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江東孫氏集團早期猛將,被傲氣好戰的孫權送上了死路

三國時期,孫氏集團在江東打下江山初期,是有一眾猛將輔佐的,令大家熟知的就是江東十二虎臣,他們為孫氏南征北戰,打下江東基業,在這十二位功臣中,有一位將領,其一直統帥精銳部隊,最終在孫權一生中最為關鍵的一戰中戰死,孫權甚為悲痛,他就是陳武,應該是大家不太熟悉的一位武將。

陳武,江東孫氏集團早期猛將,被傲氣好戰的孫權送上了死路

孫氏在稱霸江東後,一直到亡國,都擺脫不了一個現實就是,和江東士族之間是面和心不和,江東士族只不過是需要孫氏這個代理人維護他們的權益罷了,所以孫氏開疆拓土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孫堅孫策時做到,到了孫權時期,為了穩定,只能拉攏士族,所以在孫權以後,孫氏其實和江東士族完成了利益交換,而這恰恰令孫氏擴張的動力大大減弱,江東士族只想著維護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並不想為孫氏賣命,尤其是江東特殊的兵制,兵源成分複雜,以山越人居多,同時將領擁有私兵,可以世襲,所以為了維持在軍事上的平衡,孫策時期的淮泗集團以及孫權時期的後淮泗集團都是孫氏控制軍權的臂膀,而陳武就是淮泗集團的人,陳武是從孫策時期就和追隨孫氏的。

《三國志.陳武傳》孫策在壽春,武往脩謁,時年十八,長七尺七寸,因從渡江,征討有功,拜別部司馬。策破劉勳,多得廬江人,料其精銳,乃以武為督,所向無前。

陳武自己就是廬江人,早在孫策在壽春的時候就跟隨他了,也就是說在孫策寄人籬下的時候,當時孫策名義上是袁術的部將,如果不是征討劉瑤這個時機,估計孫策可能就沒有機會崛起了,最慘的結局就是給袁術陪葬了,但是不管怎麼說,陳武能夠在那個時候就追隨孫策,可見其是很會識人的,知道孫策不是池中之物。

陳武,江東孫氏集團早期猛將,被傲氣好戰的孫權送上了死路

而且陳武也參與了孫策稱霸江東初期兩次關鍵戰役,也就是渡江擊敗劉瑤,驅逐了這位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打敗劉勳,奪得廬江,而且孫策將獲得的廬江士族進行整編,讓陳武統領,一來是因為陳武是廬江人,便於統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孫策很信賴陳武啊。

《三國志.滿寵傳》寵曰:“廬江雖小,【將勁兵精】,守則經時。

在當時廬江是出精兵的,那麼在孫策時期,組建的這支“廬江軍”就是一支隸屬於孫氏的精銳中央軍,而陳武是第一任軍事長官,可見孫策對於陳武的信賴於器重,記載中也說了陳武帶領這支部隊“所向無前”,那麼顯然陳武在孫策一統江東時期是一直衝鋒陷陣的。

在孫策遇刺身亡後,孫權接替孫策的位置,江東孫氏正處於一個短暫的不穩定期,陳武作為孫策留下的忠心武將,自然得到了孫權的繼續重用。

《三國志陳武傳》及權統事,轉督五校。

《三國志集解》北軍中候,掌監五營。即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尉也。

多說一點就是,當時陳武被任命為五校督,應該不是東漢軍制中指的五校督,“大駕鹵簿,五校在前,各有鼓吹一部”,大駕鹵簿指的是帝王出行的儀仗隊,那麼顯然這裡的五校是帝王可以享有的規格,那麼孫權在尚未稱帝,連江東都未必能坐穩的時候,是不會僭越的,那麼陳武擔任的五校督應該指的是隸屬於孫氏的中央部隊,仿照東漢五校營建立的部隊,由於當時江東大多數部隊都為將領私兵,能夠獨立的也就是孫氏能夠自己掌控的部隊了,能夠看出孫權對陳武也是信任重用的。

陳武,江東孫氏集團早期猛將,被傲氣好戰的孫權送上了死路

如果按照正常發展,陳武會成為江東的一員悍將,只是有關陳武的歷史記載似乎斷層了,孫權在建安五年接管江東,陳武在被孫權任命為五校督後似乎就消失了,直到建安二十年,合肥之戰的時候,他才再次出現,並且為保孫權而戰死,那麼個人深切懷疑,在這段時間中,陳武沒有什麼立功的表現,很有可能他成為了孫權的貼身將領,五校營有可能是護衛孫權的親衛部隊。

而說到陳武之死,可以說是被孫權坑了,是傲氣且好戰的孫權把他送上了死路。

孫權這位後來的東吳大帝,可以說是有著統一天下之志的,只是四伐合肥均落敗,令這位霸主失去了爭奪天下的銳意,當然後期也是太老了,不夠在建安二十年之前,孫權依舊是那個有著北伐曹魏,一統天下之心的雄主。

我們看一下孫權從掌權後到建安二十年的戰績如何,在這段時間,孫權擊敗了黃祖,總算是打開了北上的通道,打贏了赤壁之戰,和曹仁對峙奪得南郡,征服交州九郡,於濡須口擊敗曹操,征討皖城,控制江淮南部,雖然這些戰爭大部分都不是孫權帶兵打的,不夠這些戰績都增添了孫權稱霸天下的野心,並且他自己也是一個好戰的人。

《三國志.張紘傳》後權以紘為長史,從徵合肥,權率輕騎將往突敵。

《三國志.張昭傳》權每田獵,常乘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

在二張的記載中,都可以看到孫權有爭強好鬥的氣勢,而這樣的孫權,在掌權後,經過15年的磨練,江東內部局勢越發平穩,加上孫氏集團對外戰爭多有取勝,無論是從江東實力,還是孫權的個人意願上來說,他都要去完成自己多年來的夙願了,也就是北上統一中原,時間到了建安二十年,一件事也是更加激起了孫權的鬥志。

陳武,江東孫氏集團早期猛將,被傲氣好戰的孫權送上了死路

《三國志.吳主傳》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備歸,而曹公已還。權反自陸口,遂徵合肥。

但是曹操為遏制劉備的擴張,主動攻取漢中,致使在荊州和孫權對峙的劉備直接和孫權求和,雙方分割了荊州,各自退兵,而且沒準劉備也是通過此和議,換取孫權北上征討合肥,吸引曹軍兵力的。

不管出何種原因吧,孫權算是迫使劉備割讓部分荊州地盤後,他是志得意滿,而曹軍主力深陷漢中,合肥一線雖有名將張遼坐鎮,但是隻有7000餘人駐防,孫權從荊州前線撤軍後直接北上,而為了一舉拿下合肥,孫權集結了10萬大軍,這是快把江東家底拿出來的節奏了,因為孫權志在必得,所以孫權的一個決定,最終讓陳武命喪合肥城下。

陳武,江東孫氏集團早期猛將,被傲氣好戰的孫權送上了死路

《建康實錄.太祖卷》權自陸口引兵還合淝,營於津北,魏遣將軍張遼拒之,久不戰,權乃撤軍。

《建康實錄》中是比較隱晦的,直接把這次合肥之戰的慘敗掩蓋過去了,不知道的以為是張遼被嚇到了未曾出戰呢,但是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裡面有一個細節,那就是大多數將領都是在大戰逍遙津的時候才出現,比如呂蒙甘寧,但這是合肥之戰後期,當時孫權已經決定撤軍了,並且自己率部殿後,被張遼率軍突襲,險些被抓,而在合肥之戰初期,在合肥城下,孫權紮營後就遭遇過張遼率800精騎突襲,張遼肆虐孫權大營,從容而去,在這次交戰中,記載中只有陳武、徐盛、賀齊、潘璋等人出戰。

那麼最有可能的是,孫權在荊州和劉備簽訂和議後,只是帶領身邊精銳部隊快速奔襲到合肥城下,主力部隊還在向合肥彙集,一來是和劉備在荊州對峙絕沒有10萬大軍之眾,二來是10萬大軍不可能在一起行軍,必然是分多路進軍合肥,而孫權帶領一支精銳部隊率先抵達合肥城下,而這也符合孫權的風格,意氣風發的他,當時是想宣誓對合肥的主權吧,自己在合肥城下耀武揚威,告訴自己身後有10萬大軍,定可踏破合肥,打通北上通道,但是這恰恰給了張遼機會。

陳武,江東孫氏集團早期猛將,被傲氣好戰的孫權送上了死路

《三國志.張遼傳》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

張遼正是看準了孫權所謂的10萬大軍“未合”,尚未彙集在合肥城下之時,突襲孫權,打擊其士氣,這樣才能守住合肥,如果令孫權所部養精蓄銳,一舉攻城的話,合肥城真的未必能守住,張遼的想法孫權是沒有想到的,畢竟孫權之前沒有和張遼交過手,按照常理來說,孫權是想不到合肥城內守軍敢出城應戰的,因為孫權雖率先頭部隊抵達合肥城下,但是兵力肯定是要多餘合肥守軍的,起碼要上萬了,如果合肥守軍出城應戰,哪怕孫權所部二換一,這戰損比也要比直接攻城強,當時孫權營中也是沒有一人想到張遼會玩突襲這一招吧。

《三國志.潘璋傳》合肥之役,張遼奄至,諸將不備。

面對張遼的突襲,孫權所部無人防備,這也正是孫權大意埋下的禍根,張遼率800精騎在打開城門後很快就殺到了孫權大營,在突襲戰初期,孫權所部即便是精銳部隊,在尚未列陣的前提下,也是難以阻擋騎兵的衝鋒,只能成為騎兵的刀下亡魂,而張遼則是很直接,直奔孫權的大旗,所以孫權所部是在毫無防備的前提下,被張遼一箭穿心了,但凡有些防備,都可以令張遼所部遭遇重創,那麼合肥攻防戰就又是另一個結果了。

陳武,江東孫氏集團早期猛將,被傲氣好戰的孫權送上了死路

孫權的大意,將士們遏制不住張遼所部的突擊,這就讓陳武必須死戰了,之前說了陳武在歷史記載中消失了15年,必然是不在前線的,那麼最有可能的就是孫權的貼身護衛將領,在當時的情況下,陳武只能為孫權“擋子彈”。

《三國志.潘璋傳》陳武鬥死,宋謙、徐盛皆披走,璋身次在後,便馳進,橫馬斬謙、盛兵走者二人,兵皆還戰。

《三國志.賀齊傳》時城中出戰,徐盛被創失矛,齊中兵拒擊,得盛所失。

《三國志.張遼傳》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

若按照孫權一方的記載,將領只有陳武戰死,《三國志.張遼傳》則是記載了斬殺兩將,但是卻沒有表明姓名,可能也是因為陳武在曹操一方沒什麼影響力吧,畢竟常年不在前線,顯然陳武是直接奔著突襲而來的張遼去的,如果能斬殺張遼,那麼這次突襲就被遏制了,即便不成功,也可以為孫權逃離爭奪時間。

當時宋謙、徐盛都敗走了,徐盛還受傷了,兩人各自部屬也是潰敗,在這種危機情況下,如果沒有人遏制張遼的突擊,那麼殺至孫權大旗之下,斬殺孫權是有可能的,畢竟當時孫權沒有防備,而張遼選擇進攻的實際也是比較雞賊,是在清晨,“平旦”就是日出的時候,這個時候孫權所部將士還未睡醒,而張遼所部則有良好的光線進行突擊,能夠更加集中在一起,像一把利劍刺向孫權,那麼在這個時候,能夠抵擋張遼的只有陳武了,他用自己的生命給孫權創造了相對足夠的逃生時間,並且能夠調集兵力護衛自己,

參考資料《三國志.吳主傳》《三國志.潘璋傳》《三國志.賀齊傳》《三國志陳武傳》《三國志張紘傳》《三國志張昭傳》《三國志滿寵傳》《三國志.張遼傳》《三國志集解》《建康實錄.太祖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