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詠蟬》有何深意?

269852880003


駱賓王《詠蟬》有何深意?


欲評其詩,先識其人。斷其時日,了其心境。

駱賓王作為“初唐四傑”之一,詩文俱佳,既承襲了南北朝詩歌音律清亮的特色,又一掃宮體詩頹靡空洞的廢氣,對革新初唐浮靡詩風,開闢盛唐飛歌的繁榮局面作出了貢獻。

詩的形式是傳承發展的,即使在陳子昂提出“復古”主張,初唐四傑對宮體詩做出大量抨擊的的時候,也沒有誰否認齊梁體為詩歌形式帶來四聲標註、音律和諧的新發展。他們反對的是宮體詩的“寄興都絕”,不反對而且大量運用了沈約、周顒等韻律大家把漢字劃分為“平上去入”進行詩歌創作的方法。

所謂復古,是要恢復詩的原有的功能,要反映時代因素,幫助社會進步,正是這一方向的確定,讓唐詩不但寓情於景,還志氣高昂,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最亮眼的頂峰。

這是與時代風向有關的,駱賓王的特色在符合時代特色的時候更多地和他個人的際遇有關。我們翻遍他的長短詩、討武檄文,就會發現其實這個人在氣質上更像春秋戰國時期的縱橫家。

他年少聰明,七歲《詠鵝》。青年時期落魄無行,長期和賭徒廝混。中年混跡於道王幕府,卻不願阿諛奉承,不久從軍西域,久居邊塞。終於調入長安,從主簿爬到侍御史,卻因為對武則天多有諷刺,被下獄。遇赦已經是六十左右,棄官而去,漫遊廣陵。

六十五歲的時候,武則天廢中宗自立,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被徐敬業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他起草《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慷慨激昂,氣吞山河。不久戰敗,從此音信全無,在正史上完全消失,在野史和人們的想象中又活了幾十年並出家成了和尚。

這樣傳奇跌宕的人生,最終消失在野史迷霧之中。活在唐朝,卻成為了縱橫家,也算是文采武功具備,只是東風欠奉的悲劇人物。至於他的最後歸宿,真實還是百姓的美好願望,倒是不必深究了。

畢竟徐敬業一倒,武周天下固若金湯。對駱賓王而言,身顯則身戮,身藏則心敗,是否還活著,並沒有什麼兩樣。

倒是穿插在他的生命中的詩文,如今依舊閃閃發光,向我們展示著千年前這個不屈的靈魂。

《詠蟬》又名《在獄詠蟬》,成於得罪武則天而入獄時期。這個時期,武則天想幹什麼,在他們這些文人士子中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明明知道,卻又無法直言,只是做出諷喻,便被誣陷入獄。

所以,駱賓王這首詩有何深意?冤屈、鬱結、難言、自我表白。但是還沒有發展到寫討武檄文、寫《在軍登城樓》(前面有文章分析過此詩)時候對抗武則天的決絕果敢。

在這首詩前面有一大段序言,我們要真正看懂這首《詠蟬》,不說前因後果,這篇序言是必須讀,而且讀懂的。

餘禁所禁垣西,是法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樹;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豈人心異於曩時,將蟲響悲於前聽?

我被關著的西牆外,是受案聽訟的公堂,那裡有幾株古槐樹。它們生機勃勃,像東晉殷仲文所見到的槐樹;可惜總是在聽訴訟,那情形就像周代召伯在棠樹下斷案一般。每到傍晚時分,秋蟬輕輕鳴唱,聲音低弱,不像從前聽到的那樣(聒噪),要顯得特別悲傷,難不成是我被關在這裡心境悲涼的緣故?

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 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 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

哎呀,蟬聲打動人,蟬的德行也像賢能之人。它身體清潔,就像君子的高貴品行;它蛻皮重生,有成仙羽化的輕靈姿態。等待時令而來,遵循自然規律;適應季節變化,洞察隱居和活動的時機。眼睛瞪得大大的,不因道路昏暗而不明其視;振翅高飛卻自甘澹泊,不因世俗渾濁而改變自己本質。在高樹上臨風吟唱,那姿態聲韻真是天賜之美,飲用深秋的露水,潔身自好卻懶對人言。

僕失路艱虞,遭時徽纆(mò)。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聞蟪(huì)蛄(gū)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感而綴詩,貽諸知己。庶情沿物應,哀弱羽之飄零; 道寄人知,憫餘聲之寂寞。

我現在處境艱難,蒙難被囚禁在這裡,就算不悲傷,卻也有些怨氣,就好像樹葉衰敗、搖搖欲墜。聽到蟬鳴,想起已經向上面訴冤了;看到螳螂欲捕鳴蟬的影子,又只怕難以申冤。觸景生情,寫成一詩,贈送給各位知己。希望(平反)事由我願,可憐我這像微小秋蟬般的飄零境遇;說出來讓大家知道,憐憫我最後悲鳴的寂寞心情。

非謂文墨,取代幽憂云爾。

這不算為正式文章,只不過聊以解憂而已。

序文到此而止,基本上說明了寫詩的時間、環境、事由,甚至連寫詩的目的和感情狀況、詩的意境層次,要表達什麼都交代得一清二楚。那麼比起來,後面這首五律,如果沒有內容上的更新,則更像在前面這篇小賦之後的文字遊戲,或者說是“可歌可泣”的歌詞,用來演唱的文本,唱出來,加深感情表達,才可泣。

畢竟,詩本身就是從歌詞而來,特別在初唐時期,這種詠唱的詩還是長期存在的。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是一首仄起不入韻,押平水韻“十二侵”部的五言律詩,押韻合仄。這個就不多分析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看本人關於平仄格律的專欄文章。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西陸指代秋天,最早出現於《左傳·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南冠的讀音是nán guān,是俘虜的代稱。楚國在南方,因此稱楚冠為南冠。南冠客就是指駱賓王自己。搞清楚這兩個指代,這一聯就簡單了。

秋天蟬聲唱起,讓我的思緒沉淪。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玄鬢”,黑色的鬢角,指蟬的黑色翅膀,這裡比喻自己正當盛年。“白頭吟”是樂府曲名。傳說卓文君為了拉回司馬相如的心就作了一首《白頭吟》,但是用在這裡,不見得是樂府曲名的意思,我們把它簡簡單單地理解為“吟白頭”也許更加合適。

不能忍受你煽動黑色的翅膀,對著我這鬢髮蒼白的牢獄之人唱你淒涼的歌。

前兩聯寫蟬的動靜和自己的心態,悲苦之情溢出筆端。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這一聯轉開,進入想象,實際上是用來描寫自己現在所處的狀況。上面的勢力太大啊,我像這寒蟬一樣,即使展翅也難高飛,即使鳴叫,因為風太大,也沒人能聽到。我雖高潔,力量太過微小啊。

秋露濃重,蟬兒縱使展開雙翼也難以高飛,寒風瑟瑟,輕易地把它的鳴唱淹沒。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一腔心思,無人可訴,詩意一發不可收拾,縱橫而不低垂。像很多五律、七律過了頸聯,尾聯收合相對無力,成為敗筆。而他這裡卻顯示出愈敗愈勇的激情,最後這兩句屬於畫龍點睛之筆,直接提高了整首詩的思想層次。正是這裂帛一問,將自我高潔表露無遺,也因此成為千古名句,為後世千百年文人所喜愛和引用。

有誰能相信秋蟬是這樣的清廉高潔呢?又有誰能為我這個無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

這正是序言中“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

《在獄詠蟬》得以與虞世南的《蟬》、李商隱的《蟬》(另有文章賞析)並稱為唐詩上的“詠蟬三絕”,自序詳析和尾聯的驚天一問,都是居功至偉。


梧桐樹邊羽


問題:駱賓王《詠蟬》有何深意?


前言

駱賓王(約公元619年—約公元687年)《詠蟬》還有一個題目是《在獄詠蟬》,是他在獄中有所感,寫下的一首五言律詩: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要了解這首詩的深意,首先要知道它的創作背景。

一、《在獄詠蟬》詩序

在這五言律詩之前,駱賓王還寫有一篇短文作為詩序,可以瞭解到當時的心情:

餘禁所禁垣西,是法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樹;.....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僕失路艱虞,遭時徽纆。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

詩人說,公堂院裡有幾株古槐樹,這裡用了一個典故:殷仲文之古樹。殷仲文是東晉人,跟隨桓玄叛亂失敗後,回到京都任職,他的官廳前有一棵古槐,枝葉鬆散。殷仲文嘆息說:"“此樹婆娑,無復生意!”他認為這槐樹枝葉散亂,不再有生機了。主要原因是殷仲文自視甚高,但是他已經沒有機會執掌國政。不久被處死。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擔任侍御史,因為上書議論政事,得罪了掌權的皇后武則天 ,因此被下獄。

在這篇短文中,駱賓王讚揚了蟬的高潔品行,實際上也是以蟬寓己,認為自己有”君子達人之高行”,卻“失路艱虞,遭時徽纆“。

大家都知道駱賓王反對武則天執政, 但是這篇文章寫得比較含蓄,只說自己的冤枉,更多的話都隱藏了起來。

二、《在獄詠蟬》講了什麼

這首詩寫的是蟬,也是寫的自己,首句用蟬起興:西陸蟬聲唱。接著寫自己:南冠客思侵。

第三、四句,是十字句,忍受不了蟬聲在我的耳邊嘶鳴: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白頭是自指,這一年駱賓王已經60歲了。也可能用《白頭吟》之典,這首詩是卓文君寫給司馬相如的怨婦詩,古人常常以男女關係比喻君臣關係。

五、六句,寫蟬的生存艱苦: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同時,也是寫自己的人生,想要做成事業很難,像發出自己的聲音也不易。

所以尾聯說: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我的聲音發不出去,我的高潔無人理解,天下之大,誰是知音呢?

無論是詩還是詩序,駱賓王以蟬自比,認為自己有兩個特點:

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

活著,我是一個行為高尚的人。

死了,我也是如蟬”蛻其皮“罷了,依然精神長在,不失”仙都羽化之靈姿。“

這首詩和詩序,都有一層深意沒有直接寫出來,但是駱賓王后來終於說出來了,而且去勇敢地執行了。

三、《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第二年(679),駱賓王遇到大赦出獄。又過了一年,駱賓王出任臨海縣丞,於是又多了一個稱號:駱臨海。但是不久他棄官遊歷去了 。期間,還作《詠懷詩》 明志:

寶劍思存楚,金錘許報韓.... 阮籍空長嘯,劉琨獨未歡。

寶劍存楚,典故出自漢袁康《越絕書·越絕外傳》舉兵解救國難之意。金錘報韓,出自《史記》,是張良僱傭力士刺殺秦始皇,想未被秦滅亡的韓國復仇,可惜導彈一般的大錘把目標搞錯了。

阮籍長嘯,是對司馬一家奪取曹魏政權不滿。劉琨在東晉滅亡後留在北方戰鬥,兵敗,後來被殺。

從這首《詠懷》中的用典,很明顯可以看出駱賓王對於唐朝李氏的擔心。

在這個時期,武則天勢力越來越大。終於在684年(嗣聖元年),武則天廢唐中宗李顯臨朝稱制 。這年的九月,徐敬業(即李敬業,李勣之孫)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

駱賓王詩中不敢說的事情,這時寫在了《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中:

偽臨朝武氏者,........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駱賓王終於可以直言反對武則天了,可惜武則天羽翼豐滿,不久就平定了徐敬業之亂。

結束語

回頭看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詩中只是表白自己,但是深意卻不敢明說。等到徐敬業起兵以後,他終於說出了自己的志向:

擁護李唐,反對武周。

當年唐高宗與宰相上官儀商議要廢掉武則天,結果上官儀被武則天下獄處死。駱賓王一個小小的言官,僅僅是上書議政就被下獄,哪裡敢直言反對武則天呢?

駱賓王兵敗以後失去了行蹤,成了千古之謎。有傳說宋之問見到了一個賦詩的和尚,但是第二天這個和尚又不見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問題:駱賓王的《詠蟬》有何深意?

引言:

《詠蟬》題材的唐詩,我的腦海中首先會閃現出至少三首作品,分別是大詩人李商隱的《詠蟬》,書法家虞世南的《蟬》,初唐四傑”的駱賓王的《在獄詠蟬》。

蟬分夏秋,高居枝上,餐風飲露,與世無爭,所以歷代文人墨客常把它作為高潔的象徵,特別是詩人往往託物言志,寄予自己崇高的情懷。

駱賓王的《在獄詠蟬》

提及初唐著名詩人——駱賓王,在燦若星辰的唐代詩人的群落中,也許算不上一流,但其名頭絕不是名不見經傳。也許在我們還在襁褓之中,或者嗷嗷待哺之時,我們的父母留給我們啟蒙“鵝鵝餓,曲頸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 在《全唐詩》中他的存留詩歌雖然不多,但除了那首少兒啟蒙詩《詠鵝》之外,膾炙人口,一首《在獄詠蟬》名傳千古,不得不提。全詩摘錄如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亦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其人

駱賓王,唐代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據史料記載:他天資聰惠,七歲能寫詩,被譽為“神童”。

創作背景

唐高宗鳳儀三年,駱賓王在侍御史任上,多次上書論事,因而觸怒了女皇武則天,被誣下獄。就是在獄中,他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詠蟬”抒懷之作。

《在獄詠蟬》釋義淺析

  • 首聯寫獄中聽到蟬鳴而勾起深沉的客地鄉思。“西陸”指秋天,點明季節;“南冠”,典出《左傳》:指代囚徒,點明詩人此時的身份和處境。恰在這滿目淒涼的深秋季節,在這失去自由的獄中,悽切不絕的蟬聲怎不牽動蒙冤者的沉沉悵懷?
  • 頷聯續寫聞蟬見蟬的感受。“玄鬢”即蟬鬢,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式,把鬢髮梳得像蟬翼。“玄鬢影”在這裡指的就是蟬;“白頭吟”這裡語意雙關:其一,用典於漢代卓文君的“棄婦詩”。據葛洪《西京雜記》載:司馬相如欲娶茂陵女,卓文君有感而作。她以男女關係比君臣關係,象徵詩人自己被君主所棄。其二,是指自己已垂垂老矣,哪能禁得起黑色的蟬對著白頭的自己哀吟呢?
  • 頸聯由對蟬的埋怨轉寫對蟬的同情哀憐,同情它在露重風多的險惡環境裡有翅難展,有聲不揚的遭際。而實際上,寫蟬憐蟬就是喻己哀己。言路阻塞,有志難酬;身陷囹圄,有冤難深;自己的不幸與蟬的遭際竟何其相似!
  • 尾聯又把詠蟬和抒懷交融在一起,傳達出兩者共同的苦悶,抒發心懷高潔而不被人相信,滿腹心事卻無處表白的悵恨之情,同時表現出詩人不亢不卑的性格,表達了對黑暗世道的控訴和不滿。

結論

綜上所述,整首詩作用典貼切,雙關自然,對仗工穩,風骨凝練,在同類題材中亦屬上乘之作。

如是說

  • 如果我們仔細閱讀駱賓王的這首詠蟬名篇,不能忽略這首詩的“序”,如今很多通行的“唐詩選本”往往只錄詩,對“序”則棄而不錄,實屬遺憾!
  • 我認為這段序文與詩文前後呼應,是有機的整體,詩中比興寓意,亦即自然之物與人格化身的契合,正是因為序文的鋪敘直言為前提的。所以說欲解二者契合之妙,不可不讀這首詩的“序”言:餘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枯樹;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

豈人心異於曩時,將蟲響悲乎前聽?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

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

僕失路艱虞,遭時徽纆。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聞蟪蛄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感而綴詩,貽諸知己。庶情沿物應,哀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餘聲之寂寞。非謂文墨,取代幽憂云爾。

  • 閱讀這則“序”,其實是一篇具有六朝文風,辭章優美的“駢文”。由於篇幅問題我們不做評述!以免喧賓奪主,狗尾續貂!

之感悟

不難看出,正是由於在詩前的序文中已鋪敘了“蟬的美德”,詩中所詠雖未以蟬的美德為主,而其“高潔之美”不言而喻,蘊含其中;雖未明心事,而那激切的心聲如同聲聲吶喊,已跳蕩於世間,壯懷動容,可感可聞。

【溫馨提示:兵法天下,附庸風雅。詩詞歌賦,娛樂閒暇。嗜好填詞,意氣風發。特立獨行,厭倦浮誇。頭條有緣,文筆相見。看似無聊,實則華篇。相逢何必相識,情懷與共歡顏。】


兵法天下


駱賓王《詠蟬》有何深意?

駱賓王《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 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 ,誰為表予心。

秋天蟬聲不停,使得被囚之人思鄉愁情更深。看見蟬翼,就想到自己正當盛年的樣子,現在卻滿頭白髮吟詠著悲傷的詩歌。霜露太重,蟬難舉翅高飛,大風起時蟬鳴聲也容易被淹沒。沒有人相信蟬是高潔的昆蟲,又有誰能證明我有一片冰心?

這首詩作於獄中,通過敘說蟬的形態,習性及美德,表達自己高潔的品性以及不為世人理解的哀傷。


陳年往事1222


駱賓王,(638一?)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縣)。出身寒門,七歲能詩。其詩題材廣泛,因才高位卑,憤激之情時見紙上。為初唐四傑之一。

《詠蟬》還有一個標題叫《在獄詠蟬》全詩:

西陸蟬聲鳴,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因上書議論朝政,觸忤皇后武則天,被誣以贓罪下獄,在獄吵寫下了這首《在獄吟蟬》。秋天的知了在樹林中無休無止地鳴叫著,好象有多少冤屋要傾訴,而詩人正如當年南冠的

鍾儀,被關在牢獄中。憂心重重,憤懣難解,再加上秋蟬對著他悲鳴,更使他不能忍受,為什麼呀?秋季露重風多,寒蟬已不能遠飛,其鳴叫聲比夏天虛弱了許多。駱賓王以蟬自喻,在獄中他無翼難飛,有口難言,有冤難申。沒有人相信蟬“飲露而不食”是高潔的象徵;也沒有人知道詩人的清白無辜。

這首詩,名為詠蟬,實則是自表心跡。詩中言言詠蟬,也句句自表,二者了無穿鑿之痕。


詩情小屋


年輕時讀過這首詩,標題是《在獄詠蟬》,把“在獄”兩個字去掉,就失去詩歌的背景了。有了“在獄”兩個字,詩意就明顯了,也無非是採用比興手法,把自己比喻成高風亮節的秋蟬,把政治的黑暗比喻成濃重溼寒的秋露秋風,打溼了秋蟬的翅膀,使之飛不進朝堂;壓蓋了秋禪的不平之鳴,使之難達聖聽,希望有人能為自己表達心聲,平反昭雪而已。若論詩人意志的堅定,詩歌意境的深沉及表現手法,並無過人之處。把它與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比較,就立馬看出差距來了:

駱賓王《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哪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可以明顯看出,同為獲罪官員,韓愈詩的立意,遠比駱賓王詩的高。韓愈是發誓“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而駱賓王只是哀嘆“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韓愈是抱定了必死的決心:“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而駱賓王只是哀嘆和祈求:“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思想境界,立見高下。

當然,我們也不能苛求於古人,駱賓王能做到這一步,能寫到這一步,也不錯了。

(圖片源於網絡)


甲辛


一、原文如下:

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是唐朝著名文人駱賓王的一首詩,大體意思是:我(指駱賓王自己)已深陷牢獄,誰來為我來表達爰國愛民的心,就同那蟬的處境一樣。

二、駱賓王的文釆極好,下面是他的幾首名詩: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於易水送別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還有他的《討武檄文》因文采飛揚,流傳千古於至今。據史料記載,唐皇武則天讀到其討伐自己的檄文,不但不怒,還說:“此才不用,皆宰相之過也。”

他寫的詩和文章很是著名,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只不過沒有一個好的機緣,最終,自己的政治抱負化為烏有,讓世人嘆息不已。





大才21


在獄詠蟬駱賓王【初唐】(約635-約684)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幾點註釋】1,西陸:指秋天。2,南冠:楚冠,指囚徒。3,玄鬢:古代女子梳鬢髮如蟬翼,稱為蟬鬢或者玄鬢。【內容提要】1,流水對打破了上官體的死板。2,“玄鬢”一語雙關,十分形象。3,“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對上一聯“吟”字的拓展,使情緒更加深入。4,結尾顯得白了,沒有味道。5,初唐四傑排名之謎。【詩歌評析】貞觀之治以後,海晏河清,時和歲豐,唐高宗龍朔二年,上官儀成為宰相,他所倡導的旖旎婉媚的上官體便統治了整個詩壇。此時,初唐四傑的詩文如閃電橫空出世,靈活生動,富有氣息。譬如本詩“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一聯,用流水對,便比上官體僵硬的對句靈動多了。古代女子梳鬢髮如蟬翼,稱為蟬鬢或者玄鬢。此處的玄鬢一語雙關,既指蟬,又指黑色髮鬢,詩人正值盛年,自然不甘心白頭吟的哀怨沉淪。頸聯“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寫得猶疑沉重,“露重”象徵著阻力之大,“風多”象徵著讒言之盛,從而詩人“難飛易沉”,這又將上聯的一個“吟”字深入推進了一層。此二聯語帶雙關,情緒遞進,形容準確。“上官體詩”的典型風格是這樣的:

早春桂林殿應詔上官儀【初唐】步輦出披香,清歌臨太液。曉樹流鶯滿,春堤芳草積。風光翻露文,雪華上空碧。花蝶來未已,山光曖將夕。

全詩全部使用對仗,如“步輦”對“清歌”,“來未已”對“曖將夕”等等,四平八穩,注重用詞,缺少節奏上的變化。(ps,上一篇文章裡,我提到杜甫用四個對仗完成了七言絕句,其根本便是由此而生)【詩人簡介】駱賓王(約635-約684),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時,駱賓王為其代作《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檄文極為精彩,據說連武則天也被感染了。徐敬業兵敗後,駱賓王下落不明,眾說紛紜,有幾個傳奇的版本。駱賓王同輩詩友:宋之問、李嶠、盧照鄰。【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一般稱為“王楊盧駱”,楊炯曾對此排名聲稱“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盧前王后”也常常被用來說明楊炯對此排名的不平。其實,四傑雖然並稱,卻並非生於一時,盧駱年紀相仿,王楊歲數相當,而前二者比後二者年齡大了十五歲左右,是不折不扣的兩代人。盧照鄰(約634-約682)駱賓王(約635-約684)王勃(約650-約676)楊炯(約650-約693)楊炯的說法,主要是因為年齡的關係:盧照鄰辭世時,楊炯才三十歲出頭,對於這樣一位前輩,楊炯自然覺得“愧在盧前”,而他當然也不甘於居於同齡人王勃身後,故而“恥居王後”。闢謠:網上最近開始流傳另一個版本,說盧照鄰對於四傑的排名曾經有“喜居王后,恥在駱前”的評論,這是個很低劣的謠言。楊炯的說法載於《舊唐書》,盧照鄰此說無憑,他不會沿襲楊炯的格式再評一遍,更不會說什麼“喜居王后”,樂於被排在後輩之後。


Aaron圖書分享號


題主所說的《詠蟬》,就是駱賓王被彈劾陷害,鋃鐺入獄時寫的《在獄詠蟬》。要想探究這首詩的深意,首先得從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創作背景入手。

駱賓王(公元619年——公元687年),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在四人之中詩作最多。

人生坎坷

我們開始認識駱賓王,最多的是他七歲《詠鵝》,神童於世。這樣的天才少年一生並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期成為治世之臣,社稷之福,而是長期沉淪下僚,坎坷困苦,生死不明。

公元653年,屢試不第的駱賓王迫於生活的壓力進入道王李元慶的幕府做幕僚。道王很看重駱賓王的才華,有意提拔他,就讓下屬們寫一份自薦書,說說自己的優勢,抱負,其實就是找一個提拔的理由。駱賓王沒有把握住這次機會。狷介耿直的性格,使他把這次自薦當成了炫耀賣弄,充滿不屑鄙視,白白錯失了。

不久,道王去世。駱賓王失業回家了。又過了十年,有一個機會降臨到他的頭上。

公元664年,唐高宗要到泰山封禪。駱賓王聽到消息,精神為之一振,揮筆寫就了《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表》。

文章對高宗泰山封禪高度讚揚,有禮有節,氣勢非凡,高宗看後龍顏大悅,封駱賓王為太常寺奉禮郎,長安主簿,一直到正六品的御史臺侍御史。這是駱賓王仕宦生涯的頂點。

身為御史的駱賓王屢次上疏言事,得罪了朝中權貴。他們都是武則天的下屬,對駱賓王發出警告。正直的駱賓王怡然不懼。他們就找出和駱賓王有關的一起貪汙案,牽扯其中,彈劾誣陷,致其入獄。

獄中的駱賓王,聽見了外面清鳴的蟬聲,思緒萬千,寫下了這首五言律詩《獄中詠蟬》。

詩序裡表達了駱賓王更多內心獨白

在《獄中詠蟬》這首詩前面有一則長長的並序。這在古詩中是不常見的,也說明詩人在詩文之外有千言萬語的未表之意。

餘禁所禁垣西,是法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樹;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序文在開始就引用了老槐樹的典故。殷仲文是東晉人,跟隨桓溫叛亂失敗,看見大司馬府邸中的老槐樹枝葉散亂,沒有了生機,不久自己就被處死了。

駱賓王看見公堂裡的老槐樹,觸景生情,對自己的命運產生深深地憂慮。

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 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

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駱賓王對自己的遭遇的申訴。他把自己比作餐風飲露,品行高潔的鳴蟬,達人高行,羽化靈姿。

聞蟪蛄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

作者一方面希望為自己平反的奏章已經遞上去,一方面又想起螳螂捕蟬的故事,感物生情,害怕自己遭遇更深的傷害。這種翻來覆去的矛盾心理,細緻描繪了作者忐忑的心情。

《獄中詠蟬》的深意是什麼

駱賓王想通過這首詩告訴我們什麼?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第一句的西陸指的是秋天。《隋書天文志》裡說,太陽沿著赤道向東移動一天一夜,行進一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運行一個周天。走到東陸的時候就是春天,走到南陸就是夏天,走到西陸就是秋天,走到北陸就是冬天。所以西陸指秋天。

南冠指的是囚徒的意思。南冠就是楚冠。《左傳》記載,楚國鍾儀戴著南冠,被囚於晉國軍事府。

秋天鳴蟬在悠悠的叫著,我這個囚徒深深地思念著外面的親人。

第二句玄鬢指的是蟬黑色的翅膀。也可以聯想到,把鬢角梳成蟬翼樣子的年輕女子,暗指美好的青春。

白頭吟是卓文君寫給司馬相如的怨婦詩,意思是對有情人的辜負。獄中的駱賓王已經六十歲了,顧影自憐,花甲之年。

看著晶瑩黑亮的蟬翼,再看看體衰白頭的自己,辜負了自己的才華,愧對的自己的青春。

第三句秋露濃重,蟬兒再也難以高飛,西風蕭蕭,蟬鳴都被風聲掩蓋。

第四句雖然蟬兒居高食潔,又有誰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內心的冤屈?

不管是從序文還是詩文,作者都是寓己於蟬,表達自己潔身自好,品行端正的人生態度。

聯繫駱賓王所處的社會背景,武則天先是和高宗皇帝並稱二聖,後逐漸大權在握,總攬朝政。駱賓王的強硬對立態度,是武則天上位的階下囚。

駱賓王化身為蟬,隱言隱喻,一句“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隱含了多少對武氏政權的不滿。

不久駱賓王遇赦出獄,幾年後,跟隨徐敬業謀反,一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名揚天下,這何嘗不是《獄中詠蟬》的續篇呢?


太尉讀書


《在獄詠蟬》的原文: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

誰為表予心!

<strong>

現代解釋:秋天蟬兒在哀婉地鳴叫,作為窮徒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陣陣悲傷。我雖不到四十歲已是滿頭白髮,哪還經得起那如婦人黑髮般的蟬兒哀鳴的侵襲。秋露濃重,蟬兒縱使展開雙翼也難以高飛,寒風瑟瑟,輕易地把它的鳴唱淹沒。雖然蟬兒居高食潔,又有誰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內心的沉冤。


武則天當政時期,曾經有一位叫徐敬業的起兵反對她,用駱賓王寫的《討武檄文》散佈天下,揭露她的昏庸和暴行。不久,駱賓王被捕入獄,在獄中寫下了這首詩。此詩作於患難之中: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意雙關。全篇以蟬比興,以蟬寓己,蟬、人渾然一體,以託詩人遭受讒陷之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