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誰最幸福?

共鳴共勉共賞


公元742年,李白與賀知章在長安相遇 ,也是疏宕不拘的酒徒,雖然他們相差42歲,卻一見如 故。

初到長安的李白向老前輩呈上一首《烏棲曲》,年過八旬的賀老一邊痛飲一邊吟誦,感嘆到:“此詩可以泣鬼神矣”。李白大受鼓舞,又從詩袋中取出自己的得意之作《蜀道難》,危乎高哉,“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賀知章讀完前幾句,酒杯就快拿不穩了,全詩讀完,激動不已。給李白狂點贊,公非世間凡人,一定是天上的太白金星遇謫下凡。


“謫仙人“,這個流傳千古的名號,正是老賀送給小李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賀、李這對忘年交在長安酒肆縱酒高歌,一時竟花光了酒錢,賀知章二話不說,手一揮,解下腰間皇帝御賜的金龜,將這一朝中高官才能佩戴的寶物拿來換酒錢。

賀知章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詩人,有著很好的天賦,他寫的詩也一直被後世傳揚。其實通過觀察賀知章的詩也可以發現他很少寫那種悲傷的,這與他自身的經歷也有很大的關係。賀知章也被稱為古代最幸福的詩人之一。他的政治方面很順暢,家庭和睦,賀知章在古代的時候活到了八十多歲的高齡,這是在古代來說是很難得的。如果沒有好的心態,是不可能這麼高壽的,很多人羨慕。

賀知章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妻子溫柔善良,兒女孝順。他的生活幾乎沒有可以挑剔的地方,學業有成,家庭幸福美滿,官途順暢。每一樣都被賀知章佔了,所以他被稱為最幸福的詩人!


情比天高259


賀知章是古代詩人中最幸福,為什麼呢?有以下幾點原因:1,生活的年代,賀知章生活在唐朝經濟最鼎盛時期,當時國民收入都偏高,世界各地商旅都來首都長安,進行貿易。人口突破百萬,是同期羅馬帝國的四倍,國家繁榮昌盛,國泰民安,老百姓生活富裕,糧食吃不完,就釀酒。

2,賀知章壽命長,他於公元659年,卒於公元744年,一生從無大病,活了八十六歲。況且他家庭幸福,婚姻美滿,令人羨慕。

3,賀知章官運亨通,他在唐武后證聖元年中進士,狀元,是有資料記載浙江歷史上第一位狀元。從國子四門博士一路做到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死後還被追封禮部尚書。

4,賀知章朋友多,有“醉八仙","仙宗十友"等,多名知己。古人曰,得一知己足矣,而他的知己可以用卡車裝。

賀知章性格開朗和大時代的背景,造就了這一不世出的大詩人。他一路走來,總是順風順水,所以我們無理由,不相信他是古代詩人中最幸福的!

`


新星滿滿


看了這個問題,首先就想到了應該是唐朝詩人賀知章。

  • 賀知章最幸福

這位官場詩人生於公元659年~744年。他出生時,正是唐高宗李治時期,父皇李世民交給兒子的大唐天下正是走向鼎盛時期的“貞觀之治”。

這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個時代,不僅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而且,這時的中國,是世界最富庶、最文明、最強盛的囯家。

  • 生逢其時

賀知章字季真,晚號“四明狂客”,會稽人(今杭州蕭山區),官至秘書監。

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中進士。

唐朝在開科取士的問題上,一直秉承開放的態度,大量的學子通過考試,獲得功名,為進入中央政府贏得了機會。如楊炯、陳子昂、王維、韓愈、白居易、柳宗元、劉禹錫、杜牧等。

但是,大唐王朝入仕門檻也並非任人可進,朝中無人的話,你那張“進士”錄取通知書也僅是一張紙。

“貞觀之治”並未完全消除由VlP們的推薦功勞。

賀知章中進士的年代恰是武則天臨朝稱制時期,她本人並無顯赫的家世,一直受到“關隴集團和山東士族集團的打壓,武則天為了對抗這種局面,所以廣攬天下人材為其所用,從入仕開始,賀知章是一帆風順的。

他不象射洪縣北漂京城的陳子昂那樣用史上最剛烈的詩句表達入仕的艱難。

初唐大詩人王維也是通過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賞識才當上公務員,無限風光和盡情風流的白居易由老資格的前輩VlP詩人顧況的推薦才能當上公務員。

而賀知章卻是平步青雲,進入武周時期的秘書監任職。所以,賀知章在就業問題上是一帆風順的。

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四川為起點,在中國南方畫了一個圓的李白終於北上漂到長安,他來幹什麼呢?直率一點說就是想進入政界。詩仙其實也是人,酒精麻醉後的狂放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同樣是託人找的玉真公主, 不知什麼原因,所託之亊沒有結果。

也許是天作之合,李白在“紫極宮”巧遇賀知章,李白早就拜讀過賀知章詩文,此時見到大V,納頭便拜,非常靈醒的順勢從袖中抽出自己的詩文請賀老師指點。

賀知章看完詩文後,一巴掌拍在桌上,李白嚇得臉白,卻聽見賀秘書連聲叫好,拍案叫絕。尤其是《蜀道難》和《烏棲曲》,兩人相談甚歡,最後,由於忘了酒資,賀知章取出龜紐金印付帳。(諒那店家不敢使用,龜紐印屬於官印,肯定事後由老闆登門奉還)

由於此次歷史性的會晤,後人談李白必談此事,所以賀知章幸運的沾上李白的光。有朋友可能不同意這個觀點,我們也要客觀的看到,賀知章由於公務繁忙,日理萬機,創作數量肯定減少,以致《唐詩三百首》只收錄了他的七言絕句《回鄉偶書》。

這是一首從反面寫久客傷老之情的傷感之作。這當然是可以弦耀一輩子的傑作。

現在有許多書籍在談到唐代詩壇的高齡詩人時,大都指白居易(享年74歲)、劉禹錫(享年70歲)羅隱(享年76歲)而賀知章(享年84歲)僅次於前面提到的顧況(享年88歲),顧況就是和白居易開玩笑說:“長安物貴,居大不易”。

唐朝幾千名詩人的大多數都是在仕途上失意,又遇上安史之亂的影響,生活在顛沛流離中,如李白、杜甫。

而賀知章卻是一帆風順的渡過了自己的一生。

當李白於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接受了唐玄宗的黃金厚賞離開長安大遊八方之時,恰是賀知章在養老故鄉病逝之時,李白聞知消息後,想起了十多年前的那一幕,於是寫下巜對酒憶賀監二首》:“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良人執戟2


幸福,所有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帶給他們的結局也是不一樣的。在古代的詩人中,誰最幸福?有人說李白,有人說王維,有人說蘇軾,我個人覺得是孟浩然。

一、幸福地睡覺

中國兒童啟蒙詩歌排行榜上,穩居前三名的當然是李白的《靜夜思》、駱賓王的《詠鵝》,還有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那是春困的時候,外面的鳥叫聲卻把我吵醒了,啊,原來下雨了,那麼你們上班去打卡吧,記著帶傘,我要再睡會兒,睡會兒,睡——會兒——呼——呼——能把睡懶覺也寫得這麼理直氣壯、這麼有詩意、這麼任性的,只有孟浩然了。

二、幸福的少年

載初元年(公元689年),湖北襄陽西南的峴(xiàn)山上,有一處叫做“澗南園”的莊園,這家女主人生了個男孩兒,孟老爺咬定他們是孟子的後代,所以給兒子起的字也是出自孟子名言——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家有自己的田產,生活小康,如果照孟老爺的安排,這個孩子長大後一定要參加科舉考試,然後謀個一官半職,不求他做多大官,也不求他發多大財,只要是鐵飯碗,也算是光耀門楣了。

小浩然果然不負他爹對他的期望,聰明好學。平時他埋頭在一堆堆的四書五經裡,累的時候,最喜歡手拿一本《陶淵明集》,走出書房,走出莊園,坐在峴山的最高峰上大聲朗讀。

有時候他會和弟弟划船渡過漢江,到對面的鹿門山去遊玩,孟浩然最崇拜的龐德公,東漢末年就隱居在這裡

載初元年(公元689年),湖北襄陽西南的峴(xiàn)山上,有一處叫做“澗南園”的莊園,這家女主人生了個男孩兒,孟老爺咬定他們是孟子的後代,所以給兒子起的字也是出自孟子名言——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家有自己的田產,生活小康,如果照孟老爺的安排,這個孩子長大後一定要參加科舉考試,然後謀個一官半職,不求他做多大官,也不求他發多大財,只要是鐵飯碗,也算是光耀門楣了。

小浩然果然不負他爹對他的期望,聰明好學。平時他埋頭在一堆堆的四書五經裡,累的時候,最喜歡手拿一本《陶淵明集》,走出書房,走出莊園,坐在峴山的最高峰上大聲朗讀。

有時候他會和弟弟划船渡過漢江,到對面的鹿門山去遊玩。

三、幸福的婚姻

孟浩然不願參加科考,離開家在他在家對面的那座鹿門山住了下來。

他要模仿龐德公隱居這裡,東漢末年是亂世,現在天下也亂得很,從他出生到現在,已經換了三個皇帝了。

有幾位朋友經常來拜訪他,他們就是“襄陽七子”,這幾個熱血青年在這裡談詩論文、縱論天下。

就是這時候,孟浩然認識了一個美麗動人、身世可憐的女孩兒,十七八歲的如花妙齡,因為沒有了父親,她要賺錢養家,跑出來做了歌女。

情竇初開的孟浩然很快就愛上了她。

但他料定父親不會同意他娶一個歌女做妻子,直接跑到女孩兒家裡拜堂成親了!

四、幸福的旅遊

眾所周知,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也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孟浩然一生所創作的詩歌大都是五言短篇,主要寫山水田園和自己的隱居逸興。其詩風格沖淡自然,不事雕飾。富有渾然天成之妙,具有獨特的美學意蘊。他一生有326首山水詩歌。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他的旅遊詩描寫逼真,《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得氣勢磅礴,格調渾成。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比較單一。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但是更多的是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於寒儉枯瘠。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在孟浩然這裡,山水詩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簡單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採用了表現手法,將山水形象的刻劃與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氣質的展現合而為一,因而使其山水詩中形象的刻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五、幸福的死法

求仕失敗離開長安,孟浩然回到家鄉,做了短暫停留後,從開元十七年(729年)到開元二十八年(740年)開始了第三次吳越之旅。

迴歸田園的孟浩然當起了自由自在的農夫,這時,他已經51歲了。

而孟浩然最後一次任性,是在他52歲那一年,好友王昌齡從邊塞貶官路過襄陽,他因為陪王昌齡喝酒,吃了不該吃的海鮮,背疽發作而亡。為了自己喜愛的海鮮而送命,死的原因是為了自己愛吃的海鮮,“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固有一死,孟浩然的死是幸福的。


陽高快樂


我認為陶淵明是最幸福的。相信大家都學過這麼一首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自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41歲改任彭澤令後,某日,陶淵明賦《歸去來》後"解綬去職",結束了他一度亦官亦隱的政治生涯,真正開始了他的田園生活。當他脫掉那套官袍的時候,意味著真正開始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迴歸田園,陶淵明實現了他多年的夙願。他主動辭官歸田,是對自然恬靜的田園生活心嚮往之的內心需要。在他的情感世界裡,他對於自由的田園生活,有著一種特別的情感。

於是,他能夠真正俯身於田園,像一個農夫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埋首於基本生活所需的勞動之中。這種勞動,是純正的,是天然的,甚至也是藝術的。他甚至覺著勞作後,洗洗身子,都是一件快樂的事。他還會眺望遠處的山寨,不禁誦出"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句子。陶淵明像所有農夫一樣,春播秋收,經歷著經歷著躬耕農畝的辛勞,享受著自然的生活。

在田野間,他常常在勞動的間隙,登臨山水,喝酒賦詩,彈琴高歌,一派悠然自得的模樣。陶淵明用一張無絃琴彈奏心靈的音樂,與朋友把酒言歡,末了說,“我醉欲眠卿可去。"





陳小二do


古代幸福的詩人有很多。但我認為北宋仁宗朝的宋祁最幸福。宋祁的幸福自然與他的才華分不開,巜新唐書》就是他與歐陽修合寫的。但有才華不一定幸福,與他同時代的柳永就很倒黴!

宋祁身為皇帝身邊紅人,生活幸福得像花兒一樣開放。他生活無憂,妻妄成群,大小老婆加起來有十個之多。一次他在江邊酒樓與朋友喝酒聊天,夜風襲來,有些涼意,就喊跟班回家取件外披來。跟班到家,眾多太太問何事獨自歸家?跟班說大官人感覺身冷,令小的回家取件外披。不說不打緊,一說十個老婆都各自抱一件外披交給跟班。跟班也沒法,只好如數抱到宋祁跟前。宋祁一看,楞眉鼓眼罵跟班,你這個不長腦筋的貨,叫你取件外披,你卻取來一摞,難道叫我開服裝店不成?跟班只得如實奉告,面露難色,各位太太都令小的捎帶,小的哪敢得罪?宋祁一聽,連說別說你不敢得罪,我也不敢得罪。穿哪件都不合適。穿任何一件,都得罪其他九人。挨著冷吧,一件都不穿。

那一年元霄,宋祁坐橋夜賞花燈,與一宮轎狹巷相逢。單行道上錯車,一個不讓一個。兩邊轎伕頂起了牛勁。還是宮轎中一宮女探出頭來,發現對頭轎子是宋祁的,本就仰慕宋祁才華的宮女於是發話:讓宋大官人先過吧!不料宋祁被宮女嬌滴滴、脆生生的語音擊中,掀簾一瞧,額的娘誒,人間怎會有如此美人兒?於是轎中馬上唱出一首詞來:畫縠雕鞍狹路逢,一聲腸斷繡簾中。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劉郎已恨篷山遠,更隔篷山幾萬重。"宋祁名滿京城,一曲成詞,全城傳唱,秒成京城流行曲。

一個夜明之夜,小宋同志忽然接到仁宗皇帝傳旨,速速進宮。小宋以為有什麼大事發生,誰知見到皇帝后,仁宗嘿嘿一笑,說沒啥事,就是想喝喝小酒,想你嘛,就叫你來陪我喝兩杯。小宋一看,皇帝擺酒於御苑之中,花影搖曳,月郎星稀,景緻果然如畫。於是也就陪皇帝喝起酒來。可是,仁宗突然舉杯在手,高聲唱了起來:畫轂雕鞍狹路逢,一聲腸斷繡簾中……

未等仁宗唱完,小宋同志己身如篩糠,顫抖不止,慌的一頭磕下去,連喊皇上饒命。你想,你再才高八斗,有指物立就之才,也不該調戲宮女吧。

"朕問你,你說劉郎到底隔著篷山幾萬重?"仁宗皇帝抬起小宋下巴,那眼睛直直地盯著已經臉色煞白的小宋。

"小的該死,小的再不敢寫這種俚詞豔曲了!"

可就在宋祁擔心小命到底過不過得了今夜的時候,仁宗突然哈哈大笑起來,一把扶起宋祁,說你這傢伙膽子怎麼這樣小呀,我不過與你開個玩笑而已。接著一拍巴掌,從假山疏林間傳來瑤珮之響,一群宮女簇擁著一位美人款款走來。蓮步輕搖,簫聲嫋嫋,有悅耳之聲按拍響起,唱的正是“畫轂雕鞍狹路逢,一聲腸斷繡簾中……"

當頭那位美人,正是元霄節巷遇之女。就在宋祁目瞪口呆,不知皇帝演的那一出時,仁宗開口道:"小宋,沒有什麼篷山幾萬重。朕做主了,你倆既然有緣,你就把這美人兒娶回去吧。今日就是良辰,來來來,就在這月下八拜天地,朕派一輛轎子把你倆抬回家去吧!"

說宋祁幸福這回你信了吧!









施東方


梅堯臣。

梅堯臣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其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 其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詩篇,其中時不時就誇讚自己的妻子 。

在《梅雨》中,梅堯臣描寫到“妻子笑我閒,曷不自舉觴。已勝伯倫婦,一醉猶在傍。”也就是說,梅雨季節沒人來同他飲酒,妻子就勸他自己喝酒取樂,所以梅堯臣覺得妻子勝過劉伶妻子。他出去玩,看到美好的景色,就想到自己的妻子,想著要是妻子也能看到就好了,於是寫了一篇《往東流江口寄內》,曰“巢蘆有翠鳥,雄雌自相求”;“而我無羽翼,安得與子游”。因為妻子不能馬上應和自己,於是又以妻子的口吻寫了一首《代內答》:“結髮事君子,衣袂未嘗分。今朝別君思,歷亂如絲棼。徵僕尚顧侶,嘶馬猶索群。相送不出壺,倚楹羨飛雲。日暮秋風急,雀聲簷上集。並作千里愁,愁極翻成泣”。詩中情意綿綿,實在令人感動。梅堯臣第一任妻子38歲就去世後,梅堯臣寫了《悼亡三首》悲痛欲絕:“結髮為夫婦,於今十七年。相看猶不足,何況是長捐!” 並誇自己的妻子“見盡人間婦,無如美且賢”。


浩瀚獨醉920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詩詞的巔峰時期乃是唐宋,此後歷代雖然有不少佳作和詩人,但總體而言都難以與唐宋時期匹敵,叫得出名號的詩人更是鳳毛麟角。因此後世對於清代詩人,總體有著“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的說法。“容若”自然是指納蘭容若,那麼後者到底是誰,又有何德何能可與“清詞三大家”之一的納蘭容若相提並論呢?

▲納蘭容若劇照此人便是有清代第一女詞人、中國第一位女性小說家之稱的顧太清。顧太清,本名西林春,字梅仙,道號為太清,本姓西林覺羅氏(漢姓鄂),滿洲鑲藍旗人。顧太清本是清朝名臣鄂爾泰曾孫女,其祖父鄂昌因受文字獄株連被迫自盡,所以顧太清在出生之時便已是罪臣之後。顧太清年幼時,跟隨父親鄂實峰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曾自述“半生嚐盡苦酸辛”。

▲顧太清畫像儘管家道中落,鄂實峰卻依然不忘對兒女們進行通識教育。顧太清的哥哥鄂少峰、妹妹西林霞仙也都能詩善詞。顧太清更是專攻詩詞歌賦,學問也愈發精深。據《名媛詩話》記載,“(顧太清)才氣橫溢,援筆立成。待人誠信,無驕矜習氣,唱和皆即席揮毫,不待銅缽聲終,俱已脫稿。”

▲清代王府內景不久之後,顧太清的生活重新迎來了轉機——顧太清有一個堂姑西林覺羅氏,早在多年之前便嫁給和碩榮親王永琪(乾隆皇帝第五子)為嫡福晉。在榮親王嫡福晉的收留之下,顧太清雖然身世悽苦,但也終究不再是無根飄萍。就這樣,顧太清得以經常出入榮親王府,並逐漸結識永琪之孫奕繪。

奕繪與顧太清是同年出生,又都是精於詩詞之人,因而在西林覺羅氏的撮合之下,奕繪和顧太清之間也逐漸生出好感。在顧太清五世孫金啟孮所撰《顧太清與海淀》一書中,顧太清最初是榮親王府內的家庭教師,曾與妙華夫人一同教導王府後輩,妙華夫人是奕繪的正妻赫舍里氏。

▲金啟孮近照或許是曾在一起相處的原因,妙華夫人深知顧太清的為人,因而她對顧太清與奕繪之間的交往也保持著讚許態度。就這樣,顧太清最終答應嫁給多羅貝勒奕繪為側室。不過還有一個問題有待解決,那就是顧太清曾為罪臣之女,是沒有資格嫁給皇室宗親的。奕繪幾經周折,終於想出了一個折中辦法。在奕繪的安排之下,顧太清放棄原有姓氏,假託為王府護衛顧文星養女,這才得以如願嫁給奕繪為妾。

▲奕繪及顧太清畫像顧太清的生活,也在這一年發生了重大轉折。她和自己的夫君琴瑟和諧,經常在花前月下探討詩詞,即便是與正室妙華夫人,兩人的感情也是極好,常以姐妹相稱。不難發現,顧太清在這一時期的詞作也一改往昔的孤苦飄零,從而轉向對幸福生活的讚美和嚮往。奕繪不僅博學多才、精通詩詞,而且他在生活中也對顧太清呵護有加。兩人婚後六年,妙華夫人因病去世,顧太清限於身份原因沒法成為正妻。奕繪索性便放棄續絃的打算,專心守候著顧太清一人,先後育有三子四女。兩人的幸福生活,也傳為一時佳話。參考資料:《顧太清與海淀》《顧太清全傳》


中式精緻生活


首先這個題目有點太大了,因為中華文明五千年,詩人太多,且不說大多數詩人的詳細生平我們後人並不熟悉,即便是那些比較著名的詩人,我們也僅能從不多的史料和他本人的詩作中大概推測他在他生活的時代幸福與否。

何況我們對幸福的理解並沒有統一的標準,開疆擴土權傾天下是幸福,如曹操;生逢盛世位高權重是幸福,如賀知章;隱居南山酒味悠悠是幸福,如陶淵明;縱情山水放飛自我是幸福,如李白;美人傾情左擁右抱是幸福,如柳永。依現代人的幸福標準,有權有勢有錢,有地位有事業有朋友,吃的瀟灑玩的瀟灑寫的瀟灑,當首推蘇軾了。

首先,蘇軾一生身處宦海,雖數次貶官,但始終有職有權有地位,一直生活在當時的上流社會。

其次,在政治上有自己的抱負,也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比如疏浚杭州西湖,建了蘇堤。

第三,蘇軾有朋友,不說文人墨客僧道,就連與他政見不同的王安石,兩人也是惺惺相惜。

第四,會玩會吃,心態好,密州出獵,東坡肉,嶺南荔枝,放在現代肯定是美食家。

第五,蘇軾之前,宋詞以婉約為主,是蘇軾開創了豪放一派,所以蘇軾是集婉約與豪放為一身的第一人,很多經典作品流傳至今。

第六,情商和文采極高,他有幸福的家庭,有深愛的妻子,同時得到其他很多女人的傾慕,甚至在他政治上遭遇低潮的時候陸續有三位皇后皇太后為他說情,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酒味悠悠過


“唐朝詩人的幸福”之二

從科舉仕途方向開始包抄

以科舉方向作為探索唐朝詩人幸福的突破口,可能是件不錯的選擇。

科舉興於隋而盛於唐,作為一項有新興的、有著一定合理性的人才機制,它展現出勃勃的生命力。當時的考試要求有策略、有見解、有文采,這樣就使一批真正有才華有能力的人脫穎而出。更為奇特是,一些考題採用詩歌的形式,就造就了不少考生們特有的詩人氣質。

詩人氣質,往往是世俗社會所難以理解的。但唐朝詩人走得似乎更遠,有的甚至在“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取捨裡,將仕途拋在一邊,而選擇了對詩的追求。這種舉止,自成空谷絕響——

開元年間的一次進士大考,考試以“雪霽望終南”為題,要求寫詩12句共60字。

終南山是長安城附近的一座高山,風光秀麗。此題目旨在讓考生寫出雪晴後終南山的景色。

一位叫祖詠的考生文思泉湧,下筆便是四句:

終南望餘雪,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短短20字,祖詠便將雪後放晴的終南山寫得淋漓盡致且饒有餘味。但與此同時,他感到再下筆竟然無甚牢什子可寫了。和現代高考作文類似,考卷要求一定的句數和字數。按說這樣非常容易,功名利祿一如“鍋箅子上抓窩窩”,但祖詠卻毅然交了卷子,此舉連主考官都驚訝不已。面對眾人的不解,祖詠淡淡答以兩字:“意盡”。

意盡詩結,祖詠覺得自己實在不必做那些“畫蛇添足”或“狗尾續貂”的事,哪怕這是走在金光大道的坦途上。

上述故事同這首詩一樣,早已膾炙人口。但我還是願意一再講起,一如導遊,在唐朝詩人幸福的山川遊覽圖中,我覺得這是不得不提的一道風景。

但必有看官要說:如此這般,詩人為了一時的“瀟灑”,卻使仕途受阻,一連串麻煩問題也將隨即出現,其“幸福”又如何保障呢?

這的確是一個現實問題,雖然提法也“世俗”得很。但較為幸運的是,唐朝的科舉畢竟不同於明清,才華橫溢者的機會還是比較多的。也正是這樣,後世才有幸看到了祖詠越過這道門坎時建功立業的渴望,這也是唐朝人的一種自信和陽剛——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望薊門》)

唐朝的科舉,相對後朝來說是比較具有“人性化”和科學性的,科舉目的更注重人的才學和膽識,有時候正式考試反倒成了一種“過場”——因為不少人只要才學的名聲 在外,那麼科舉考試終將是順水推舟的事兒,士子們平常的聲望便格外重要;如果還沒有多少聲望的話,那麼考前的“預熱”就十分重要了。

畢竟是能寫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詩人,唐初詩人陳子昂當年的“出道”便不同凡響——

陳子昂年輕時俠氣十足,輕財好義又尚武,所以寫出的詩文也英氣逼人。只是他出川初入京城時,名字還不為人知。於是,便有了今天看來好似傳奇影視劇的一幕。

京城裡有人賣胡琴,價高百萬讓人咋舌。不少權貴大款聞訊傳看,卻不知這種西域樂器妙在何處,貴在何因?

就在這當兒,陳子昂出現了,他擠進大聲說:我用千車布匹換它。

圍觀眾人十分驚奇,陳子昂回答:陳某擅長此行當。大家胃口大開,紛紛問能否彈奏一曲?陳子昂立即應允:明天在某地恭候大家。

大家如期而至,看到陳子昂不僅安放好了胡琴,而且還備好酒菜。等大家酒足飯飽後,陳子昂才入“正題”。他捧起胡琴對大家說:

“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馳走京轂,碌碌塵土,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役,豈宜留心!”

竟然摔碎胡琴,隨後將他的詩文贈給大家。

於是,一日之內,陳子昂名滿京華。

這個故事被後人載入《唐詩紀事》裡。其實,我很是懷疑陳子昂“耍了小心眼”的,這極可能是自編自導的一個“瀟灑傳奇”。但即便如此,陳子昂依然留給大家一個揮灑自如而又從容大度的背影。也正是這個人,繼一批初唐詩人的努力後,將唐詩帶入了一個千峰爭奇百舸爭流的新境界。所以後來的詩人這樣評價他:

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

考前“熱身”的事例很多,比如那位千百年來一直被濃墨重彩隆重推出的風流才子杜牧,大考前持其煌煌美文《阿房宮賦》,在京都文人圈子裡一炮打響。當有人向即將主考的官員遊說時,這位主考回答得倒也乾脆:寫的確實太好了。但第一名我已經答應給另一位才子了……這樣,讓他中進士第五名如何?

發榜時,杜牧果然中了第五名。但進士及第的“大前提”杜牧也算滿足,至於錦上添花的“所謂三甲”,俊爽灑脫的杜牧並不在乎,他不僅高興,而且還詠詩以敘得志心懷。

在這裡,本人絕非是在打造“科舉對才子們來說是小菜一碟”的氛圍。理智來想,科舉對任何士子們都是十分重大的事,也絕非是才子就能舉手可取的。在唐代,不少才子都嘗受了落榜的辛酸滋味,但更多的在捲土重來後能如願以償,這一前一後的表現,看看其詩便可見其心態。

章孝標在科舉落第時嘆息:

連雲大廈無棲處,更傍誰家門戶飛?

及第後則惟恐世人不睹他的風光:

馬頭漸入揚州廊,為報時人洗眼看。

作詩一貫清苦的孟郊原來是迫於生活的清苦,等到他50多歲及第後,他的狂放則成了後世人調侃的把柄——

往昔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登科後》)

即使上述兩位詩人世俗心太重,但依然有可愛之處,那就是坦坦蕩蕩地表露自己的得意心跡。相比於明清以來那些“范進”和“孔乙己”們,一些不走運的唐朝詩人們其人性壓抑尚不至於變態。

唐末政治黑暗,科舉舞弊現象日益嚴重,一些士子報國無門,怨氣也就隨即而出,如高蟾落第後便鋒芒直指——

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怨東風怨未開。(《上高侍郎》)

人性壓抑,極致了便會“出大事”。尤其是舉子文人們的壓抑。俗語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這句話看你如何理解?

這個俗語其實有個潛臺詞,那就是“三年以後就難說了”,“秀才造反有一定的成功率”。清朝洪秀全屢考不中,一怒之下創辦了“拜天地教”,開闢的“太平天國”;在唐朝,最有名的就是黃巢了。

這位殺人不眨眼的“沖天大將軍”,說起來是我們老鄉(山東菏澤)。其詩中豪情萬丈之下,難掩讓人不寒而慄的肅殺之氣。素有淡淡君子之風的菊花,在落榜歸來的黃巢眼中,則是怒不可遏在前,殺氣騰騰在後——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穿黃金甲。(《不第後賦菊》)

可見,舞文弄墨的詩人如果造了反,其能力不能不讓人側目,其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

寫到這裡,我覺得如此表述實在“太硬”,詩人們也少了些許的風雅和趣味,這裡順便給大家說說詩人羅隱的逸事。

生在晚唐,一個沒落的社會讓他處處看不慣,譏諷時弊也便成了羅隱的拿手好戲。一個牢騷滿腹的人,往往也是上蒼所厭惡的人,所以好事難上門,麻煩一大筐。但張揚放曠的性情如故,他在趕考途中結識了官家妓女雲英小姐,兩人很有惺惺相惜的意思。不湊巧的是,羅隱寒窗苦讀多年,最終還是落第、落地、再落第。壯志沉淪的他返回故鄉,途中再見雲英。人家一看這幅落魄模樣便問:“羅秀才還是白身嗎?”羅隱覺得受到了譏諷,便馬上贈詩還以顏色:

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英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贈雲英》)

這樣,倆人扯平了。

寫到這裡,大家可以看出,唐朝詩人們大都有一個比較清醒的心態和較為輕鬆的科舉仕途觀念。但也有一些人,走的卻不是科舉,而是憑藉其才名一舉步入仕途政治圈的。晚唐詩人李德裕便是一個著名例子,他出自宰相門庭同時又頗具才學才幹,所以不屑於走科舉的路子,最終也幾度出將入相,成為晚唐政治“牛李黨爭”的一方魁首,影響力十分了得。但不走科舉而入仕途的,的確寥若辰星,那都是有特殊政治背景的人,像中唐肅宗時代的“山中宰相”李泌——此人自小“陪太子讀書”有了感情基礎,後來也為肅宗在政治上幫了大忙。

另外,李白是最為典型的例子。

以李白才情的超邁飄逸,喜愛他的後人是不大關注這樣一件事的:詩仙可能也參加過科舉考試,並且在這次考試中其實也“栽過跟頭”。有資料說:那次考試雖然李白志在必得,但也遇到了一個註定無法破解的“死局”——主考的朝廷大員李林甫和楊國忠要的就是“野無遺賢”。據說,成為犧牲品的不光詩仙李白,還有詩聖杜甫。

好在李白不是“尿能憋死”的人物,他憑著非凡絕倫的詩才和輕財尚義的人緣,很快就在高層文化圈裡聲名大振,最終得到玄宗的召見和任用。

“性格決定命運”。李白狂放已極的張揚個性,註定他在骯髒的政治漩渦中無法立身,當初“仰天大笑出門去”,本指望能“直掛雲帆濟滄海”,但最終只能“明朝散發弄扁舟”。其實,這也是上蒼的垂顧,鯤鵬遨天的詩才放在廣闊的社會大天地裡才得到了充分施展。李白口口聲聲說自己有匡扶社稷的政治才幹,但大家大多佩服他的詩才,容忍他的狂放,喜愛他的率真。直到他的晚年,李白懸壺濟世的雄心依然飽滿如初,比如他為永王李琳寫的“但得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但大家也只是哈哈一笑,並不當真。大家看到,離開朝廷雲遊四海的詩人雖然口口聲聲苦悶惆悵,但我們再看看他詩中涉及的生活內容,就不難發現他享受了博大感人的真摯友情,更多的時候,李白的心靈是幸福而飽滿的——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日杯中物,今作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對酒憶賀監》)

李白乘舟欲將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贈汪倫》)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

更有充分的社會尊重——

李白雲遊天下時有次想登華山,醉酒後騎驢大搖大擺地從華陰縣衙門前過,被不知情的人拉到衙門裡受訓。

縣宰不知,怒氣衝衝質問。李白不報姓名,偏偏寫下幾句讓他猜。文說:“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裡,不得騎驢?”慌的縣宰趕忙下堂請罪。

這個故事傳播很廣,但我同樣懷疑:這很可能是民間世俗心態下戲曲文本一般的杜撰。因為李太白的為人作風是凌上而不欺下,是很有人情味兒的。

因為詩名遠播且人緣頗廣,所以李白的生活一直過得“生動活潑”,除了寫詩大叫酒入愁腸外,大家看他到處被奉為座上賓,到處有他的談笑,到處有他的狂歌,到處有他的雲蹤浪跡。其實,李白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

就連他受牽連被朝廷欲治重罪的當口,也有中興重臣郭子儀以官相贖的鼎力擔保,他才被改為“流放”。詩人流放,讓我們想起戰國時期的屈原,想起北宋時的蘇軾,也想起俄羅斯沙皇時代的普希金和萊蒙托夫,想起不列顛崛起時的拜倫……其實天才詩人被流放,真是不幸中的萬幸,苦難中的幸福。

就連李白的死,也是死在了親情與友情的懷抱中——流放的日子結束了,帶著“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喜悅,已過花甲之齡的他,彷彿又重新煥發出青春意氣。他要重新振作,安史之亂的餘波不斷,壯心未已的他,甚至想疾行北上參加李光弼將軍的部隊。但身心實在太累了,在塗縣他一病不起。在族叔李陽冰縣令的家中,詩人早已心有餘而四肢無力,但他依然寫詩把自己比做扶搖而上的大鵬,只是可惜中途氣力不濟——李白死也死得那麼輝煌。

但熱愛詩仙的後人似乎並不滿意這個結局,他們為心中的詩仙設計了一個更浪漫的歸宿——“醉酒赴水撈月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