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讀書的人與一個不讀書的人區別在哪裡?現實中從哪些細節你能看出來?

侃聊天下


讀書和不讀書的孩子,以後人生的差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工作環境的不同。不讀書的孩子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不需要太多技術含量的工作。這些工作,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會逐步被機器代替。因此,失業的風險較大。而讀書的孩子,將來從事的大多是有技術含量的工作,不容易被社會淘汰。

二是讀書的孩子有更多地選擇機會。雖然在將來,一個人只要不懶惰,都能找到工作。但不讀書的孩子,面對收入不高,工作強度大或者不如意的工作時,沒有多大地選擇機會。哪怕再苦再累,為了養家餬口,只能咬牙堅持。因為想謀一份滿意的工作,那是難上加難。

三是生活的品質不同。讀書的孩子,所從事的工作,相對來說,工作要輕鬆一些,福利待遇要好一些,收入穩定有保障。對家庭的基本需求不會有太大壓力,生活得從容輕鬆一些。

四是對子女的教育不同。讀書的孩子,因為享受到了讀書給他帶來的好處,他會更加重視子女的教育,捨得教育投資,會想方設法把子女送到好的學校接受優質教育。子女的出路相對也會好一些。


詩意南山


我雖然不太相信讀書能完全改變相貌,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經常能找到反例,但讀書與不讀書,談吐不一樣,思考問題的方式不一樣,倒是一定的。那些光鮮亮麗的明星,讓他們開口說半小時話,基本就能看出誰讀書誰不那麼讀書;甚至於看一個人朋友圈,也能看出來誰讀過書誰肚子裡沒貨卻整天曬看了多少書。

先說氣質和外形這事,我認為讀書沒那麼神奇,雖然大家拿孔慶東、莫言這樣其貌不揚的文化人來證明“腹有詩書氣不華“在邏輯上不太成立,但氣質和外形確實是更容易通過化妝、健身減肥、衣著來改變的。

(對不起孔老師拉您出來做反例,您的《47樓207》我當年很喜歡的)

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超女、快男這樣的選秀節目,從海選到成為十強再到後來走紅,人的氣質和外形改變卻很大。當然不會是因為他們在這期間看了多少書,而是他們更在乎自己的形象並且有機會和資源在自己的形象氣質上進行投入了。比如李宇春,很多人覺得她較之前變知性了。儘管不太清楚她在出道後到底有多少時間看書,但個人認為最主要原因還是現在的服裝髮型替代了以前的殺馬特造型吧。

鹿晗出道前雖然也是一枚清秀少年,但確實談不上特別,扔人堆裡也不能算鶴立雞群。

張靚穎剛出道時候的化妝造型確實有些雷人,不過很快就得到了改善。不得不說,是否有村姑氣質,跟讀書真的關係不是太大,關鍵還是看顏值和後天造型。

當然,開口說話,如果說得少,其實也還是可以訓練的。很多藝人尤其是剛出道的小鮮肉基本參加綜藝節目,或者接受採訪,臺詞都是主辦方和自己團隊設計好的。他們哪敢參加清談節目呢?自主說話超過半小時,指定露餡。為什麼?

因為“談吐“這東西是很難短時間通過外界改變的。談吐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人文化水平的外在反映。表達同樣一個意思,在話語上有粗俗、優雅之別,就如文章有優劣之分。

話語是輸出,讀的書是輸入。讀的書決定了你的思維體系,更是決定了你表達出來的話語。這一點在表達對某個現象、某個事件的看法上尤為明顯。因為簡單的嘮嗑說家常或者日常事務處理比如買件衣服收個快遞而產生的對話,都主要來源於在生活中的模仿,所以你周圍的環境會容易形成你說話的方式。但觀點和看法卻很難通過模仿來形成,主要還是通過來書籍的輸入來實現。

並且讀一本好書,也就是在跟作者對話。這也就是很多人雖然生活在市井,整天接觸的是喜歡東家長西家短的人,但通過讀書,他會變得與周遭環境的大多數人不一樣,思維比其他高了一個甚至幾個層次,就是因為書讓他們不必再模仿周圍的人,他有了另一種溝通的渠道,而這個渠道可以讓他輸出得更好。當然我這裡說的是書是指好書,不是某些粗俗簡陋的網絡文學或者《知音》、《故事會》。

值得一提的是,談吐好並一定是指會與人打交道,不一定非得口若懸河、巧舌如簧。不善言辭與談吐不凡並不完全矛盾,你會發現,很多人雖然不太會寒暄,但一旦說到某些話題,便會娓娓道來,有一番見地。

我在愛丁堡大學教授MBA的時候,有個課堂遊戲需要他們分組說一個最崇拜的人,很多人說了艾瑪·沃特森(Emma Watson),就是哈利波特里赫敏的扮演者。當時我對她不甚瞭解,發現這麼多人還是MBA選擇她我感到有些意外,所以仔細瞭解了下,發現大家確實不只是簡單的追星。

艾瑪她從十一歲開始,就參與多個電影的演出,同時繼續完成學業,先後進入布朗大學和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就讀,於2014年5月從布朗大學畢業並獲得英語文學學士學位,同年被評為年度藝術家。

她在聯合國做的女權主義演講,確實驚豔;我也看過她的一些採訪,背稿的可能性不大,我相信這就是讀書和不讀書的區別。

(讀書改變思維方式的事之後再寫,今天先講氣質與談吐,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經史通義


清代王永彬說:“貧寒更須讀書,富貴不忘稼穡。”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可是到了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讀書無用論卻甚囂塵上。

朋友17歲的兒子問我:“你看過那篇清華畢業生的文章嗎?上了北大清華又有什麼用?還是跟人家二代們不在一個起跑線上。別人畢業就去了家族企業實習工作,或是出國繼續深造,而我們呢,無數份簡歷,無數次面試,最後或許只能去某個公司,做個最底層的小石子。”

我明白他的意思,明顯就是不甘又無奈。階層固化現象,讓很多人覺得,讀書無用。拼來拼去,大家拼的不是能力和知識,更多的卻是人脈和背景。

可是,寒窗苦讀十八年之後,你能有機會和他們坐在一起喝咖啡,因為你也成為精英中的一員,你和他們之間,有一條平等的紐帶——同學關係;如果你不讀書呢?他們還是傲嬌地存在著,只是你根本無緣認識他們。

所以,讀書,為出身貧寒的我們提供了可能,和一群家境優渥的年輕人比較、競爭的可能。不讀書,你連比較的機會都沒有。

不用去嫉妒他們的先天資源,那是別人的父母辛勤創造出來的。也就是說,他們已經是精英二代,而你要做的,是努力成為精英一代。

總有人喜歡抬槓,說什麼他的小學同學,很早就輟學掙錢,現在身家千萬。或者說,某個名牌大學畢業生,竟然找不到工作去賣豬肉。然後唉聲嘆氣,論證自己讀書無用,辛苦了十幾年,最後想給小學同學打工,人家都不要他。

聽起來好像真是這麼回事。可是很早就輟學的人多了去了,有幾個身家千萬的?名牌畢業的大學生,有幾個去賣豬肉的?之所以列舉的都是小概率事件,是因為這樣的情況鮮有,人們才會津津樂道,傳揚開來。

正常的情況,其實是多讀書的人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偶爾有一兩個逆轉,自然被作為典型,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你偏要拿A組最差的,去和B組最好的比較,怎麼能得出中肯的結論?

在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別說大學,上箇中專,就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甚至改變了一家人的境遇。生活在農村裡,面朝黃土背朝天,讀書是跳出農門的唯一途徑。

我認識的潘姨,就是八十年代初的中專生。她當年考上的,是省裡的糧校,當初她是村子裡出的第一個中專生。大家都說,山溝裡飛出了金鳳凰。她開學去報道那天,村子裡敲鑼打鼓歡送。

潘姨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中專畢業後,她在省城安了家,從小科員做起,一直做到了省裡某局局長。她把父母接過去,後來又給村裡爭取了一筆扶貧資金,修通了村裡的公路。

很多人在抱怨中國的高考制度,但就是這讓人恨之入骨的高考,在窮人面前,才是唯一公平的競爭。

努力和汗水,或許就能讓你出人頭地,成為佼佼者。而美國的常青藤學校,基本被精英階層獨佔,貧民區的孩子無法躋身,除非你特別特別有天賦,是某一方面的天才。

可天才畢竟是少數。中國的高考,給許多勤奮的窮人孩子提供了機會。走出去,看到更廣的天地。與城裡的精英二代一起,奮鬥、趕超,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孩子,如果你窮,你是不是更應該好好讀書?

讀書多的人,往往有自己的思考,很少人云亦云。而且他們的氣質裡,就能看出知性底蘊來。比如《歡樂頌2》裡的安迪和關關。

小包總第一次去安迪住的地方,看到滿屋子的書,由衷地讚歎:不錯啊,這麼多的書,很有情調啊。小包總之所以猛追安迪,還不是因為安迪跟他之前遇到的姑娘都不同。

她冰雪聰明,當機立斷,敢為自己活,卻又不失風情。她不為財富所動,不懼怕“剩”下來,心地善良但又有底線。總之,她身上的特質,讓小包總欲拒不能,心甘情願地跟在屁股後面死纏爛打。

而關關呢?她身處現實的樊勝美和理想化的邱瑩瑩之間,卻超然獨立。即使四美都已經有了男友和準男友,她仍然堅持著自己的原則,想要遇到一個讓自己心動的人。媽媽給她安排的相親對象,各方面條件都很優秀,但她就是不願妥協。

關關代表著新一代女青年的形象:不斷進步,變好變優秀,不將就不湊合。她愛讀書,有追求,深諳自己的短處,並且想辦法去彌補。比如她覺得自己有些保守,就想著要去報個肚皮舞或鋼管舞,讓自己放鬆一些。她積極準備MBA入學考試,想要給自己加加分。

當然,讀書,除了系統的學校教育以外,也包括閱讀。

臧克家說:“讀了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摯友。”沒有豐富的人脈資源,圈子不同,不便強融,不能從周圍的人身上學到本事,那我們只好藉助讀書了。

一本好書的啟迪,給我們帶來的靈感,就像和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朋友談天說地。這種低成本的投資,正好適合我們窮人家的孩子。

不用花錢就開闊了眼界,從別人的經驗裡學到了技能,或是從別人的思考裡有了感悟。近朱者赤,跟有學問的人取經,自己也會進步很多。

就連毛主席那麼厲害的人,都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但書不可以一日不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讀的書多了,就像到處求教一樣,最後自己甚至變成更厲害的人了。

把讀書作為愛好,也高雅不落俗。比起高爾夫騎馬擊劍,閱讀省錢又省心。一杯茶一盞燈,一個寧靜的角落,一坐就是一下午。

沒有書籍的屋子,就像沒有靈魂的軀體。閱讀,是讓靈魂旅行的過程。用別人的眼睛看世界,跟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世界,同樣重要。

“進學致和,行方思遠”,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閱讀,對我們窮人同等重要。沒有好的資源和物質條件,我們更需要用學歷來證明自己的能力,用知識來武裝我們的頭腦。

與其抱怨階級固化、慨嘆命運不公,不如好好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用孔子的話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將來的你,一定會從你今天的努力中受益。

*本文為十點讀書籤約作者沐兒創作


十點讀書


可以說,讀書與不讀書人生不是差距大,是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

本人來自農村,當時我們村有7個小夥子一起讀書,從小學升到縣城高中,因為那個時候農村家庭普遍不重視教育,所以,很快,除了我,其他5個讀完初中都各奔東西了,有南下去廣東打工的,有學了一門砌牆手藝的,有在工地扎鋼筋的,還有在外面混的。而我和另外一個讀了高中,後面考了大學,通過努力我進入了銀行上班,他進的是事業單位,現在工作了5年多,我來說說他們的近況。

除了我們倆生活的體面一點外,其他5個確實過的比較辛苦,基本上沒有假期,收入是還可以,但整天擔心老了、病了怎麼辦,小孩當然是丟給父母帶,留守兒童,更別談什麼晚上給小孩講課、週末陪小孩親子活動了,可以說,你去做一個市場調研,問他們回到年輕的時候最想幹嗎,80%以上的人都會回答多讀點書,因為在城市打拼真的太辛苦了。

題主會問這個問題,應該是受拜金主義影響,很多人認為不讀書也能賺錢,或者看到很多大學生沒找到工作,尤其是一些不良媒體宣傳,什麼3000塊錢能聘一個大學生,卻聘不到一個農民工等等,拿一些個例來掩蓋整體。我來說說讀書與不讀書的不同。

一、自己人生軌跡完全不一樣。

現在很多大學生,說實話,真的像大學生嗎?有些學院完全為了招生指標,讓學生混3、4年,根本就沒有讀書,真的用心讀了書的人,他的那種學習力和自律性,是完全不同的,不管是去考公務員、國企等,你真的用心看了書,你會過不了?不要去相信一些媒體宣傳的,什麼筆試滿分,結果面試不刷了下來等等,我承認,中國目前這種體制,是會有一些不公平的事發生,但是全世界哪個國家沒有呢,最強的美國階級固化有多嚴重你們去真實瞭解下。在中國當代社會,請永遠記住這句話,高考是一個沒背景、沒資金的人唯一改變階層的路。

二、小孩人生軌跡完全不一樣。

因為你的努力,你獲得了一個相對較好的工作,雖然沒有進一步提拔,但是階層已經發生了變化,你有足夠多的時間、精力陪伴你小孩的成長。雖然你讀了書,賺的錢跟民工差不多,甚至比他們更少一點,但是你獲得的時間,對下一代的教養,那是無價的。我記得非常非常深的一次,外面很大太陽,我們樓後面在建房子,我女兒問我,爸爸,為什麼外面那個熱,那些叔叔還要幹活啊?我笑著說,你爺爺以前也是這樣的,他又問,為什麼你不用去?我指了指書架上的書說,因為我的時間用來鑽研這個,每個人年輕的時候種的種子不一樣,以後結的果自然也不一樣,你讀了書,內在的那種學習力和自律性,很感染你的小孩,父母是子女的起跑線,你的子女將站在你的肩膀上,將達到人生的新高度,教育好下一代,是對自己未來負責。

三、信息透明的時代不讀書將毫無機會。

80、90年代,那個時候剛開始市場經濟,只要有頭腦,基本上做生意都能成功,為什麼?因為信息不對稱,所以你發現一個商機,可以慢慢做起來,最後越來越大,這以溫州最出名,但是現在信息透明的時代,沒有你要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你去萬能的淘寶看看,只要你想的,它都有,你有再好的想法,還沒發芽,就被有資本實力的人迅速複製了,你還有機會?去看看我們的騰訊,利用社交優勢,借鑑了多少小公司的好想法,又有多少公司覆滅。可以斷言,不讀書,將永無翻身之日。話雖過激,但請永記。


迅捷教育


舉個我家的兩個小學生的例子吧。

孩子的兩個弟弟都是小學生,表弟三年級,堂弟六年級,平時都很少見面,只在假期相處過幾天。在孩子眼裡都屬於不願搭理的小朋友和學渣。

表弟剛上學時很不上路,寫作業是能讓家長血壓升高的那種,但是愛看書、問問題,火山噴發、高鐵、發射衛星都是他感興趣的話題。打電話也常常是:xx,你知道……嗎? xx,你不用馬上告訴我,你可以上網查一查,明天再告訴我。

進入三年級,表弟的成績已經有了較大進步。



堂弟不愛讀書,最近又迷上了智能手機和遊戲,甚至不想上學了。

和堂弟接觸了幾天後,孩子說,我實在受不了了,整天問一些白痴問題!為什麼你這麼瘦?為什麼你這麼矮?為什麼你爸媽只生你一個?玩會兒遊戲,他還在旁邊不停指點,怪不得別人說戒掉遊戲的最好方法是找個小學生在旁邊看!現在我覺得我弟弟(表弟)真是太可愛了!


小黑小黑Luo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過書的孩子無論在待人接物,言談舉止都和不讀書的人有很大差別。

我認識的一個姐姐,沒上過大學。之前一直在工廠打工,她不甘平庸。於是努力學習,業餘時間都用在了寫作上。現在的她是一個領域的斜槓青年,她通過了不斷的學習,完成了人生中很多次逆襲。

如果她不讀書,那就是工廠的一個打工妹。但是現在的她英語無障礙溝通,也是一個部門的領導。她的故事告訴我,讀書能夠改變命運。

另外現在很多人都說上大學沒用!那是因為大學畢業的人沒有初中畢業的人混的好,賺的多。但是請相信,書沒有白讀的,那些大企業的敲門磚首先是一個畢業證吧。那些沒有讀過書的人勢必被堵在門外。

而那些逆襲成為人生贏家的人必然付出了常人體會不到的艱辛和努力。

另外從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也是讀書和不讀書的差別。

最後想到的在教育下一代的方式上,讀書和不讀書也有很大差別。

關注我,關注鈴鐺營。


鈴鐺情感營




我自己屬於你說的那個能精神幸福的人,因為這麼多年來,基本能隨心所欲地讀書,搬了好幾次家,就是不捨得扔書,以至於現在家裡有很大一部分牆壁被建了書架,書也夠開個小型閱覽室了。



讀書於我而言是生活常態,與不讀書的人有什麼差別?有時候會覺得讀書讀多了會太喜歡一個人待著,不太喜歡熱鬧,減少不必要的聚會,越來越離群索居,這也許讓一些人甚至是朋友覺得不可思議。



不讀書的人現在也很少,只有讀書少和多的區別吧。讀書少的人不一定不快樂,因為簡單的人不需要更多知道世間其他事,我也挺讚賞讀書少但有純粹簡潔人生態度的人。我自己已經因讀書多而變成沉默寡言的人了,因為知道的越多,其實知道的越少,這是哲學之本初。但我這樣多少有些不合群了。


素姐讀書


曾經有人說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我問他為什麼?他說表達不出來,只能自己去體會,那麼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會有什麼區別呢?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我有一個初中同學,他是一個廚師,初中沒讀完就去學了手藝,我大二的時候他在大學旁邊開了一個小餐館,後來掙錢買了房,一年多以後,他就不炒菜了,僱了師傅,忙不過來的時候,還有幾個學生過來兼職,他驕傲的跟我說在這一帶的兼職屬他最高,他總是問我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我常常笑而不語,有一次喝多了,他又問我讀書有什麼用,我想了想,可能是思路不一樣吧,你經常問我讀書有什麼用,我就從來不問你學廚師有什麼用?他說那是你沒賺到錢,等你賺到錢以後,你也會人模狗樣的質問我當年為什麼不多讀點書,我當時竟然無言以對。

直到畢業以後,我上著朝九晚五的工作,拿著微不足道的底薪,揹著房貸車貸,去走他曾經走過的路,曾經一度不理解到底讀書有什麼用?直到現在我才明白,讀書確實能讓人改變,變得更有見識睿智,心胸開闊,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在笑那些不讀書的人無腦、遇事不夠淡定、表達能力差,言談舉止沒有文化!

我想說的是,不讀書並不代表他沒有見過世面,不讀書也並不是成不了大器,有的人是因為沒有機會去讀書!有機會讀書,固然很好,有能力把書讀好,固然更好,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讀書,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把書讀好的能力,每個人都有他的成長路徑,有他的天分,有的人是因為被迫去做一些放棄,有的人是因為喜歡去做一些改變。例如拳王鄒市明,難道他打完比賽也要來吟詩一首,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難道你會因為他不會吟詩對他進行嘲笑?覺得他沒有文化?又如貴州鄉下的文盲婦女,大字不識幾個,從小生意做起,並從中學習,一樣成就了馳名中外的老乾媽,不讀書不是什麼罪過,人求知的途徑很多,憑藉著善良、勤勞,在實踐中學習一樣可以改變世界。

讀書的好處自然是有的,要不然怎麼會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知識改變命運”等等的說法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正好詮釋了這一點,讀書與不讀書人的區別大致在思維上,思維,即思考的方式,讀萬卷書,就是為了增加思考的角度,以便適應不同的問題和情景;行萬里路,就是去驗證你所讀過的書,所有的書籍,都源於現實的模型。

但是讀書也並不一定代表他有學識,通情達理,聰慧過人,也有人讀書自視甚高,虛偽,奸詐,有的人借讀書逃避工作,混日子,眼高手低,這也看不起,那也看不起;有的甚至像寄生蟲一樣寄生在家裡,去做啃老族;有的人在工作中阿諛奉承,欺軟怕硬,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有的行動力差,空喊口號,行動與想法跟不上;這就是很多人都在感嘆的生活,道理大家誰都懂,就是過不好這一生。也許不讀書的人,可能真的不會去想那麼多,只會去做,即便更容易成功也並不奇怪,很多讀書人整天說自己懷才不遇,千里馬難遇伯樂,無病呻吟,而那些靠勤奮得到一席之地,大字不識的暴發戶,常常被這些人嘲笑為講話大聲,穿衣沒品,行為不得體來安慰自己的不得志。

所以,真正的讀書人,學十當一,而不是學一當十,讀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炫耀,它只是一種更好的學習方式,讓自己開闊眼界,提高技能,對人包容,對世界有更深的洞察,而不是為了笑比自己讀書少的人,更不是為了瞧不起別人,讀書更像是做人,心存敬畏,不要容易瞧不起別人,也不要去說自己有多好,別人多麼的不堪。小編認為讀書與不讀書只是因為每個人的成長因素不同,所走的路徑不同而已,並非要做個區別看待,



威海瀟灑哥


這個要分情況說啦!

把讀書翻譯成上學的話,就是上學讀書和不上學的差別。

這樣的差別最直觀地體現在你們的簡歷上,沒有讀書,很可能在學位這一欄根本就沒法寫。而簡歷就會直接影響你找工作,要求門檻是大專以上的,沒讀書的人就沒辦法就業。

那麼,沒讀書就一定不能賺錢麼?那倒未必。我姐姐是一名銷售,中學畢業,賺錢賺得比我多的多,但是,我姐的就業範圍非常狹窄,金融諮詢師,老師,銀行職員,公務員,但凡有學歷知識要求的,他都不能幹。總結起來就是,不讀書不代表就沒有就業,但是讀書可以給你更大的擇業空間。

把讀書翻譯成閒暇的學習,又有什麼差別?

利用空閒時間充電學習,可以算起另一種形式的提升。我同學的媽媽也是初中畢業的,在流水線當工人,一點一點得學習,從小組長到車間主任,後來金融危機後,她選擇了學習外語和外貿知識,後來開起來了外貿公司,是不是聽起來很勵志?當然,那個時代有那個時代的特點,但是起碼證明了,讀書是可以改變命運的。

再說當下的斜槓青年的,如果不是私下的學習,如何在就業後實現不同領悟的貫通呢?

把讀書翻譯成普通的讀書,有什麼差別?

腹有詩書氣自華,大概就是對這句話的最好的解釋

放出女神圖片。


職場小白在打怪


我第一時間,竟然想起了一個故事,故事看完,你就會自己有答案了。

時間回到16年前,2003年。這一年,我印象深刻的大事這有兩件:

一,非典,而且北京最嚴重,這一年我高考求學到了北京。

二,北大一高材生賣豬肉上了熱門,引發了全社會廣泛熱烈的討論。我還記得當時的標題:北大才子長安街頭賣豬肉。

還原下事情經過:1999年,我們國家急需人才,那時候畢業還是包分配的。可是,這哥們,讀書時期牛的不行的尖子生竟然跑去賣豬肉了。

頂尖高校畢業的才子跑去賣豬肉,簡直是浪費人才,侮辱了北大的牌子。

很多人選擇表示不理解,更不能接受。畢竟賣豬肉,一個小學沒畢業都能幹的事,一個在北大讀四年書的選擇去賣豬肉。

如果讀書的結果是為了賣豬肉,那還不如不讀書了,大家紛紛表示受不了。有關部門受不了壓力,就把他請回體制內了。

這件事說明的就是,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就是能不能賣豬肉的區別。

最近,我無意中又看到這哥們消息,事情的結局竟然還是回去賣豬肉了,而且賣成了連鎖企業,18年的年銷售額18億。

他的採訪有句話我印象,大概意思就是:因為北大的學習經歷,因為讀書,賣豬肉都能賣成連鎖店,如果沒讀書,估計也就是一個豬肉攤上終老。

這個哥們,叫陸步軒。你猜到了嗎。

所以,我想對這個問題好的回答,讀書與不讀書最大的區別就是:讀書會讓你人生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