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哲学的生活?哲学如何指导生活?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哲学的生活?哲学如何指导生活?


如何定义哲学?中国古代有哲学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哲学的生活?


哲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哲学的源泉,离开生活就没有哲学,只有热爱生活的人,只有热爱生命的人,才会思索或考虑幸福生活的价值的含义、生命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样的哲学问题。人人都想过美好幸福的生活,都想领略生活中的无穷妙趣,那么,哲学到底是怎么样来指导生活的呢?


  • 01“哲学”两个字怎么来的?


哲学两个字怎么来的你们知道吗?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原来不叫哲学,什么时候把老庄孔孟叫哲学?随着近代西学进来的。哲学引进比较晚,其实最早应该是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用汉语写的中国札记里面有“哲学”。


最早有一个学者,是中国驻日本大使,他给我们介绍日本东京大学学科建制的时候,讲到哲学。哲学两个字,在日本最早是谁首创呢?是一位叫西周的学者。大约在1870年后他出了一本著作,叫《百一新论》,序言里就提到哲学。后来日本学术界慢慢接受了(西周)的概念——哲学。


1898年康有为戊戌变法,向光绪皇帝递交了一个折子,“请开西学”,其中一个学科就是哲学,这样慢慢就流传开来。这样西方有西方哲学,东方有东方哲学,孔孟叫孔孟哲学。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哲学的生活?哲学如何指导生活?

日本京都的一条哲学之道


哲学这个词是日本人翻译,后来我们引进来的,但是翻译的根据是什么?根据希腊文翻译过来的,希腊语这个词的原意是“爱智慧”,希腊语所谓的爱是一生一世,紧紧守着不放手的那种爱,这个爱是持续生成,没有什么功利性的,有没有宝马车,有没有别墅,无所谓,爱什么?不是爱一个姑娘,也不是爱宝马车,是爱智慧。


那么这个智慧是谁的智慧?什么智慧?神的智慧或者上帝的智慧,超越的,高高在上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限的智慧。那么我们凡人有没有智慧。有,但人的智慧在上帝智慧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大家认可吗?如果你说不对,你讲错了,你智慧有限,我智慧无限,我马上拜你为师。


我就是用爱智慧来定义哲学,对于我们凡人,对于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讲,

只能是爱,持续地爱,执着地爱,不计功利地爱神的智慧,这才是我所理解的爱智慧。所以苏格拉底很谦虚,苏格拉底被当时雅典人认为是雅典最聪明,最智慧的人。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哲学的生活?哲学如何指导生活?

苏格拉底像


  • 02过什么样的生活?


下面我讲一下对哲学生活的理解,我先讲生活。在学校里,在企业中,在单位上,人的行动的根源在什么地方?你们研究过没有,我为什么要去行动,要采取一些措施去活动,做一个策划,这样就是一个行动。为什么要打仗,能不能不打?有人分析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英国一个哲学家,他就写了一本书,叫《社会改造原理》,我看了他的英文版。他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行动的根源在什么地方?他讲的不是很细,我把他关于生活的几个观点简单讲一下。


第一,本能的生活。什么叫本能的生活?生理需要。比如我今天晚上讲了很累,回到家怎么办,要睡觉。我渴了要喝水,本能需求。年轻的小姑娘,年轻的小伙子要谈恋爱,是本能需求。衣食住行都是本能需求。如果人的生活完全局限于本能的话,和哲学有没有关系?原来可以说没有,好像现在可能有了。


第二,心灵的生活,追求的是知识性的生活。我写过一篇文章《知识创新改变世界精神》,我研究知识论。我认为社会的进步,不是依靠阶级斗争,依靠什么?知识创新。现代社会和农业社会,和以前的社会区别在什么地方?知识生活。那么知识生活和哲学有关系没有?有关系,这个关系很密切。


第三,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早期翻译的时候叫灵性生活,后来梁漱溟改写理性生活,我觉得梁漱溟改得不怎么样,但是不改又不对,不改跟着别人翻译走了,那就没个性了,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所以将灵性改为理性。灵性生活这样的生活,应该和哲学密切相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到过

人的需求的五个层次:


一、生理本能的衣食住行。这个好像跟哲学没有关系。二、安全。衣食住行,如家里有很好的宝马车,有一栋别墅,家里有一些存款,个人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靠什么保护?需要一种安全感。光有安全感不行,社会要提供安全措施,安全的保证,政府唯一职责就是保护这一国之内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你保护不了,那就是有问题了。


三、需要爱。如果本能生活,生理生活满足了,安全感有了,他就希望有归属感,也就是有社交团体,或者某一个群体,需要爱。四、尊重感。希望我尊重你,你尊重我,这是公平社会。五、自我实现。


这五个层次我分析了一下,哲学领域和第四第五,尤其第五层是密切相关的。人的相互尊重固然与物质生活有着一定的关系,但主要的是精神生活的高雅,靠的是你的精神生活。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哲学的生活?哲学如何指导生活?


  • 03什么是哲学生活?


物质生活满足的就是你本能的生理需求,这不能说与哲学一点关系没有,但与哲学密切相关的是知性、理性和精神性的生活,这是我的理解。以后可能有分化,因为灵性、神性的生活,慢慢会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


我们讲生活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哲学主要和我们精神生活、心灵生活密切相关。经过我思考以后,好像工业革命以后,现代人物质生活也受哲学思考结果的影响。比如我们的手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手机的外壳肯定是物质的,但手机的运作系统却是知识性,而是知识就是人多精神生活的结晶。


你们在座有研究过手机吗?没有吧,我告诉你们,我比较关注手机的工作原理。手机表面上是完全物化的,但实际上里面却包含着极其复杂的运行的基本原理。

比如电脑上看上去是物质性的,它的工作原理是物质性的吗?二进位制,二进位制完成是哪一年完成的?很早,也不早,1854年,英国一个数学家叫布尔发表了一本书叫《逻辑规律研究》,他用代数演算形式,把人的思维规律演算出来,运用的就是二进位制,二进位制谁发明的?1679年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首先发明了二进位制。


有一次我在外面讲,有一个学国学的人告诉我,胡老师不对,莱布尼兹发明二进位制是看了中国的八卦,对不对?我说你给我说一说,莱布尼兹是哪一年看了中国的八卦?


他说不知道,我说我给你说一下,莱布尼兹论文写完是1679年,发表是1679年,他知道周易的八卦,没看过,他写了一封信给当时在中国的传教士白晋,要求白晋寄一份关于中国周易八卦的材料给他。白晋是1701年4月11日从北京把这封信寄出去,约一年零七个月后,即约1703年11月4日那一天他才看到了有关周易八卦的材料。他用二进位制解读我们的周易八卦,但是我们的周易八卦演算本身并不是二进位制。


那二进位制再往前走,就走到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我们知道有了计算机以后有了手机,手机功能大家知道吗,知识性的东西。现在我们思考原始社会的物质生活,好像跟哲学思考没关系。现代人的生活,好像离开了哲学思考的知识很难做。


可以说哲学和我们精神生活密切相关,你要成为高雅的人,有兴趣的人,精神生活很丰富的人,如果你碰到困难解脱不了,你必须学哲学。


那么一个完全物质化的人,现在也不可能摆脱哲学了。除非你不用电脑,你不用手机。比如说在座同学,你如果神经出了问题,去医院检查都是知识化结果。大数据以后,动外科手术,大夫都不用穿着白大褂在你面前动手术,他可以在电脑上指导一千公里以外怎么动手术。我研究知识论,这个我很受启发,这是我讲的现代社会中的物质生活也与精神生活密不可分了。


本文为作者在北大博雅讲坛的讲座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