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小微企業度過“寒冬”?

新冠肺炎疫情發展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疫情防控和復工困難給全國的小微企業帶來巨大的經營壓力,尤其是線下門店和依賴外來勞動力的行業如餐飲、零售、文化娛樂和其他服務業等,業務基本停擺,但門面租金和員工工資的剛性支出並未相應減少,這容易造成小微企業大面積的現金流枯竭,難以度過這個寒冬。

面對困境,企業急需強有力的金融支持。金融體系的行動也很迅速,2月1日,人民銀行等五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2月6日,浦發銀行北京分行緊急核批西貝餐飲5.3億元的授信額度,並於次日打入1.2億元流動資金貸款。

在如何有效地幫助更小規模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商戶問題上,金融科技和數字金融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過去的十年中,數字金融的發展成為中國金融業最重要的金融創新。

螞蟻金服、騰訊、京東數科等金融科技企業依託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平臺規模為數十億個人和幾千萬小微企業提供了移動支付、消費金融和網絡貸款等金融服務,促進了中國的網絡經濟和數字經濟的發展。

同時,商業銀行等各類傳統金融機構也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與科技企業深度合作,利用手機銀行和開放銀行的模式來突破物理網點的限制,從而服務更多的客戶。

如何幫助小微企業度過“寒冬”?

在數字普惠金融方面,中國的金融業走在世界的前列,也獲得了國際金融監管機構和業界、學術界的密切關注。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實體經濟帶來的需求、供給和流動性的三重衝擊,也是對中國金融體系和數字金融行業的一次重大考驗。

目前,居民和小微企業的支付、理財、貸款和保險等基本金融需求都可以足不出戶地通過移動終端來完成,這和2003年非典隔離時期相比有了巨大的改變,可以極大地減少金融需求帶來的外出活動。

同時24小時在線的金融服務也降低了疫情隔離和銀行物理網點關閉對商業活動的不利影響,支持越來越多的小微企業在疫情防治期間,把業務從線下轉到線上,利用無接觸快遞、遠程辦公等新型模式堅持營業,方便居民的同時也降低了商家的經濟損失,保持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和韌性。

每一家小微企業都意味著一定數量的勞動力就業和家庭收入。各級政府應該通過多種手段為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提供流動資金貸款支持。央行可以迅速通過各種政策手段放鬆貨幣供給,向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降低整個金融體系的資金成本,同時鼓勵商業銀行增加普惠金融貸款餘額。但是,如何保證為小微企業提供精準有效的信貸支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數據顯示,約半數的受訪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在1萬-10萬元之間,而且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經營者以前從未獲得過銀行貸款。因此,應該充分發揮金融科技企業和中小銀行、互聯網銀行在數據、技術和平臺方面的優勢,更好地服務普惠金融主體的融資需求。這有利於儘快恢復市場信心,增加市場活力,穩定就業,降低疫情衝擊對低收入人群的不利影響。

(作者為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