費策略,使全時雲在疫情期間的業務量增長了十幾倍;為保證優惠策略下的用戶體驗,全時底層資源使用擴大了5倍。

除全時雲之外,其他視頻會議服務也普遍推出了免費服務。推行免費政策的前提是,平臺能否在峰值到來時足以保證客戶和用戶體驗?

事實也如此,企業開工首日帶來的遠程會議需求爆發,讓各大平臺都迎來了流量洪峰,大面積遇到了卡頓、掉線等問題。而全時雲的客戶之一萬達集團在開工首日,過萬人使用“全時雲會議”App遠程開會,全程體驗流暢,對方向全時產品團隊發回了良好的口碑反饋。

砍掉非核心业务,蓄势13年的全时云如何定义视频会议?

全時雲客戶使用體驗

羅馬非一日建成。疫情面前,平臺間的競爭是公平的——為應對疫情期間的高併發,全時拿出的是過去十幾年的技術積累。

對於疫情帶來的影響,陳學軍表示,“只能說,直接將全時雲的發展往前提了3年。” 換句話說,用戶增速超過了預期,疫情倒逼著全時雲要提前開始準備“本需要三年後才需要考慮做的事”。

在雲視頻行業這個垂直領域,對於任何一家 SaaS 公司而言,面對突發疫情能做的極為有限。

“除了推出免費方案和及時擴容,其實什麼都做不了。”陳學軍對鈦媒體說,“如果疫情來襲你成功了,只能證明你以前做得好,因為底層支撐技術不是10天8天就能做出來的。”

雲視頻會議類基於雲計算的 SaaS 服務,強調的是7*24小時不間斷服務。其他行業可以停工停產,雲不能停。

以全時云為例,根據目前數據,每天大約有100萬人的音視頻通話在全時雲上產生,這100萬人分佈在全球各個地區。全時雲每時每刻都要做好對這100萬人音視頻通話質量的保障。

在全時雲CTO趙元軍看來,這種服務和保障是在底層技術的的支撐下促成的。

他表示,音視頻會議需要保證實時通訊的流暢。由於中國的網絡情況差異非常大,“貧富不均”,所以需要根據用戶地區的特殊情況調整編碼器及發包策略,保證大多數網絡情況下的70%以上的音視頻不丟包。

另外,全時雲已經支持混合雲部署。鈦媒體瞭解到,全時雲目前70%-80%以上都是類似中信銀行、蒙牛、P&G這樣的大中型企業,由於一部分數據對隱私要求比較高,需要放在內部,因此將全時雲與企業IT系統整合,進行混合雲部署,是這類企業更願意選擇的音視頻會議部署方式。

由於全時雲成立時間較早,從2000年全時雲成立,到2006年全時雲平臺上線再到現在,全時雲經歷了雲計算、大數據、AI等多項新技術從無到有再到落地的過程,也是這樣的經歷,讓全時雲不斷從行業趨勢、客戶體驗等多方面優化系統架構,這主要體現在近兩年全時雲在全面上雲與分佈式系統構建這兩大動作上。

全時雲決定全面上雲,還要從2018年6月的一次機房事故說起。彼時,全時雲平臺經歷了一次長達7小時的服務中斷,事故的原因是光纖斷裂。“想倒閉的心都有了。” 陳學軍描述當天的心情。

在這次事故之前,全時雲一直是自建數據中心的方式為用戶提供音視頻會議服務;事故之後,全時雲開始反思問題,計劃全面上雲。

“我們還花了兩年的時間構建分佈式系統,這個系統已經在2019年上線了。”相對於集中式存儲,分佈式存儲不僅能夠更有效地幫助全時雲應對上百萬的併發、提高系統可靠性,還可以允許客戶就近接入,並支持大中型企業的內網分佈式節點部署。

但陳學軍也告訴鈦媒體,全時雲在整個積累能量的過程是艱難和孤獨的。“全面上雲”,單單這一個決定,就讓全時雲當時超過8000萬的固定資產付諸東流。

受Zoom上市刺激,迴歸核心業務

2019年4月18日,雲視頻會議服務商Zoom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按照當時發行價市值來算,目前Zoom市值已經漲了170%左右。

收到同行上市的信號,全時雲立即開始反思自身。分析完Zoom的財報,陳學軍用“受到刺激”來形容Zoom給他帶來的影響。“這個世界好多東西都太浪費了,Zoom上市給了我們很大的刺激,要刪繁就簡。”

砍掉非核心业务,蓄势13年的全时云如何定义视频会议?

陳學軍在鈦媒體2019T-EDGE

陳學軍抓住了Zoom能夠成為雲視頻會議領域獨角獸的其中一個內核。“堅持簡單真的是非常難,但是好的產品就是有價值、簡單。創業初期,Zoom團隊都是工程師,沒有產品經理、設計師和美工,但我們的要求是,有些功能要做到只需要一個按鈕。”

在Zoom上市後的第6個月,Zoom創始人兼CEO袁徵在高山大學(GASA)北京站的高山夜話課程分享中,道出了Zoom的“簡”字。

除了產品,全時雲也將這個“簡”字體現到了業務上。

陳學軍坦言,前些年,全時雲在業務上的確走了一些彎路。“雲視頻SaaS只針對遠程開會這一個場景是不夠的”,在這個新年下,在2014、2015年前後,全時雲曾專門針對遠程醫療、遠程教育、遠程視頻維修等場景推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同時也針對性推出了一些硬件產品。

不過,儘管上述嘗試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價值,全時雲還是將跟開會場景無關的業務條線進行了戰略剝離,將業務重點更多聚焦在遠程開會這一件事上。

“迴歸到遠程開會的本質來看,我們的會議產品更適合公司開會。”陳學軍最新的思考是,很多行業場景的爆發時機還未來到,對於中型公司而言,聚焦到做“極致”的產品這一個軌道上是對的。

陳學軍對產品的理解,可以歸納為對三件事的專注:簡單開會、平臺穩定以及用戶體驗。

據瞭解,全時雲產品從研發到正式上線,整整花了六年時間。儘管沒有做大面積推廣,其每天的新增客戶已經能夠達到100000+。

“這證明,我們過去13年來堅持的事情是正確的。”陳學軍說。

這與Zoom創始人袁徵的產品觀非常類似:“To B企業或者產品很少能一夜之間成功的,想一夜成功的別做 To B。”

對比中國美國的協同辦公市場,中國的協同辦公其實也到了一個爆發點。或許,距離中國資本市場出現中國版Zoom的時間已經不遠了。

中國ToB市場可以更開放

在企業辦公服務領域,雲視頻是更為聚集的賽道。眾多雲視頻會議服務商在發展的過程中,選擇依附生態巨頭促進自身生長。但過去13年,全時雲選擇了中立,即沒有在資金或戰略上依附任何一家巨頭。

“我們不想站隊,站隊有時候會傷害客戶體驗。” 陳學軍告訴鈦媒體。言外之意,如果選擇跟某家巨頭戰略合作,那麼就與“用戶隨時隨地任何端口可以入會”的願景相悖。

多設備、多平臺登陸,是全時云為自身構建的護城河。目前,全時雲已經與一些主流音視頻會議硬件做了打通,另外與釘釘、企業微信等協同辦公軟件也做了打通,即在任何軟硬件終端,用戶都可以通過連接或者撥號的方式加入全時雲會議。

因此,一旦進入巨頭生態就意味著,多平臺多端口登陸的優勢被打破。例如,A用戶從微信端發起的會議,B用戶在釘釘的設備、或運營商電話就可能無法接入。

陳學軍堅持認為,雲視頻行業不應呈現割據的市場,“中國To B市場應該多一些開放性,產品之間的打通也很重要。”

所以,比起與行業巨頭在橫向生態上的合作,全時雲更願意做的是與垂直領域合作伙伴的合作。最近的例子是,全時雲與美業數字信息與創新零售專業交流分享平臺美數思享會進行合作,為美業合作伙伴提供雲視頻會議服務。

同時全時雲也在藉助投資人的生態關係拓展業務。2018年,全時雲成為中信產業基金的長期戰略合作伙伴,向中信產業基金投資的相關企業提供協作、通信等服務,包括電話會議、視頻會議、企業統一通信及行業解決方案。而中信產業基金曾於2013年與寬帶資本為全時雲注資1億人民幣。

全時雲的增長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To B 客戶的增長,二是新用戶激活。

在市場策路和獲客上,陳學軍認為口碑比銷售渠道更重要。“雲視頻行業是To B領域中唯一可能具有病毒營銷效果的行業。一旦有一場百人、千人會議是用全時開的,大家覺得體驗好,回去後就有可能成為全時的客戶。”

以全時雲客戶順豐為例,順豐的員工有25萬人左右,但其中有2萬人是全時雲的主持人賬號(每個主持人賬號為月付費用戶,可以組織和發起會議。)

今年春節期間,全時雲的老用戶中,付費用戶數量增長了7倍。最近,陳學軍在團隊中保持著每天一次的解決方案討論會。“極致、服務和增長”是陳學軍對全時雲提出的三個要求。在業務更加聚焦之後,未來走向全球化是全時雲未來幾年比較重要的戰略。

目前,全時雲的年營收超過了3億元人民幣,每年有100億的視頻會議分鐘數在全時雲平臺產生,並且這一數據還在以每年以70% ~ 80%的速度增長。

而作為創始人,陳學軍已經敏銳預測到未來可能存在的業務暴漲風險。如今最讓他焦慮的問題,依然是技術問題:如果每年有1000億分鐘,我們有沒有能力支撐?(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秦聰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