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寫了《討武檄文》後,其生死成謎,駱賓王到底是怎麼死的?

涼城浪子看歷史


很榮幸能作答:

詩壇“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七歲賦《詠鵝》,被譽為神童,然成年後性格剛直,好打抱不平,故屢遭權貴打壓,仕途坎坷。他閒居兗州時上《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表》,唐高宗甚悅,授為奉禮郎。後遭貶謫,隨西域道安撫大使阿史那忠西征,遠行萬里,駐馬輪臺。從邊塞回到內地後,他先後擔任了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升任為朝廷的侍御史。不久,因上疏論事,觸忤了皇后武則天,從而被誣告以貪贓罪下獄,寫下了著名的《詠蟬》詩。遇赦出獄後,駱賓王想再次遠遊邊塞,去軍營建功立業。在到達幽州時,接到了朝廷新的任命——去當時偏遠的浙江臨海擔任縣丞。



在目睹與聽聞了武則天廢帝奪權、大開殺戒的惡行後,駱賓王日益厭惡汙濁的官場。他辭去了臨海縣丞的官職,在南方一帶浪遊。這時他遇到了開國元勳、英國公李勣的長孫李敬業。

李敬業同樣受到武后打壓、貶逐。兩人境遇相同,一見如故。李敬業在揚州發動了討伐武后、匡復唐室的戰爭。駱賓王任起草文書的藝文令。一篇辭采激昂、響震朝野的《代李敬業討武曌檄》橫空出世。

檄文先列數武則天之罪惡,然後說明李敬業起兵的正義性。再以“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 宣揚義軍推枯拉朽之軍威。最後在必勝的信心之下鼓動天下雲集響應。

武則天在讀到文中的“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 兩句時,一向鎮定的武后矍然為之動容,驚問:“宰相安得錯失此等人才?”

在揚州幕府期間,駱賓王還寫了《在軍登城樓》:

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

此詩借武王伐紂的典故隱喻李敬業討伐武則天的正義性,表現了詩人必勝的信心與英勇的氣概。



然而由於李敬業的策略失誤,討武的戰火才持續了三個月,便被武則天的三十萬大軍撲滅了。李敬業等人被其叛將殺害。駱賓王下落不明,《資治通鑑》裡說他與李敬業同時被殺,《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而孟棨的《本事詩》則說:“當(徐)敬業之敗,與(駱)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遍遊名山。至靈隱,以週歲卒”,說駱賓王是出家為僧,遁入了空門。正史與野史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另據史料記載,神龍元年,唐中宗李顯在張柬之等大臣的擁護下復辟即位,推翻了武則天的統治。唐中宗為李敬業平反,並派大臣郗雲卿尋找駱賓王的下落並蒐集其詩作。郗雲卿並沒有找到駱賓王,但經過調查確認了駱賓王沒有被殺,他的原話是:“文明中與敬業於廣陵共謀起義,兵事既不濟,因之逃遁”。其時距駱賓王失蹤之年只有二十年左右,應該說這個說法比較接近真相。



縱觀駱賓王的悲劇人生,他渴望為國家鞠躬盡瘁,建功立業,但適逢武后專政,屢遭貶抑,最終做了唐王朝宮廷鬥爭的犧牲品,令人扼腕嘆息!但他創作的很多優美詩文響徹千古,婦孺皆知,足為他充滿傳奇色彩的坎坷人生增添熠熠光輝。


明倫書院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駱賓王的生死一直是個迷,也有太多傳說。《唐才子傳》中有一個傳奇般的故事:

宋之問貶還途中,道出錢塘,來到靈隱寺遊覽。在寺中遇到一位僧人,這個僧人就是駱賓王。這完全是後人對兩位詩人的幻想,因為宋之問與駱賓王交往甚密,即使駱賓王剃度為僧、容貌大變,宋之問也不可能認不出來。所以這個說法應該是虛構

駱賓王的故事就是這麼傳奇,乃至於在正史中也沒有他的具體的生卒年。那麼駱賓王究竟是怎麼死的?

駱賓王之死

因為《討武檄文》的慷慨激昂,即使武則天讀罷再有感嘆,她也不可能容得下這麼一位“反臣”。所以徐敬業反叛一被平定,駱賓王就肯定會受到牽連。

所以關於駱賓王的結局有幾種記載,所記不全,如下:

資治通鑑上記載初唐四傑——

勃度海墮水,炯終於盈川令,照鄰惡疾不愈,赴水死,賓王反誅

這和《舊唐書》書中的記載一致。《舊唐書》中也說:

敬業敗,(駱賓王)伏誅

而新唐書中的記載則是:

敬業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

《駱賓王集序》中也是相同的觀點:

兵事既不捷,因而逃遁。

等等。關於駱賓王的結局有兩種說法,一是駱賓王隨著徐敬業的失敗而被殺,二是駱賓王逃過一劫,從此避世。後一種說法在很多文人口中流傳,並聲稱和年老的駱賓王還有過交集。以至於在後來的小說創作中,如《鏡花緣》還專門寫了駱賓王逃亡海外,並有一女,李汝珍(《鏡花緣》作者)的這種說法應該是想象居多,而不可信。

在《唐才子傳》中也是駱賓王逃亡海外這種說法,《唐才子傳》中說他桴海而去。辛文房(《唐才子傳》作者)為詩人們立傳時也是蒐集了大量史料,應該說這種說法絕不是空穴來風

事實上在我看來,賓王反誅,應該是對駱賓王家的“誅族”,而在這期間駱賓王逃脫的可能性很大。因為如果沒有一定的證據,在修史工作中《新唐書》不應該修改《舊唐書》中駱賓王的結局。

而官方要的是他的一個死訊,而對他是否真正伏誅則不大關心,因為這麼一個文人,除了一篇《討武檄文》他的作用幾乎沒有,更談不上再生事端,而駱賓王自己更不敢再生枝節。

所以,駱賓王很大可能是逃脫了,但是他逃脫之後的生活如何我們卻不得而知。他可能是病死,也可能善終,也有可能是事後投水自殺。


坦坦蕩蕩的尚格


關於駱賓王的結局,眾說紛紜,有人說他被誅殺,有人說他逃走了,也有人說他逃走後做了和尚。這些說法到底哪些靠譜呢?咱不妨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欲知駱賓王下落,需先知到底發生了什麼

眾所周知,作為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的才華是受到大家認可和追捧的,就連武則天對駱賓王的文學造詣都讚歎不已。只可惜,才子往往都有一個通病:恃才傲物。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絕頂聰明的人都很難相處,駱賓王大約也是這類人。做官之後,處處受排擠,很快就被穿小鞋擠出了朝廷中樞,一代才子,變得鬱郁不得志。

後來,武則天見時機成熟,登基稱帝。毫無疑問,在男權至上的社會架構裡,一個女人稱帝是何等的顛覆價值觀。不出所料,社會上一大片反對聲音,這些反對聲音裡有一個官三代:李敬業。他的爺爺就是大名鼎鼎的唐朝軍神李勣。李敬業在江南四處招兵買馬,準備推翻武則天的王朝,重整李家的江山。這時,鬱郁不得志的駱賓王投靠了李敬業。不久,那篇千古奇聞《討武曌檄》正式誕生。

結局大家都知道了,李敬業很快被朝廷擊敗,駱賓王的下落也就成了一筆糊塗賬。

官修史書關於駱賓王下落的說法

《舊唐書》:“敬業敗,(駱賓王)伏誅。”
《資治通鑑》:“王那相斬敬業、敬猷及駱賓王首來降。”
《新唐書》:“敬業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

三本史書說法都不盡相同,按照《舊唐書》的說法,駱賓王是被誅殺的。這要從《舊唐書》的成書經歷說起,此書多以唐朝的實錄為基礎整理而成。那麼,這種說法也就是武則天朝廷的官方說法,可信嗎?不能說完全可信,因為,這是勝利者的說法,那麼一場大戰,朝廷自然要宣傳戰果,震懾反對武氏的勢力,所以,這種說法存疑。

那麼,《資治通鑑》的說法靠譜嗎?司馬光把駱賓王的死與李敬業的死牽連到一塊了。說是李敬業的叛將王那相斬殺李敬業和駱賓王,拿著首級去投降。這種說法應該是司馬光的推測,因為根據《舊唐書》的記載,李敬業是這麼死的,並沒說駱賓王是這麼死的,這麼一來,司馬光應該是根據當時的情勢推測,駱賓王當與李敬業一起被殺,這個,真的沒有什麼依據。

《新唐書》的說法就比較有意思了,說是李敬業敗亡後,駱賓王逃跑,不知所蹤。這種說法大約是最符合人們心中期待的,也是最有市場的一種說法,那麼,成書於北宋的《新唐書》,距離駱賓王之死已經幾百年之久,靠譜嗎?彆著急,咱接著聊。

郗雲卿的說法應該最接近事實

為什麼說郗雲卿的說法最靠譜呢?按照史學的慣例,越是接近事情發生時間的記載,可靠度就越高。這很好理解,越接近事情發生時間,得到的資料就越客觀。

神龍元年,李顯在張柬之等人的簇擁下,軟禁了武則天,重新繼承帝位。復位後,李顯準備為李敬業平反,因為,當年李敬業可是打著恢復李顯帝位的旗號起的兵,漫說李顯感恩不感恩,即使為了做做面子活,也得給人家李敬業平反。李顯派人修復了李勣的墳墓,並派郗雲卿前往蒐集駱賓王的詩作和行蹤。

因當時事情剛過去二十年左右,很多當事者都還在世,郗雲卿的走訪工作做得還算比較輕鬆,側面可見,這個走訪結果的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郗雲卿是這麼說的:

文明中與敬業於廣陵共謀起義,兵事既不濟,因之逃遁。

也就是說,郗雲卿最後的結論是駱賓王還是逃走了,而非被朝廷誅殺。

駱賓王到底去了哪裡?一次對詩帶來的線索

駱賓王究竟去了哪裡,眾說紛紜,不過,孟棨的《本事詩·徵異》中有這樣的記載:唐中宗神龍元年,宋之問被貶值江南,在路上,他夜遊靈隱寺,眼前景色宜人,宋之問詩興大發,寫了兩句“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寫完後,下半句苦苦思索仍不可得。正在打坐的老和尚隨口說了一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宋之問聽後,欣喜若狂,趕緊將詩完成,回去後,他反覆琢磨,覺得此詩的點睛之筆就是老和尚的那兩句。第二天,宋之問前往靈隱寺拜訪老和尚,和尚已不知所蹤。詢問周圍的寺僧才知,對詩的竟是大名鼎鼎的駱賓王。


不管此記載可靠不可靠,起碼,提供一個思路和線索,駱賓王應該利用了“燈下黑”原理,就藏在江南的某個地方。

好了,我就聊這些,歡迎各位網友大神回覆討論。


貓叔說歷史


駱賓王,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代詩人,與王勃、盧照鄰、楊炯並稱為“初唐四傑”。他年少成名,7歲時作《詠鵝》,被稱“神童”。其在“四傑”中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詩體氣息嶔崎磊落,詞華富豔瑰麗,形式靈活。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所寫《疇昔篇》《豔情代郭氏贈盧照鄰》等都具有時代意義。

武則天廢帝唐中宗為廬陵王,立李旦為帝,後李旦上表請辭,由武太后臨朝稱制。徐敬業與其弟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駱賓王等人,在684年九月起兵於揚州,徐敬業自稱為匡復府大將軍,領揚州大都督,以勤王,匡扶盧陵王李顯復位為名出師,此時,駱賓王寫了《討武檄文》,以封建時代忠義大節作為理論根據,號召人們起來反對正在籌建中的武周王朝,氣勢充沛,筆端帶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二句,頗能激發唐朝舊臣對故君的懷念。

結果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資治通鑑》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

孟棨《本事詩》則說:“當(徐)敬業之敗,與(駱)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遍遊名山。至靈隱,以週歲卒。”

另有一說表示駱賓王跳水逃生,亡命於“邗自白水蕩”(今啟東呂四一帶);而追兵將領怕承擔對朝廷重犯追捕不力的罪名,殺了與他們相貌似的兩個人交差,駱賓王遂得以隱名活了下來。死後葬於南通。

還有一段野史是這樣說的:唐代考工員外郎宋之問,被流放到江南,流放途中來到靈隱寺遊覽,這天夜晚明月當空,他在長廊上挖空心思地作出了第一聯:“鷲嶺鬱苕嶢,龍宮鎖寂寥。”又總感到不如意。寺內有個老僧點著長命燈,坐在大禪床上,問道:“年輕人深夜不睡覺,卻在這裡苦苦吟詩,到底為什麼?”宋之問答道:“弟子修業於詩學,剛才我想賦詩以題此寺,無奈興思不來,苦吟不得佳句。”老僧道:“請你試吟上聯。”宋之問即吟誦第一聯給他聽,他聽了後,反覆吟唱了幾遍,便說:“為何不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兩句呢?”宋之問十分驚訝,驚訝於這兩句詩的遒勁壯麗。他又接著把這首詩吟到終篇:“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老僧所贈的詩句,是全篇中最精闢的地方。第二天,宋之問再去拜訪他時,再也見不到了。寺中的僧人有知道底細的人說:“這位老僧就是駱賓王。”宋之問繼續盤問他,答道:“當年徐敬業兵敗後,與駱賓王都潛逃了,沒有抓到他們。將帥們顧慮漏掉了大頭目,會落大罪名。當時死了幾萬人。因此找與他倆相貌相似的人,砍下頭來裝在盒裡呈送朝廷,後來雖然知道他倆沒有死,也不敢再抓捕送給朝廷。”因為這樣,所以徐敬業能夠成為衡山的僧人,九十多歲才死的。駱賓王當年也落髮為僧,遍遊各處名山。後來到了靈隱寺,一年之後就死了。當年他們雖然失敗了,但因興復唐朝為名,所以人們多半俘獲後又開脫了他們。


大江侃歷史


駱賓王(640年?-684年?[1]),字觀光,義烏(今中國浙江義烏)人。駱賓王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說《詠鵝詩》就是此時所做。 唐朝初期的著名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684年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起草了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敬業敗後,賓王不知所終,一說身殉,一說剃髮出家,終身隱居。道教扶鸞的信眾以駱賓王被斬時兵解,忠肝義膽與文采昂揚,尊之為神,號稱“南天駱恩師”,佛教徒則盛傳駱賓王遁入禪門,稱之為“普濟妙章禪師”,年年端午盛大奉祀。

《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生平

以《易經.風地觀》:“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名賓王,字觀光。龍朔初年,駱賓王擔任道王李元慶的幕府屬官。後來相繼擔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儀鳳四年(679年),駱賓王升任朝廷的侍御史官職。曾經被人誣陷入獄,被赦免後出任地方官臨海縣丞,所以後人也稱他駱臨海。

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作為徐敬業的幕僚,起草了著名的《討武氏檄》,痛斥武則天的種種行為。武則天讀到檄文中“蛾眉不肯讓人,狐媚偏能惑主”,只是嘻笑,直到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大吃一驚,向左右大臣詢問說:“這是誰寫的?”有人回答說是駱賓王所作,武則天非常不高興的說:“這是宰相的過失,駱賓王有如此的才華,怎麼可以讓他流失在外懷才不遇?”

徐敬業兵敗後,駱賓王逃亡,不知所終。《舊唐書》與《資治通鑑》都說駱賓王被殺,《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郗雲卿在《駱賓王文集》序中認為“文明中,與嗣業於廣陵共謀起義,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孟棨《本事詩》說駱賓王逃脫後削髮為僧,“遍遊名山。至靈隱,以週歲卒。”

一說駱賓王逃匿於今江蘇南通一帶,據朱國楨《湧幢小品》記載,明正德九年(1514年),義烏南通城黃泥口一位曹姓農民挖地時曾發現駱賓王墓,農人掘開墳墓,見“棺內人還衣冠如新”。農人大異之,於是把墓地封回。不久墓址就被水淹沒。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任職南通的福建人劉名芳,派人下水搜尋,結果找到幾根“枯骨查牙”,就當作駱賓王的骸骨,迎至狼山東南麓,這就是保存至今的南通駱賓王墓。

駱賓王的詩題材較為廣泛,因才高位卑,憤激之情,時見紙上。他的五言律詩精工整煉,尤其擅長七言歌行,筆力雄健。名作《帝京篇》是初唐罕有的長篇詩歌,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絕唱”。他對革新初唐的浮靡詩風,開闢唐代文學的繁榮局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孤膽騎俠


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文采極佳,論他是怎麼死的,眾說紛紜,有的說他去當了和尚,有的說是跳江自殺,還有的說被部下殺了去請功,到後來部下在混亂中也被殺,功也沒請成就被殺,還有說是去了高麗。現在各種說法都有,畢竟已經太過遙遠,也就無法進行考證了。




逆生長的向日葵


其反主徐敬業兵變失敗後,駱賓王和徐敬業的舊部意欲逃去高麗,在去往高麗的途中因為遇到了風浪被阻,徐敬業的部將王那相叛變,為了將功贖罪、為自己討得一線生機,遂將駱賓王給殺了,並將其頭顱上交至朝廷,駱賓王全家也因此無一倖免都被殺害了。在《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等史書中,對於駱賓王的死,都記載的是這種說法


寰宇世界歷史地理姿勢


駱賓王文采出眾,妙筆生花,在聲討武檄文後,起兵討伐失敗後,蹤影皆無。在歷史,再也未留下半點事蹟。不過他的詩寫的出類撥脆,令後人敬佩。。


用戶7250116464786高


揚州兵變失敗後,投江水而死。有當時野史記載。


俊哥說談


駱賓王是一個有點傳奇故事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